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浙师大教育学基础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1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浙师大_教育学基础_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词源

“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教

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肉上的。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

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的特定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

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地消极活动。

“教育”的语义 在我国,一些早期的教育家就使用了“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人是孟子。

1901年5。

最早使用“教育学”一词的人或最早使用“教育学”理论的人——王国维

“教育”的层次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教育有时候特质思想品德教育。(它一般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

育)

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谢弗勒的分类

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

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例如:词典)

纲领性定义——事物应该怎么样,与其说某种事物实际上怎样完全不同。(往往包含:

“是”、“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1、 生物起源论 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

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生物、冲动)

2、 心理起源论 孟禄(美)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尝试——成功

3、 劳动起源论 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凯洛夫、曹孚(中)、王天一(中)

教育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起源论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注:1、除去上述几种基本学说,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几

种不同的观点。2、凯洛夫是世界上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杨贤江是中

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作品:《新教育大纲》)

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人类产生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独立、散乱、无固定教育者,

与生活、生产过程相融合

2、 形式化教育阶段 从不定型到定型(私塾、书院)

3、 制度化教育阶段 (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教育系统基本形成;典型表征:学

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

其具有下列特征:学校化:教育等同于上学

制度化:明确各种制度

封闭化:以其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构筑壁垒,对其他系统

的排斥

标准化:用划一的标准与规格整理,一致性

柴也昌山【日】对教育的分类:(正向、负向——客观结果,显性、隐形——主观意向)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隐形功能 负向隐形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一) 孕育期: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二) 诞生期:培根【英】提出了归纳法,为教育学的诞生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洛克【英】 《教育漫话》

第一人” 《普通教育学》

康德 先后五次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三) 发展期:杜威——“实用教育主义”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奠基人

(四) 分化(反思)期——教育学元理论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一) 译介与引入阶段(1901—1915) 以日本为媒介,以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

(二) 积聚和建设阶段(1915—1949) 转为欧美学习;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三) 改造与苏花阶段(1949—1957) 向苏联(1950年为转折点)

(四) 革命与中国化阶段(1957—1966)

(五) 灾难与语录化阶段(1966—1976)

(六) 恢复与独立阶段(1977至今)

第二章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完全之人格”

2、 教育由教育家主办,有独立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3、 教育要摆脱政党控制

4、 教育要超越教会影响(以“美育”代宗教)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

1、 独立的教育经费来源

2、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和宗教

3、 教育应有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之风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 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 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向教育提出人才数量

与规格上的要求)

4、 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教育要推动经济条件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出的人才要充分利用起来。“教育先行”)

教育对经济功能 ——即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

2、 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3、 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完成劳动力社会再生产2知识再生产3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2、传播—丰富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创造—更新文化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 4、促进人口流动

第三章

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变化运动。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智力发展理论(加德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认识自然智能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低级→高级)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上升到较高成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构成了人发

展的主要动力)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头尾律、中央四周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2—5岁

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关键期和青春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0—12个月、11—13岁发展最快)

4、 人的身心发展的的个别差异性——同卵双胞胎(不用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

水平是不同的。)

5、 人的身心发展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不重要)

一般而言,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教育。(外因)

教育(机遇):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环境(金钱):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遗传(出生):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

双胞胎分开培养,环境是其最主要因素。

个体个性化的概念: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

个体个性化的过程

儿童 青年 中年 老年

学校教育在人的个性化过程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

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历史性:由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的内容、过程、方式和目标就会有所不同。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儿童少年期社会化

第二阶段:青年期社会化(14到25岁)

第三阶段:成年期社会化(25岁到退休)

第四阶段:老年期社会化(退休到死亡)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 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目的”是起源于窦毅的孔雀眼睛。

“课程”最原始的意义是“庙宇”;最早使用的人:斯宾塞。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统一制定的,或是教育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实际制定的。

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 各育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德、智、体等各育目标。

教学目的:根据各育目标制定的教学结果的总设想。

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在各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课时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课时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

区别:教育目的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结果预期,既具有客观

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又具有主观性和超前性(理想性)的特点。

三者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

(注:关系只有三种 1.相对独立、相辅相成 2.包含关系 3.对立关系)

教育目的的四种取向

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教育因

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一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

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

康德、福禄培尔)

(二)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依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

本精神的有用公民。(【古希腊】柏拉图、【战】荀子)

(三) 人文主义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

的就是培育人性;始终把人的价值和人自身的完善放在教育价值的首要位置;

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儿童,注意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

(四) 科学主义目的观: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

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主张。(弗兰西斯培根)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理化基础:教育与实践、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基本特征: 1、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 培养“劳动者”

4、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学校的发展

二、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典型:西欧,特别是英国) 教育是划分阶级、区别社会地位的带有阶

级性的象征物。(P194)

2、单轨制:(美国) 以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

育相衔接

3、分支型:(苏联) 出现各种类型的学校,注重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普通教育为

高院输送人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

1 中国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

2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

3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

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这个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7年,实行“男女教育平等,

