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二十四节气 > 列表页

64卦对应二十四节气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0  分类: 二十四节气 手机版

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 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 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 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二十四节气以太 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 历。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夏至:至者至有之义,夏至为阳极阴生。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立秋:自即日起进入秋季。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半,秋分为阴半开始,此日白天与黑夜时间等长。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立冬:自即日起进入冬季。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常有风雪。

十 二辟卦的来源极早,此说法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guai)、巳乾、午姤(gou)、未遁(dun)、申否(pi)、酉观、 戌剥、亥坤。春秋时代的人已普遍以“十二辟卦”代称“月”,例如称“子月”为“复月”,“寅月”为“泰月”,一直流传至东汉,乃至到清朝。

元代张理认为,《易》有四象,以应四季,《易》有八卦,以应八节,八卦二十四爻,以应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以应十二辰,辟卦七十二爻以应七十二候,反易之卦二十有八,以应二十八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以应闰年阴历的三百八十四天。

现在的十二辟卦的相关理论来自于西汉的孟喜。孟喜的卦气学说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卦气学说,并加入了后天八卦的内容。

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

复卦初爻为阳卦;

临卦是除、二爻为阳卦;

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卦(即三阳开泰);

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为阳卦;

夬卦是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卦;

而乾卦则全为阳爻。

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后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的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篇二:64卦

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分别是: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乾、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坤。每一卦分别代表一个月,或者代表一个时辰,如:复卦代表阳气初生的十一月或子时;临卦代表十二月或丑时;坤卦代表十月或亥时......如果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出来,进行观察,其中阴阳爻的此消彼长,代表气候中的阴阳二气的变化,也可以代表日出日落或一月圆缺的变化过程。细心观察,自有所悟。

此外,十二消息卦还与节气有密切关系。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 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 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一般表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 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

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 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 一般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 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 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 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 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 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 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64卦对应二十四节气)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 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 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 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民间流行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十二消息卦、农历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

地天泰----------正月---------立春、雨水 雷天大壮-------二月---------惊蛰、春分 泽天夬----------三月---------清明、谷雨 乾----------------四月---------立夏、小满 天风姤----------五月---------芒种、夏至 天山遯----------六月---------小暑、大暑 天地否----------七月---------立秋、处暑 风地观----------八月---------白露、秋分 山地剥----------九月---------寒露、霜降 坤----------------十月---------立冬、小雪 地雷复----------冬月---------大雪、冬至 地泽临----------腊月---------小寒、大寒

篇三: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

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

古代曾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干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拆,复于贞也。"

以上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36O",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

36×32=1152O(策)

《易·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

上述用六十四卦演绎的三十二年是公度年,实际上的回归年三十二年不足,朔望年三十二年有余。而干支周期每年皆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则为三十。

1152O÷36O=32(公度年)

1152O÷365=31.56(回归年)

1152O÷354=32.54(朔望年)

11520÷384=30

事实上回归年即干支年,31.56回归年亦即31.56干支年。而这里为了求其可公度性,特以闰年计之。总之,六十四卦作为可公度性、全息性的数学结构模式将回归周期与朔望周期严谨有序地统摄起来:

23O4O÷360=64(公度年)

23O4O÷365=63.13(回归年)

23O4O÷354=65.08(朔望年)

23O4O÷384=60

干支与公度法密吻(6O×6= 360°)。然而干支日与回归年欠5天,5.25×70=367.5天(多2 天 )。可见,七十年干支与回归周期大致吻合。

关于三十年与六十年周期,《素问·天元纪大论》论之更详:"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气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孟喜与》:"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古代物候五日为一候,五日又是时辰干支之周期。5×6=30天( 360时辰),而卦气六日七分为一卦,一月五卦,6×5=30天,再乘十二月为岁式。这样,卦气与干支周期融为一体。而三十年为月干支甲子周期之六周(五年为一周),六十年为月干支周期之十二周,亦为年干支周期之全数。三十年与六十年中含七百二十气与千四百四十气。气即节气,1个节气为十五天,那么求其一年公度:

720×15=10800

10800÷30=360o

1440× 15=216O0

2I600÷60=360o

由上可知,上述方法皆采用360o公度年测量方法。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关于一年、十年、六十年三种周期的记载。其中一年分五段,每一段为七十二天;十年也分为五个阶段,每段为七百二十天。六十年亦有千四百四十气,恰合一周六十岁。

六十年周期之法与《内经》完全相同,无须讨论。我们看一年与十年之法:

72天×5=360天

720天×5=3600天

上述一年、十年五分法合之为360天与3600天,非天也.乃度也。亦即:

72o× 5=360o

720o× 5=3600o

这样,周天360o 恰为一个公度年,3600o 恰为十个公度年。这羊,我们重温六十四卦卦纪之辞,就会豁然开朗,疑团顿失。如易传·乾文言》初九曰"不见是",日中为

"是"(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是)。子午线之上为正南方,下为正北方,日中影必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即左阳而右阴。而乾卦初九处地之下,潜藏之象,故曰"不见是"。又如《周易·未济》上九爻日"有孚失是",未济上卦为离,日中则昃,上九已亢,故曰"失是"。以上言64卦、384爻以乾初九、未济上九(亦即易之第1爻与第384爻),以此"是"为始终,的确意味深长。进而言之,在64卦公度年中,朔望已过65年,而回归却也过63年,不见太阳回归,何能见是,故曰"不见是","有孚失是"。因未济卦之后,复又从乾初九始,按5 天×64=336天,尚须行 336°始能合六十四回归大数。在此之前,不见太阳回归,何"是"之有?而既济为第63卦,正合63回归年,故《杂卦传》曰;"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

即济卦辞"初吉终乱",皆与大周期吻合。

再以涣卦与节卦为例,涣卦为 59卦,节卦为60卦。59×6=354°,60×6=360°,涣卦恰一个朔望年周期,而距回归年尚缺11天,故谓之涣卦(涣者,离也,散也)。而节卦360爻(360°),恰好一个公度年,"度数,节也",故名节卦。而至未济卦384爻,恰为置闰之年。

让我们以帛书64卦与通行本序卦对照,发现二个本子只有三卦序号相同;即乾卦(帛书名键)、恒卦及中孚(帛书名中复),亦即乾(键)卦l、恒卦32、中孚(中复)卦61。我们这里不论帛书序卦与通行本序卦何以如此大异,而问二个本子何以第1、第32之第61卦完全一致?乾为天,"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为第1。恒卦为64卦之半,亦64公度年之半:

32×360°=11520

以公度年乘32,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故谓之恒。至于中孚(中复)61(61公度年)恰合60回归年大数(亦60干支年周期),恰在冬至夜半。由此足证六十四卦公度法确为上古圣贤之法。

《周易》之名,实指周期循环,终则有始的宇宙天象运行规律。三代易学家尚秉和力主此说,他在《周易尚氏学》中指出:"周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唯杨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晬廓为中,减沈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不周之理。"

总之,易卦、干支、律历、物候、节气、星宿等等皆统摄于周天框架之中,以公度法来推衍其周天循环之道。

我国彝族少数民族古代曾使用太阳历,彝族古典《宇宙人文论》记载有以六十三年为周期的太阳历,这与六十四公度年不谋而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0:05:19编辑过]

周易与天文历数的关系

八卦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它与天文在纪协同发展起来的,也是古代天文历数的最初形式(无文字符号)。因此,通过古代历数,可以证实八卦与天文学的兼融关系。八卦与六十花甲数一起,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天象,而且还能推演历数。所以八卦与甲子都是象数兼赅的。它们既是天体运行的客观标志,又是协调律历度数,统一纪理年月日时周期的象数符号。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天地阴阳之象,这充分说明,古人认识到它是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称其为“天道”、“神道”。

“历数”是天时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史记》曰:“黄帝考定星历,建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可见我国早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精确的历法。

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它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也就是说,当太阳视运动为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恰于冬于朔日夜半子时相会。可见,古代是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365日而成岁。平年354日,闰年384日。

易学观念,在描述天地(万物)方面,简直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简单质朴的方法论了。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结果。因此,日月星辰每天从东方升起,经过南方(所谓上经天运动),落入西方;此外,日月星辰每年从西向东的运动。北半球人们只能观察到地平线以上一半天空的天体运行情况,当然还有地平线以下观察不到的“北方”。所以,古人时空观念中,是以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所谓面南而立,向明而

治)。天体复合运动不论何等复杂,然而,运用太极、河洛、易卦干支体系等极其简单、质朴、明了的图象和算式,就能如实地、动态地再表达出来;不论其阴阳曲线、圈与点、阴爻或阳爻、卦、干支等的阴阳位置、性状,都具有具体、鲜明、时空向量等物质运动的内容。

根据《焦氏易林》、《易纬乾凿度》、汉代卦气说、爻辰说、月卦说及近人邹学熹《易学十讲》等资料介绍如下:

太阳日周期历十二时辰为一日,合今二十四小时,一千四百四十分钟。《焦氏易林》依序卦顺序一卦值一日,而坎离震兑值二至二分。乾值甲子,坤值乙丑,直至未济值癸亥。周而复始,六周尽三百六十日。

以一日十二时辰再分,则以乾坤两卦代表昼夜,乾坤计十二爻,每爻当一个时辰,十二爻当十二时辰。并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时辰,十二消息卦相配以表示阴阳消长变化之象。

再以乾坤两卦三百六十策,其余每卦得六策。坎离震兑四卦计二十四策,以演二十四气。三百六十策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尧典》说:“以闰月四时成岁”。一岁十二个月计三百五十四日,闰年十三个月计三百八十四日。《周易》以乾坤至涣共五十九卦,计三百五十四爻,以当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六十四卦计三百八十四爻,以当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日之数。

卦气五日一候,每月六候,十二月计七十二候。每月配五卦,十二月配六十卦,余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每月五卦计三十爻,一爻主一日,五卦以当六候;十二月六十卦,以当七十二候。在六十卦中,每月以辟卦为主,故称十二月卦。以十二月卦表示二二月二十四节气晷景的变化。从冬至子月起的六个月,晷景从最长不断缩短,《周易》以复、临、泰、大壮、央、乾六卦,表示阳长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起的六个月,则晷景从最短不断增长,《周易》以后、遁、否、观、剥、坤六卦,表示阴长阳消之象。

一年四时,每时三个月,四时为十二个月,以春夏秋冬表示之。天球以二十八宿为刻度,四象分布四方。每时更一象限,四时更四象限为一周天。古以二分二至定中星,易卦以坎离震兑四卦纪四时。春分点在东方,青龙七宿居之,象征春三月,万物发陈,故以震卦配之。夏至点在南方,朱雀七宿居之,象征夏三月,万物蕃茂,故以离卦配之。秋分点在西方,白虎七宿居之,象征秋三月,万物成熟,故以兑卦配之。冬至点在北方,玄武七宿居之,象征冬

三月,万物闭藏,故以坎卦配之。古法还以五星定四时。一年之中,每星各占七十二日,五星恰好三百六十日之数。乾坤二卦策数亦为三百六十策。土木火三星轨道大而在外,计之恰好乾之策二百一十六;金水二星轨道小在内,计之恰合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

古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于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坼,复于贞也”。就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三百六十度。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为:

360*32=11520(策)。所以《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

此外,八卦的先天图和后天图是纪理天文、历数的总结,反映了天体运行规律即年、月、日、时各个周期(详见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由此可见,古人正是应用易卦反映了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系辞》曰:“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八十年代,朱灿生教授从本世纪月亮运行的百年数据中,发现了现代天文学从未有过的数据规律。将这些数据规律用极座标图表示,则形成一个太极图。不仅如此,还发现月亮运动的数据在座标下,总是落在六十四个特征点上。这些数据规律当完成一个周期才完全重合。朱教授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通过现代科学证明,六十四卦的确是一个反映宇宙规律的动态的自组织、自调节系统。近年来,国外对六十四个遗传密码的发现,更充分证明了六十四卦的科学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0:08:17编辑过]

小无名 2008-01-17 09:45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张载解释说:“形而上者是指无形体者,形而下者是指有形体者”。可见,这是古人对物质世界二种存在形式的划分,是个伟大的科学概念。所谓道,实际上是指人们无法感知的自然场,它从根本上形成并控制“形而下者”(即“器”)的物质。所以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正是由于道”、“器”的主从关系和辩证统一经典理论的确立,才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我们熟知的西方文化(即现代科学)是一种实体论的认识方法,即注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质量、能量、性质、内在规律等关系。而中国古代先哲向来对这些“细微末节”的深入钻研漠然视之,而是强调通过无限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来探讨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

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状态,以实验科学为基础,其特点是局部的、静态的,因此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考虑较少。而东方思维方式则注重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相对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西方科学,注重科别分工的精细,而缺乏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阿尔温·托夫勒在《科学和变化》中说:“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局部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然忘记把这一些细部重新组装到一起。”当然,“这种解剖、分析的方法已使西方科学取得了许许多多令人赞叹的成就,例如物理学的基本粒子学科和西医学。……但什么是基本粒子,至今仍未找到。有兴趣的是,基本粒子皆有正反粒子,皆有运动能和结合能。也就是说,又回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阴阳结构”(赵定理《东方时空与未来科学》)。

