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尽心上心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工作心得体会 手机版

篇一:孟子 尽心上

孟子 尽心上【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读孟子尽心上心得)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篇二:孟子尽心上练习

《尽心上》1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二、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

(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三、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游说国君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自得其乐的心态。

B、要达到凡事都有自得其乐的良好心态,关键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C、孟子举古人“得志”与“不得志”的具体表现,含蓄地批评了宋勾践的急功近利。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原则,二千多年来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奋斗理想。

(2)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对“士”的基本要求。

四、13.12孟子曰:“以佚道①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②如也,王者之民皞皞③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④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注]①佚道:安逸的原则;②欢虞:欢娱;③皞皞:心情舒畅;④仁声:行仁而获得的

声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虽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但本质上还立足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建议君王驱使百姓要注意方法。

B、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只有实行王道,才能上应天理,下顺民心。

C、孟子十分重视圣人君子在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作用。

D、孟子把行仁建功分为两个层次:善政和善教,并且认为善教优于善政。

(2)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简要解说一下孟子认为“善教”优于“善政”的理由。 五、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注]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一种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

C、孟子举“孩提之童”为例,目的在于强调“孩提之童”的“爱父母”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而非后天的教化。

D、本章所说的“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它不但是一个人“善”的萌芽,也是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

(3)孟子认为,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天性,有了这些就能够_____ ___,这个选段体现了孟子的______ ____的观点。

(4)本章所讲的道理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的章旨是一致的,请结合语段,谈谈儒家对于“达仁”这一问题的理解。 (5)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六、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①,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注]①睟然:润泽的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列为第一乐,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孝悌”,而“孝悌”又是仁义的根本。

B、孟子所言的第二乐,实际上是对君子的修养要求。

C、广土众民,固然是有志之君的愿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欲求上,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D、拥有了仁义礼智,君子就能脸色红润,四肢有力,最后取得四海之民的拥戴。

(2)下列各项中,对第二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3)请根据第二段的论述,谈谈第一段孟子“三乐”的实质。

(4)第二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七、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使老者得以善养,仁人志士自然会闻风而顺服。

B、孟子认为,除了让百姓拥有田产牲蓄之外,还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引导。

C、文王作恶之时,伯夷、太公这样的仁人都逃离国土,却投奔善养老者的西伯。

D、孟子在本文段所提倡的,实质是“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举措。

(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归纳孟子认为能使“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具体举措。

八、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让百姓好好耕作,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B、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

C、本章反映了孟子“保王而王”、“制民之产”等基本的治政理念。

D、孟子所谈论的治国理念,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古语的含义是相似的。

(2)在孟子看来,要使“民仁”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什么?

《孟子》专题训练《尽心上》1

参考答案

1.(1)B(原文没有“确保自身健康长寿”的意思,应是“不管寿命长短都不改变”)

(2)人性本善,努力扩充善心就能够知天立命;(2分)在修养善心的同时,如果把自己的善心推及别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2分)

2.(1)D(“不耻不若人”意思是“如果不以比不上别人为耻”)

(2)知耻才能免去耻辱,(1分)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1分)

3.(1)C(宋勾践孟子的同道中人,孟子没有批评他的急功近利。)(2)既要有崇高理想,以“济天下”为已任;(2分)又要一身正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尊德乐义。(2分)

4.(1)A(“立足维护封建统治”不合理,孟子的目的也不在于驱使百姓,而在于告诫君王)

(2)孟子认为,善政采用的刑罚的手段,其结果只能使百姓害怕,不能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2分)而善教采用的是教育的手段,能使百姓喜爱而不知不觉地向善。(2分)

5.(1)D(“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这一说法有误,孟子归结为强调的应是扩大

推广“善”。)

( 2)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3)通行天下(答“达之天下”也可) 性善论。

(4)儒家都认为,“爱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仁的根本,(2分)如果能推已及人,加以扩充,就可以使仁达于天下。(2分)

(5)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1分)

6.(1)D(原文的意思是说,仁义会自然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2)A

(3)孟子所言的君子“三乐”,实质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要求。(1分)其中第一乐是仁义的根本,(1分)第二乐是仁义在个人身上的表现,(1分)第三乐是仁义在“济天下”(理想追求)方面的表现。(1分)

(4)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1分)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意对即可)(2分)

7.(1)C(文王即西伯)

(2)孟子认为,首先要给百姓田地牲蓄(即“制民之产”), (1分)其次要鼓励耕种,(1分)第三

篇三:《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福建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1.孟子认为,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天性,有了这些就能够________,这个选段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_的观点。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行天下(答“达之天下”也可) 性善论。2.上孝下悌是人的天性,同时又是君子仁德的根本。对父母尽孝,对兄弟敬爱了,那么以下犯上、作乱的行为,就会很少甚至没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提倡保持仁德本性、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仍有其积极意义。(意对即可)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