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公路勘测设计内业设计范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公路勘测设计计算书范例

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1 设计标准与原则

1.1 设计标准

(1) 公路等级:汽车专用三级公路(平原微丘) (2) 设计车速:40km/h (3) 最大纵坡:8% (4) 最小坡长:120m

(5) 路基宽度:3.5*2+0.75*2=8.5m (6) 行车道宽度:3.5m (7) 硬路肩宽度:0.75m

1.2 平原微丘一般三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 路线是道路的骨架,它的优劣关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发挥和在路网

中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影响路线设计除自然条件外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

(2) 在道路设计的各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

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

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大小,片面追求高指标。

(4) 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占高

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等。

(5)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

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6) 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

路工程影响。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谨慎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7)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

和污染,如:

1) 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2) 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

3) 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分、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

造成分割引起的影响;

4) 噪声对居民以及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

2 路线方案的选择

2.1 根据《道路勘测设计》及有关参考资料选出几条合理的

方案

平面微丘地区对路线的限制不大,路线的基本线形,多顺直短捷,如在两控制点之间既无地物、地质等障碍,也无应迁就的风景、文物及居民点等,则与控制点直线连线相吻合的路线是最理想的,这只有在荒芜人烟的草原和海边滩涂才有可能。而在一般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道网纵横交错、城镇、工业区较多,居民点也比较密集,由于这些原因,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有的需要靠近它,有的需要避绕,从而产生了路线的转折,虽然增大了距离,但是这是必要的,因此平面微丘地区选线,先是把路线总方向所规定绕过的地点,如城镇、工厂、农场、乡村以及风景文物等地点作为控制点,然后在大控制点之间进行实地勘探,了解农田优劣及地理分布情况,确定哪里可以穿过,哪里可以绕行,从而建立一系列中间控制点,控制点之间一直线为主,在直达的基础上作适应的调整,使路线的平纵面配合好。

经过比较,在A(56550,262330)和B(58250,261130)两点之间选了两条路线方案,以供比较选择

2.2 对选的两种方案进行平面线形设计

1)在平面上读出交点的转角并计算出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方案一

方案二

2.3 相关规范及平曲线的计算

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平曲线,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规范〉〉查得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600m,本路段所设计的最大圆曲线半径不满足不设超高的要求(R=400m),故设置缓和曲线。 根据〈〈规范〉〉规定,一般三级公路的设计车速为40Km/h, R=V2/127(u+i),根据《规范》取u=0.06 ,i=0.08 求得R=54.78m<60mm

规范规定一般半径取100m,极限半径取60m 缓和曲线的设计

规范规定三级公路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为35m

2.3.1. 方案一:

JD1的平曲线计算:取R=300mLS=50m 则可求 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0.35 m 切线增值: q= LS/2-LS3/240 R2=24.99 m 缓和曲线角 : β0= 180LS/2Rл=4.780 切线长:TH=(R+p)×tg(a/2)+q= 63.65 m 曲线长:LH=R(a-2β0)л/1800+2 LS= 126.80 m 其中圆曲线长: Ly=R(a-2β0)л/1800=26.80m 切曲差: DH =2TH-LH =0.50m 五个基本桩号计算: 直缓点:ZH=JD-TH= 69.79 m 缓圆点:HY=ZH+LS= 119.79 m 圆缓点:YH=HY+Ly= 146.59 m 缓直点:HZ=YH+LS=196.59 m 曲中点:QZ=HZ-LH/2= 133.19 m 交 点:JD=QZ+DH/2= 133.44 m

与JD1桩号相同,计算无误.

JD2的平曲线计算:取R=120m LS=50m 则可求得: 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0.87 m 切线增值: q= LS/2- LS3/240R2=24.96 m 缓和曲线角 : β0= 180LS/2Rл=11.940

切线长:TH=(R+p)×tg(a/2)+q=83.65m 曲线长:LH=R(a-2β0)л/1800+2 LS=158.49m 其中圆曲线长: Ly= R(a-2β0)л/180=58.49m切曲差: DH =2TH-LH =8.82m 五个基本桩号计算: 直缓点:ZH=JD-TH=534.24m 缓圆点:HY=ZH+LS=584.24m 圆缓点:YH=HY+Ly=642.73m

篇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范例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 目的 识,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二、 基本资料 起点坐标:X=79380.000

,Y=91030.000;终点坐标:X=79150.000,Y=91980.000;起、终点设计高程均同地面高程。

提供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

三、 设计步骤和方法

1、 认真阅读地形图,查清路线带的地形、地物特征,并定出起点、终点和中间控制点;

2、 根据起终点和中间控制点,在地形图上进行选线,通过比选,最终确定公路具体走向,必须选出两条路线

进行比选(选线时注意各个段落土石方的平衡,尽可能少占农田,少拆房屋);

3、 根据选定的公路具体走向,确定交点位置,量出交点坐标,计算交点间距、偏角,并根据地形、地物和《规范》的要求确定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出平曲线各要素、公路总里程;

4、 按照20的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个中桩的位置,读出其他地面高程,依此点绘出纵断面(若地形变化大,则要考虑加桩);

5、 断面图设计;

6、 编制《路基设计表》;

7、 点绘横断面地面线,进行横断面设计;

8、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9、 在地形图上点绘公路用地界限,并调查征地和拆迁情况;

10、整理装订成册。

四、 要求

1、 所有设计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图表格式要求:所有图纸、汉字均要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工程字体;每张图表必须有设计人、复核人、审核人及其签名,并标上图号、日期;采用3号图纸;图框

尺寸,外框为420mm×297mm,内框为(430-30-10)mm×(297-10-10)mm,设计单位70mm,公路名称70mm,图名65mm,设计、复核、审核、图号、日期均为(15+20)mm。

