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财政税收 > 列表页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试听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8  分类: 财政税收 手机版

篇一: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

一、 内容提要

本讲内容包括财政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三部分。

二、重点难点

1.财政产生的背景、条件;

2.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性质、特点及其财政收支内容。

3.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财政的建立及特点

4.资产阶级财政学说发展的主要时期

5.财政的概念、财政的一般特征

6.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过程。

7.财政的三个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与必要性、该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该职能的主要手段;收入分配的目标、收入分配职能主要内容及实现手段;经济稳定的含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利用预算调节和内在稳定感器调节的主要手段

三、内容讲解

(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1、财政的起源

(1) 原始公社制度下, 没有独立意义的财政

没有剩余产品, 也没有国家, 也就不可能产生国家财政.

(2)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2、财政的发展

财政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态相适应。所以有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1)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2)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4)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

3.财政思想的发展:

资产阶级财政学说的发展:资产阶级财政学说的古典时期、凯恩斯经济学说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财政学说的发展时期。

(二)财政的概念

1、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过程

在我国财政主要以税收和财政拨款的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此外,国家还以资产收益和规费等收入形式和财政贷款等支出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纯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财政以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的形式参与企业纯收入的分配,。除此之外国家还参与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的分配。由此形成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以后,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 这是通过财政支出进行的。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文教卫生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战备费支出等。

二、

2、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地位,在全社会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

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三)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由于社会公共需要无法通过市场来满足和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存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3.经济稳定职能经济稳定通常指一充分就业,二物价稳定,三国际收支平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内容是做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1.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试听)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见书上第3页,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农民耕种土地缴纳的田赋、田租和个中捐税。以后,对财产也开始课税,使各种赋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 (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阶级的产生

C.国家的产生D.社会化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见书上第2页,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征税

C.分配财政资金 D.平衡财政收支

答案:A

解析:见书上第11页,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B. V

C. M D. C+M

答案:C

解析:见书上第11页,财政分配的对象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5、财政收支以实物形式为主的是()。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力役和实物的形式, 这是和奴隶劳动以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

6、是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收入是()。

A、税收B、国有企业收入

C、发行国债收入 D、收费收入

答案:A

解析:见书上第5页,税收是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收入。

7、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国家的产生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答案:C

解析: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8、充分就业中的“充分”是指()。

A、100%的就业水平 B、99%以上的就业水平

C、98%以上的就业水平 D、达到了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

答案:D

解析:见书上第14页,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社会人口全部都就了业,而是指就业率达到了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 比如98%、97%等等。

9、一般认为, 财政学产生的起点是()。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

C、萨缈尔森的《经济学》 D、赫胥黎的《天演论》

答案:A

解析:见书上第7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为《国富论》,是一本书。

10、财政应采取的政策是()。

A、财政平衡政策B、财政结余政策

C、财政赤字政策D、略有赤字政策

答案:B

解析:见书上第14页,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

三、(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财政是 ( )。

A.经济范畴 B.历史范畴

C.永恒范畴 D.自然范畴

答案:AB

解析:见书上第1页,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2.财政的一般特征包括 ( )。

A.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B.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个人收入

C.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D.财政分配的制度是经过行政程序建立的

答案:AC

解析:见书上第10-11页,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对象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公共需要。

3.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有 ( )。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调节经济职能D.经济稳定增长职能

答案:ABD

解析:见书上第12页,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看,可以把财政的职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4.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

A. 充分就业 B. 个人收入稳定

C. 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

答案:AC

解析:见书上第14页,经济稳定通常指一充分就业,二物价稳定,三国际收支平衡。

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要达到的目标是()。

A、经济公平 B、企业公平

C、社会公平 D、个人公平

答案:AC

解析:见书上第13页,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一般来说,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6、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主要有()。

A、统一的流转税制 B、累进的所得税制

C、社会保障支出 D、预算平衡政策

答案:BC

解析:见书上第15页,财政的内在稳定器在收入方面主要是累进所得税制,在支出方面, 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上。

