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公共管理学黎民下载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8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公共管理学(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公共管理学黎民下载)(黎明版)课程试卷及答案参考(1)

公共管理学(黎明)课程试卷及答案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从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古典学派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新管理主义学派理论等思想和流派。

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自己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 选票来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

3.BOT模式是公共工程民营化的基本模式,三个阶段构成。

4.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数量标准、 、 、费用标准。

5.目标管理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6.目前世界各国非营利组织成立制度主要有、登报声明制度三种。

7.混合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的公共物品两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8.绩效管理

9.公共管理

10.公共组织

11.公共政策

12.企业型政府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3.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主要有哪些?

14.何为公共权力?其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15.按价值取向构建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哪些?其各自关心的重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20分)

16.“顾客导向”对于公共管理有哪些积极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共15分)

17.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处分规定查处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姜洁)中央纪委监察部5月29日颁布《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央纪委监察部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规定》对11类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了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规定》对11类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了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以赈灾、募捐名义诈骗、敛取不义之财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或者无故迟滞拨付、发放抗震救灾款物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虚

报、冒领抗震救灾款物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利用职权为自己、亲友和有关单位徇私发放或者有偿发放抗震救灾款物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擅自改变抗震救灾款物用途,挪作他用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擅自变卖抗震救灾物资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故意违背政府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规划使用抗震救灾款物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伪造、变造和毁损抗震救灾款物原始登记资料及相关账簿行为;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隐瞒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分配信息,依照规定应当公开而不公开的行为;严肃查处在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玩忽职守、贻误工作行为;严肃查处贪污、私分抗震救灾款物行为。对有违反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有关规定行为的单位,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违反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有关规定行为的个人,按照《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中央纪委监察部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纪从快、从严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案件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的,一经发现,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材料二:

民政部:建立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责任制度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常红)为加强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的管理,规范分配、发放和使用,提高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6月1日,民政部颁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应当根据受灾区域大小、受灾程度、人口密度、灾区群众需求进行分配,保证重点,确保及时、快捷、高效、公开、公平、公正发放。严禁物资发放中的优亲厚友、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孤残歧视行为,在保障需求的同时,避免浪费。《办法》要求,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要建立责任制度,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物相符。灾区各级政府应当设立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调

配中心,负责统一管理、调配、组织发放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对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的接收和发放应当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灾区政府在灾民集中安置点统一设立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发放点,负责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的具体发放工作,并公示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物资发放点要吸收受灾群众推选的代表参与生活类物资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灾区乡镇政府必须严格执行收发制度,实行收发“实名制”,物资收发单以及存档记录应当由负责人签字。《办法》规定,定向捐赠的物资,由接收单位按照捐赠者意愿安排使用。为充分发挥物资使用效益,在捐赠物资过于集中某一地区或某一品种的情况下,接收捐赠单位经捐赠人书面同意后,按有关规定调剂分配。民政部强调,违反《办法》规定,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将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材料三:

陕西3干部抢领救灾帐篷受查处 1干部擅离职守被撤

据新华社电 由于在抗震救灾期间擅离职守、抢领救灾物资,陕西略阳县四名干部5月23日被略阳县纪委和监察局查处。略阳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熊小锋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得知略阳县城出现一定的安全风险,从5月13日开始擅离岗位,上级单位负责人几次要求熊小锋返岗,均被他以种种理由推脱。熊小锋直到5月17日才出现在单位,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受到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此外,略阳县法院的朱略安、略阳县城市监察大队的杜森两人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私人关系私自抢领十分紧缺的帐篷,被群众现场举报,两人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略阳县中药材技术推广处主任姚正浪(试用期)抢领7顶帐篷,被群众举报,姚正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终止试用期免去试任职务。

材料四:

由李连杰携带两名审计师以及救灾物资前往四川灾区谈起

公益慈善组织壹基金的发起人,电影工夫皇帝李连杰上周携带两名审计师以及3.5吨救灾物资前往四川灾区。他带上两名审计师赴灾区的原因就是要让捐款人放心,他们的善款使用是透明的。壹基金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善款的使用进行审计,正是遵照了国际慈善组织的运作方式,每一季度公布季报,每一年度公布年报,向公众详细介绍"壹基金"的善款募集和使用情况,以确保慈善公益基金的透明度及公信力。

