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文艺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0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文学艺术基本知识

文学艺术基础知识

文学艺术基础知识是艺术高考编导专业极为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除以笔试综合考查中的填空、选择等基本笔试外,还会在面试综合考查中的回答考官提问、综合素质考查等随机口试中大量涉及,所以,考生要重点注意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尤其是强行记忆。

文学艺术基础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这里,鉴于艺术高考编导专业考查的特殊要求,我们删繁就简,择其重点,分类分条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种艺术形式门类的相互渗透性,很难将它们准确、系统地区分开来,在这里,也难免有些重复与复杂(如戏剧与戏曲)。

第一节 电影 ? 广播· 电视

(重点是黑体加粗的题目)

一、电影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路易?卢米埃尔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是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

3.世界上最早将位置不变的电影摄影机改成能移动,且能拍摄自由的是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

4.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5.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6.美国著名喜剧影片《淘金记》、《大独裁者》《城市之光》的作者是卓别林。

7.布莱顿学派开启了美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

8.美国好莱坞著名的类型片有喜剧片、歌舞片、恐怖片、西部片、黑帮片、爱情片等。

9.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10.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11.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品有《蝴蝶梦》、《后窗》等。

12.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品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13.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品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4.《乱世佳人》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是费?雯丽,《罗马假日》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是奥黛丽?赫本。

15.世界上昨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6.《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7.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8.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9.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仑?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20.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21.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2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23.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技术。

24.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渔光曲》,导演是蔡楚生,它于1935年2月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25.我国第一部长动画片是《铁扇公主》,该片长达2700米左右,从1940~1941年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拍摄。

26.新中国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是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工人生活的《桥》。

27.新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演员是电影《赵一曼》中的主演石联星。

28.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是1959年由李准的编剧,沈源导演的《老兵新传》。

29.我国和外国合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的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风筝》。

30.主演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林则徐》、《李时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是赵丹,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烈火中永生》。

31.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的影片是《红色娘子军》,最佳男女主角分别是崔嵬和祝希娟;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影片是《李双双》,最佳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良和张瑞芳。

32.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和活动家夏衍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编创作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

33.影片《城南旧事》在1982年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该片是根据我国台湾省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吴贻弓导演。

34.获得第3界之第6界“百花奖”的影片分别为:第3界(1980)的是《泪痕》、《吉鸿昌》、《小花》;第4届(1981)的是《庐山恋》、《天云山传奇》、《七品芝麻官》;第5届(1982)的是《喜盈门》、《乡情》、《白蛇传》;第6届(1983)《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

35.电影《天云山传奇》、晋模式”。

36.1983年冬,张军钊导演的影片《一个和八个》成为“第五代”导演电影时代开始的宣言书。

37.影片《青春之歌》的导演的崔嵬;《林家铺子》的导演是水华;《早春二月》的导演是谢铁骊;《小城之春》的导演是费穆;《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黑炮事件》的导演是黄建新;《人鬼情》的导演是黄蜀芹。

38.影片《聂耳》的男主角由赵丹饰演,《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男女主角分别由王心刚和王晓棠饰演,《芙蓉镇》的男女主角分别的由姜文和刘晓庆饰演。

39.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烈火中永生》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改编,《牧马人》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秋菊打官司》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

40.中国目前的电影制片厂有: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等。

41.景别:是指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变速镜头的不同范围的画面。景别

共分为远景、近景、全景、中景、特写五大部分。

(1)远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以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2)全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

(3)中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是电影镜头中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常在叙述剧情时使用。

(4)近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

(5)特写:电影中拍摄人物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视距最近的镜头。特写可以在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

42.角度:摄影机的位置与表现对象位置之间的角度。它代表着观众的视角。

(1)平射:指镜头与被摄人物眼部持平,符合一般人之间的观察角度。

(2)俯拍:指镜头从高往低拍,宜表现宽阔的环境(如原野、人群),或含贬义。从飞机上俯拍叫“航拍”。垂直往地面拍叫“全俯”。

(3)仰拍:指镜头从下往上拍,宜表现高达的东西(如高楼大厦),或含褒义(如拍英雄人物)。垂直于地面网上拍叫“全仰”。

43.声音: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得过去在无声电影中是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

