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狼图腾这本书的体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工作心得体会 手机版

篇一:读《狼图腾》心得体会

读《狼图腾》心得体会

说起草原,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幕可能就是"风吹草低见

牛羊"的壮丽景象。湛蓝的天空下可以豪情万丈的纵马驰骋,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可以肆无忌惮的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但又有几人知道,狼为这幅美景所立下的功劳。

近日,我拜读了《狼图腾》这本书后,心灵被作者描写的蒙古草原及蒙古狼深深震撼了。作者姜戎,在内蒙额仑草原插队11年,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在宽广、辽阔、深沉、静谧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演绎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也从新的角度给我们探讨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国民性的深刻哲理。

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难忘《狼图腾》中狼的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也更难忘狼为了胜利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牺牲精神,在狼性中,我感悟到了人性生存的精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谈谈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感悟吧!

一、发扬团队精神

草原上,草原狼是最团结的群体。这种团结是在千百年实地作战的经验中得出的生存之道。因为在强者生存的大草原上,孤军奋战只能是自取灭亡。蒙古狼争夺食物的战场就是死亡的前线,群狼有组织、有纪律、有忍耐、有章法、有

配合,在头狼的指挥下,从容作战,不抢功,也不贪利,个个凶猛强悍,杀气腾腾,这种气势就压倒了弱者。

狼的集体作战攻势锐不可挡,对战果也是力求最大,也决不盲目贪多恋战,不乱阵脚。狼群在头狼的统一指挥下,进则同进、退

读狼图腾这本书的体会

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为了集体的胜利,狼的牺牲精神更让人钦佩有嘉。当发现猎人时,为了保护大批的狼群,会有两只狼做诱饵把猎人引开,以牺牲自己来保全集体;还有丧子的母狼,可以用自杀式的攻击方式重重的悬挂在马的侧腹做最后的殊死的拼杀。这种不计较个人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真是可敬可佩。

人类社会,我们也是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狼的团队精神呢?

二、危机意识

危机,是锻炼强者的摇篮。广阔的草原,危机四伏。草原狼在冬季漫长、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学会了在冰窖雪窖中储存食物;在捕杀猎物中学会了气象与战术;在生存的危机中学会了选择生育地点的隐蔽与逃生;在精装减负中选择了残杀弱病伤员。狼,凶猛、强悍;狼,也更智慧与善战。在生与亡的死亡线上,强者存,弱者亡,这就是自然的生存法则。

所以,危机存在于每个事物中,也是我们人类的生存法则。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也必须学会在危机中强盛。我们要学习狼的“不息、不淫、不移、不屈”的狼的精神和狼图腾精神,以更坚韧的毅力接受锻炼,在危机中成长,壮大。

三、生态平衡的意义

从蒙古草原的食物链上,我们看到了蒙古狼的自然价

值。狼是捕杀大批黄羊、旱獭、老鼠的杀手,从而保护了草原上最珍贵的草资源。狼对动物的腐尸也是乐此不疲,既清洁了草原,也预防了病菌的传播。

草原有草,才能抵御风沙、大旱;草原有草,才有牛羊的食物,才有人的生存啊!

所以,在草原上,狼杀黄羊不杀绝,狼打旱獭专打大不打小。蒙古人打狼、打獭子更是不赶尽杀绝。这些草原的规矩,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连狼都知道保护草原生态平衡,我们聪明的、高智商的人类不是更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为我们后世的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吗?

狼图腾,草原魂,草原民族刚毅之魂。

狼图腾,我学到了很多我应该具备的品格。

狼图腾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坚韧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一种。愿这种狼图腾的精神能永远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扎根,永不衰竭!

篇二:读狼图腾的感想

读《狼图腾》有感

今天读完狼图腾这本书,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既被草原狼那种睿智、勇敢以及奸诈、残忍的性格所吸引,又被草原人那种奔放、桀骜不驯以及顽强的精神所折服。虽然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现在的草原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我依然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想去额仑大草原,重新踏上当年作者的足迹,回味已经逝去的美丽。

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依托,通过在草原11年的游牧生活,为我们呈现了草原人与草原狼的争斗与纠缠,同时细致入微的描写了草原狼运用战术围捕黄羊、与草原人周旋的场景,场面恢宏,情节紧张,虽然书中有些地方的结论有些偏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确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草原上狼与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叫狼图腾,之所以要以狼为主线并不单单是为了写狼。作者想借狼的一些性格特点影射到草原人,即勇敢、果断、睿智、团结,带有一定的血性,进而引申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上来,这样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