四川地震之后全民捐款踊跃。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日下午1时,全国已经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人民币,其中捐款达125.16亿。善款来之不易,更需善用。善款的使用是非常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熟悉当地情况,需要不同的救助:医疗、重建、教育各个方面。如何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需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是必须的,也是世人皆知的。但有效监督捐款的收支最根本的是透明度。 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非常透明的善款使用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向社会详细地公布对每一笔捐款支出的审计结果,开放舆论全程监督,不仅能获得民众的公信,也保证民众捐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善款的贪污和挪用,以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真正用到灾民身上。可喜的是这次中国十字会决定,全部捐款用于救助和重建,不会像过去那样留10%给自己作为运作资金。由于基金会不可能将钱直接交到灾民手里,而是通过地方政府一层层地发放下去。在环节和环节之间会不会出现截留、滥用、贪污?所以这个资金下发过程是最需要透明度和舆论监督的。新华网21日刊登了署名“窦含章”的文章说,民政部报告截至19日13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收捐赠款物9.90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款物6.03亿元。可是就在同一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媒体公布,截至19日11时,它们一共收到来自国内外捐赠的款物达27.44亿元人民币。其中总会10.62亿元,地方各级红十字会16.82亿元。在同一天中国两大救灾款

篇二:公共管理学-黎明版

第一部分:简答

1、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的职能组织理论,法约尔的组织过程理论,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韦伯的组织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 ①、忽视人的主动性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制度规章和设计原则被称为是“图纸设计”,“组织信条”具有静态性②、内部取向,忽视组织环境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麦格雷戈的组织行为动力理论,赫兹伯格的组织激励理论。

主要观点:①、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注意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②、关注组织内部的群体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③、关注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的协调④、关注组织管理的伦理性⑤、具有一定动态性

第三阶段: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

主要观点:①、组织活动包括两部分:决策和作业。而决策又比作业更为基本,因为决策先于作业。传统理论,缺陷就在于忽视决策(或者仅把决策视为高层的行为),专注于作业。②、在组织中,各个层次皆有决策。组织运行的实质是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决定前提来影响成员的决策,使成员都把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费德勒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系统与权变控制理论

主要观点:关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内适应”与“外适应”结合。

第五阶段:管理文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理论,路易斯的组织文化渊源理论,斯默西奇的组织共有意义理论

主要观点:①、组织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行为假定,成员自主不自主地按照这种假定行事。即,组织文化总是隐藏在组织的公开活动的背后,它是一种活力,指引着组织成员,并让他们作出具体行动。②、认为以前的组织理论更多是通过实证分析、量化、经验化的方式开展研究,组织文化理论则是另外分析路径,研究的是组织的气质问题。

2、公共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传统公共组织(行政组织)理论源于20世纪初期的韦伯)和泰勒等人的著作,它以“官僚制”(科层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官僚制当作公共组织的最佳表现形式,视规则、精确性和专业分工为组织结构和生产力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官僚制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判。美国组织理论家沃伦·本尼斯在《官僚制的灭亡即将到来》一书中说:“(从60年代开始算起的) 20至50年间,人们将目睹并亲自加入官僚制的送葬队伍。”不仅官僚制的实践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以官僚组织理论为基础并囿于“行政原则”探索的传统公共行政学也面临困境。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等人提出了“新公共行政学”研究范式,把“政府的目的从政体价值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的公民”,赋予公共组织更为宽阔的含义以及更为任重道远的社会服务使命。弗雷德里克森指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局限于“预算”、“人事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类的范畴上,过于狭窄,过于以“组织内部”取向,理论上过于空洞;新公共行政学要求一种新的组织理论,认为在公共组织中存在着四种基

本的作用过程,即分配过程、整合过程、边界交换过程和社会动机过程,这四种过程适应于理解和改善旧的公共行政学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范畴的“理性人假设”、“交换范式”、“公共选择”等概念逐步融入了公共行政的话语体系,将公共行政的组织理论引向了公共管理的组织观。与以往公共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更注重公共组织的政策目标选择和公共服务运作的方法、效率和回应性等现实层面,由静态的组织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动态的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并探讨公共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强调用私人组织的管理技术来改进政府绩效。

3、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内容?

答:①、代表人物: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1887年。弗兰克?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年。马克斯?韦伯《论官僚制》1911年

②、主要观点:官僚制 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组织框架,政治—行政两分法界定了公共行政的独立领域,文官制度 提供了公共行政的人事制度,泰勒主义 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管理方法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①、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学时期(1887-1967)。A、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1887年。B、弗兰克?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年。C、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论官僚制》,1911年。D.怀特《公共行政研究导论,1926年》E、古利克和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1937年 。

主要观点:

官僚制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组织框架;政治—行政两分法界定了公共行政的独立领域;文官制度提供了公共行政的人事制度;泰勒主义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管理方法。

主要特点:

第一,公共行政学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并以正式的政府组织(官僚机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第二,二分法是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公共行政学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或者普遍原则的探索。第四,公共行政学以效率原则为最高标准。 ②、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二阶段:新公共行政学时期(1968-1979)。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理论流变”。因为出现了三个理论流派:“新公共行政学派”、“公共政策(政策分析)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

③、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三阶段:新公共管理理论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④、公共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反思与多元化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包括:(一)

5、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的表现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影响社会和谐。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

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

6、政府失败的表现?

