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全国新型城镇化范例征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0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 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 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 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 2010 年析臵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 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 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 5000 余家。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 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8%,城镇化率达 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臵、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臵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 1988 年,是我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

之一。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臵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多年的拆迁及开发建设,也让原本淳朴的老百姓个人色彩加浓,利益驱动的思想在蔓延,金钱至上的风气在传播,群众集体意识逐渐淡薄,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二)农场体制的转型区。麓谷街道前身为国营东方红农场。农场时代,辖区居民虽是农民,却享受着“国家粮”,和大多数农村相比,这里的人们吃着大锅饭,领着“粮票”、“油票”、“布票”,每月按时上班,按时记“工分”,按时领工资。42 年农场管理,10 年乡镇模式,再到 3 年街道,国营农场习性依然存留在百姓的骨子里,等、要、靠思想严重。拆迁失地后,往往具备劳动能力的居民,外出打工嫌累,坐在家里嫌穷,没事打麻将,没钱找政府,做事要轻松,待遇要求高,最后往往待遇多的企业进不去,待遇少的不愿搞,在他们眼里,政府就该给他们发“饭票”,到各级政府上访、闹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一直沿袭着农场时代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面对时刻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集体经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发展缓慢,面对各类无理取闹、违法违纪的人群,大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敢、不愿伸出正义的双手,社会正气严重不足。

(三)城乡结合的过渡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部分农村集体土地逐步转为城市国有土地,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目前,街道辖区内存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安臵小区内,被征地农民虽“洗脚上岸”,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但并未“洗脑进城”,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仍然保留着农民气息,给政府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安臵小区内,设计精美的绿化带,一夜之间便成了菜地,蔬菜瓜果一应俱全,群众的潜意识里,毫无城市文明的概念。婚丧嫁娶等乡村风俗也随处可见,每逢“红白喜事”,安臵小区内灯火通明,各类喜庆道具随处摆放,鞭炮声络绎不绝,人情往来不断,活动过后,便是各式各样成堆的垃圾,无人收拾。(四)矛盾爆发的焦点区。从国营东方红农场到麓谷街道,我们历经了长沙市第 95 号令、第 60 号令、第 103 号令三套“征拆令”征收了 98%的土地。每套“征拆令”的拆迁安臵模式各不相同,第 95 号令为政府划地、居民自建模式;第 60 号令为政府划地、集体规划建设 5 层农民安臵小区,被征地农民无偿享有从地到天 5 层房屋,但农民社会保障缺失,需依靠集体经济发展自筹资金购买;第 103 号令则以货币安臵为主,其安臵方式为区级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保障房小区,被征地农民持货币购买,政府提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常年的片区拆迁、跨政策拆迁,截然不同的拆迁安臵模式,使得集体土地费分配、集体资产管理、拆迁安臵模式、群众个人诉求等问题,历经数届政府后,逐渐积累、交织,形成了大量的矛盾,在不同时点爆发。特别是近年来,围堵街道、居委会闹访、缠访,项目建设工地聚集暴力阻工等事件时有发生,各级政府每天出于接访和矛盾纠纷处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地

区发展和稳定。

二、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

农村蝶变为城市,农民转化为市民,麓谷街道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坚持发展先行,抓好民生保障,推行文化强街,优化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街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坚持发展先行,用产业支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口号,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有过硬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作为园区模式下的街道,推进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拆迁腾地,服务园区加速发展。我们稳步推进,实现了 4500 余亩新项目征地,8000 余亩腾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雏形基本呈现。同时,服务好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是园区和街道发展的生命,我们开展两帮两促,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施工环境,全方位为企业服务。重中之重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社区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特色商圈。因地制宜、分类培育,形成了几大商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涉外经济学院等高校周边的“校园商业圈”;以高新区管委会为轴心的“行政商业圈”;保利?麓谷林语小区周边人流密集地的“楼盘商业圈”;东方红路风光带沿线的“景点商业圈”。特色商圈不仅增加了集体资产租金收入,也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2、引进龙头项目。通过归集 400 余亩闲臵土地,我们引进了麓谷汽车世界项目,兰博基尼、奔驰、宝马等 43 家 4S 店纷纷进驻,每年直接增加集体收入近千万元。在汽车世界周边,我们统租 300 多个门面,建立了汽配城。居民出租一套 60 平米的房子,15 年可获租金55 万元。3、做强经济实体。延农集体经济与高新区创业园合作,兴建了创业服务大楼,先后有200 多家孵化企业进驻。现在,综合大楼市价已超亿元,租金每年达 300 万元。东塘集体经济组织自建农贸市场、综合大楼等经济实体,每年收入达 700

