招标合同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范文 > 招标合同 > 列表页

学习陕西高西沟村考察重要精神党员心得体会2020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1-09-21  分类: 招标合同 手机版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在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陕西高西沟村考察重要精神党员心得体会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在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治国有常民为本,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从来都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基层工作树立了时代标杆,广大党员干部务须对标看齐,俯下身子走进群众,学会知农时、懂农事,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不断改进调研之风,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实干赢得群众信服。

  知农时,懂农事,做三农工作的内行人。三农是国之根本,是民生关键所系。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工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始终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要推动产业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就务须做到知农时、懂农事,当好三农工作的内行人。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三农政策,吃透上情下情,准确把握本地三农工作特质,不折不扣将政策落到实处,同群众一起端好饭碗、守好农田。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农业知识,熟悉春种秋收等各个时段的农业工作重点,年轻干部更要分清五谷六畜,熟记二十四节气,多沾泥土、多带露珠,少说外行话,多做内行事,真正用贴近群众的本领服务好农业发展,造福于万千农民。

  说民话,访民情,做群众工作的贴心人。在同老乡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询问了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朴素的华语、设身处地的交流、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万千群众感到无比温暖。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就务须从群众关切的小事做起,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贴心的沟通交流中普及政策、拉近干群距离。一方面,要做到眼睛向下,姿态放低,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土话”走进群众内心,真实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给人以温暖,让群众感到可信可亲,增进鱼水情;
另一方面,要善于回应群众期盼,身体力行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对群众的疑难愁盼,能当场解决的要迅速给出回应,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给予合理解释,确保群众心服口服、支持工作,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入一线,听真话,做调查研究的实在人。此次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系中途临时下车,同群众深入交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通过调查研究形成正确决策,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充分运用“临时下车”的形式去摸真情,在问计于民中资政决策,指导实践。一方面,要祛除繁文缛节和场外功夫,悄悄地来、静静地去,充分用好用活“四不两直”调研方式,少走经典路线,多看未见之事,多听群众之声,实实在在地掌握一手信息,真正将问题化为科学对策、转为正确决策。另一方面,要善于将调研地点转换为办公现场,学会在调查研究一线合理处理解决问题,对痛点难点要及时予以疏导协调,充分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调研工作的实质意义,如此方能确保调查研究一线见实效、出成效。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考察,四个考察点都重点指向一个主题——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陕西考察,每一次行程中,传承都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开启这份传承之旅,收获宝贵精神财富。

  传承光荣传统,不忘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戒骄戒躁,深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一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红心”,争做新时代光荣传统的传播者、践行者。

  传承红色血脉,续写革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第二站前往绥德实验中学。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地,更是革命先驱李子洲在陕北创立最早的中共党组织。当年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今天依然在沿用。实验中学继承了这份红色血脉,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身上流淌的都是这份红色血脉。这份红色血脉在抢险救灾时给我们勇气、在防汛抗洪时给我们力量、在疫情防控时给我们支撑。未来我们还会面对更多的挑战与磨砺,我们要将其融入到精神血脉中,在英雄前辈指引下,必将奋勇向前、续写新篇。

  传承优秀文化,守护民族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第三站前往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总书记曾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精神命脉”。没有传统文化的国家是可怜的,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应该为之庆幸。那么如何传承好传统文化,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去创新,引导更多人守护民族财富,这是我们的新课题,需要常抓不懈、共同努力。

  传承模范品格,交出满意答卷。习近平总书记第四站前往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针对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解。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这里似乎给出了答案。最早,在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下,郝家桥一跃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就是那时的口号。正是有像刘玉厚同志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才有了焕然一新的郝家桥。现在我们面临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更要学习刘玉厚乐于钻研、敢于吃苦、大胆创新的优秀做法,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出更多新时代的“郝家桥村”。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对榆林市的治沙防沙、脱贫致富等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奋力开创新的未来,彰显了“榆林精神”。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当从“榆林精神”中汲取基层的“定力”“能力”“耐力”,谱写基层工作奋进新诗篇。

