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春节 > 列表页

春节乡愁诗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4  分类: 春节 手机版

篇一:关于节日和思乡的诗

关于节日与思乡的诗 朱可真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十五望月》是一首寄予愁思的诗。冷露无声湿桂花”,阴历十五正是月圆,月光皎洁照的庭院很亮,作者从视觉上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庭院画卷:皓月、庭院、树、鸦、冷露、桂花,由于月光的皎洁所以呈现出地白,所以作者可以模糊地看到树上还栖息着

乌鸦。“冷露”则表现出了秋天的清冷,而“冷露无声”

衬托出了一个静字,从而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今夜

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人,

思乡、思亲人的人们仰望十五的明月,想把那浓浓的思

念之情通过明月传递,带给思念的人或物。诗人通过一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好像飘零的蓬草 “行地远”:是指离家越来越远 “直”:正在,正“秋毫”:的意思是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征,对比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御装洗尘归来。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篇二:美文:春节,乡愁弥漫的期待

只要到了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旧迎新,她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为,千百年以来的中华文明,是以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为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也是春种夏养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一致,上一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开始。而春节,正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临界点上,是前一个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个周期的开始,因此,她就担当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使命。

一个自然和生命的周期结束了,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的人,过去了的都已经无法挽回,大家又重新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同时,也可以认为,特别是对于上一个周期中失败的人,生活又给了他重整河山、重新再来的机会。而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也是再上新台阶的起点。

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时间概念上的日子,由于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她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在数千年历史中,她被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强化,并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构筑起理想主义的万千图腾。

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所有的人都在想,不管将离我们而去的这一个周期,有多少成功、喜悦、欢乐、幸运、失败、遗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经跑到身后,我们与别人一样重新面对着新的一个周期。过去的一年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来的一年是未知的、全新的、可以把握的。

所以,人们自觉地遵守着种种的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希望过去的不幸与烦恼不要在下一年出现。人们因此用门神、钟馗、鞭炮、压岁(祟)钱等等方式辟邪;用福字、春联、烟花、灯笼、财神、蝙蝠、八仙、金鱼、石榴等等期盼新年里一切如愿。

而对于那些身在异乡或者身在异国的游子,春节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思乡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春节,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30多年了,时间的长度早已经超过乡村。但是,每当春节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去。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的匆忙忘记了哪一件。即使这几年,我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我依然坚持着回故乡过节的习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故乡的春节,才真正有那种浓浓的年味。

在城市生活3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春节。第一个春节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春节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挑选过春节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春节到了,有年味了。

乡村里的节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俗称祭灶,也称为小年,就是要在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把房子打扫干净,拜祭灶王爷。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的下午是贴春联的时刻,家家户户张红贴彩,挂红灯笼。过去,春联大都是村里会书法的人写的,那样的人被称为乡村书法家。自己买了红纸和笔墨,送到乡村书法家的家里,到了除夕日去取。因为都是亲属或者近邻,人家不会收费,都是义务劳动。这样的书法家,每个村子里都有,他们往往因为会一手书法而在村里备受尊敬。我的叔叔就是村里的书法家,一到腊月,村里人家送来的红纸就多得放不下,都是来请写春联的。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节日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春节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春节的日子了。

人们常常说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我们与所有人一样每天迎接灿烂的黎明。这句话放在春节这样的时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春节到了,乡愁弥漫,但更浓的是殷殷的期待。

篇三:春节的乡愁

春节,我最痛的乡愁 隆昌幼儿师范 邓刚云

行走在细雨飘飞的街头,看着四、五个十来岁模样的小学生,手里甩着噼噼啪啪、星光四溅的小烟炮,我感到春节的脚步近了,心里涌动起异地上学的儿子就快要回家的喜悦,也禁不住地生出一股浓浓的春节乡愁来……