多万元。各社区改建闲臵房产,向园区企业提供租房,实现人均年增收近千元。4、全力引导扶持。为鼓励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我们争取到多项优惠政策:对集体建设的各类市场,分别给予 60 万元以上扶持奖励;对集体经营项目争取税收减免、所得税优惠、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对集体土地招商项目争取土地出让金返还、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政策。拆迁的高效推进,项目的稳定落户,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高经济增速的同时,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了民心,避免成为有城无市的“空城”和有人无业的“闲城”。(二)抓好民生保障,用人本夯实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原有生活方式改变,农民“洗脚上岸”,成为了城市居民。我们紧紧抓住“民生”这条主线,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做了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逐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街道辖区各小区内生鲜市场、文化广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中,麓谷保利体育公园荣获湖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有望成为国家级优秀体育公园。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开辟“一网一校一超市一热线一承诺”就业平台,为农民提供“菜单式”选学,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组建就业联络员队伍,按照网格化包干模式,每位干部重点服务 4 至 5 名被征地农民,在帮扶就业后,持续跟踪至稳定就业 6 个月以上,以帮助其渡过新工作磨合期,并将指标纳入干部年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挂钩。2012年,麓谷街道被征地农民新增就业 680 余人,稳定就业 462 人,家庭就业率达到了 98%以上。创业方面,实行“政策加导师”帮扶创业,成立创业指导员队伍,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行创业“一对一”帮扶,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目前,麓谷街道已有 191位被征地农民成功创业,带动 552 人就业。

篇二: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 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 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全国新型城镇化范例征集)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户签订了单户城镇化确认书,721户在凡河新城选择了现房。预计到年底,将有近万户农户签约。单户城镇化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它改变了以往同步城镇化的传统思路,是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想在城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第二,创新进城农民保障机制。一是通过采取土地入股的模式,将凡河新城9250户、2.5万名原住民变为市民,并成为股民,平均每户每年分红11880元,每年共分红1.1亿元。随着土地增值,将会享受更多的分红。这些为进城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二是为每户进城农民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并实施免费培训,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目前,已有16500名被征地农民实现了稳定就业。三是将凡河新城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可选择享受双倍新农保待遇,到60岁以后,每月可领取110元养老金,也可选择趸保形式,男满60岁、女满55岁后,每月可领取420元养老金。目前,参保总人数已达20500人,每年政府支出养老金总额达1459万元。四是对就地回迁的农民,实行物业费终身全免,取暖费只缴纳三分之一,减轻了进城农民的生活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五是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居住证制度,只要农村居民到城里居住,就给办理居住证,即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13大类、24项基本公共服务。今年,全市共有20万人办理了居住证,其中凡河新城新增2055人。

第三,创新建设理念。一是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理念。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均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达到40%,比一般城市高出15%左右,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达到每立方厘米7000颗以上,接近森林与海洋水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水城。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住宅小区,逐步推行绿色标准。购置了50辆燃汽公交车,各住宅小区之间全部通上了电瓶车,建立了自行车慢行系统,全力打造低碳城市。推行了市民“一卡通”,拥有超市消费、门禁、食堂就餐、公交车乘坐等功能,2010年6月,荣获国家金卡工程优秀成果“金蚂蚁奖”,向数字城市、智能城市迈出了重要一步。二是组团式发展的理念。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依托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构建了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三是亲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水面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17%,凡河、天水河、如意湖、莲花湖交相辉映,蟠龙山、凤冠山彰显气象,形成了河、湖、山、城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尤其是投资3.4亿元,分三期实施了莲花湖湿地恢复工程,共恢复湿地1041公顷,蓄水量达到1550万立方米,237种植物、810种荷花在这里茁壮成长,123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流经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方式,将COD含量从每升70毫克降到不足30毫克,实现了对辽河的零排放。莲花湖湿地恢复工程填补了我国大型自然公园建设中,以温带洪泛沼泽地为主题的生态型湿地空白,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第四,创新管理运营机制。一是成立了新城区建设管理管委会,全面承担建设和管理任务,所需人员全部从市直和铁岭县相关部门抽调,人事和工资关系不变,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审批,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对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环卫保洁、湿地管护等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不再设立专门的机构和编制,政府不再拿钱养人,改变了原有体制的弊端,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也为新城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三是融资创新。走出了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搭建了企业债券发行等5个融资平台,改写了以往城市建设与管理单一靠政府投入的历史。尤其是作为凡河新城的土地一级运营商,铁岭财京投资有限公司于2012年1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综合运营公司,为凡河新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