(1)人声:人所发出的由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组成的声音以及人的话语。

(2)自然音响:除了人声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声音的和人造环境中的一切音响和噪音。

(3)音乐: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听觉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的音乐可分为有主题音乐、背景音乐、插曲和主题歌四种。

44.色彩: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指通过光照,物体由于物质差异,反射的光波长短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颜色。色彩可大体分为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补色等。在色性上分为暖色和冷色。就色彩的画面特征而言,又有色调、色相、色相、色度、纯度的不同。

(1)暖色:也称“热色”。某种使人产生温暖、颜色感觉的色彩。如红色、橙色等使人联想到火焰、阳光等。暖色给人以澎湃、扩张、前进、兴奋、热烈的感觉。

(2)冷色:也称“寒色”。某种使人寒冷感觉的颜色。如蓝色、青色等使人联想到冰川、雪山等。冷色之间也有冷暖差别。冷色给人以收缩、退避、宁静、抑制、萧瑟的感觉。

45.片种:电影作品的类别。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包括新闻报道片)、美术片和科学教育片四大类。每一片种或由于内容性质,或由于制片方法,又可分为许多门类(分片种)。

(1)故事片:故事片是指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诸种艺术因素,通过具体视听形象反映生活,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故事情节,并由演员扮演的影片。故事片又分为戏曲片、舞台艺术品等。

(2)纪录片:纪录片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直接反映生活的一种片种。它从现实生活本身选取典型,提炼主题,通过电影形象再现生活。纪录片又分为实事报道片、文献纪录片、自然地理纪录片、专题纪录片等。

(3)美术品:一种特殊形式的电影。美术品是中国的名词,在世界上统称animation,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总称。美术品又分为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水墨动画片等。

(4)科学教育片:科学教育片指运用电影手段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片种。简称科教片。科学教育片又分为科学普及片、科学研究片、教学片、社会科学片等。

46.运动镜头:指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的镜头,也叫移动镜头。它既可以使画面写的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像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运动镜头可以千变万化,常见的有推、拉、摇、移、跟和晃。

(1)推:指拍摄对象基本不动,摄影机沿光轴方向由远而近向主体推动的连续画面。其作用是描写细节、突出主体,使所要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

(2)拉:与推镜头相反,指摄影机向后退,由近景、特写拉成全景或远景,主体上由大变小。它会创造出类似全景的效果,展现人在环境中的位置,给观众以情绪的感染和无穷的想象。

(3)摇:指摄影机放在固定的位置,运用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使机身做上下左右摇转拍摄而成的镜头。摇镜头可以表现环境,纵览场景全貌,或交代两个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4)移:指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或升降机上,对被摄体做跟随、横移或升降运动的摄影方向。摄影机沿水平方向移动称为移动横移镜头;摄影机上下垂直移动中所拍摄的镜头称为升降镜头。两者都能打破画框四条边的局限,无限制地扩大空间,扩展视野,同时,也能使画面构图不断变化,从而克服了电影自身的弱点,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态感以及电影反映生活的能力。

(5)跟:指摄影机跟随移动中的人或物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移动方向与被拍摄物体的方向一致且是等距离运动。跟镜头可以使人物动作保持连贯完整,从而细腻揭示或强化人物的动作与情绪;表现人或车辆的追逐,给人以画面的逼真感或紧张感。

(6)晃:指摄像机的镜头不稳定,上下左右晃动,本是摄像中之大忌,但有目的地晃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如车船上的颠簸,人醉后、病后、挨打后的主观镜头。

47.镜头:指电影摄像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的、留有影响画面的胶片片段,是电影的基本单位。镜头组接是电影的特殊构成方法。

(1)长镜头:指用一个镜头连续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又可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

(2)空镜头:只影片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空镜头有写景和写物之分。写景的往往用全景、远景,通常叫做风景镜头;写物的大都用特写、近景。