答:(1)、公共决策失效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主要“产出”之一,但是政府经常会制定出低效的公共政策,或者低效地执行公共政策;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由政府供给公共物品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低下;内部性和政府扩张,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内在效应或内部性。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争取预算并且扩大自身规模。寻租和腐败,寻租活动导致严重的经济低效率。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答:(1)、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物价的基本稳定,在市场经济中,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政府有责任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8、市场规制职能的基本内容?

答:规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公益事业政策中的规制,主要以处理自然垄断为目的,以维持帕累托效率。②、保护消费者权益、公开信息、保护知识产权等法律中的规制,主要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③、针对外部不经济问题进行的社会性规制。④、针对非价值物品进行的社会性规制。有些物品或经济活动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但与社会公德相冲突,如色情、毒品等,则需要借助规制禁止。⑤、财税、金融政策中的规制,主要以保正分配的公正和经济稳定增长为目的。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规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⑦、民商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规制,主要是为了解决不正当竞争问题。⑧、产业政策和振兴科技政策中的规制,以处理多样化市场失灵相关问题为目的。⑨、保护环境、土地及自然资源、劳动保护等政策中的规制。

9、非盈利组织在解决公共问题的作用方面有哪些特征?

答:(1)非营利组织与大多数政府部门一样,均为服务导向; (2)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3)非营利组织针对服务对象直接提供服务; (4)较之企业或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结构通常较少(甚至没有),层级节制,更具弹性; (5)非营利组织通常被作为检验创新理念或实验社会替代方案的场所; (6)多数非营利组织更关注公共服务和产品对消费者或社会的影响,它们扮演的是捍卫公共利益的角色。

10、公共管理顾客导向的意蕴?

答:(1)实行“站在顾客的立场考虑”。组织所关心的是顾客,而非组织,重视问题而非产出。(2)将顾客视为主要资产。组织真正的资产不再收支平衡或盈利的增加,而是顾客。当组织失去顾客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其它资产。(3)顾客满意即组织目标。顾客的满意就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重点在于达成顾客的合理期待和愿望。(4)建立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针对顾客的需求,设计、提供理想的产品或服务,加强与顾客的直接互动,了解顾客的期望,并将此信息作为改进工作和管理的方向。

13、官僚科层制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困境有哪些?

答:(1)、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2)、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3)、制式化对组织效能的可能影响(4)、遏制组织学习(5)、科层制与民主价值的冲突(6)、科层价制与人格成长的冲突 (7)防卫型的官僚人格

案例:

一、在讨论政府与社会职能分工方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念:

1. 认为政府是神圣的万能的

2. 社会及公民或臣民必须服从政府或君主

3. 政府要全面控制和管理社会

试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他属于哪一种流派,并叙述这种流派在政府与社会分工方面的基本思想。

答:①、上述材料体现的思想为:国家主义。国家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费希特、黑格尔和拉萨尔等。②、国家主义的主要观点:

A、是近代兴起的关于、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在本质上,国家主义就是一种研究治国之道和治国之术政治哲学学说。其价值的归依是国家。B、国家主义认为国家的正义性毋庸置疑,并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倡导所有国民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导引下,抑制和放弃私我,共同为国家的独立、主权、繁荣和强盛而努力。C、国家主义在看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国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国家崇拜,认为政府是神圣的万能的,主张政府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二、在讨论政府与社会职能分工方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念:

1.政府是产生社会祸害的根源

2.消灭和铲除国家与政府

3.建立没有政府和个人绝对自由的自治社会。

试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他属于哪一种流派,并叙述这种流派在政府与社会分工方面的基本思想。

答:无政府主义。①、在看待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将政府看作是产生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反对一切政府,主张立即取消政府,用一种有生命力的自愿合作的自治组织来代替政府,以实现个人完全自由的社会。②、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③、按照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念,人类社会存在数千年的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任何权威机构和个人,譬如政府、教会、政治首脑,都没有必要存在,而且他们的存在阻碍着人类进步。④、无政府主义相信人类群体在各个方面具备自助结合和合作的能力,所以相信社会不需要统治者和集权制度,人们可以通过互相协作各自的权力构成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构成自愿互助关系;此时权力不是等级制度的,而是网状结构的,被自主结合的社群和个人所共有。⑤、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运动希望建立自愿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代替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结构。

