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二十四节气 > 列表页

六十四卦对应的二十四节气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27  分类: 二十四节气 手机版

篇一: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朱熹说:“圆者动而为天。”对此易界是广泛认同的。这是一个天体运行的规律图,或者说是个古代的历法图,它精确地说明了年、月、日和四季的运行规律。

此卦序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则从《乾》始逆时针排列一周而成圆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便是一幅完整的天体运行图。

“《坤》尽子中”,《坤》卦六爻皆阴,可谓阴极,物极则反,阳气由“子”而生。接下来是《复》卦,一阳在下始生,至《同人》共16个卦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也是48个,阴阳各半,表明昼和夜一样长,这就是“春分”。春分交在《离》、《革》、《同人》处,地支为“卯”,“《离》尽卯中”,方位为东。

“《乾》尽午中”,从《临》卦始至《乾》卦,阳气渐长,至《乾》达到盛极,六爻皆阳,地支临“午”。此区间其16卦,阳爻64个,阴爻32个,阳多阴一倍,表明昼多于夜,是一年中最炎热时期,为“夏至”,交于《乾》,“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 《姤》一阴始于下,至《师》卦仅存一阳在下卦二爻,这区间共有16卦、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也是48个,阴阳各半,昼夜一样长,为“秋分”,交在《坎》、《震》、《师》,地支为“酉”,故说“《坎》在酉中。”

从《遁》卦始至《坤》卦,亦是16卦、96爻,阴爻在下浸阳,至《坤》阴达盛极。这区间有阴爻64个,阳爻32个,阴倍于阳,表明夜多昼少,为“冬至”,地支为“子”,“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

至此,一岁循环,周而复始。这是一幅多么完美的天体运行图呵!

古人认为“天动地静”,这是不科学的。说天体是顺时针而行,这与今天我们所知道

的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方向正好相反。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相反”,使得古人与今人的认识结果是一样的,天体左旋,正是地球右迁。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对于圆图,易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这是一幅天图。它是《先天八卦方位》的延伸,将八卦扩展到六十四卦,更精确地表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同时,它又是对《河图》的发展,将《河图》的“天图”更具体化、形象化,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是由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的产物。现在的问题是,方图到底说的是什么,它是怎么表现“地”的?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古代大地方位辩析

远古时,天和地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河图》、《洛书》都是以此定位的。这是古人对天、地方位的最初、最原始的认识。

传说伏羲之妻女娃就用圭表测日,根据日影之转移以辩别方位和计算时间。用圭测日影时,投影在东则日在西,投影在西则日在东,唯正午时投影在中,连接短影与圭根的延长方向则是南。人站在地上,只能看见东、西和南,而看不到北,所以以仰头见到的“上”为南,见不到的“下”则为北,天和地都是同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什么时候“正”过来的呢?

《尚书·顾命》载,在成王逝世的葬礼上“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太保即召公,为西伯,他率领西方诸候列应门左侧。毕公是东伯,他率领东方诸侯列应门右侧。这个方位实际就是“左西右东”,当然也就是“上北下南”了。

《尚书·禹贡》所载九州山川河流方向(见上篇“大禹九州图”)也与今天相同,如:“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沂水源于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在今江苏邳县与泗水会合,然后在江都东入长江。这说明,至少在尧舜之时,大地的方位就已经“正”过来了,与今天的方位相同。

古人对地方位在认识上的改变是否更早?

《黄帝内经·素问》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法东南”之说,认为西北属阴,多高山峻岭,故天气较冷。东南属阳,是汪洋大海,故天气较热。这与我国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经》是产生于战国时期,虽说它继承了传统的文化,有远古智慧的结晶,但也融进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和认识,还不足以说明这种认识都是来自黄帝时代。不过,在尧舜之时地理方位与今的视觉相同,是有史料可查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一下方图。这个方图是由《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横图)折叠而来的。朱熹说:“《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这还是“上南下北”的认识。可《伏羲八卦方位》是上(南)《乾》、下(北)《坤》,这二者的方位显然是相反的,“天尊”在下而“地卑”却在上。再看内二方图,是《坎》在上、《离》在下,这显然是《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图,《离》为日、为火、为阳,怎么会在下、在北呢?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的。而实际古人认识的“天”,也只是月球绕地球回旋时的“白道”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天体的“圆环”,而不是整个天体。由地上仰望天,认为天在上、在南,是对的。日的投影于地,地的方位也是“上”为南,就不对了。笔者认为,人们在绘制这个“方圆图”时,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觉,将地的方位改为“上北下南”,这就是这个方图倒过来的原因。