(3)主观镜头:指一种镜头的运动方法。这类镜头,以摄影机镜头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直接摄取他当时目击的景物。这种镜头,使观众更直接的去感受剧中人的活动和内心感情的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客观镜头:指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叙述镜头。这类镜头拍摄的画面,大都是代表观众的眼睛,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和事物。

48.蒙太奇:montage,源于法文,原为建筑学用语,直译为“装配”、“构成”的意思。现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电影艺术专门术语,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辑、组接镜头和意思。它是摄影机的活动和可剪辑胶片的产儿,是借助于电影技术而发展到及完善形式的分割和组合方法。

(1)叙述性蒙太奇:电影基本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之一,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换言之,就是向观众通顺、流畅的讲出一个故事是影片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叙事性蒙太奇根据叙述方式,一般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复现蒙太奇等。

(2)表现性蒙太奇:电影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通过镜头的相连或相叠,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

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或更为丰富的含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它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调动甚至煽动观众的情绪,获取最佳的艺术效果。表现性蒙太奇根据叙述方式,一般分为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夸张蒙太奇等。

(3)技巧性蒙太奇:电影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除以交代情节、展开事件为主旨的叙事性蒙太奇和以调动观众情绪、加强艺术效果为主旨的表现性蒙太奇外,还有一种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用来处理镜头或镜头之间关系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升格、降格、淡入、淡出,化入、化出,叠印、切换以及声音蒙太奇、色彩蒙太奇等,统称之为技巧性蒙太奇。

二、广播

1.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的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2.1922年,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建立,并开始播出广播节目。1936年起播出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

3.1926年10月1日,刘瀚创办哈尔滨广播电台,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4.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电台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座民营电台。

5.1928年8月1日,陈果夫等人在南京创办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这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的广播电台。1946年迁到台北后,改为中国广播公司。

6.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国家级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三、电视

1.我国最早的电视台为1958年成立的北京电视台,现为中央电视台,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我国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是《渴望》。

3.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是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

4.山东电视台曾于1982、1983、1984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它们是《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

5.我国许多当代著名作家的名作已被改编为电视剧并成为精品,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等。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出现一批反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如《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

第二节 文学?戏剧影视文学

(此节内容需要全部掌握)

一、文学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存诗305首。“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学习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诗体——楚辞,其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

3、诸子散文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产物,主要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开辟了我国语录体散文和专题议论文的先河。

篇二:文学艺术基础常识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

一、中国文学部分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存诗305篇。就诗的类别看可分为风、雅、颂;就诗的表现手法看有赋、比、兴,它们合称为“六义”。

2. 我国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学习了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

3. 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它是我国文学的源头。

4. 《左传》、《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两类散文合称先秦散文。

5.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它们是中国儒家著作的经典。

6. 《二十四史》包括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都是断代史。

7.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枚乘的《七发》是这种形式的第一篇。

8.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中最著名的政论文是《过秦论》。

9. 汉武帝时官府掌管音乐,收集民歌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便把搜集来的民歌称为“乐府”,“汉乐府诗”便成了汉代突出的文学形式的代表之一。后代称之为“乐府双璧”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0. 历史上的“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1. 我国古代的“班马”(或称“史班”)是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和西汉史 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汉书》和《史记》。

12.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

13. 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大诗人。她五言《悲愤诗》表现了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疾苦;被迫嫁入匈奴,又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表达了思念故土及亲人的深切情怀。

14. 西汉末年的“建安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的是陶渊明,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等,诗歌《桃花源诗并记》表达了他寻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和理论获得了空前的成就,主要论著有曹丕的《典

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些志怪小说开

创了我国小说创作的先河。

1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19. 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2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秀美风光。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1. 阮籍是三国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82首,总名为咏怀诗。

22. 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3. 唐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汉魏以来盛

行的一种诗歌,形式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没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24.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初唐文坛上

新旧过度时期的代表人物。

25. 唐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后人给他们冠以很多雅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26. 盛唐有名的田园山水派诗人的代表是孟浩然、王维。他们的诗歌表现了祖国