第五,创新城建模式。一是对城市下水实行雨污分流,对中水实现了循环利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城市污水实现100%处理、100%达标排放的城市。二是将供电、供热、供水、通信等管网和线路全部埋到地下,使凡河新城成为没有电线杆、没有电线网的城市。三是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使凡河新城成为没有烟囱的城市。

第六,创新产业定位。在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中,以打造无污染的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即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现代物流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和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为凡河新城提供了新型产业支撑。凡河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被列入辽宁省十大服务业产业基地之一,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尤其是今年实施了“万亩花海”工程,举办了中国铁岭首届荷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140余万游客参观旅游,最多一天接待游客7万人次,成为铁岭旅游的一张名片。

三、成效与反响

七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凡河新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奇迹,改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为铁岭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70亿元,22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63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6万人。2006年9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听取铁岭市委、市政府关于凡河新城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汇报后,称赞“凡河新城规划建设概念好、有创意、有特色,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对凡河新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凡河新城建设非常令人震惊,就像江南水乡,水质比

江南还好,特别是莲花湖非常漂亮,为老百姓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休闲环境。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将凡河新城誉为全省新城建设的典范,并向全省推广了经验。凡河新城建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团组大约400个左右,凡是到过凡河新城的人,无不感到震撼,无不发自内心地赞叹。

2009年6月,莲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获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地域改造景观设计奖。2009年7 月,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2010年2月,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建部授予莲花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5月,凡河新城以人与鸟类和谐共生、建在湿地上的城市等鲜明特色,成为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中国城市。2010年11月,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莲花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优秀范例奖。2010年11月,莲花湖湿地被评为全国唯一生物多样性恢复实验基地。2010年11月,国家环保部授予凡河新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基地称号。2011年1月,莲花湖湿地公园荣获第八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设计奖。2013年10月,铁岭在众多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

四、探讨与评论

通过凡河新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吸引了香港新昌营造集团、华南城集团、台湾有巢氏、亚泰集团、庞大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纷纷来新城投资兴业,为铁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凡河新城已经成为铁岭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七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总结七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6点体会

第一,单户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单户城镇化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推进以凡河新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切实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尤其是充分征求百姓意见,尊重百姓意愿,使百姓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产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提,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产城良性互动,才能避免城市空心化。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只有在资本运营、建设和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才能有效破解制约城镇化的土地、资金等瓶颈。

第五,绿色低碳集约智能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山、水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与城市建设并不矛盾。以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生态成本的透支,而且可以恢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

第六,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兼顾广大农民的利益。要通过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案例2

创新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

——甘肃省金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案例

中共金昌市委政策研究室

“园区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永昌县河西堡镇街景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西北内陆、河西走廊东段,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金昌市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甘肃省列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09年、2013年,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现场会两次在该市召开。

一、科学规划,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

坚持把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践,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完善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先后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分类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和小康建设规划,实现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小康建设规划全覆盖。

二、整合资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富民惠民、融合发展”的原则,根据农村实际分别选择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一是“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普惠、和谐共享”的要求,整体推进“城中村”改造,让农民直接融入城市、变成市民。比如,在西坡村和高岸子村整体改造中,对列入改造范围的农户,按户籍人口以成本价集资住宅楼和沿街商铺,政府奖励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或住房装修资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既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也使农民经济有来源、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二是“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土地集约、相对集中”的要求,对地处城区近郊、土地相对紧缺的村,打破村组界限,无偿划拨国有荒滩,集中建设新农宅。比如,中牌村和西湾村离市区较近,在国有荒滩上集中建设了新农宅,实行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变荒滩地为集中住宅区、变旧宅基地为耕地。三是“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按照“散居户向大村集中、小村向中心村集中”的要求,对地处远郊、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采用组团模式统一建设中心村,政府投资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小游园、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工程,远郊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56个,新建高标准农宅2.3万套,65%的农户住上了新农宅,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油路和公交车,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8%。四是“园区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条件,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供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集中开发住宅小区和安置小区,全面提升小城镇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的功能,为进入城镇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安居乐业保障。比如,河西堡镇依托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镇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进入工业园区转岗就业,三分之一的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三分之一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互动发展。

