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反问句 > 列表页

排比设问反问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1  分类: 反问句 手机版

篇一:排比,设问,反问讲义

美航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12NJ3YW00002

(请各学科组长在审核本讲义质量时统一进行编号,例如09NJ3SX000001,即2009年大厂学习中心数学组第000001号讲义)

篇二: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的定义、作用及例句

一、 比喻 ............................................ 2

二、 排比 ............................................ 2

三、 反复 ........................................... 11

四、 拟人 ........................................... 12

五、 反问 ........................................... 13

六、 设问 ........................................... 13

七、 夸张 ........................................... 15

一、 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 排比

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具体的运用: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3、排比的分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与其他修辞手法比较

*排比不是对偶,后者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而排比仅要求结构、长度等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排比不是顶真,后者不要求结构、长度相同,只要求后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是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

篇三:【修辞方法辨析】设问与反问

【修辞方法辨析】 设 问 与 反 问

设问与反问,是两种最常用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区别很明显,不难分辨。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抓住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往往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作答,这种修辞方法,就叫设问。譬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就运用了设问。

设问用在文章开头,还有提纲挈领、引出下文的作用。譬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就是这样: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开头,首句就紧扣论题,用设问提出了论述的中心;接着又连用两个设问,否定了两种错误的观点;然后再对开头提出的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设问中套用设问,环环相扣,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由于设问运用得十分巧妙、恰当,因此,开头就很吸引人,观点非常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反问跟设问不同。尽管同样是“问”,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内容,以突出句意,加强语气。从问话形式来说,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内容;另一种是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内容。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提出问题后都不要对方回答,也无须自己作答,因为答案就包含在所“问”之中。譬如有副破除迷信的对联就是这样的: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这副对联就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按照迷信说法,阎王是地狱中主管世上人生死的最高统治者,自然不会怕和尚;而“大慈大悲”的菩萨是最廉明公正的,也绝不会接受贿赂。既然如此,那么,结论很明显,即经忏不能超生,纸钱也难以赎命。这副对联的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反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那些信徒不能自圆其说,无法反驳,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说服力。

反问运用得好,能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气势,把作者提出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突出。有时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揭示事物内在本

质,往往连续使用反问。譬如《白杨礼赞》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一连用了四个反问,启发和引导读者由树及人展开联想。语气一句比一句强,含意一句比一句深,联想一句比一句远,逐步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对白杨树的赞颂之情推到了高峰,可以说是运用反问非常成功的典型例子。

应该指出的是,设问与反问跟一般的疑问句不同。一般的疑问句是有“疑”而问,提出问题后需要对方回答。而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两者又有区别:从形式上说,设问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反问是“问而不答,寓答于问”。从作用上说,设问主要是为了引人注意,启发人思考;反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表达本已确定的语意。(原载1992年12月10日《语文小报》)

对偶 对比 排比

对偶、对比、排比,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他们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譬如: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1)两句意思相近、相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属正对。第(2)两句意思相对、相反,互相映衬,相反相成,属反对。第(3)两句内容相连,前后相承,密不可分,单独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串对。串对上下两句往往有承接、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从形式上看,对偶又可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工对要求比较严格。不但句式、结构讲究整齐对称,而且上下两句相连的词语平仄相间,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一般不能重复用字。譬如前面几句都属工对。不但结构匀称,字数相同,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两两相对,对得很工整,可以说是工对中典型的例句。

宽对不如工对那样要求那么严格。只要结构相似,字数相同,上

下对称即可。尤其是在散文中,更是如此。譬如“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等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使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显得更鲜明突出。

对比与对偶都是两两相对,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点,有时又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容易混淆。但两者也有区别点:从结构形式上说,对偶讲究对称,它要求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词性相对;对比不讲究对称,上下两句可长可短,字数不限,并且用字可以重复。从内容意义上说,对偶上下两句有的是相近的事物相对称

排比设问反问例

(如正对),有的是对立事物相映衬(如反对),有的是相关事物相串联(如串对)。对比纯粹是对立的事物相比较,它要求意义上相对、相反。如果意义上相对、相反,结构上又相对称,则可以把它看作对偶中的“反对”:从结构上说是对偶,从意义上说又是对比。可以说这是对偶与对比的兼用。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偶,又是对比。因为它同时具有两者特点。总之,对偶讲究对称,对比讲究对立;对偶重在形式,对比重在内容。

排比与对偶不同:对偶只有两句,排比至少要有三句;对偶要求上下对称,字数相等,排比只求一气呵成,大体整齐;对偶一般是平等组合,排比往往是逐步深入;对偶可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只能表达相近、相关的意思,不能表达相反的意思;对偶用字力求变化,排比常常有意重复;对偶常常用于描写,排比常常用于抒情??概括地说,对偶讲求对称,两两相对,音节和谐;排比讲求气势,成串排列,一气贯通。

(原载湖北大学1993年第3期《中学语文》)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