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8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对公共管理主体作制度和组织层面的界定,是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延续传统上的针对公共组织建构之合法性问题而形成的行政组织法治主义模式,一种“通过民主代议机关的合法化模式”——“民主代议模式”。这种观点的背后隐含着对公共组织组成人员的怀疑或不信任,忽略了现实中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存在事实。当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限定为具体管理过程中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的人员,而忽略其所属的组织基础,则是走向另一极端,可能导致实践中的恣意与任性,故而也是不全面的。

因此,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征

(1)公共性。从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的是

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其行为的直接诉求是获取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共产品,服务于社会公共生活,即社会秩序的获得,社会价值的再分配等。

(2)合法性。从其产生来讲,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根据社会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原则和程序依法进行审批和设置。从行为方式及过程来讲,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或内部规定,依法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不得随意行为,自觉地贯彻和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或章程的范围内自觉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

(3)层次性。由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不同的事务的范围、性质具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别,这就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具有不同的层级设置,各自所拥有的权责状况及其相应的地位所产生的影响大小各不相同,各自应该管理的公共事务内容也相差很大。

(4)合作性。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发展,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进行着合理的多元分化和相互渗透,不同主体之间互相配合、相互监督,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5)开放性。随着社会自治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自治组织不断加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具体承担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从封闭性逐渐走向开放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治理的环境,这也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革。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它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力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政府要治理但不实干,其职责是“穿针引线,把稀缺的公共资源结合起来以达到目的”, 这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来进行公共物品的供给。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自治力量的形成,改变了传统上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公共管理主体构成的多元化

传统公共行政的主体主要指政府组织,而现代公共行政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纵横联结所结成的网络,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公民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结构中,政府并非是唯一的行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其核心地位的动摇。首先,政府作为典型的公共组织,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存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核心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和生产,政府在政策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视或剥削、保障

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倾向更胜一筹。 其次,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决定着整个公共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以及整个公共管理的体制和运行,它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地位不一样,是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非政府组织是指与政府相对的民间组织,强调与政府的区别,其概念外延太大,并容易被理解为除政府外的所有组织。准政府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个人、家庭、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其权力的来源、运作及其组织结构建制与政府相类似,即强调与政府的类似性质,这一概念容易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相混淆。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外延也太大,不仅容易被理解为除营利的经济组织、政党组织、宗教组织之外的所有组织,而且在现实中常常与其他概念混用,如有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可以换用,并将我国的事业单位和各种基金会组织看成是非营利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存在于政府与个人之间,以自治为核心,承担部分公共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强调该类组织的中介性,其范围过于宽泛,缺乏分类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其他组织如事业单位以至企业都具有中介性。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

篇二:甘肃公务员网络培训试题库17

篇三: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核题》(开卷)

教学中心:毕节信息工程学校 专业: 行政管理 学号 : 201408905752姓名: 代宇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1、不可能排除其他人的消费是指公共产品的( DB )。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D、非排他性

2、以公平为核心的中期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弗雷德里克森 B、威尔逊

C、奥斯本 D、古德诺

3、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是( C)。

A、由以政治职能为中心,逐渐向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的转移

B、由以经济职能为中心,逐渐向政治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的转移

C、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D、由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向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 A)。

A、公共部门绩效评估B、公共部门绩效指标化

C、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确定D、公共部门绩效监测

5、公共组织纵向结构的变革主要表现为(D )。

A、由分权式、扁平型向着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发展

B、由微观管理部门为主向宏观管理部门为主的结构形式发展

C、由宏观管理部门为主向微观管理部门为主的结构形式发展

D、由集权式、尖塔型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

6、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 )。

A、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

B、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

C、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

D、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

7、非营利组织要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是指非营利组织的( B)。

A、民间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自治性

8、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具有(C )的特征。

A、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C、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D、排他性和竞争性

9、钢铁行业协会向政府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又向会员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这是指非营利组织的( D)。