河山的壮美和田园的自然质朴,可谓诗中有画;而被称为边塞诗人的代表是高

适和岑参。他们的诗表现了祖国边塞风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及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怀。

27.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呈现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而杜甫的则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后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学应该遵循“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28.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29. 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后来,有名的古曲《渔

文艺基础知识

舟唱晚》的曲名也是取自本序中的另一句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0. 今天,人们常引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来激励人们永不停滞。更加努力,实现更高的理想。

31. “唐代传奇”是唐代文学中别于诗歌的另一种文学式样,属文言小说。它因袭六朝志怪小说,但内容更广,更丰富。其中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元稹的《莺莺传》等都流传至今。唐代传奇对后代小说、戏曲和说唱文学都有较大的影响。

32. 宋词,是宋代文学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之一。根据词的风格,常把宋词两派:其一是“豪放派”,其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另一派为“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有张先、晏殊、柳永等。

3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作品《声声

慢》中的开篇名句。

34.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父子文学家,如汉代有曹操、曹植、曹丕;宋代则有苏洵、苏辙、苏轼。苏轼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抒发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35. “横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著名诗歌《题西林壁》的句子。

36. 王安石、字介甫,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洲》,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被后人传颂。

37. 南宋,留下诗句最多的著名爱国诗人,词人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的

诗词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他的《示儿》诗很有名:“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他盼望“祖国

统一”的心情。

38. 南宋另一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表达对山河

破碎的悲哀与誓死报国而又壮志难酬的苦闷。

39. 两宋时,音乐形式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叫“曲子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里的“柳”即指以慢词创作著名的“柳永”。在两宋词人当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的惟姜夔一人。

40. 宋代的小说叫话本,即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内容有讲历史的,有讲

佛经故事的,它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后来明清小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它出自名篇《过零丁洋》,表达诗人以身报国的心志,激励着后人。

42. 岳飞是南宋时期反抗异族侵略的著名战将,他精忠报国,为奸臣所害,他的满江红词,至今流传为人们传唱。

43. 元代文学中“散曲”和异军突起的“杂剧”,是这一时期标志性的文学式样,

人们常把这两者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

44. 散曲可分为“散套”和“小令”两种。“套曲(散套)”是由几支同一宫调的

曲子联缀而成,表演一个故事,“小令”,元人也称“叶儿”,体制短小,单曲单韵,以别于“散套”。为人们熟悉的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45.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最通常的是一本四折的形式,有时加一两个“楔子”作为前奏或过渡,“一折”相当于一场戏。

46. 元杂剧中的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月》、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喻为“雪里梅花”。

47. 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指的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48.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9. 《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望江亭》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园》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50. 戏剧按矛盾冲突性质分,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51. “拟话本”是明代继承宋元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其代表作是我们现在俗称

的“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他们代表着明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52. 明代的小说高度发展,除了“拟话本”外,“章回小说”也随之出现,小说便

成了明代标志性的文学式样,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出现在明代,它们是: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吴承恩的《西游记》。

53. 明代除了被列入四大名著的三部外,还有一些小说也具有特别的影响:许仲琳编辑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便是其中的情节;还有兰陵笑笑生所作的《金瓶梅》,这是一部中国文人没依赖民间流传,而是独立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54. 明代戏曲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他的代表作《牡

丹亭》又叫《还魂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描写了柳梦梅、杜丽娘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而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 、《紫钗记》 、 《邯郸记》 、 《南柯记》。

55. 明代中叶后的诗文界出现了许多流派,如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

56. 清代小说得以继续发展,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57.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本书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礼教进行了

深刻的讽刺和批判;纪昀,又称纪晓岚,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的笔记小说。

58.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蒲松龄,它较广地反映当时的

社会生活,揭露了社会政治的腐败。

59. 我国晚清的四大遣责小说是指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60. 清代剧曲界有“南洪北孔”之称,指的是洪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前者是写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后者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61. 五四运动后,由胡适、陈独秀发起的,以“白话文”为突出标志的“新文学运动”开始。第一部显示了“新文学运动”实质的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62. 在我国最早提出了“人的文学”理论的学者是周作人,为此他发表了《人的