书的开头以书中主角陈阵和毕利格老人在牧场观察狼群活动为情节引出了一系列事件。其中蒙古妇女嘎斯迈徒手抓狼,小儿子巴尔雅掏狼窝,巴图力战群狼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不得不说,蒙古人那种与生俱来的狼性血液确实值得我们敬佩。作为汉人的陈阵也被这种蒙古人剽悍的性格所折服。为了改变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羊性血液,陈阵开始了与狼共舞的漫长生涯。打围、掏狼窝、养小狼,草原上看似枯燥无味的生活立刻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一名知青,他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理性的分析总结出了草原人,也就是游牧民族的一些特性。其中许多的草原歌曲都是从狼哞的悠长苍凉的声音中获得了灵感,而蒙古人的许多战法也是从狼那里学到的。可能这些结论没有什么事实可以作为佐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狼群确实是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并且他们的作战方式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 而文中的毕利格老人,作为额仑草原的人中头领,通过自己一辈子与狼打交道的经历,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确实是从狼那里学来的。这种草原人对于草原狼一种内心深处的敬仰是不可被否认的。不说狼是否是蒙古游牧民族的图腾,单从上述几点就能够反映出蒙古狼确实有令人崇拜的地方。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已经是妇孺皆知,然而他们的隐忍和耐心,以及他们倔强的不可臣服的品性也许我们不甚了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品位狼性的坚忍,来体味蒙古人的气魄。书中的后半段从陈阵掏狼窝到养小狼,以小狼的成长变化进行分析,说明他的不可驯服性,进而说明蒙古游骑兵那种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当陈阵无奈的拿起沉重的铁铲向小狼的头上挥去时,那一刻宣告了人对狼驯养的彻底失

败,也正是这种失败,让作者真正的意识到狼性之本真,他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在书最后的理性思考阶段,作者将狼图腾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相联系,进而分析和推断中国人的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虽然说在阐述过程中,有些地方的阐述过于偏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同时过分强调了狼性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巨大作用,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其中心思想对于现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用的。中国自炎黄以来,朝代更迭,无不是利用金戈铁马取得的。当然这不是宣扬战争论,只是告诫我们,每个人在出生那一时刻,其心底的狼性和羊性也就随之诞生,他们好似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正好似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一样,阴阳二性相互依靠,又相互抵触,成为矛盾的两面。然而随着人得成长以及环境的影响,这两种性格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进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性格的迥异。当羊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会显得和蔼而亲近,但缺乏勇气与冒险精神;相反当狼性占据主导地位时,人会显得富有侵略性,但缺乏与人和善的交流。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朝代的更迭都是由狼性较强的帝王取代狼性较弱的,也许这有些以偏概全,但是有许多例子可以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当新朝代建立起来,君王的狼性如果依然大大胜于羊性,那么暴政便出现了。秦朝、隋朝无不是如此。为什么西汉、唐朝、清朝在建朝初期经济生活安逸稳定、军事方面强大先进,还出现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被传为佳话的鼎盛时期,这正是由于君王在权衡自己的狼性与羊性的时候巧妙的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或者说在不同时期对两种性格的把握恰到好处。狼性与羊性犹如阴阳,总是此消彼长,但绝不会一边压倒另一边,世间万物莫不过如此,不可太极端。书中最后一段写到了作者在北京看到滚滚黄沙向北京扑来的无奈心情,在他心中,这不仅仅是对额仑草原的生态环境消失心痛,更是对人性中的狼性的逐渐消失的担忧。现在的中国处于十分紧张的时期,看似和平的国际局势,其实也都暗中较劲,这场无硝烟无战火的战争何时会演变成真正的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能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正像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只有时刻保持着竞争的态势,才会让自己兴奋起来,而不是麻木不仁。单就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每个求职者都是如狼似虎,竞争趋于白热化,如果自己真的没有一定的狼性,那么自己最终会成为求职上的失败者。只有自己真正武装好自己,作为一个蓄势待发的狼一样,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有松一样的忍耐力,再外加与人和善的羊性格,狼性与羊性双剑合璧,其力断金。