用公共管理监督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怎样监督:宏观

①、以道德制约权力——从内部实施监督

②、以市场制约权力——将政府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③、以权力制约权力

④、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

⑤、以制度(法律)制约权力

微观:指导、绩效考核、工作汇报、预算与审计、审核与批准、视察与调查、质询、受理申诉和控告

监督什么——公共管理监督的内容

①、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民主②、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③、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④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裁量权-责任制)

谁来监督——公共管理内部的监督体系

公共管理内部的监督体系,是指上级公共管理部门、专门管理监督机关对一般公共管理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它是公共管理系统内部建立的检查、督促等自我约束、自我制衡的自体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的形式:

第一,一般监督。是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公共管理部门之间、同级广告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对其自身所属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第二,专门监督。专门监督是指在公共管理主体内部设置的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监察活动第三:行政复议。指行政机关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对行政主体而言,复议是一种自我纠错机制;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复议是一种救济制度。第四,特种监督。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

谁来监督——公共管理外部监督体系

①、权力机关的监督②、司法机关的监督③、政党监督④、社会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

用公共管理规范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①、用责任来规范公共管理。民主政治即责任政治。责任机制:以利益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制度制约权力。②、用伦理来规范公共管理。公共伦理建设。具体而言,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1、政治承诺。政治领导者在促进道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立法框架。它是为公共管理者确立道德标准,并强制其实施的法律和规章。在促进公共管理伦理方面,它发挥着控制的功能。3、负责任的机制。理想的责任机制在于使公务员不道德的行为更容易发现并得到控制。4、行为准则。它是对公共服务的价值的陈述,是对公共服务角色的描述,它包含着公务员的责任、义务。行为准则应该能够明确地指导公务员的行为。5、职业的社会化。它是公务人员学习公共服务的伦理、价值、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的社会化机制包括教育、培训以及高级领导的良好表率。6、公共服务的条件。公共部门应该在公务员的录用、晋升等方面体现公平和公正,应该为公务员提供较好的工资和待遇。7、建立协调伦理活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监督者、咨询和建议者、促进者等。8、公共参与和监督。它是反腐败、反对不道德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

③、用法律来规范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理念

第一,维护公众的基本权利,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第二,正当的法律程序,“不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第三,建立畅通、有效的救济渠道,包括建立司法审查制度、撤销制度、违宪审查制度、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律师制度等。

总之: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 ④、用监督来规范公共管理。

⑤、用绩效来规范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意义:1、绩效管理作为一种诱因机制;2、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工具。

篇三: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

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

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

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

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

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1、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公共管理通过政府机制实现,决定公共管理在公共利益引导下,以近乎垄断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私部门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以利润为导向,以竞争方式提供私人产品。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

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

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

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

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

政府预算收入与支出决定的公共部门规模反应一国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总规模。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公共支出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

(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科技革命、全球化影响下社会联系紧密,社会事务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维护宪政秩序社会安全、回应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挑战、提高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对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等。

(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公共管理环境呈现多元、复杂、动荡、多变的特点,要求整个社会对公共管理投入更多关注,要求公共管理跳出旧有理论框架,适应社会新变化,提出新理论、新手段、新思路、新方法。

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是一种学科范式的转换。

(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以政治学与管理学为基础,继承政治学规范取向和管理学一般工具取向,但未找到平衡的契合点。无法满足将政策分析、社会学、经济学纳入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体系的需要。

(二)管理主体局限:

行政管理学:政府或国家行政机关;公共管理学: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行政管理——全能政府以行政手段实施全面管理 管理主体:排除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同时将规则制定、监管和直接管理混为一谈 管理手段: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机构臃肿、效率下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突破行政学在理念和手段上的限制,成为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1、行政管理学:管理对象:1、政府本身(人、体制、过程)2、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注重内部管理关注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然后才是政府管辖的传统事务。忽视行政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忽视政府管辖事务以外的社会公共事务。

管理目标:内部取向,重视管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规范性——官僚制组织形态。

2、公共管理学:兼顾内外环境,重视外部环境,以结果或绩效为管理目标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

公共管理作为具有明确社会整体利益指向的管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文明进程直接相关的管理模式深刻变化的反应。公共管理具有从属和服务于阶级统治的特点,从统治为主导的行政转向以管理为主导的行政,反映统治阶级变得隐蔽,更多采用民主和参与的方式。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不满:福利国家理念推动政府权力扩张,引来非议:

