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财政税收 > 列表页

财政税收陈青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财政税收 手机版

篇一:财政税收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掌握公共产品的概念: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如国防,新生儿同全体国民一样享受国防保护。

掌握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受益的非排他性与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注意"混

合产品"的概念,比如教育。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是就消费该产品的不同特征来加以区别的,

并不是指产品的所有制性质。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掌握)

“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

市场失灵的表现:(掌握,容易出多选题)

(一)公共产品缺失

(二)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者过少。

(三)不完全竞争

(四)收入分配不公

(五)经济波动与失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

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的。

(一)以市场经济为前提,正确认识财政的性质

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或者公共经济。其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因此,财政不只是个分配问题,而且还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

内的整个经济过程。

(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范围

财政需要解决的是通过市场不能解决,或者通过市场不能解决得令人满意的

事项。

(三)正确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各级财政的权责和

收支范围。第二节 财政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掌握)

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为政府资源配置。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配置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原因:(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掌握)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

财政分配之所以形成既定的格局,决定的原则是效率,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

(三)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难点

1.公共产品偏好表达的困难。

2.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困难。

(四)解决公共产品效率问题的基本途径

(五)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包括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等。

1.公共产品:国防、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

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

3.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

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有的可以通过财政进行资源配置,有的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但实行政府管制。究竟采用何种方式,要以效率优先的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

(六)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财政的职能(2)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掌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平——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二)社会公平的准则(掌握)

第一,保证生存权准则——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

第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准则。

第三,共同富裕准则。

(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第一,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历史的原因。

第二,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设的原因。如就业不平等、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等。第三,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个人自己的原因。

综合来看,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为:历史的原因,制度建设的原因,个人自己的原因。

(四)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五)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的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三、经济稳定职能

注意经济稳定的含义:

(1)经济稳定是动态稳定,而不是静态稳定;

(2)增长≠发展:增长是数量的增长,通常用GNP或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还有质的提高。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掌握)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1.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逆经济风向行事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内在稳定器调节的最大特点在于无需借助于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调控的效果。

3.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的调节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

篇二:对财政税收的认识

对财政税收的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与财政打交道,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计民生都离不开财政的影子。我想这一点在税收上体现的作为深刻,从小在家里就听到父母说交了什么税,当时感觉很好奇,问了父母“税是什么”,他们也只说是交给国家的钱。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财政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即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力,将一部分社会产品集中起来所形成的各种货币或实物资产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组织收入、筹集资金;作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国际上对财政收入的分类,通常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下,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其中,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逐年大幅度上升,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来源的广泛性。税收不仅可以对流转额征税,还可以对各种收益、资源、财产、行为征税;不仅可以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征税,还可以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征税;等等。税收保证财政收入来源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不能比拟的。二是税收收入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就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及时、稳定、可靠的基础之上,成为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财力保障。

提高财政收入,即增加税收,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发展经济。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财政收入才能增加。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

具体的措施有:

一、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可以适当的提高某些税种的税率。比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对于那些所得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和个人适当提高征收税率。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能阻止贫富分化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遏制偷税、漏税行为。对于偷税漏税的行为,企业及个人严惩不贷。完善相关法律,让偷税漏税行为无机可乘。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效率提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把财政这块“蛋糕”既要做大,又要分好。同时要遏制灰色收入的滋生。

三、增加就业

目前我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同样促进经济发展,间接也会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四、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是指政府在处理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财政收入获取的多少,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企业和个人,以调动、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促进技术进步

生产技术

财政税收陈青春

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相适应,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和保障。由此看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就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将吸干经济发展成果,这种对经济发展竭泽而渔式的攫取将大大影响经济发展后劲。高税收、高收费直接削弱经济实体的发展后劲,使其没有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改造、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并且直接导致实体经济链条利润率过低甚至保本经营,扼杀其生产积极性。从劳动要素来说,在一次分配环节对劳动所得税收过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经济增长拉动转变到以内需消费为主,财政收入过多导致的高税收将大大阻碍启动居民消费大计的实施。它的结果是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比,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偏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觉得国家应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处理调整工资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上,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证财政收入而使工资长期冻结,影响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不能脱离国家财力的制约而任意提高工资,而是必须把财政收支的安排同工资增长的幅度密切结合起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处理好调整工资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保证工资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这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高科技生产手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市场竞争,以达到财政收入的增长。