总结起来,从姜戎的狼图腾中我读出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同时具有狼性和羊性。这种狼性并不是发动战争、杀人放火的这种低劣行为,而是一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像狼一样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竞争力,外加善良和蔼的处事态度,我认为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当我们上

升到民族身上时,这种狼性是团结互助、永挫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是沉着冷静再作出相应举措的“狼群信条”,中华民族现在正在逐渐找回狼性的存在,这头沉睡的雄狮,或者说这头沉睡的白狼王正在逐渐苏醒,准备腾飞。

篇三:读《狼图腾》的心得体会(一)

读《狼图腾》的心得体会(一)

孙树峰

第一次看《狼图腾》是刚刚参加工作,当时借来看了两眼,内容是狼群捕食马群的一段,没认真看,不过感觉狼还是挺聪明的。后来这本书太厚了,就没有继续读,所以到这次读《狼图腾》之前一直觉得这本书是写狼群有多么聪明,大概和“列那狐的故事”差不多吧。但是真正通读完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和我以前的理解大相径庭。

作为小说,语言很重要。开始读上这本书就是爱不释手,为什么呢?一上来作者还没有交代主人公,也没有详细介绍文章中的人物,立即进入到老人和陈阵观察狼的围杀行动。之后就是隔两段就岔开话题介绍一两个人物,始终不大段地描写狼群的包围,最后人物交代的差不多了,作者又重新把我的视线引回了狼群的进攻。从这时开始我就被作者牵着走,沿着作者笔下的线索阅读。当然,如果语言枯燥,那肯定不会吸引我的注意力。不过在这边文章里可是妙趣横生。文章里有一段说,他们煎野鸭蛋喂小狼,结果小狼一口吞了下去,这是我脑袋中划过一个景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两个景象重叠在一起我把自己逗乐了,然后作者写“没准狼的味蕾都长在胃里了。”这么风趣的语言可不是在书房里干想出来的,看来作者当时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很快乐。

说到文章内容,通过编者荐言,我得知了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姜戎,但是因为这是小说,可能会有一些改动,所以还是勉强地称主人公为陈阵吧。

陈阵刚刚到达草原时,作为一个啥也不知道的北京知青,认识了在内蒙古生活了半辈子的毕利格老人,称之为阿爸,可见两个人的关系只近。一个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这两个人碰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火花呢?幸运的是,正如他们称呼的那般,这两个人仿佛是亲戚似的,互相关心,除了一些小矛盾,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所以陈阵在老人眼中不是一个打扰草原的“外来户”。

文章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例如陈阵收养的杀狼狗——二郎,最初它因为经常吃活羊,危害牧民的生活,所以没人要他,等陈阵收养它后,他最开始还不见有多少好转,还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活羊,而且对于陈阵的给予不像其他狗一样摇摇尾巴表示感谢,它从不感谢,后来在陈阵收养小狼后,二郎一点点变得正常,开始活跃起来,注意力也离开了羊群,对于陈阵的喂食也开始有了感谢的动作。不过狼群的变化更为明显,从最开始对黄羊的大捕杀,这是为民除害,可是从“农区”过来的人丝毫不理会,继续杀狼、套狼崽、抢夺狼最下的食物。狼群也从原来与草原人和睦相处变为了对草原人和汉人这个团体的报复。狼群越报复,不懂事的人就越来越恨狼,也就更积极地去杀狼。就这样不断恶化,人和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所以至此又引出了一个新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新问题。狼——维护草原的使者,变得越来越少,草原也就越来越脆弱。旱獭子、草原鼠、黄羊因为没有了天敌,所以在草原上大肆繁殖,这些都是破坏草场的动物,所以草原的草越来越少,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捕杀这些

