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含义 > 列表页

水质参数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含义 手机版

篇一:水质相关的参数定义与作用解析

水质相关的参数定义与作用解析

PH:氢离子浓度指数(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它的数值俗称“pH值”。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即所含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在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据环保专家介绍,水中的有机物在被环境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殆尽,水里的厌氧菌就会投入工作,从而导致水体发臭和环境恶化。因此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COD指标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说明我们身边的水正变得越来越清澈。

BOD: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表示单位为氧的毫克/升(O2,mg/l)。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CO2、NH3、和H2O的过程。第二阶段则是NH3进一步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所谓硝化过程。NH3已是无机物,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只指有机物在第一阶段生化反应所需要的氧量。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与温度有关,一般最适宜的温度是15~30℃,所以在测定生化需氧量时一般以20℃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20℃时在BOD的测定条件(氧充足、不搅动)下,一般有机物20天才能够基本完成在第一阶段的氧化分解过程(完成过程的99%)。就是说,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需要20天,这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做到的。为此又规定一个标准时间,一般以5日作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因而称之为五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之。BOD5约为BOD20的70%左右。

TOC(Total Organic Carbon):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很多,目前还不能全部进行分离鉴定。常以“TOC”表示。TOC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以碳的数量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但由于它不能反映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组成,因而不能反映总量相同的总有机碳所造成的不同污染后果。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某种工业废水的组分相对稳定时,可根据废水的总有机碳同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规定TOC的排放标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测定时,先用催化燃烧或湿法氧化法将样品中的有机碳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可直接用红外线检测器测量,亦可转化为甲烷,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量,然后将二氧化碳含量折算成含碳量。

指水中碳的的浓度,反映水中氧化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单位为ppm(parts per million,

百万分之一) 或 ppb(Parts Per Billion亿万分之一)。

DO: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ORP: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所谓的氧化还原电位就是用来反映水溶液中所有物质表现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电位越低,氧化性越弱。电位为正表示溶液显示出一定的氧化性,为负则说明溶液显示出还原性。对于一个水体来说,往往存在多种氧化还原电对,构成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而其氧化还原电位是多种氧化物质与还原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结果。这一指标虽然不能作为某种氧化物质与还原物质浓度的指标,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电化学特征,分析水体的性质,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TDS:总固体溶解度(Total Dissolved Solids);曾称总矿化度。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包括溶解于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矿化度以克/升表示。一般测定矿化度是将一升水加热到105~110℃,使水全部蒸发,剩下的残渣质量即是地下水的矿化度。也可以将分析所得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相加,再减去hco3含量的二分之一求得。地下水按矿化度(M)的大小,一般分为:淡水,M<1克/升;微咸水,M=1~3克/升;咸水,M=3~10克/升;盐水,M=10~50克/升;卤水,M>50克/升。地下水中所含主要盐分的类型常随矿化度的增减而变化。

中文的意思是溶解于水中的总固体含量,TDS计是针对此设计的计量器,可看出水中无机物或有机物的ppm值。但这只是初期性的检验,无法提供完全正确的资料及内含物是什么?若需要正确的内含物成分,仍以送检为准。检测水中总溶解固体值(TDS)即检验出在水中溶解的各类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总量,使用单位为ppm或毫克/升(mg/l)。它的导电仪器能测出水中的可导电物质,如悬浮物、重金属和可导电离子。如何使用呢?(一)测量时的水温应维持在摄氏25度左右,切记,温度过高会使TDS值增加,影响正确性。(二)液晶屏幕所显示的数值即为TDS值,若TDS计显示100度数字,那代表溶于水中的物质含量正离子或负离子总数为100ppm(公差为±5ppm),数字愈高,表示水中的物质愈多。(三)北京市地区自来水平均在250ppm左右,RO纯水能减至30ppm以下,当数值超过30ppm时,就必须考虑更换RO滤膜或请技术人员验修。当然TDS计也非万能,它也有其盲点与缺点:(一)TDS仅能测出水中的可导电物质,但无法测出细菌、病毒等物质。(二)单独依赖TDS水质测试来判断水质是否能生饮,并不是最正确的作法;经高温无法灭绝的细菌或病毒,必须透过更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

EC: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物理学概念,指在介质中该量与电场强度之积等于传导电流密度。对于各向同性介质,电导率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电导率是张量。生态学中,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的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单位以每米毫西门子(mS/m)表示。电导率的测量通常是溶液的电导率测量。固体导体的电阻率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测量。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测量一般采用交流信号作用于电导池的两电极板,由测量到的电导池常数K和两电极板之间的电导G而求得电导率σ。