按原先的方位来说,方图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依次排列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经卦,被称为“子午线”,又称“经线”、“太阳线”。西南至东北斜线排列着否、咸、未济、恒、益、济既、损、泰八个卦,这条线被称为“卯酉线”,又叫“纬线”、“少阳线”。《内经·灵枢》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这明确说明,这条经线和纬线与二十八宿有关,由“房”至“昴” 为纬线,从“虚”至“张”为经线。既然称为“经纬线”,那么,这张图应该是对角摆放的,即《坤》在北,《乾》在南,《泰》在西,《否》在东,这与今天大地的方位是一致的。这个方位的确定,是由日圭测影得出来的,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中时则短影在北,对面为南,地与天的方位正相反。这就是方图方位的秘密所在!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外方图探秘

外方图共有二(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六十四卦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十八个卦,《乾》一和《坤》八南北相对,和数为“九”,是极数代表天,投影到地则分为“一”和“八”。《乾》在下为南,《坤》在上为北,是一条南北的经线。《泰》在西,《否》在东,是一条东西的纬线。经纬线之说,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一经一纬,将地分成了南北和东西两个半球。笔者绘制了上图。

此图是外方图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在仲春季节的月运行规律图。是天在地上的投影图,所以方位与天图方位相反。

二十八卦对二十八宿 此图内方是二十八卦,外圆是对应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环黄道和赤道两侧绕行于天。古人认为 “天道左行,地道右迁”,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逆时针自转。在考定四季变化时,必以“南”为准。

《尚书·尧典》(本节所引均出此篇)说:“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说的是天象。仲春之时,星鸟(朱雀)七星在南方,这就是“春分”季节,人们恭敬地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并开始有秩序地安排农事活动。

卦象精确地说明了仲春之日地的表象。易界普遍认为,《泰》是四季的春分点,此图的《泰》卦在左(西),这个位置是不可移的。春分交在《泰》,与东方青龙之“心”宿相遇。《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阴阳各半,表明“春分”这一日,昼夜时间相等。此时,朱雀在南,其“星宿”与《乾》相遇;玄武在北,其“虚”宿与《坤》相对;白虎在东,《否》在“昴”宿位置。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下卦均为《乾》,三阳在下而上扬,逐爻上升,至《乾》则六爻皆阳。“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当青龙之“大火(含房、心二宿)转到南方时”,表明“夏至”来临,这一日白天最长。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上卦均是《乾》,阴在下而渐长,至《否》亦是阴阳各半,“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当北方的玄武之“虚宿”转到南方时,则是“秋分”,此日与“春分”一样,也是白昼相等,表明开始秋收了。

从《否》至《坤》,下卦皆为《坤》,阴渐进而剥阳,至《坤》阳被剥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北方玄武之“昴”宿黄昏之时在南方升起,表明“冬至”到来,这一天白日最短,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转变,为除旧布新的季节。

从《坤》至《泰》八卦,上卦皆是《坤》,阳气在下始生而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又值“春分”,周而复始,历经一岁。

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它真实地反映了天体运行在大地上的规律。

月球运行规律 此方外图又是月球运行规律图。

月球以椭圆形轨道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古人称这个天体运行的轨道为“白道”,测

篇二: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

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

不知为何,突然想了解一下九宫、星座、十二地支之类的是否能相匹配起来,于是花了点时间开始琢磨起来。一一对应之后,发觉果然古人使用的术数模型都是跟天文或多或少有相联系的。自己的思路是,星座是以太阳来划分的,十二地支用来记月也是跟太阳有关,那么两个可以用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至于其他的仔细分辨一下,都能用一个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悲剧的是对应了大多半的东西后,无意间翻翻书,发现地支与节气、九宫与节气这些东西零零散散地散落在各种资料之中,不过有些资料说法不一。像是《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中:“地禄 乾(戌亥),兌(酉),離(午),震(卯),巽(辰巳),坎(子),艮(丑寅),坤(未申)”其他有些资料中也是这样画图的,将本身只占半宫的地支全部划进某个卦中,不知其中是有某些原因还是为了分配方便就这样配在一起了。