篇三:文艺基础知识

指人物特写或近景镜头的画面形式构成。肖像这一名词是从传统造型艺术中借鉴而来,绘画和雕塑中肖像的概念,从形式上讲,是指人物头像半身像甚至全身像,而电影中是指人物头部特写和近景镜头。电影肖像构图,立足于人物动态特征的表达,形式上的对称均衡与和谐是在一系列的镜头中完成的。人物眼神及视线的方向是构图注意的中心。影调、色彩的明暗配置以及气氛的处理应符合该场景的总体光效和真实感。有限的背景空间如溪水闪烁、云层变幻或者一片晶莹的黄叶,都是烘托情绪的重要因素。人物特写、近景镜头并不是“电影肖像”的全部概念,但它是构成“电影肖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具有典型的涵义,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

多景别

同一镜头中,不间断的画面景别变化称为多景别。固定镜头中被摄体自身的运动会形成画面景别变化,运动镜头中由于摄影机单向或复合运动而使被摄体在全、中、近特等不同景别交替变化完成其戏剧动作。多景别是场面调度的重要手段,它能在自然流畅的运动中构成镜头内部节奏的起伏变化,成为影片蒙太奇的组成部分。多景别交替变化与画面构成的相对完整,必须服从于被摄体动作的自然、真切、尤其要注意不断变化的环境空间构成及光影、色彩的气氛渲染以达到表现剧情内容的目的。

饱和度

色的基本特征之一。某一种颜色与相同明度的消色(即黑、百、灰色)差别的程度,也称色纯度,指某一颜色的鲜艳程度。一种颜色所含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比例越小,该色越不饱和越不鲜艳;含彩色成分的比例越大,则颜色越饱和越鲜艳。最饱和的色为光谱色。在拍摄电影中凡遇阴天的景物或表面结构粗糙的物质表面,以及电影漫射光照明和漫反射的情况,影像颜色的饱和度便会降低;雨过天晴和晴空万里的情况下拍摄的景物,则色彩鲜艳、颜色饱和。

电影美术

为电影造型而进行的设计和制作的艺术创作,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创作的基础之一。由于片种和影片题材的不同,电影美术在影片创作中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电影美术的具体内容一是环境造型,二是人物造型。环境造型主要反映体现人物活动的空间的场景设计与制作。人物造型主要指为达到刻画的目的而进行的化妆和服装设计。电影美术以可见的艺术形象参与影片的造型体现,要求对环境和人物进行典型设计。由于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各种高科技手段被利用到电影艺术创造中,使电影美术领域得到空前拓展,在各种不同时空,环境中很难搭置的场景在现代科技面前迎刃而解,使电影美术在现代电影艺术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用来构成视觉形象,体现创造构思的手段与技巧,及造型艺术的手段与技巧。各种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舞蹈、适应都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的造型手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型语言。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它综合了各种造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其中包括色彩、线条、光效、影调、镜头、构图、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如摄影机的运动、镜头的切换等)的综合造型语言。电影造型语言充分利用起综合性特点,成为一种审美资源特别丰富同时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造型语言。

电影录音

电影录音的把一切声音元素变为电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前期),再把磁信号变为电信号来调制光束记录在胶片上(后期)。这是当今形式中最复杂、最完善、最先进的一中录音形式。它分为磁性录音和光学录音两种类型。电影录音的声源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在影视界习惯上把它们分为三类,即语言、效果和音乐。语言包括对白、解说、旁白、独白和人声气氛等多种形式。在录制时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包括基本特点和艺术特点。效果是电影录音中最庞杂的声源,其中包括自然效果(表现自然环境)、动作效果(表现各种动作)、情节效果(表现各种情节)、心理效果(揭示人物心态)、鬼怪效果(人为联想的效果)五大类。音乐声源在电影录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分为有源乐声、隐匿乐声和无源乐声。电影录音根据其工艺的要求,可分为同期录音、先期录音和后期配音三种不同方式。

