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确立邓小平理论地位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 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列举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提出的十二个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问题,改革的性质和地位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关于“左”和右的问题等。同年十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认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十四大还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强调要用它来武装全党。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未来前途和发展方向如何,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在此重要关头,江泽民代表中央致的悼词,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显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遗志的决心和信心。五月十九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新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篇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 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13届3中全会—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2)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第三阶段:十三大—十四大,正式形成阶段

(4)第四阶段:十四大—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

二、地位

1.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邓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论的精髓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解放思想:①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各有其特殊性,又是不断发展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 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步骤:①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

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培育、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分配方式(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内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3)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 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2.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3.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十、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全面发展对外关系

(3)正确处理党纪关系的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1)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3)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4)依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2. 领导核心:共党

(1)共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2)共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3)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三的形成

历史条件:理论基础:马列、毛、邓

历史根据: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2. 形成过程

(1)2000年2月,江在广东首次提出三

(2)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系统阐述三

(3)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写进党章

二、三的科学内涵

1. 三的深刻含义

(1)三是马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三是对马列、毛和邓的继承和发展

(3)三是20C90s以来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

(4)三是全党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的本质

1.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 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提出

(1)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在江西考察,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定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

2.

3.

4.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概述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 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2. 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

二、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

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系和传

递市场信息

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 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

2. 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4. 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实践的选择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①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 企业

(1)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 居民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1. 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市场主体;②市场客体;③价格;④市场的供给与需求;⑤市场竞争

2. 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 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 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失,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使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的作用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2.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 按资分配:资产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参与分配取得收入

2. 按经营风险分配:经营主体单位和个人由于其对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正确决策而得到收入

3.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的分配形式

4. 直接的劳动收入分配:①个体经济;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劳动

5. 按资历分配

6. 来自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的个人收入分配:离退休金、公费医疗、奖学金、物价补贴、养老金、军人转业或退役费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3. 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 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2. 普遍性原则 3.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4. 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 5. 城乡有别原则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及目标

1. 涵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活动

2. 目标:①经济稳定增长;②经济结构优化;③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充分就业;⑤社会公平;⑥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三、主要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产业政策 4. 收入分配政策

第十章 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自然资源

1. 国土资源

(1)东西跨经度约62°,南北跨纬度约50°,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

(2)陆地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

确立邓小平理论地位

北仑河口止,长约两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

(3)海岸线总长度为32 000多公里,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域的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

2. 水资源

(1)我国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

(2)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

3. 矿产资源

4. 生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5. 能源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

6. 海洋资源

二、人口概况: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

三、民族概况:大杂居,小聚居

四、宗教概况

五、我国的综合国力

1. 我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

2.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3. 我国的工业品钢、煤炭、水泥、花费、棉布、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主要农产品谷物、肉类、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居世界第1位

4. 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排世界第6位

第二节 重庆市情

篇三: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同志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崇高的政治声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毛泽东思想和功业的继承人与发扬光大者。在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停滞不前是没有出路的。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除了上述之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一国两制,国防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

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在于:

1、它是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旗帜。

4、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

6、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走向21世纪的时代精神,国胆民魂。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1、它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之探索达到成熟的标志。

2、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成长道路上达到成熟的标志。

3、邓小平理论初步结束了“左”的思想路线对我党事业的干扰和侵害。

4、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彻底否定了唯上唯书唯形式主义而不唯实的学风。

5、邓小平理论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特性的改造与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6、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国际共运的新时代。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

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 的指导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做出的历史性决策。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