除此之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同样影响财政的收入。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收入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会受到制约;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由工业创造的;第三产业主要指除农业和工业之外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咨询、信息、购销存储、交通运输以及融资服务等。

总之,财政学的学习是充实的,它所囊括的知识让我对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明白了财政学的重要性,在今后的道路上,我还应该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篇三:关于我国财政收支与税收的思考

关于我国财政收支与税收的思考

摘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系与税制不断在改革,但仍有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匀,“蛋糕”未分好,财政收入在行政,公务消费上所占比例大,但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农业方面投入过少。税制混乱,乱收费,多收费现象严重,地方财政部门与中央分权难划分,财权与事权分不清,税制较混乱。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收支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分析,得出了我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优点与缺点以及税制改革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实行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体系与税收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需求与供给;税收;财政收入与支出

浅谈我国财政收支优缺点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一)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保证

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及其结构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对于国良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需要调控经济运行中的备种比例关系。为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需要财力和物力在总量和结构上能够给予保证,不出现缺口。财政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力保征,如果收支失衡出现赤字,则表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出现了缺口,直接会影响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因此,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

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就能防止从财政渠道引发通货膨胀。财政支出是供给国防、行政、科学、文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和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财力保证,财政收支出现赤字(硬赤字),即表明投人了一定数量的没有收入来源、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此时,弥补赤字的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透支。这种情况往往造成银行被迫多发钞票,增加财政性的货币发行,使社会上出现过多的货币购买力,助长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直接

冲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执行。为了不从财政渠道投入没有物资保证的货币购买力,防止通货膨胀,就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目前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支较合理。这是2016年3月的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11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01亿元,同比下降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610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9087亿元,同比增长10.8%。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96亿元,同比较增长6.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66亿元,同比有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3230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高32954亿元,同比增长7.8%。

1-3月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8248亿元,同比增长6.6%,剔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影响后增长3.8%。

2.国内消费税2987亿元,同比增长6.7%。

3.营业税5680亿元,同比增长14%,剔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影响后增长16.1%。其中,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以及上年基数较低等影响,房地产营业税1917亿元,增长32%;金融业营业税1190亿元,增长0.1%;建筑业营业税1493亿元,增长7.5%。

4.企业所得税643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1495亿元,增长1.1%;工业企业所得税1772亿元,下降3.9%;房地产企业所得税764亿元,增长15.1%。

5.个人所得税3150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8.2%。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635亿元,同比下降9%;关税541亿元,同比下降11.1%。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下降的影响。

7.出口退税3175亿元,同比下降4.9%。

8.城市维护建设税1109亿元,同比增长8.7%。

9.车辆购置税660亿元,同比下降14.6%。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影响。

10.印花税624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356亿元,同比下降15.7%。

11.资源税211亿元,同比下降24.6%,主要是原油、煤炭等价格下降的影响。

12.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以及上年基数较低等影响,契税1012亿元,同比增长15.4%;土地增值税1127亿元,同比增长19.9%;耕地占用税493亿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土地使用税521亿元,同比增长4.7%;房产税501亿元,同比增长10.5%。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税收收入199亿元,同比增长9.7%。

14.非税收入5942亿元,同比下降0.3%。

1-3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增幅(6.5%)比去年全年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受一般贸易进口下降、车辆购置税政策调整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偏低;而受部分地区房地产销售回暖、房地产相关税收增长较快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升较多。从目前情况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结构调整

面临的困难也较多,后期全国财政收入形势仍不容乐观。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分析,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加强依法征管,同时坚决杜绝收取过头税、虚收空转财政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788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903亿元,同比增长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885亿元,同比增长20.5%。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58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5050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08亿元,同比增长17.4%。

在收支面临极大压力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拨付财政资金,切实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5827亿元,增长23.2%;科学技术支出792亿元,增长16.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39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55亿元,增长23.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175亿元,增长29%;城乡社区支出3813亿元,增长33.5%;农林水支出2643亿元,增长1%;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059亿元,增长21.5%;住房保障支出921亿元,增长24.5%;债务付息支出963亿元,增长23.4%。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