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中的悬浮物一般是泥土、砂粒、微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胶体物质等。水的浊度不仅与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它们的大小、形状及折射系数等有关。浊度也可以用浊度计来测定的。浊度计发出光线,使之穿过一段样品,并从与入射光呈90°的方向上检测有多少光被水中的颗粒物所散射。这种散射光测量方法称作散射法。任何真正的浊度都必须按这种方式测量。浊度计既适用于野外和实验室内的测量,也适用于全天候的连续监测。可以设置浊度计,使之在所测浊度值超出安全标准时发出警报。

盐度:含盐量百分比;盐度计的测量值中盐度的定义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的环境温度中,海水样品与标准KCl溶液的电导比。海水的盐度值为35‰,则盐度记为35。地球上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在3.6 ~ 3.8%之间;盐度最低的海域:波罗的海,盐度只有0.7 ~0. 8%。

什么是水样的消解处理?有什么作用?

水样的消解处理是指用具有氧化性能的酸或含有内毒素检测氧化性能的混合酸处理水样的过程。

水样的消解处理主要有两个作用:

①用于去除(或降低)水中高含量的悬浮物、有机物或有色物质。 ②将不溶或难溶的待测组分转化为易溶物,以便分析检测。

湿法消解:用酸溶解样品,一般通过电热板通过准温控方式加热,非密闭消解

微波消解:用酸溶解样品,使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温度控制较好,同时是密闭消解 干法消解:不使用酸进行消解,主要用于一些特定样品,例如小麦等有机物较多

ISE: 离子选择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又称离子电极。一类利用膜电位测定溶液中离子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传感器。目前,PH和氟离子的测定所采用的离子选择电极法已定为标准方法,水质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中,有10多个项目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

离子选择电极的构造主要包括:

电极腔体――玻璃或高分 子聚合物材料做成

内参比电极――通常为Ag/AgCl电极

内参比溶液――由氯化物及响应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组成

敏感膜――对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响应膜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其它应用:

能用于测定无机、有机、生物离子;

能用作在线检测的传感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单细胞及生命活体的分析监测; 电位法测定离子的活度,因此,是研究化学平衡(常数测定)和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的有力工具。

篇二: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意义

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意义

一、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度

【描述性定义】水的色度是对天然水或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

【来源】天然水经常显示出浅黄、浅褐或黄绿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分为真色与表色。真色是溶于水的腐殖质、有机或无机物质所造成。当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表色是没有除去水中悬浮物时产生的颜色

【监测意义】是评价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讲,水中有些带色物质本身没有明显的健康危害,色度在卫生上意义不是很大。主要是考虑不应引起感官上的不快。

【标准限值】不大于15度(小型集中式供水20度)

2. 浑浊度

【描述性定义】由于水中含有悬浮及胶体状态的颗粒,水产生浑浊现象。

【来源】天然水的浑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细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可溶性带色有机物以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生物等细微的悬浮物所造成。

【标准限值】 1NTU-散射浊度单位(小型3),3(水源与净水条件受限为5)

【超标危害】当浑浊度为10度时,会感到水质混浊,水中的悬浮物能吸附细菌、病毒。

【监测意义】它是反映天然水和饮用水的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用以表示水的清澈或浑浊程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降低浑浊度有利于水的消毒,对确保给水安全是必要的。出厂水的浑浊度低,利于加氯消毒后

水质参数含义

的水减少臭和味;有助于防止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重新繁殖。在整

个配水系统中保持低的浑浊度,利于适量余氯的存在。

3.臭和味

【描述性定义】被污染的水体往往具有不正常的气味,用鼻闻到的称为臭,口尝到的称为味。

【来源】水生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气体H2S等;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杂质;饮用水消毒过程的余氯等。

【监测意义】臭和味会给人一种嫌恶的感觉。可以推测水中所含杂质和有害成分。

【标准限值】 无异臭、异味

4、肉眼可见物

【描述性定义】肉眼可见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观察到的颗粒或其他悬浮物质。

【来源】土壤冲刷、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水生生物、油膜及其它不溶于水的悬浮物。

含铁高的地下水暴露于空气中,水中的二价铁易氧化形成沉淀。水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中絮凝物的残留。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可造成水中大量有色悬浮物的产生。

【超标危害】肉眼可见物超标会给人一种嫌恶的感觉。

【监测意义】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物表明水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生物的过多繁殖。

【标准限值】饮用水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及令人厌恶的物质,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5.pH值