尽管西医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只从受精后的形而下开始研究,而对于生命奥秘、本原乃至形而上的本体却从未涉足。而中医学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是说,生命来源最为重要。也就是说,研究人体,理应从形而上入手,才能真正把握医学之真谛。有趣的是,现代科学成果六十四个遗传密码与古老的六十四卦全部物象对应,不谋而合。不仅如此,我国西藏密宗身心修炼的“三脉七轮”之说中,心轮有八脉,喉轮十六脉,顶轮三十二脉,脐轮六十四脉。笔者以为,天人之间密吻合拍的韵律关系将是二十一世纪重大科研课题!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一旦东西方文化相互发明,则不旦对于人体生命神秘的研究,有更为深入的新发现,同时对于人类医学也必有更为重要的贡献”(引

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综上所述,形上、形下的主从关系和辨证统一经典理论即为大易之旨,故《周易》上经为气化之始,首于乾坤;下经为形化之初,端于咸恒。

关于“形而上”“气”的层次,不仅是《周易》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国外科学家称赞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就是“气”的文化,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马氏文通》说:“《易经·系辞》其神化;《礼记·檀弓》其神疏;《左传》其神隽;《论语》其神淡;《庄周》其神逸”。又说:“《国语》其气朴;《国策》其气浩;《史记》其气郁;《汉书》其气凝”。以上对秦汉前后一些经典著作,就是从“形而上”的层次,即从气韵、神韵的角度进行评价。对每部书虽然仅用了一个字,却已画龙点睛地再现出该书的特点。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

西方绘画注重反映再现,讲究比例、焦点、透视等。而中国画则强调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手法,要求“意存笔尖,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从而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书法讲究错综变化、疏密有致,一气呵成,气韵毕现。上乘书法,给人以“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感觉。

中国围棋仅仅黑白子,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变化莫测。唐朝据说有下“盲棋”(即不用棋盘与棋子,凭借口述来下棋)的人。唐玄宗时,“棋待诏”(陪皇帝下围棋的官职名)王积薪是无敌于天下的“国手”。天宝十五年秋,安禄山叛军逼京,王积薪随玄宗匆匆向蜀地逃奔。一日,王积薪夜宿于山村一位孤寡老婆婆家,该户仅婆媳两人。当时“积薪栖于檐下,夜阑不寐”。忽听黑屋内婆对媳说:“夜长睡不着,咱下盘围棋吧!”媳妇欣然从命。屋中即无灯光,也不用棋盘和棋子,怎么下法呢?王积薪附耳门扉偷听婆媳对弈。原来婆媳只用口弈,而且每下一子,都经周密计算,直至四更时分,共走了三十六着。婆婆说:“子已败矣,吾止胜九枰(子)耳!”王积薪对婆媳下的每一步棋,熟记在心,觉得棋势海阔天空,深不可测。经他定名,将这局棋称“邓艾开局势”。

围棋棋盘共三百六十一路,除去中间一点,恰合三百六十周天之数。棋盘一分为四,代表四象(即春夏秋冬)。每象限九十路为一季之天数。周路七十二,对应一年七十二候。黑白两色,表示阴阳观念。其四角各一,四边正中各一,中央为一,恰合洛书九宫图。古人云:“能数尽天星,才遍知棋势”。可见围棋如同八卦一样,变化无穷。

《易》与音律吻合,六十甲子纳音说出于大衍之数。明代大儒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河洛数理与音律之关系:“洛书之数九,故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相合。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之,得百分,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偶,洛书之奇,参伍错综,而律变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配者也。”

关于音乐,古人认为与方位、气候有密切关系,音乐从天而降,从地而生。《乐记·乐礼》:“乐者,天地之和也”。传说黄帝时代,其乐师伶伦以昆仑解谷所产之十二竹管并排一起,将这些竹管依次埋入空虚中之地下,在竹内放入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竹管一端整齐,一端依次长短不齐;齐的一端在地面,不齐的一端在地下。当冬至一阳生时分,第一根竹管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黄钟音响表明天地一阳来复之初态。同样,人体之气脉,也像大地之气机一样,随着气象变化而律动(引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据史书记载,孔子鼓琴于室,颜回自外入,琴音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孔子说,我鼓琴,见猫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显示丝桐。可见乐理奇妙精微若此。春秋时还有“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故事。说的是,俞伯牙抚琴沉思,其意在高山;旁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