电影音乐

指专门为特定影片而创作,编配的音乐。它伴随着电影产生,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完善,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无声电影时代,音乐只是电影放映时的伴奏,很少有影片由作曲家专门作曲。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愈益为导演们所重视,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杰出的作曲家为电影作曲。于是,电影便逐渐成为影片结构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有机结合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别称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音画对为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两种。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以有声源和无声源两中方式出现。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有声源音乐往往赋予影片以真实感,可以坚强影片的真实性。无声源音乐则可以对影片内容起到各种表现作用。电影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一般与影片的体裁、题材、样式和风格相统一。由于影片的种类不同,音乐在影片中的位置、分量和作用也不同,且各具特色。歌曲在电影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一首优秀的主题歌或插曲,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流传。

声画对位

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

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式对位。声画对位的效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个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父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普多夫金于1933年导演的影片《逃兵》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在结尾的场面中,音乐并未追随着画面表现工人斗争的手挫,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印象高潮的过程之中,表现对罢工斗争的必胜信念,音画对位有两类:声画并行、声画对立。声画并行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声画对立是画面和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的相对立,使声音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德国作曲家汉·艾斯勒为记录片《夜与雾》作曲中,当画面出现希特勒演说和敞蓬车穿过满是人群的柏林街道时,用了沉重悲哀的集中营歌曲的主题音乐。许多例子都证明,声音和画面形象性质上的对立,使各自的个性对比更为鲜明,从而可以辨证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声画对立进一步发展了蒙太奇,成为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声音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元素,在影片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种技巧含蓄而富有诗意,为电影表现开拓新的可能性。 声音蒙太奇

在时空动态中,声画匹配的声音构成方法叫做声音蒙太奇。它首先用在视觉画面的剪辑上。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由于对声音潜在功能的不断挖掘,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又出现了声音蒙太奇一说。所谓声音蒙太奇,可理解为声音的剪辑,但这只是表层意识,它的深层含意其实是声音的构成。声音分为画内和画外两种。电影声音蒙太奇,就是声音、时态和空间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创造出以下几种相对的时空结构关系:时间同步关系、时间非同步关系;空间同步关系;空间非同步关系;心理同步关系;心理非同步关系。 类型电影

在美国好莱坞发展以来,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这一词语主要是指叙事性电影。人们最常见故事片类型有:西部片、爱情片、戏剧片、强盗片、侦探推理片、惊险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科幻片、战争片等。自20世纪初以来,类型电影在创作和观赏上形成了一整套明显的和较为固定的特征:1、创造集体神话,塑造集体英雄。2、使用分门别类的模式化形式体系、创造定性化人物。3、与作者电影和许多艺术电影不同,类型电影使用的是分写实主义手法。4、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史现象,类型电影不光创造和遵循模式,还破除、改变、综合模式。在创作上,类型电影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各种类型的分化、发展、成型时期。五十年代是类型片到了高峰以后的僵化、停滞期,创作上出现了僵化、保守、陈腐的趋势。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批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导演,他们创作了一大批重新赋予类型片模式以生命力的影片。这一现象被笼统地称为“新好莱坞”。1967年,阿瑟·佩尼拍摄了获得极大成功的《邦尼和克莱德》,这是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

确立地位和类型电影重获生命的影片。这是一部典型的强盗片,并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内容及高超、细腻而不俗套的技巧。这以后,他和科波拉、丹尼斯·霍佩尔、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都拍过很成功的类型电影。此后,类型电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兴盛时期。与很多理论家预言相反,十七年以来类型电影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仍然在发展并显出佳作迭出的态势。黑色电影