  汲取“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70年前,榆林因长期人为及气候因素,终年黄沙四起,风尘滚滚,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市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开展“治沙工程”。70多年来,榆林市历届领导干部离任、上任,但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人变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如今的榆林,绿树蔽日,生机勃勃,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基层干部要以此为“杆”,从中汲取“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坚定信念,坚守初心,要经得基层“吃苦”的考验,耐得住基层“偏远”的寂寞,带领群众苦干实干。

  汲取“独具慧眼识真金”的能力。在防沙治沙的同时,榆林市因地制宜,巧用“慧眼”寻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他们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群众脱贫致富贯穿“防沙工程”全过程,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如今的榆林,经济林果、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旅游等产业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基层干部要以此为“范”,从中汲取“独具慧眼识真金”的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进而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汲取“踔厉奔腾永不羁”的耐力。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保持耐力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必备要素。数十年来,榆林市持之以恒地防沙治沙,坚持不懈地脱贫致富,实现了从“荒漠之城”到“绿色之城”、从“穷县遍布”到“人人脱贫”的华丽转身。这其中离不开榆林人民疾风坚韧的耐力。习近平考察榆林市郝家桥村时曾动容地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郝家桥人始终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基层干部要以此为“型”,从中汲取“踔厉奔腾永不羁”的耐力,面对棘手难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继而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攻坚克难,带领群众奔向幸福。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关键在于“守住民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根基于民,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守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涵养“以百姓之心为心”思想。从上古轶事到三代政治,从诸子百家到贞观君臣,从明清之交到近代变法,围绕“民”的问题进行探索从未断过,形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水君舟、“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君客等系列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共产党人的民本情怀,让一个大国领袖的民本思想深入人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饮水思源、居安思危,尤为重要。要始终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关键命题,坚持以民心民意为导向,践行以民为本理念,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让党员干部思想“充电”、精神“补钙”,筑牢宗旨意识,涵养民本思想。

  坚守“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怀。夙夜在公、忘我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平常的状态,风尘仆仆、马不停蹄是他治国理政最真实的写照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为群众谋实事、干好事是干部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要带着感情亲近群众,做“秤砣式”干部,沉在基层,扑下身子,真正把心思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把精力用在工作上。要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地出切合实际的点子、定切合实际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地破解难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谋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初心。“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吃人民俸禄、为人民负责,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本份。要在实践中强化人民公仆的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敬畏人民、服务群众,真正做到谋事为了人民、干事依靠人民。要善于自我净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兼蓄并容、求社情民意之真,尤其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志存高远、眼界开明,脱离官气、保持平民本色。

  初心如磐,风雨多经志弥坚;
民心似镜,生死相依映征途。唯有守住民心,方能行稳致远,立起党的事业万丈高楼!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一言一行都体现“国之大者”、一举一动皆彰显“人民情怀”,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誓言的生动实践。实干促振兴、担当写忠诚,我们要紧紧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用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新气象让党和人民信任放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民史诗。自嘉兴红船启航,到如今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人民”二字始终是共产党人心中最有分量的词汇。也正是因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我们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员干部要讲政治、讲党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站在人民的一边,永远站在人民的身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百年大计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传中华文明之薪火,助中华民族伟大之复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办教育要坚持“人民教育”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人民教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

  中华文脉要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物质文明在进步,精神文明也要跟上,只有两种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更好实现。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要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技,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乡村振兴举党旗。在县城西南的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习近平总书记仔细了解该村产业规划发展情况,在互助幸福院、卫生站同老人、医护人员等亲切交流。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点在群众自己。要建好坚强有力的党支部,选好能带动致富的带头人,让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模范引领作用充分涌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基本情况,吃透问题实质,找到解决办法,总结成功经验,为老百姓量身定制发展计划,避免出现“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党的政策再好,终究内因才是最主要的变量。人民群众也要苦干实干加巧干,用双手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快捷搜索:[db:关键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