3、 横断面图比例为1:200,纵断面比例,纵向为1:2000,横向为1:200。

4、 挡土墙、涵洞各绘制一个。

5、 设计后的成果必须整理装订好。

五、 本次设计必须提交的设计成果

(一) 计算说明部分

1、 平面计算(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 纵断面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各要素等);

3、 路基设计表;

4、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路基土石方数量表);

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总说明书。

(二)

1、

平面设计图(含用地图);

2

、 纵断面设计图;

3、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4、 路基横断面图;

5、 挡土墙及涵洞图各一个。

六、 主要参考书目

1、《道路勘测设计》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5、《小桥涵设计手册》

6、《路基路面工程》

篇三:公路勘测设计作业三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变坡点:指的是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坡度线的相交点。

2、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坡角的正切值(可写作:i=tan坡角)

3、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叫做定坡。

4、放坡:为了防止土壁塌方,确保施工安全,当挖方超过一定深度或填方超过一定高度时,其边沿应放出的足够的边,这就是放坡。

5、基平测量:基平测量是建立路线的高程控制,作为中平测量和日后施工测量的依据。因此,基平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沿线设置水准点,并测定它们的高程

6、断链:指的是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桩号重叠的称长链,桩号间断的称短链

二、简答题

1、单交点曲线定线中确定半径的控制条件有哪些?

答:转角参数、切线长T1、T2、外距E,此外还要对照国家标准选择适当半径。注:T1=T2时为对称基本型反之为非对称基本型。

2、为什么小转角要设置成大半径曲线?

答:(1)视觉效果好,安全、线路更平顺使之趋于直线,能更好的衔接道路。

3、实地放线的方法有哪些?

答:穿线交点法、拨交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

4、道路初测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初测是两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工作。

初测的目的是根据批复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拟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比选方案的勘测,从中确定采用方案,并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勘测资料。

初测的任务则是要对路线方案作进一步的核查落实,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的内业工作。

5、道路外业勘测一般由哪些作业组组成?

答:1道路初测

(1)目的、内容及准备工作(2)初测的内容及步奏

2道路定测

(1)任务内容及分工;(2)选线组;(3)导线测角组;(4)中桩组;(5)水平组;(6)横断面组;(7)地形组;(8)调查组;(9)内业组

3道路曲线测设,

(1) 概述—任务、平曲线种类;(2)单交点曲线、(3)单交点基本型曲线、(4)双

交点曲线、(5)多交点曲线、(6)组合型曲线计算—复曲线3种、S型及C型、凸型曲线型

三、计算题

1、已测得路线JD处右转角65°14ˊ24",求得JD5的里程桩号为K8+358.72,在选线时确定半径R=150m,试计算主点要素及桩号。

解:(1)计算圆曲线要素

有已知条件可知:

T=R×tanα/2=150×tan65°14ˊ24"/2=96.00 m

L=π/180×α×R=π/180×65°14ˊ24"×150=170.80 m

E= R(secα/2-1)=150(sec65°14ˊ24"/2-1)=28.09 m

J=2T-L=2×96 – 170.80 =21.2 m

(2)计算曲线主点桩号

JD K8+358.72

-T 96.00

ZY K8+262.72

+L170.80

YZ K8+433.52

-L/285.40

QZ K8+348.12

+J/210.60

JDK8+358.72(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公路勘测设计内业设计范例)

(校核无误)

2、某单圆曲线,交点桩号K1+469.23,转角?1?49?21?24??。若要该曲线外距控制为6m,试确定该曲线的平曲线半径,并计算曲线要素及交点桩号。 解:(1)计算曲线半径

R=E/(secα/2-1)=6/( sec49°21ˊ24"/2-1)=59.69 m

所以

T= R×tanα/2= 59.69×tan49°21ˊ24"/2=27.43 m

L=π/180×α×R=π/180×49°21ˊ24"×59.69=51.42 m

J=2T-L=2×27.43-51.42=3.44 m

(2)计算曲线主点桩号

JD K1+469.23

-T 27.43

ZY K1+441.8

+L51.42

YZ K1+493.22

-L/225.71

QZ K1+467.51

+J/21.72

JDK1+469.23

(校核无误)

3、在复曲线测设中,AB为公切线,C为公切点,已测得AB=120.43m,转角分别为:?1?65?32?00??,?2?58?19?40??,选线中确定的半径R1?110m,求半径R2应为多少?

解:(1)分别计算复合曲线中两圆曲线的切线长T1、T2。

T1= R1×tanα1/2= 110×tan65°32ˊ00"/2=70.80 m

所以T2=AB-T1=120.43-70.80=49.63 m

(2) 计算R2

R2=T2/ tanα2/2=49.63/tan58°19ˊ40"/2=88.93 m

4、已知两相邻单曲线,JD50桩号为K9+977.54,T1?35.42m,切曲线

JD51桩号为K10+182,T2?25.83m,试计算:(1)JD50~JD51交点间J1?1.25m,

的距离;(2)两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为多少?

解:分别计算两单曲线要素L1。

L1=2T1-J1=2×35.42-1.25=69.59 m

所以Y1Z1桩号为:K9+977.54-T1+L1=K10+11.71

因为T1和在交点J50与J51连线上,所以满足比例关系:

T1/S=(Y1Z1-JD1)/(JD2-JD1)

即35.42/S=(K10+11.71-K9+977.54)/(K10+182-K9+977.54)=34.17/204.46 解得两交点间距离为S=211.94 m

(2)所以两交点间直线距离为T=S-T1-T2=211.94-35.42-25.83=150.69 m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