7、财政调节个人的收入水平的手段主要有()。

A、征收个人所得税B、征收遗产税

C、对个人增加财政补贴 D、调整企业的个人工资标准

答案:ABC

解析:调节个人的收入水平, 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二是通过转移支付进行。

8、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的财政职能被概括为()。

A、分配职能 B、资源配置职能

C、调节经济职能 D、监督职能

答案:ACD

解析:见书上第12页,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一直认为财政具有分配、调节和监督三个职能。

9、封建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

A、官产收入 B、捐税收入

C、贡物收入 D、专卖收入

答案:ABD

解析:见书上第3页,封建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捐税收入、官产收入 、专卖收入 、特权收入。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因包括()。

A、 市场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无能为力的

B、 社会运行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计划

C、 市场效率是低下的

D、 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答案:AD

解析:见书上第12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篇二:2015年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篇三: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33p

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 1 题

甲国居民李先生在乙国取得劳务报酬所得100000 元,利息所得20000元。已知甲国劳务报酬所得 税率为20%,利息所得税率为10%;乙国劳务报 酬所得税率为30%,利息所得税率为甲、 乙两国均实行居民管辖权兼收入来源地管辖权, 两国之间签订了税收抵免协定,并实际综合抵免 限额法,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上述所得在甲国不用缴纳所得税

B.李先生应在甲国补缴所得税11000元

C.李先生应在甲国补缴所得税22000元

D.李先生应在甲国补缴所得税33000元

正确答案:A,

第 2 题

财政的三大职能中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的 是()。

A.经济稳定 B.收入分配

C.资源配置 D.公共服务

正确答案:A,

第 3 题

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政府活动的全貌,但却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 析和管理的政府预算是()。

A.零基预算 B.绩效预算 C.单式预算 D.复式预算

正确答案:C,

第 4 题

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方面的支出属于()。

A.补偿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正确答案:B,

第 5 题

履行财政分配职能的目标是()。

A.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B.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C.实现收入分配效率

D.实现公平竞争

正确答案:B,

第 6 题

当企业收到购货单位汇来的预付款时,其正确 的账务处理是()。

A.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B.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C.借:银行存款 贷:库存商品

D.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正确答案:D,

第 7 题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新税法规定,在 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 ()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A. 10万元 B.30万元

C. 50万元 D. 500万元

正确答案:D,

第 8 题

衡量财政分配规模应采用的指标是()。

A.财政收入/国民收入

B.财政支出/国民收入

C.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D.财政支出/国民生产总值

正确答案:D,

第 9 题

张先生取得利息收入5000元,拿出其中的2000元通过民政部门捐给贫困山区,则张 先生利息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

A. 600 元 B. 700 元 C. 800 元 D. 1000 元

正确答案:B,

第 10 题

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其划分依据是()。

A.以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 B.以利率情况为标准

C.以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 D.按照借款的方法不同

正确答案:B,

第 11 题

下面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有()。

A.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B.行政管理费

C.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正确答案:B,

第 12 题

()是指分别设立中央税和地方税两个相互独立 的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体系。

A.分割税额 B.分割税制

C.分割税种 D.分割税率

正确答案:B,

第 13 题

在社会消费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政府消费需求 B.企业消费需求 C.个人消费需求 D.社会团体消费需求 正确答案:C,

第 14 题

()是税收支出的特殊形式。

A.税收豁免 B.纳税扣除

C.税收抵免 D.加速折旧

正确答案:D,

第 15 题

投入预算和绩效预算是按下列哪种方法划分的()。

A.预算编制的政策导向 B.预算的编制方法

C.预算收支的平衡情况 D.预算分级管理的要求

正确答案:A,

第 16 题

( )是实现有效竞争,促进政府采购过程正常 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A.公开 B.公平

C.公正 D.诚实信用

正确答案:C,

第 17 题

下列税收收入中,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税种 是()。

A.增值税 B.房产税

C.营业税 D.消费税

正确答案:D,

第 18 题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某月取得建筑施工收入 500万元,不动产销售收入800万元,租金收 入70万元,当月应交纳营业税税额为()》

A. 57. 1万元 B. 68. 5万元

C. 41. 1万元 D. 58. 5万元

正确答案:D,

第 19 题

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与财政收入可能的有 限性之间的矛盾

B.财政政策失误、计划与实际的不一致

C.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会对财政收 支计划的执行产生影响

D.某些意外事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