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等。

4

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5、我国现行的学制 1952年

篇二:浙师大 教育学基础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词源

“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教

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肉上的。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

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的特定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

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地消极活动。

“教育”的语义 在我国,一些早期的教育家就使用了“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人是孟子。

1901年5。

最早使用“教育学”一词的人或最早使用“教育学”理论的人——王国维

“教育”的层次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教育有时候特质思想品德教育。(它一般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

育)

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谢弗勒的分类

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

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例如:词典)

纲领性定义——事物应该怎么样,与其说某种事物实际上怎样完全不同。(往往包含:

“是”、“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1、 生物起源论 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

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生物、冲动)

2、 心理起源论 孟禄(美)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尝试——成功

3、 劳动起源论 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凯洛夫、曹孚(中)、王天一(中)

教育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起源论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注:1、除去上述几种基本学说,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几

种不同的观点。2、凯洛夫是世界上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杨贤江是中

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作品:《新教育大纲》)

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人类产生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独立、散乱、无固定教育者,

与生活、生产过程相融合

2、 形式化教育阶段 从不定型到定型(私塾、书院)

3、 制度化教育阶段 (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教育系统基本形成;典型表征:学

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

其具有下列特征:学校化:教育等同于上学

制度化:明确各种制度

封闭化:以其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构筑壁垒,对其他系统

的排斥

标准化:用划一的标准与规格整理,一致性

柴也昌山【日】对教育的分类:(正向、负向——客观结果,显性、隐形——主观意向)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隐形功能 负向隐形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一) 孕育期: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二) 诞生期:培根【英】提出了归纳法,为教育学的诞生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洛克【英】 《教育漫话》

第一人” 《普通教育学》

康德 先后五次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三) 发展期:杜威——“实用教育主义”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奠基人

(四) 分化(反思)期——教育学元理论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一) 译介与引入阶段(1901—1915) 以日本为媒介,以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

(二) 积聚和建设阶段(1915—1949) 转为欧美学习;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三) 改造与苏花阶段(1949—1957) 向苏联(1950年为转折点)

(四) 革命与中国化阶段(1957—1966)

(五) 灾难与语录化阶段(1966—1976)

(六) 恢复与独立阶段(1977至今)

第二章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完全之人格”

2、 教育由教育家主办,有独立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3、 教育要摆脱政党控制

4、 教育要超越教会影响(以“美育”代宗教)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

1、 独立的教育经费来源

2、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和宗教

3、 教育应有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之风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 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 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向教育提出人才数量

与规格上的要求)

4、 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教育要推动经济条件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出的人才要充分利用起来。“教育先行”) 教育对经济功能 ——即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

2、 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3、 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2、传播—丰富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创造—更新文化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 4、促进人口流动

第三章

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变化运动。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需要层次理论(低级→高级)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上升到较高成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构成了人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头尾律、中央四周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2—5岁

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关键期和青春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0—12个月、11—13岁发展最快)

4、 人的身心发展的的个别差异性——同卵双胞胎(不用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

水平是不同的。)

5、 人的身心发展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般而言,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教育。(外因)

教育(机遇):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环境(金钱):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遗传(出生):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

双胞胎分开培养,环境是其最主要因素。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历史性:由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的内容、过程、方式和目标就会有所不同。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儿童少年期社会化

第二阶段:青年期社会化(14到25岁)

第三阶段:成年期社会化(25岁到退休)

第四阶段:老年期社会化(退休到死亡)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重的作用

1、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 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目的”是起源于窦毅的孔雀眼睛。

“课程”最原始的意义是“庙宇”;最早使用的人:斯宾塞。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统一制定的,或是教育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实际制定的。

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 各育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德、智、体等各育目标。

教学目的:根据各育目标制定的教学结果的总设想。

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在各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课时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课时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

区别:教育目的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结果预期,既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又具有主观性和超前性(理想性)的特点。

三者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

(注:关系只有三种 1.相对独立、相辅相成 2.包含关系 3.对立关系)

教育目的的四种取向

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教育因

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一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

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

康德、福禄培尔)

(二)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依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

本精神的有用公民。(【古希腊】柏拉图、【战】荀子)

(三) 人文主义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

的就是培育人性;始终把人的价值和人自身的完善放在教育价值的首要位置;

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儿童,注意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

科学主义目的观: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

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主张。(弗兰西斯培根)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理化基础:教育与实践、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基本特征:

1、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 培养“劳动者”

4、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 注重提高全名族素质

第五章 学校的生产与发展

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

一、 什么是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二、学校的产生条件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国家机器的生产

二、 学校的出现

(一) 学校的萌芽:1、青年之家 2、宣传教会 3、养老机构

(二) 最早的学校:两河流域上游马里;中国:商代出现比较正规的教学活动。

(人类最早的学校约在公元前4000千年出现在奴隶制初期的巴比伦、亚述、埃及、

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学校的发展

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了解,P177)

