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6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摘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第一个层次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下的定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在我看来作为基础和前提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定义中的最本质之处了,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换句话说,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并不是仅靠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因为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在生产的社会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私有制的消灭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那就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1986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们只能在生产力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现象,各种社会形态的质的更替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非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当然,社会主义对生产力的解放更为彻底一些。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引伸出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就是因为它仅仅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他们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引伸出社会主义,而是撇开了生产力状况去空谈社会主义,从而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他们所憧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是非科学的。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功能,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虽然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但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们只能在生产力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2.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普列汉诺夫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李保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篇二: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老一辈建设者们积极探索,努力使落后的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下,学习苏联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经过发展和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苏联模式在中国并不能行的通,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后,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重中之重,经过努力,以时间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和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后,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

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但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下的定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根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价值,这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遵循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定义中的最本质之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换句话说,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并不是仅靠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因为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在生产的社会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私有制的消灭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那就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重塑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体系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立的,人类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倾注了其对这一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的思想

史和实践过程中,一直遇到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问题:“搞社会主义究竟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比其它社会制度有用性、有益性和合理性的理论认定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都要建立在一个前提的基础上,即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其他价值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变异,脱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第一因素,也就是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目标的首要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条件、现状和当时可能,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建构全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要素,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归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上,即抽象的所有制、平均主义、禁欲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来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确定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原则,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的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92年的南方谈话中,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把过去被颠倒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给重新颠倒过来,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有秩序上重新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位置。

四、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体制的创新确立根本原则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塑造未来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

指导原则,而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究竟如何,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是没有规定的。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应该是沿着这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与过去的那种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过去的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在论述社会主义时不仅是偏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且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即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而邓小平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仅讲了这种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他没有像前人那样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规定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也为后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带有渐进论的性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提出的原则对我们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变革和改造、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既吸收了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当代世界各国发展和进步的新经验和成果。因而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二、正因为将要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有根本的区别,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再用原有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及原有社会主义的体制和特征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解释和理解。如果这样做,那不仅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内涵,反而会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篇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

_

_

_

_ _

_…

_

_…

_

4…

2

0…

2…

1

4…

1

1…

1

2…

_…

_

号…

学…

_线

_

_(

_

媚…

李…

_

_…

名…

姓…

业……

专…

_

_…

_

_)

文封

语(

(…

学……

教…

科…

学…

_…

_

级…

_…

_

_…

_…

4

1…

2)

_

_密(

院_…

学…

_

_…

_…

_

文…

人…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广州大学 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 主义本质的理论 所修课程名称: 政治理论 任课教师姓名: 肖松柏 上课时间:3—18周 布置作业(论文)日期:2014年 9 月 19日 任课教师打分: 2014年 12月 25日

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班级:学科教学语文 姓名:李媚 学号: 21114120124

摘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统一的整体,应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是一般地去描述社会主义的内容和特点,而是从其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将其凝聚为社会主义本质。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内容。但既然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概念中不言而喻地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的存在为前提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也是发展社会化生产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相联系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而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社会主义

一、引言

在学习《政治理论》关于邓小平的社主义本质的理论过程中,人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共同富裕,有的认为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既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我认为前两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在实践中难免出现片面性。第三种看法比较合适,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三点学习休会。

二、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本质的科学定义

邓小平同志1 9 9 2年初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他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前两句是讲的生产力后三句是讲的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

一 个严密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高度,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一方面要有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作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能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提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他把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使我们免蹈离开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的覆辙,避免再犯放弃发展生产力搞政治斗争的错误,从而集中精力,一心 一意地搞经济建设,加快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三、完整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贯思想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他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理,总结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一贯思想的集中体现。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方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 得更

高一些,更快一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同志同日本朋友谈话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况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四、在实践中全面正确地运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的理论观点,既源于客观实际,又充满着辩证思维,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著作中的辩证唯物观点,才能把人们从认识误区里解脱出来,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本质,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1、正确认识和处理姓社和姓资的关系

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入们在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被扭曲的情况下,一事当先,就问姓社姓资,生怕搞了资本主义,严重地束缚了手脚,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子。所以,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了解脱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扰,他明确提出:判断的标准,应当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本质标尺化了,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行为,就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就应当大胆放手去干。但是,绝不能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误解为可以不问姓资姓社,甚至曲解为不搞社会主义了。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他还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采取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

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直到南巡讲话时,他还强调: “特区姓社不姓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只有完整地运用邓小平同志上述的全部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姓社姓资的间题,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用计划和市场两只手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等同的,在这个观念的束缚下,人们不敢讲市场经济,更不敢搞市场经济。事实上,只搞计划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理论和勇气冲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的这些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对搞活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3、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用先富带后富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在分配问题上,曾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用平均主义代替了按劳分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人们对平均主义的危害看得比较清楚,要求要真正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合理拉开差距。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方面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显露。马克思主义认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避免平均主 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富裕,同步富裕是平均主义的同义语,其结果只能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同志从战略的高度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裕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和个人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坚持用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把两者对立起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改革开放,甚至认为改革开放背离了四项基本原则,从而放弃改革开放, 强调改革开放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四项基本原则,甚至担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影响改革开放,从而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这两种片面的观点,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多年的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