旱獭子,一直榨取草原的财富,这样过度的汲取超过了草原可以接受的极限,所以草原上的动植物越来越少,食物链也被人们打断了,草场变得千疮百孔,也一点一点转为荒漠化,寸草不生。原来的大草原也渐渐变成了戈壁滩。我想草原的变化是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因为草原毁坏了就没有人、没有狗、没有狼,一切都会消失。不过我想狼也许能代表草原,因为它在草原中是最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狼,草原将变得没有生机;没有狼,草原失去了这样强大的清扫“装置”,将变得横尸遍野,臭气熏天;没有狼,所有的动物不能和平发展生活,食草动物会啃食草场,并大量繁殖,使草原变得更加恶化,老羊病羊得不到处理,瘟疫会在牛羊群之中大肆传播,牛羊群也会遭到灭顶之灾。草场破坏,草原中体型可以称得上最小的蚊子就没有地方生存,蚊子大量减少,动物就会席卷整个草原,因为只要有蚊子在的草场对于吃草动物都是一种折磨,不吃草会饿,吃草需要冒着被叮的折磨和蚊子所带病毒感染的危险,所以这样在蚊子大量存在的草地总是保存的特别完好,但是没有了蚊子,结果肯定不容乐观。草原鼠和旱獭子猖獗发展,草地变得像网格一样,牛马羊将会变得无从下脚。这样一系列的恶化将是毁灭性的。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的草原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也作为在仔细了解草原狼之前,可以被暂时定义为最聪明的动物,而对草原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但是生活在所谓“中原”的汉族人到达了草原之后,丝毫不顾及草原的传统,无节制的破坏。人们的大脑里充斥着劳动两个字,希望用辛苦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们忘记了保持平衡,人们被唯物主义冲昏了大脑,每个人只想

着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做事只用手,不用脑子,作为外来者,霸道地占领了草原,并且大肆破坏,让人哀叹。

在文章中谈到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是人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意识是说人生出来本性其实是一样善良的,其引申义就是人性其实还是得看后天造化的。人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都是对自己本性的一种修缮。其实说来在人还是人猿的时候人们肯定还不会种地,肯定连刀耕火种都不知道,那时“人”的生活是一种狩猎生活,也就是和狼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那时的“人”都有着无可非议的狼性,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生活真的是太累了,所以发明了安逸的农耕,所以以后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早出晚归,只要守着自己手里的那片地,所以一点一点改变,渐渐地进化到了现在的人。文章从始至终都在说人性,从最开始草原人说草原人有游牧文化的狼性,而汉人有的只是农耕文化的羊性。肯定是到后来陈阵也同意这个想法,这之中的内容看来不小。狼吃肉,羊吃草,这便有了本质的区别。另外文章中有所交代的是,再一回狼吃绵羊的时候,根据绵羊群的表现做了形象的比喻,在狼吃羊的时候,其他绵羊只是围成一圈默默无声地看着狼在教师自己的同伴,作者以此将这个景象发散到日本人屠杀中个人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都在一旁看热闹。我还不能在一个特别好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东西总是有些偏激。在这里我把狼性和羊性用自己的想法解析一下,在我看来,狼性就是勇猛、不屈和聪慧,而羊性则是胆小、懦弱和愚笨。对于勇猛和胆小的对比则可以谈到抗日时期,那时的人可以暂时看为两种,一种是无所畏惧的壮士,另一种

则是畏首畏尾的汉奸,前者代表狼,而后者代表羊。如果人们不是那样胆小和懦弱就不会去屈服于侵略,也不会去当汉奸背叛自己的祖国,要有狼那样的激情,该出手时就出手。另外说狼聪慧而羊愚笨并不是说羊傻,而是它的思维很不全面,想东西总是不能看全大局,只是着眼自己的一小片,有点像是当时的汉族人坐吃山空,为了发展而发展。所以我觉得应该学习那种狼的大局观,把问题看全面。文章中提到合理释放和驾驭狼性,所以在学习了狼性之后就要控制狼性,过度释放狼性的例子就是“文革”,人们在帝国主义殖民和国内的领导连连腐败终于爆发了,人们站起来当了红卫兵,批斗一切危害社会的东西,比如教书的人,比如饱含知识的书,这样又偏激地危害了社会,由此看出,在长期的羊性生活之后人们对于狼性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理解,按照羊性生活了那么久,致使爆发狼性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全面,虽然有了勇气,可是没有狼的那种大局观,脑子里还是羊性的思想,不知变通。

写了这么多,前后一看,发现我的思想是那么偏激和片面,所以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完好无损的饱含丰富多汁的羊性的“中原”人,我何时才能变得有狼性那样的勇敢、不屈和聪慧呢?何时才能有那种大局观呢?这些我不得而知,但我读过了这篇《狼图腾》发现了一些我可以改善的方面。

2014.2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