主要出现在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情绪为特征的影片。这一词语是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它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影片风格。黑色电影常用的手法有:1、低调子、低角度照明、大光比的布光、非常硬朗的摄影调子;2、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物体(门、窗、楼梯、金属架)常形成对人的分离和挤压;3、演员经常处在阴影中;4、经常使用摄影上的构图、角度、运动来控制场面;5、经常使用复杂的叙事时空来加强人对过去的宿命感和对未来的绝望,6、黑色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挤在警察和罪犯之间的侦探,他们不想与罪恶的世界同流合污但又处于虽愤世嫉俗但无可奈何的境地。一般认为1942年约翰·修斯顿改变并导演的侦探片《马尔他之鹰》奠定了黑色电影从视觉风格到叙事手法和主人公(亨弗莱·鲍嘉饰)形象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黑色影片便逐渐消失。黑色影片还指法国战后一批导演以强盗生活和其它犯罪行为作为题材而拍摄的一系列影片。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意识流电影

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出现、延续至今的以意识流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形式、并以意识流的方法创作的电影。意识流一词来自20世纪初的哲学和文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莓》、雷乃的《广岛之恋》等。可以在两个层次上理解意识流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一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影片的方法,或是说,利用它为展现不再影片正常时间进程中出现的事件提供锲机,比如人们所说的回忆场面。其次,意识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世界观。第二类的意识流电影淡然可以被看作“纯粹”的、正统的。这种类型很难进一步具体界定,但起码有如下几个特征:1、意识流已不仅是结构手段,而是上升为整个影片的主旨。2、影片中又使股市的现实时空与意识流中的几个时空已无法明确分辨,事件的主观色彩浓与客观色彩。3、任何风格的场面都有资格出现在意识流段落中:荒诞的、梦幻的、错觉的、抽象的等等。4、意识流段中的几个时空在影片的前后顺序中经常错位。5、回忆、联想等都非常个人化,是细腻的个人的感觉,别人难以扑捉或预测的东西。这一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由瑞典的伯格曼、法国的雷乃、意大利的费里尼等人的部分作品。

主流电影

一般指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入大量的资金一类影片。其典范性是20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一巨额投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电影工业,它是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持久和稳固。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时以它娴熟的技巧、流畅的叙事模式以及非凡的商业成功占据美国甚至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无论她的风格、样式如何丰富多彩,他始终把自己局限于一种反映主导意识形态观念的规范之中,成为美国社会甚至是世界性的主流电影。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认为,在主流电影中,毫无例外地通过把奇观和叙事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一种广义上视觉色情快感,从而将他们更深地纳入男性社会秩序。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电影观念地的革命,一方面,电影生产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得以改变,它现在既可以是手工方式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唤醒了一大批电影工作者作为电影艺术家的主体创作意识,他们再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电影工作局限在一种商业的运行轨道之中,而是拍摄了一大批凡社会性和极具个人风格化的非主流电影,试图动摇主流电影的霸主地位。

宽银幕电影

电影的一种呈现形态,是比较普通标准银幕更宽的电影的统称。电影银幕的规格是根据人眼的视觉习惯来确定的,普通银幕电影基本上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而宽银幕电影的出现正是为了更充分的尊重人眼在观赏方面的生理机能,更充分的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效果。尤其适用于表现大自然景观、群众性和战争场面的广阔。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采用35毫米胶片,通过技术手段,将画面的宽度横向扩展两倍,得到的放映画面宽高比为2.35比1,实现了变形画面的宽银幕电影,也被称作“西尼玛斯科普型电影”。此外还有一种“假宽电影”,通过遮挡使画面宽高比变为1.66:1或1.85:1的比例,被称为折幅电影。此后又出现了用七十毫米的电影胶片直接摄制完成的宽银幕电影,画幅宽高比为2:1,并进一步发展出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全息电影等多种不同形态。

数字电影

完整的数字电影的概念,是指电影摄影、编辑和放映等过程全部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与传统电影方式相比,整个过程将完全凭其电影胶片。最后放映采用DLP方式(Dlight Processing)的摄影机。

数字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方式传输,从而省去了创痛胶片拷贝发行的成本,今后电影公司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向影院和个人发行电影。

中国目前的数字电影产业基本上是被动地放映国外大片,还没有自己的数字片源,国产数字电影如《寻枪》、《天上草原》都是“胶传数”,即将普通胶片转换成可以供数字放映设备放映的数字方式。

电影院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