1、政府规模太大,消耗过多稀缺资源;2、政府管理范围太宽;

3、政府行为方式不当,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福利国家政策使政府角色过度膨胀,通胀增高,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税收能力下降,财政压力巨大。 (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1、政府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2、官僚体系力不从心,导致保守、消极、被动,引发政府合法性危机。

必须推行政府改革,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和市场,缩小政府职能,化解政府困境。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 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新经济文明必然要求新社会治理形态相适应。 (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政府管理无法独立于其他政府治理体制之外,处在相互依赖之中,导致许多国际性公共物品的出现。各国政府为保持自身竞争力,不得不锐意改革,顺应全球化浪潮。

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一)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 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行政体制合理与否,是影响管理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2. 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层官僚制奉行决策权威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原则,行政部门因缺乏竞争和效率陷入被动。

3. 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各自为政、沟通困难、缺乏协作;机构重叠、臃肿庞大、官僚主义盛行,政府功能严重退化。

4. 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层级节制、按章办事导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能也不敢创新。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公共利益实现过程是公民向政治家表达利益,形成公共政策和决策,再由官僚阶层具体完成。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西方民主制深层次矛盾:维护公共利益与满足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官员实现公共利益与满足自我利益的矛盾、公民维护个人合法权利与无限索取行为倾向间的矛盾。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一、公共管理的涵义 (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

“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处理“公共”问题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公共性需求。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是公共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管理: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达到特定目标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公共管理: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涵义: ⑴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不是私人及其组织;⑵公共管理对象公共事务的特征: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公共事务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⑶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利益,决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社会变迁不断调整;⑷公共管理来自民众授权并负直接社会责任,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不以利润或效率为标准;⑸公共管理公共性,决定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⑴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

⑵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

⑶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__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⑴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⑵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⑶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⑷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⑸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不仅重视 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而且重视公平(Equality)、正义、民主。

⑹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⑺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公共管理学值得注意的特点:⑴鲜明的实践导向性⑵理论上的包容性⑶学科的年轻性

二、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即公共组织和个人两大类)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见下图。

(二)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

(三)公共管理的资源和手段:公共部门最重要资源是合法性。包括:合法地组成公共组织和成为管理者,合法地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其行为的认同。公共管理具体资源构成中,强制力和税收能力尤其重要。公共管理的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四)公共管理的环境:在公共管理的宏观环境分析中,以内容为标准划分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国际环境等。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公共管理学作为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属于管理学科。但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体,除了与公共行政学学科的逻辑体系不同外,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应有区别。 (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领域:8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9章公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 10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11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2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 途径)

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 途径)。

P 途径公共管理的特征: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

①着眼高层管理者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②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③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 途径公共管理的特征:主张师法企业

①偏爱企业管理原则;②对公、私部门差异不作严格区分;③除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过程的管理;④在研究方法上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与 P 途径的公共管理比较,目前 B 途径的公共管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显得更有影响力。 P 途径和 B 途径的共同点:①它们的眼光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将关注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②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规范方法:又称理想方法。用于公共管理现象研究,着眼建立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偏重价值考虑,寻求理想状态。

2. 实证方法:又称经验方法。专注发现事实,依据科学原则描述事实,研究者价值中立。

3. 案例方法:对特定问题从实证角度分析评价结论,据结论确定处理类似问题的行动方案

4. 系统方法:是社会科学方法。注重系统的整体协调、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要求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从社会整体协调性上完成管理过程。

5. 比较方法:横向对比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或某个侧面;纵向对比同一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活动或某个侧面,以研究探索公共管理的普遍理论和最优方案。

6. 数理方法:按照随机或非随机抽样原则广泛收集公共管理现象的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把公共管理现象间的关系数量化,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一)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制度框架和法律基础 ②组织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③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④保护和维持市场竞争 ⑤调节收入和财政分配

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减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平衡。 (二)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①将公共部门视作为市场、民众服务的服务体,而不是高踞市场之上的发号施令者和管制者; ②减少政府直接经济管理职能,发挥市场优势,市场在一切可发挥作用的地方扮演积极角色。

二、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二)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促进当前正进行的社会转型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一、管理理论:(一)古典学派理论。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焦点是“效率”和“经济”。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包含的一系列原则,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梅奥(J. E. Mayo)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人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生产效率取决于士气高低,用“社会人”概念取代“经济人”,将非正式组织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决策学派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20世纪670年代,系统学派发展出两大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

(五)新管理主义理论。新管理主义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虚拟企业:把不同地区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能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新产品。

3.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建立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组织成员具有共同愿景和持续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