篇三: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规划或明年两会前公布 县改市将开闸

“城镇化”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备受瞩目的全国城镇化会议将于近日召开。媒体一直在关注,新型城镇化规划是在会议上出台还是明年出台。《第一财经日报》昨日获悉,规划最终定稿将在城镇化会议后完成,预计于明年两会前公布。

城镇化会议召开在即

本报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将“接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马上召开全国城镇化会议。备受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几易其稿,最终定稿将在城镇化会议后完成,预计于明年两会前公布。

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稳健有效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明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等十余个部委相关人士及地方主要大员将出席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将着重讨论《规划》涉及内容,并进一步探讨地方保护生态的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等内容。随着结构性调整框架的确定,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强调绿色和节能。

知情人士提到,《规划》将是框架性的文件,基本思路沿袭三中全会提及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到,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此外,待《规划》发布后,各地还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性方案,注重城市群的发展。此外,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将在城镇化会议后取得重大进展。

另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消息人士也向本报透露,此次会议上可能不会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要推延到明年才出台。他说,此前三中全会对城镇化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少表述,这些表述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县改市将重新开闸

《决定》称,将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该消息人士说,这表明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将在县域一级,未来省管县的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县一级的发展途径是改为市,而不是被合并区。此外,一些特色城镇也将得到扩权。

这也表明,自1997年以来基本冻结的“县改市”将有望重新开闸。目前,一个县的城镇化有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两种途径。从不同的利益诉求出发,县级政府更希望撤县设市,市级政府更倾向于撤县设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改市在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蔚然成风。1997年,国务院暂停了实施11年多的撤县设市政策。原因是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县级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问题,“假性城市化”俯拾皆是。此后16年间,只有极少数县实现身份的升级。此前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国酝酿“撤县设市”的县至少超过130个。

与县改市相适应的是省管县改革的推进,今年以来不少省份在省管县方面力度频频。河南近期印发了《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从2014年1月1日起,对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等10个县(市)全面实行由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11月14日发布消息称,将省内的公主岭、梅河口两个县级市变为“省直管”,正式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当地官员形容说,这将是中国各地“省管县”简政放权最为彻底、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江苏省泰兴县试点“省直管县”已经一年多,该县财政局一位人士对本报称,少了地级市的中间环节,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控制大城市规模

相比之下,地级市以及大城市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前述消息人士透露,未来对地级市层面,侧重的是对城市资产负债表、资源损耗等方面的考核,以及推进债券市场证券化,供水供暖、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突出的是城市管理方面,而不是建设方面。

《决定》也提出,将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在推进人的城镇化方面,《决定》就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这也意味着,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的同时,未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热点城市的落户有可能进一步收紧。例如今年房价涨幅位居全国第五的厦门,日前就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购房入户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从12月10日起,在厦门出让成交取得土地的商品住房项目将不再享有“购房入户”政策。此外,2016年起购买厦门商品住房不再享受“购房入户”政策。

不过,由于大城市具有的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仍远远超过中小城市。今年以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厦门、南京等核心二线城市的房价仍然高速增长,而一些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很小,楼市过剩明显。这也说明,只要这些资源优势没变化,人们往大城市走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称,城市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我们的城镇化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是想让它发展就能发展的。”牛凤瑞说,城市的本质是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因此大城市的资源配置水平更高,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哪里有产业和就业,人们就会转到哪里去。产业应当按照合理的分布,比如小城镇应该有合理的产业,这样人口才会自动地集聚。

二、分享政策红利 新型城镇化点亮四大投资主题

编者按: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将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此,分析人士预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全面方案将会在12月下旬公布,新型城镇化将在2014年落地,前期充分的论证和宏观治理理念以及改革精神推进,将使得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2014年经济的亮点和改革激活点,市民化、城市群优化布局、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四大举措将带来投资机会。对此,本报今日特对受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纳入现代产业体系,更容易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增强抵抗经济动荡的能力。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服务业大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国,甚至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这种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击风险能力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持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另外,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而中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