【描述性定义】pH值是氢离子浓度倒数的对数

【监测意义】pH是最重要水化学检测指标之一,

因为许多水处理过程与pH有关。澄清和消毒工艺过程应控制pH,才能使之达到最佳化。 配水系统也必须控制pH,使其对管网的腐蚀性降至最小程度。

【标准限值】 大型6.5-8.5(小型6.5-9.5)

【超标危害】主要是考虑到对管道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会腐蚀管道,而pH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pH的基于健康的准则 值。血液pH值即7.35-7.45。在人类进化中, 从饮用天然水到自来水,在这个范围内,人体内都具有强的pH值缓冲及调剂能力。

6、铝

【来源】是地壳中含量十分丰富的金属元素。由于工业污染及使用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明矾等),使越来越多的铝化合物随污水进入水体。

【标准限值】 0.2 mg/L

【超标危害】铝是一种低毒金属元素,它并非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不会导致急性中毒, 人体摄入铝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长期摄入会损伤大脑,导致痴呆,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7.铁

【来源】铁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铁是地壳层中第二丰富的金属,铁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天然水。它以胶粒或可见的颗粒悬浮液体中,也可能与其它矿物或有机物以络合物存在。地面水中的铁通常以Fe3+ 的形式出现,而较易溶解的Fe2+ 可能在脱氧的情况下出现 。

【标准限值】 0.3mg/L(0.5mg/L)

【超标危害】当水中含铁量小于0.3mg/L时,难以察觉其味道,达1mg/L时便有

明显的金属味,超过0.3mg/L,会使衣服、器皿、设备等着色。 在含铁量大于0.5mg/L时,水的色度可能会大于30度。 铁能促进管网中铁细菌的生长,在管网内壁形成黏性膜。

8、锰

【来源】是地壳中较为丰富的元素之一,常和铁结合在一起。由于锰较难氧化,地面水和地下水中锰的质量浓度可以达到每升几毫克。 锰一般和铁是相生相伴的。

【标准限值】 0.1 mg/L (0.3mg/L)

【超标危害】高浓度锰有毒性,锰主要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出现颓废、肌张力增加、震颤和智力减退等中毒症状。但还未达到此水平时根据味道就需对水进行处理了。当锰的质量浓度超过0.1mg/L,会使饮用水发出令人不快的味道,并使器皿和洗涤的衣服着色。如果溶液中两价锰的化合物被氧化,会形成沉淀,造成结垢。

9、铜

【来源】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铜矿物)存在。

【标准限值】 1.0mg/L

【超标危害】铜是人体重要的必须微量元素,一般来说重金属又有一定毒性。毒性强弱与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方式和剂量有关。金属铜不易溶解,毒性比铜盐(醋酸铜和硫酸铜)小。铜超标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有急性胃肠炎、溶血和贫血;慢性中毒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多发性神经炎等

10、锌

【来源】锌在自然界中,多以硫化物状态存在。主要含锌矿物是闪锌矿。也有少量氧化矿,如菱锌矿,电池的重要原料。水中锌含量很少,但水流经镀锌管道可能被污染,使水的浑浊度升高,具有不舒服的金属味。

【标准限值】 1.0mg/L

【超标危害】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锌超标也有危害:1. 锌与硒有拮抗性,人体大量摄入锌后降低了硒的解毒作用,就容易引起某些有害元素的慢性中毒或诱发某些疾病;2.大量的锌能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和杀菌力,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抗病能力减弱;3.过量的锌致使铁参与造血机制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发生顽固性缺铁性贫血;4.长期大剂量锌摄入可诱发人体的铜缺乏。

11.氯化物

【描述性定义】几乎所有的水中都存在氯化物。氯化物常与钠结合,较少与钾、钙、镁结合,氯化物是水中最稳定的组分之一。

【来源】它的来源包括天然矿物沉积物、海水入侵、农业或灌溉排水、城市采用氯化物盐类融化冰雪后的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标准限值】 250mg/L(300mg/L)

【监测意义】大多数河流和湖泊水的氯化物浓度低于50mg/L,任何明显的升高预示水质的污染。饮用水中过高氯化物增加铸铁、钢及其它金属管道的腐蚀速度,味觉敏感的人在氯化物低至150mg/L时就可觉察;当氯化物大于250mg/L时可产生明显的咸味。

12.硫酸盐

【来源】天然水中硫酸盐浓度差别甚大,从几个mg/L到数千mg/L。水中硫酸盐主要来自石膏和其它含硫酸盐沉积物的溶解,海水入浸、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等在充分嚗气的地面水中氧化,以及制革、纸张制造中使用硫酸盐或硫酸的工业废水。

【标准限值】250mg/L(300mg/L)