1-3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8997亿元,同比增长4.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826亿元,同比下降1.3%;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8171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300亿元,同比增长5.7%(3月份增长16.9%)。

(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

1-3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6823亿元,同比下降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226亿元,同比下降17.4%;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6597亿元,同比下降8.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932亿元,同比下降9.2%(3月份增长13.3%)。

从这份数据表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配比例较为合理,其中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的不合理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不过目前同样有很多问题:财政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定位不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与支出责任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相应调整。财政在教育,医疗,国防等方面的支出虽有提高但并不足以供其需要,尤其在教育方面。我在《读者》杂志上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西方把钱用来经商,所以西方企业越做越大,中国把钱用来做官,所以政府越做越大。财政收入目前在政府性基金收入分配比例仍过高,我想这个问题理应该得到重视与解决。税制改革(营改增)能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近日,财政部发文《切实做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前税收征管工作》表示,全面实施营改增在即,而部分地方出现了营业税、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等收入非正常增长的情况。这其中既有经济企稳、房地产业回升等原因,也有搞运动式回溯性清税,甚至弄虚作假收过头税等因素。

根据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实现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而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实现1.57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2%。 全文如下: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近年来最大的减税举措,能够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具有一举多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作用。目前,部分地方出现了营业税、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等收入非正常增长的情况。这其中既有经济企稳、房地产业回升等原因,也有搞运动式回溯性清税,甚至弄虚作假收过头税等因素。为了打赢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攻坚战,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紧密配合,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层层落实好相关具体操作事宜,保障财税平稳运行和各级政府更好履职,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一是各地要充分认识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意义。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但基础并不稳固。只有减轻企业负担,调动广大企业积极性,才能有效落实稳增长调结构的供给侧改革目标。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从发展全局的高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和部署。要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前营业税、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为全面推开营改增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严肃财经纪律,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严禁跨月、跨季度征收或调整预征缴办法提前征收;严禁改征增值税收入进项税抵扣部分该抵不让抵,对企业该退税的不退或缓退;严禁运动式清理欠税、补税,属正常办理程序除外;严禁5月1日前要求纳税人先缴或多缴,5月1日后办退或少缴;严禁采取人为手段不开增值税发票,或增加开票手续;严禁与企业串通调账等。纳税人缴税确有困难的,经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延期缴纳税款手续,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国税地税合作。5月1日后,试点纳税人纳入营改增试点之日前发生的应税行为需要补缴税款的,应按照营业税政策规定补缴营业税,由原主管地税机关负责相关欠税的追缴工作,管户移交后的主管国税机关应积极配合做好清欠工作。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财政、税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增幅明显异常的地区,在核算2016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配时,对超出合理增幅部分予以扣回,先扣减增值税基数返还,不够的还要扣减转移支付,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收过头税、搞回溯性清税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地财税部门要认真组织自查自纠,核实有无擅自改变纳税期限、征收过头税问题,有无以清理企业欠缴营业税为名,用不正当手段增加收入问题。对发现的不应在2016年1-4月征收的收入,包括擅自改变纳税期限征收的过头税、借清理企业欠税之名虚增的收入,必须立即退付给纳税人。

这篇报道不禁引起了我对我国税收制度的思考,翻开历史我看出,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改革。

自1950年建国之初,结合当时的国情同时参考了老解放区的财政收税体制进而制定了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税收体制。

在1958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的税收体制改革,更多的考虑到了要将税收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相适应,因此中央下放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给地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我国进行了又一次的税收制度改革,这次税收改革是为了简化税收体制同时回收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

在1984年的时候,是为了能够适应国家的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当时的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和整体规划思路。

我国目前最后一次的税收体制改革发生在1994年,当时是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对工商税收体制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改革。

经过这五次的重大体制税收改革,每一次改革之后当时的税收体制都能够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同时也为我国这些年来能够取得财政税收方面的重大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步步的改革不仅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而且还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效率。推动服务业企业发展。对服务行业企业来说,进行全额的营业税征税,税负过重,还有重复征税的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二是降低出口企业成本,提高我国劳务和货物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这些改革,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论

总之,我国财政收支的平衡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税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再分配的合理运行,发挥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财政的巨大优越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美)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37页—307页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