白羊座:春分~谷雨;金牛座:谷雨~小满;双子座:小满~夏至;巨蟹座:夏至~大暑;狮子座:大暑~处暑;处女座:处暑~秋分;天秤座:秋分~霜降;天蝎座:霜降~小雪;射手座:小雪~冬至;摩羯座:冬至~大寒;宝瓶座:大寒~雨水;双鱼座:雨水~春分。 十二地支与节气

子宫:大雪~小寒;

丑宫:小寒~立春;

寅宫:立春~惊蛰;

卯宫:惊蛰~清明

辰宫:清明~立夏;

巳宫:立夏~芒种;

午宫:芒种~小暑;

未宫:小暑~立秋;

申宫:立秋~白露;

酉宫:白露~寒露;

戌宫:寒露~立冬;

亥宫:立冬~大雪;

八卦二十四山与节气

艮宫三山:丑山-大寒,艮山-立春,寅山-雨水;

震宫三山:甲山-惊蛰,卯山-春分,乙山-清明;

巽宫三山:辰山-谷雨,巽山-立夏;巳山-小满;

离宫三山:丙山-芒种,午山-夏至;丁山-小暑;

坤宫三山:未山-大暑,坤山-立秋;申山-处暑;

兑宫三山:庚山-白露,酉山-秋分;辛山-寒露;

乾宫三山:戌山-霜降,乾山-立冬,亥山-小雪;

坎宫三山:壬山-大雪,子山-冬至,癸山-小寒。

八卦九宫与十二地支

坎宫:全子半丑,艮宫:半丑全寅,震宫:全卯半辰,巽宫:半辰全巳,

离宫:全午半未,坤宫:半未全申,兑宫:全酉半戌,乾宫:半戌全亥。

八卦与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乾 坤

十二地支与星座

子宫:射手15°~摩羯15°;

丑宫:摩羯15°~宝瓶15°;

寅宫:宝瓶15°~双鱼15°;

卯宫:双鱼15°~白羊15°;

辰宫:白羊15°~金牛15°;

巳宫:金牛15°~双子15°;

午宫:双子15°~巨蟹15°;

未宫:巨蟹15°~狮子15°;

申宫:狮子15°~处女15°;

酉宫:处女15°~天秤15°;

戌宫:天秤15°~天蝎15°;

亥宫:天蝎15°~射手15°;

十二地支与二十四山

子宫:壬子,丑宫:癸丑,寅宫:艮寅,卯宫:甲卯,

辰宫:乙辰,巳宫:巽巳,午宫:丙午,未宫:丁未,

申宫:坤申,酉宫:庚酉,戌宫:辛戌,亥宫:乾亥。

资料上随处可见将六十四卦与二进制结合,但一直没仔细想想,偶然找了张六十四卦圆图一看,发现原来圆图完完全全是按二进制规律进位排序,难怪人们将六十四卦与二进制联系在一起了。从乾卦逆行到坤卦,刚好完整的二进制由阳爻全变为阴爻的过程,到阴极之后

便是阳生。为何逆行想来是人们在地球之上看天空行星运行方向有关。

对照表:

西洋星座名 印度星座名 七政四余 十二地支 十二次分野国名分野州名

1 Aries Mesha白羊 戌 降娄 鲁 徐州

2 Taurus Vrishabh 金牛 酉 大梁 赵 冀州

3 Gemini Mithuna 双子 申 实沈 魏 益州

4 Cancer Kataka 巨蟹 未 鹑首 秦 雍州

5 Leo Simha 狮子 午 鹑火 周 三河

6 Virgo Kanya 室女 巳鹑尾 楚 荆州

7 Libra Thula 天秤 辰 寿星 郑 兖州

8 Scorpio Vrischik 天蝎 卯 大火 宋 豫州

9 Sagittarius Dhanus 人马 寅 析木 燕 幽州

10 Capricorn Makara 摩羯 丑 星纪 吴 扬州

11 Aquarius Kumbha 宝瓶 子 玄枵 齐 青州

12 Pisces Meena 双鱼 亥娵觜 卫 并州

宿 节气 月将 太岁纪年 木星所在次 太岁所在次

1 奎娄胃 雨水春分 河魁 阉茂鹑尾(巳) 降娄(戌)

2 昴毕 谷雨清明 从魁 作噩鹑火(午) 大梁(酉)

3 觜参 立夏小满 传送 涒滩 鹑首(未) 实沈(申)

4 井鬼柳 芒种夏至 小吉 协洽 实沈(申)鹑首(未)

5 星张 小暑大暑 胜光 敦牂 大梁(酉) 鹑火(午)

6 翼轸 立秋处暑 太乙 大荒落 降娄(戌) 鹑尾(巳)

7 角亢氐 白露秋分 天罡 执徐 娵觜(亥) 寿星(辰)

8 房心 寒露霜降 太冲 单阏 玄枵(子) 大火(卯)

9 尾箕 立冬小雪 功曹 摄提格星纪(丑) 析木(寅)

10 斗牛女 大雪冬至 大吉 赤奋若 析木(寅) 星纪(丑)

11 虚危 小寒大寒 神后 困敦 大火(卯) 玄枵(子)

12 室壁 立春惊蛰 登明 大渊献 寿星(辰) 娵觜(亥)

印度十二星座和其余各项不是精确对应的,因其位置是以恒星作基准。七政四余所用的黄道十二宫名至迟在6、7世纪之交就随佛经传入中国了,明清之际的欧洲传教士们撰写天文历法书籍时借用了古名,现代中国的西洋占星家们用的也是略有改动的这套名字。

十二次据某些学者(比如郭沫若)的意见,应是巴比伦黄道十二宫在上古时代传入中国的产物。 双子又名双女、明阳,摩羯又名磨蝎。十二辰是十二地支的别名,不是十二次的别名。分野实沈又说晋,星纪又说吴越。28宿和12宫不是精确对应的,处于交界处的宿一部分在前一宫,一部分在下一宫。这个节气跟十二次的对照是《汉书?律历志》所载,和今天的节气有一点区别。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到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太岁纪年源自何处还不知道。木星是真实星体,运行周期并不是严格的12年,因此古人假想了一个名为“太岁”(又名“岁阴”)的天体,沿木星轨道逆向匀速运动,周期为12年。作噩又作作鄂,协洽又作叶洽,大荒落又作大荒骆。

太岁纪年的天干:

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

篇三: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 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 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 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二十四节气以太 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 历。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夏至:至者至有之义,夏至为阳极阴生。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立秋:自即日起进入秋季。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半,秋分为阴半开始,此日白天与黑夜时间等长。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立冬:自即日起进入冬季。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常有风雪。

十 二辟卦的来源极早,此说法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guai)、巳乾、午姤(gou)、未遁(dun)、申否(pi)、酉观、 戌剥、亥坤。春秋时代的人已普遍以“十二辟卦”代称“月”,例如称“子月”为“复月”,“寅月”为“泰月”,一直流传至东汉,乃至到清朝。

元代张理认为,《易》有四象,以应四季,《易》有八卦,以应八节,八卦二十四爻,以应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以应十二辰,辟卦七十二爻以应七十二候,反易之卦二十有八,以应二十八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以应闰年阴历的三百八十四天。

现在的十二辟卦的相关理论来自于西汉的孟喜。孟喜的卦气学说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卦气学说,并加入了后天八卦的内容。

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

复卦初爻为阳卦;

临卦是除、二爻为阳卦;

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卦(即三阳开泰);

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为阳卦;

夬卦是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卦;

而乾卦则全为阳爻。

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后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的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