【超标危害】在大量摄入硫酸盐后出现的最主要的生理反应是腹泻、脱水和胃肠道紊乱。人们常把硫酸镁含量超过600mg/L的水用作导泻剂。当水中硫酸钙和硫酸

篇三:常见水质指标的意义

附件:

1、常见水质指标的意义

1)PH:(7.5-8.5)

①养殖水体以中性偏碱为好;

②酸性水可使鱼血液PH下降,消弱它的载氧能力,使血液中氧分压减小,即使水中的溶氧高,也会造成缺氧症;

③碱性过强的水体则会腐蚀鱼类的鳃组织。

2)氨氮:(<0.6其中NH3<0.1mg/L)

+①这里所指的氨氮是NH3和NH4的总量。

+②NH3和NH4几乎所有的藻类都能直接迅速而且优先利用它们,其缺点是硝化作用消耗

溶氧,特别是NH3,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强的毒性,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鱼病。

③被认为是水体老化的重要因素,对养殖水体有不良影响。

④据欧洲水面渔业咨询委员会建议:鱼类所耐受NH3的最大浓度为0.025mg/L。 ⑤三大来源:A:鱼类袋谢产物;B:残饵、粪便的分解而产生;C:水源污染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3)亚硝酸盐(NO2<0.05mg/L):

水环境中亚硝酸盐超标同样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虽然水体中溶氧高,养殖对象也会出现缺氧症状,鱼类亚硝酸盐中毒分为两种:

①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能力减弱,鱼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②急性中毒:一般发生清晨,往往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即使注入新水,在短时间内也难解救,第二天更严重,甚至造成大批量死亡。

4)硫化氢(H2S<0.2mg/L):

硫化氢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有强的毒性。在水体中硫化物总量一定时,PH下降,硫化氢增多,毒性也随之增强,会造成河蟹夏天上岸,及养殖动物的死亡。有些国家渔业用水标准规定,渔业用水中不得含有硫化物。

5)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生动物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 mg/L。

2、如何掌握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

目前,在大多数养殖户的头脑里,“清水养蟹”是不变的真理,似乎养蟹池塘的水质越清、越瘦、越好,一旦蟹池的池水变肥就立即忙于换水,以防不测!然而,“清水大闸蟹”,不是“瘦水大闸蟹”,养殖河蟹池塘的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

据专家报道:中等肥度的池水养殖出河蟹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比一般清瘦池水养殖河蟹要高,特别是近年流行的河蟹颤抖病的发生也远比其他池塘低。究其原因,适当的肥水可以是池水有足够的溶解氧,而溶解氧是河蟹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蟹池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等肥水的池塘中,浮游植物量较多,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也多,在水温较高的晴天往往可以是水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状态,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水体中的河蟹食欲旺盛,活力敏捷,脱壳次数增加,饵料利用率高,抗病能力强,从而生长迅速。池塘清瘦的蟹池,底质厌氧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及有毒物质,使池水PH值降低,长期生活在这一水体中的河蟹食欲不振、脱壳不正常,易患病而生长缓慢。

池水的肥度一般按照池水的透明度来加以判断。清瘦的池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少,池水透明度一般在40cm以上;较肥的池水指水色浓,水中浮游植物较多,池水透明度一般在15cm以下;中等肥度水界于上述的二者之间,水色肥而嫩爽。

如何调节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呢?

目前,许多河蟹养殖户采用换水的方法调节池水肥度,其实这不是最佳的方法,因为过多的换水浪费财力,流失了池水中的有效养份,带入有害物质,而且水位不稳定则河蟹洞穴变化频繁,部分河蟹迁移到水面以上,不摄食,不脱壳,形成“懒蟹”,同时换水也会刺激性早熟。

我们建议:一般对水色清瘦的池塘可以采用施肥的方法加以调节,在放养蟹种前15天,施肥肥水专家或肥宝;养殖中期,如遇水质清瘦,可施用追肥(肥水专家或肥宝、生物高效肥水素等),具体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定期使用EM益生菌、EM调水王、博士系列超级微生物;如果池底淤泥较多,池水肥力较足,则要改底(底净宝、底改王、底改霸王、增氧型水底双改等)。建议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海博士洁水灵、博士3号、复合芽孢杆菌等),以及天气突变时、投饵前使用粒粒氧。