A、社会服务功能 B、社会裁断功能

C、社会评价功能 D、社会沟通功能

10、下面属于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的是( C)。

A、仲裁委员会B、人民代表大会

C、基金会 D、法院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写在框格内,

1、公共服务的商业型供给模式的特征是( ABC)。

A、生产主体基本上是私人机构

B、以赢利为活动目的

C、产出的是公共服务

D、生产主体是政府

E、以增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的

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有( ABDE )。

A、对象的适用性 B、执行的灵活性 C 执行的公平性

D、执行的协调性 E、执行的有序性

3、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 BDE )。

A、薪酬固定化 B、组织标准化C、培训制度化

D、工作秩序化 E、管理规范化

4、下面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是(ABDE )。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私营企业

D、公立学校E、行政机关

5、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以( BC )为理论基础。

A、梅奥的人际关系学理论

B、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二分法理论

C、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

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E、汉密尔顿和杰佛逊的民主行政管理理论

6、公共服务的权威型供给模式的制度安排有( ACE )。

A、政府服务B、政府投入C、政府间协议

D、政府购买E、政府出售

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ABCE )。

A、政治性B、合法性 C、稳定性

D 、阶段性 E、目标选择的多重性

8、衡量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有( ABCDE )。

A、经济指标B、效率指标C、质量指标

D、公平指标E、效益指标

9、公共服务的志愿型供给模式的作用形式有( BCE )。

A、增进公共利益 B、志愿服务 C没有营利目的的收费服务

D、有营利目的的收费服务E、无偿捐赠公益事业

10、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作用有( ABCE )。

A、引导功能B、规范功能 C、维系功能D、教育功能 E、选择功能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新公共管理体制的构建。

答:(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一)新公共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执政为民

第一、以“执政为民”的思想来建立新型公共管理体制,使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更容易贴近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承认其合法性。 第二、“执政为民”的民主行政行政管理体制是社会公众制约政府权力、控制政府失灵的有效途径。首先,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政府决策的理性;其次,民主行政可以监督政府的自利性倾向。

第三、“执政为民”的民主行政管理体制是防止集中的权力被腐败而设置的防腐剂,但是它并不排斥公共行政领域必要的集中。

第四、“执政为民”的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更快地建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民主社会。民主制度是法治制度,在民主政体中,政策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

(二)新公共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第一、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存的公共管理格局。

第二、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有效政府的实质就是市场的政府,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

第三、树立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一一公众满意原则。

第四、提高政府质量,建立政府质量管理机制,推行政府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第五、进行规制重建。公共管理的规制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公共组织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以约束和规范公共组织的行为,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

2、简述政府失灵的表现与原因。

答:表现:(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成因:1、对政府作用范围界定不清,政府与市场错位。2、对政府能力缺乏正确认识,3、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合理,4、政府干预度不合理,5、政府本身不能有效运行。

3、简述公共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答:公共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母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 公共组织的特征:

1.公共性: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其组织目标和组织基本功能上,同时也会影响到组织的形成过程、组织的规划和组织的效率等方面。

2.社会性: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的公共组织,都是产生于社会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合法性:公共组织的任务、责任、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4.服务性:公共组织的存在与活动,都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5.权威性:国家权力是一种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权力,其整体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将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符合社会整体来利益的秩序范围内。政府和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其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国家权力。

6.系统性: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

7.公开性:公开性是公共组织的管理原则,由此而体现出组织的特性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

答:(1)“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 ①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

②在长期的趋势中,公共支出结构中经济性支出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性支出逐渐上升。(2)“科教优先”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我国要坚持“投资先于消费”的原则,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充分发展科技教育公共投入的前提下再依此考虑基本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纯消费性的公共服务。(3)“广覆盖、低水平、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 第一,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底线,平等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第二,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保障公平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首要原则。第三,要坚持“生存先于享受”的原则,优先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第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变城乡二元保障机制,使农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五,要贯彻“自助先于公助”的原则,将社会保障与个人贡献挂钩。(4)“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我国政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提供集体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格局,例如实行基层自治,由基层民众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等。

2、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本身因素

政策本身是政策执行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政策的特性一方面反映在政策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上,越复杂的问题执行难度越大。

(2)政治因素

政策的制定就其实质而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或价值的分配问题,因此,必然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