(一)我国学校的发展

1、 西周:学在官府

2、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四夷

3、 汉唐宋:官私并存,相得益彰,宋书院蓬勃发展

4、 元明清:官学、书院逐渐衰落,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

(二)西方学校的发展

1、斯巴达的军事学校 2、雅典的学校 3、基督教学校 4、城市学校

5、中世纪大学 6、人文主义学校 7、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8、师范学校

9、幼儿教育机构

二、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典型:西欧,特别是英国) 教育是划分阶级、区别社会地位的带有阶

级性的象征物。(P194)

2、单轨制:(美国) 以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

育相衔接

3、分支型:(苏联) 出现各种类型的学校,注重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普通教育为

高院输送人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

1 中国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

2

篇三: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

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

姓名:王

学号:

班级: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13********* **** **

被九年义务教育遗忘的孩子

——大凉山学龄儿童辍学当童工

摘要:四川大凉山童工被媒体曝光以后,这些孩子都被送回了家乡。但记者与四川大凉山童工面对面问起他们为何不上学呢?孩子们回答让人心酸:我们也想读书,可是老师来了一天就走了。四川大凉山童工所来自的乡村是一个乡村教学点薄弱点,即使还是孩子们有热情,但经济实力却不能满足。

关键词:辍学 义务教育

正文: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个适龄的心智健全的孩子都必须接受九

年义务教育,从七岁上一年级到十五六岁初中毕业这一阶段使我们都要经历的。然而,在四川大凉山,哪里的孩子却不是这样的。

2014年1月份,深圳某公司雇用童工的事情被报道出来。经调查,这些童工大多来自大凉山区,年龄集中在13~16岁,更小的甚至只有11岁。我们不禁疑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为什么会在外打工呢?而且,这些孩子几乎都不愿意回家,更愿意打工,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个涉嫌童工事件的“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而后,3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特别节目《大凉山,别让教育着凉》深入报道了大凉山辍学童工的事件。

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个村庄有一半的适龄儿童失学,大多数孩子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唯一的村小三年才招一次学生,只有一名老师,十几名孩子。别的学校都已经开学了,但这个学校到三月初才开学。而且,这个学校只能上到三年级,三年级以后就要到最近的乡中心山路小学,去这个学校山路历程需要两个小时,寄宿名额还有限 。以下的一组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四季吉村,这个村一共603人,在6岁到18岁,也就是应该上学的总计122个。它呈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个入学率太低,第二是辍学率高,因此它在两端显现出来。我们看,入学率低体现在6到7岁,已经读书的是11个人,没有读的居然是26个。也就是说37个该上学的孩子里,居然有26个还没上学;8岁到9岁里,已读

的20个人,未读13,10到12是已读的16个人,未读的18个人。放到别处这其是都是一个挺糟糕的数据,但是放在这个村子里相比较,这个年龄段还算

浙师大教育学基础论文

不错了。

而在大凉山童工被媒体曝光以后,这些孩子都被送回了家乡。但记者与四川大凉山童工面对面问起他们为何不上学呢?孩子们回答让人心酸:我们也想读书,可是老师来了一天就走了。四川大凉山童工所来自的乡村是一个乡村教学点薄弱点,即使还是孩子们有热情,但经济实力却不能满足。看到这里,我们不禁疑惑:国家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似乎没在这里实行?这是个被义务教育遗忘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义务教育不能顺利实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该读书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原因如下:

原因一:贫穷

凉山州是彝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农民人均一年收入也只有两三千元。虽然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但是读书的书本费、生活费这些还需要学生自理。很多农民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难以承受孩子在校期间的花费,所以大凉山里有些孩子大一点的话就辍学回家,帮家里面分忧。根据统计,当地大约还有10%左右的孩子因为贫困等原因辍学回家。

在这样一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方,读书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个家里一般有好几个孩子,大一点的孩子打工养活自己,供养小的孩子,女孩子打工供养男孩子读书,这几乎成了传统。家长们也说:“出

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 ,为什么不让出去?”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外出打工等于赚钱,等于有饭有肉吃,这要比家里的生活好的多,为什么不出去。

原因二:教育资源分配不足

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就如大凉山的四季吉村,一所破旧的校舍,一个代课老师,还只能上到三年级。而且,采访时学生说“老师也不经常来,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能考20分就是第一名了,老师十点才上课,然后想什么时候下课就什么时候下课,放学。”,“有些时候老师把我们锁在教师里面,他就回家了”。美姑县四季吉村村小原代课老师:一个月400块钱能干什么?喝酒、抽烟都不够。公办老是工资都是两千多,三千多。也曾经有招来的公办老师到村小了,但是看很穷,哭着跑走了。

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升学率自然可想而知。大凉山美姑县2013年之前的12年,当地的高中竟然没有考出过一名本科生,直到去年,县高中才出了两个本科生。当地教育局也相当无奈,美姑县教育局长说:“我们现在全县接近十万的在校生,我们老师是1578个,不到1600人,缺口大概接近600人。我觉得现在政策现在应该对,特别是边远的地区的教师,待遇应该提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那些失学的孩子尽快回到课堂上去。可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勒令教育机构,孩子家长让孩子上学并不能解决问题,毕竟这只是表面上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