3、如何使河蟹安全度过脱壳期

今年三、四月份,河蟹养殖发生的问题很多,主要是脱壳不遂(眼睛、附肢脱不出旧壳),脱壳后软壳死亡,不脱壳死亡。分析原因:一是整体蟹种质量下降;二是气候不正常;三是 池塘环境不良或饵料投喂不当;四是亚硝酸盐偏高等等。一般采取的对策:1.泼洒1-2次新硬壳宝,增加水体矿物质,尤其是新开塘口更需定期泼洒。2.投喂鲜小鱼和优质蟹饲料,饵料中添加营养剂、维生素C、脱壳素等,增强河蟹体质。3.加注新鲜水质,增加池塘水体,并使用改良底质和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4.伤亡太多,建议补放一定数量蟹种。

(一)、河蟹是否要脱壳的判断:

(1)检查河蟹体色。脱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脱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脱壳后壳长比脱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脱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3)看池塘脱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脱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脱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脱壳。

(二)、脱壳期间管理

(1)每次脱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脱壳促长散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脱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比例,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脱壳,可泼洒新硬壳宝,1袋用3-5亩1米水深。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河蟹脱壳同步性,第一次可能比较好,往后可能越来越不同步,建议:每10-15天泼洒新硬壳宝一次,

(3)脱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为了河蟹有一个良好的脱壳环境,河蟹池塘应该设立投饵区和脱壳区,投饵区设于浅水区,脱壳区设于水草茂盛区,不应在脱壳区投放饵料,脱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脱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4、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在水质调控中的应用

二氧化氯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消毒剂,其可以穿透细胞壁,有效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以及快速抑制生物蛋白的合成,因而其对水体微生物有很强的破坏与杀灭作胜败时,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有效降解水体中有机物,且不产生氯反应,是水产养殖中的首选药物。

一氧化氯及其水溶液很不稳定,在受热和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缓慢分解,因此生产上常将其制成粉状或液态状二种形态。本文主要介绍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在水质调控中的应用。

一、灭藻

蓝藻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藻类,适量的蓝藻可起到稳定藻相、维持微生物平衡以及提供饵料等作用。但其大量繁殖(主要指微囊藻)往往会形成水华,严重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且死亡藻类分解后会产生羟氨等有害物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施用硫酸铜或铬化合铜,虽然其杀藻效果明显,但毒副作用也较强,且短时间内大批量藻类的死亡易导致池塘缺氧,发生泛池、中毒现象。笔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发生藻类过度繁殖的池塘中,视情况连续施用菌毒清(1包/亩*米)2-3次,再施用一定量的水质改良剂,如解毒类(护水解毒安、解毒活水素等)、底改类(底净宝、底改王、增氧底改等)、微生物调水(复合芽孢杆菌,EM菌)等。近几年,笔者对所在地区苏州、南京、常州等地区的河蟹池采用此方法,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施用后的第二天便可见到少量的死亡的蓝藻浮现水面,呈乳白色,大多数池塘三天后水面恶臭消失,蓝藻基本死亡。

二、灭菌

二氧化氯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对一切经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0.5ppm的二氧化氯5分钟后即可杀灭99℅以上的异氧菌,因此,二氧化氯比较适合地质老化、池水透明度低的池塘杀菌消毒。这种池塘一般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普通的氯制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且易与有机质发生化合反应,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三卤甲烷。

二氧化氯还可运用在动物饲料方面的消毒。笔者所在地区多数河蟹养殖者以冰冻的野杂鱼投喂,这种饵料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却极易败坏水质。在投喂前采用2-3ppm的二氧化氯进行浸泡,可有较杀灭鱼体病原菌,减少水体中油膜的产生。

三、抗应激

在暴风雨后,水产养殖动物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症状,如游塘、停食、活动能力差等现象,这其实是水产动物的一种应激反应。这主要是暴风雨将外来病原菌带入池塘中,以及暴风使得池塘产生对流现象,池塘病原生物滋生繁殖所致,虾类养殖池拉网行为也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此时,我们可以在暴风雨后的第二天或者拉网后的第二天施用一定量的二氧化氯,同时配合内服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等,一般隔天后能取得明显效果。

四、剥泥

水草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遮荫物和攀爬物,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养殖池塘中的水草都会出现“污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质的透明度以及草类的生长。二氧化的强氧化作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与有机物、无机物反应有很强的选择性,能有效破坏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如氯仿、四氯化碳、酚、氯酚、氰化物、硫化氢及有机硫化物等,氧化时不产生以散性有机卤化物,可很好地去除污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五、降氮

活化后的二氧化氯在氢离子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新生态氧,能够迅速附着在微生物细胞表面,渗入微生物的细胞膜,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产生氧化分解反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氮的“硝化”;同时,这种强氧化氯可以作为一些降氮剂的辅剂,如二氧化氯可作为亚硝酸盐降解剂的辅剂。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