我没有远离过家乡到异地去读书的经历,体会不了如今学子们归家的那种急切心情;我也没有南下移动和北上漂泊的打工体验,体会不了常年在外的人儿过年盼望回家时的那份激动;但我有失去父亲三十年母十一年的数千个日月的遗恨煎熬。每临春节,心就隐隐内疚难过,春节就成了我最痛的乡愁,父母亲就是我乡愁的主角。 记得童年时,一放寒假,就数着天数盼望着过年了。过年了,可以不用冷手冷脚去割兔草猪草了;可以和院子里的伙伴一起吹气球、拍烟盒了;可以吃上平时难见的豌豆尖下面条、酒糟煮汤圆了;可以穿着新衣服、新袜子和母亲亲手做的新鞋子欢快地跑来跳去了,还可以从长辈那里揖上一躬拜年得来五分或者一角的票子……那场景那份喜悦就是儿时过年的全部期盼。父母亲断然在那几天也是一年中最幸福最快乐的。父母的粗衣素食,让我们没有多少烦恼地成长着…… 在乡村小学工作时,父亲就已不在人世了。六十多岁母亲就成了我唯一的最柔弱的牵挂。每年春节还没到,我就和妻子、儿子回到母亲的身边,回到家乡。虽然那时工资很低,吃穿住也很简单。然而在母亲的心里,有儿女麻烦着她,尽管有时还咳咳亢亢地做这做那,可她那皱纹深深的脸上却总露出满满的幸福。儿孙的心也有稳稳的依靠,感觉到了母亲的温暖和自豪。

而今已经步入中年,在城里工作了,住在宽敞的了楼房里,每月有着不菲的工资收入,日子越来越舒坦。过年已如平常,礼花也激不起多少激动多少幸福。孩子上大学放寒假了,回到了家,看到爸妈好

好的,心里安稳极了。而我呢,过年了,看见年轻的同事们携妻带子提上礼品乘车回家,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也有老家呀,我也该回去呀,可我回去能做什么呢?母亲都已经十一个年头没在人世间而睡在黄土里了。

家是每个人成长出发的地方,又是每个年老者心灵归依的港湾。当一个人在外打拼筑起了一个新“家”

春节乡愁诗句

时,老家便成为故乡,新家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依托。日日有了新的晚归处,老家那里纵然有儿时天真无邪的小伙伴;有熟悉的河沟山坡坎坎,有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的笑脸,有美好与欢乐的回忆,也懒得挪步。老家就成了一种念想,一幅图像,一个话题。因为没有了母亲,儿女就没有了依靠,就没有了回家的心思。

每临春节,不知有多少人,还在年三十这天匆匆赶回家。电视里播放的都是民工返乡、上班族回乡的拥挤画面。每一个镜头的放大,每一幅画面的定格,总是那么有冲击力,让我感动万分!感动他们为了合家团聚,为了尽父母之孝,为了平日里那份惦念牵挂,为了慰藉心中那份乡愁,不畏奔波劳累,都在努力地传扬着一种民族美德,传递着一种孝敬文化。可是,腾讯网上一条现实的信息却惊呀了我:70%的受访者说春节不想回家。有的说在外面混得不好,回家没面子;有的说回家人情消费压力大,撑不起那么大开销;有的说假期太短,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在家呆的时间;有的说车票难买难坐还一路颠簸;还有的说回家不适应,见人找不到话说……我想,这于谁都不应当是理由,左右人的还是心中还有无那份来自老家的乡情与父母的牵挂!父母是不在乎你混的好不好、不在乎你挣钱的多少的,只要回来,心就满足。在外工作的人呀,趁父母健在,打紧点时间,节俭些开支,回家看看渐渐老去的父母吧,不要为自己留下一点点的遗憾。

年岁在四季更替中叠加,年味在冬去春来中更新,曾经留存在母亲辈们记忆中的春联、年画、财神、金龙灯已渐行渐远,而礼花、歌舞、晚会、广场LED显示屏欢乐的画面等年味浓郁的现代生活方式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母亲是一点也没能感受到,她们那一代人在这个

新生的社会里,在这个小小的县级城市里,她们永远都是一个勤劳淳朴的乡村过客。

每年春节,总还是要回一趟老家,只是不在提上什么礼品,只买上红烛、青香、鞭炮,在母亲的坟头点烛烧香,磕头作揖,焚钱时,眼眶湿湿,嘴里轻声地叫着母亲:又是一年春节了,你的儿女和孙辈们来看你了……下雨了,记住加件衣服呵……

“春天是樱花的乡愁,梦是诗的乡愁,当寂寞醒来,雾散去;爱情是婚姻的乡愁,云是雨的乡愁,歌是音符的乡愁,山在蠕动,大地在迤逦;天涯是游子的乡愁,昨天是今天的乡愁,历史是未来的乡愁……”每读到这些诗句,心中总是情不自禁地续念到:母亲啊,你永远是我春节时最痛的乡愁。

2012年1月20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