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人体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7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一、基础知识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人体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

(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

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 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

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

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以脏为主。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

"阳脉营其腑":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

肺内 → ⑴手太阴肺经

┐├ 手次指端 ┌ ⑵手阳明大肠经 ┘

├ 足大指内侧

├ 手小指端 鼻旁 ┤└ ⑶足阳明胃经 ┌ ⑷足太阴脾经 心中 ┤

└ ⑸手少阴心经 ┌ ⑹手太阳小肠经 ┘

内眦 ┤

└ ⑺足太阳膀胱经 ┐ ┌ ⑻足少阴肾经 ├ 足小趾端 ┘

胸中 ┤

└ ⑼手厥阴心包经 ┐ ├ 手无名指端 ┌ ⑽手少阳三焦经 ┘

├ 足大指外端

外眦 ┤ └ ⑾足少阳胆经 肺内 ← ⑿足厥阴肝经

(三)经络的临床运用:

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

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

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少海、小海、尺泽、曲泽、阳池、曲泉、涌泉、经渠、太渊、清冷渊;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攒竹、禾髎;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以治疗作用命名: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 、三阴交、三阳络。

国际通用穴名 : 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篇二:百病对应的人体经络穴位

百病对应的人体经络穴位

一、人体第一大补穴——太溪穴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1、足跟痛,这就是肾虚。要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2、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3、痛经,揉太溪穴很管用。

4、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5、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6、太溪穴还可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7、老想哭: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8、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9、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10、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11、改善寒凉体质(手脚发凉):

1)可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2)还可吃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女性体内的环境。再使用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当您有以上症状中的一项或几项的时候,肾经上(见下图)哪些穴位最敏感,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12、治疗失眠: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写,他非常强调打通心肾两经。书中有一段话是“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肾上有病,心上有病,这个人就老爱犯困。建议大家在揉肾经的时候,最好把心经同时揉一揉,因为心肾是相通的,效果能达到极致。肾经叫足少阴肾经,心经叫手少阴心经,它们是一条经: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

如果肾虚,那就是有虚火上来,为了不使上面的心火太大,就要让下面的肾水再多一点,所以这两条经要同时调节。比如,

然谷穴可以治疗失眠,就是阴虚火旺那种,这个时候您同时揉一揉心经的少海穴,去去心火,上下同治,效果更佳。《伤寒论》实际上是一本经络书,讲的是如何用药物来打通经络,结果后人把它当做一本药物方剂书了。其实用药也是为了打通经络,只是从脏腑里面打通经络。但不管怎么说,经络是贯穿中医的一个主线,甭管是用药物、针灸、拔罐、刮痧等六大法中的哪一种,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打通经络。

用药是从脏腑里把经络打通,而按摩是从外面打通经络,它也是一种药,只要您达到打通经络的目的,用什么都行。即使现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也照样可以把这些病治好,因为药就在您自己身上。其实吃药只是为了打通经络,不是药单独在起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外来的东西,我们最后真正能依靠的只是我们身体固有的经络。

13、腹胀食欲不佳找太白。

14、长痘痘。揉太冲和行间两穴,以补足心血,这样新鲜血液才能上达头面,也才会把痘痘运走。一周后,脸上痘痘已经十去六七,脸也显得白晰了许多。

15、腿抽筋,医院确诊为缺钙,但有人吃了大量补钙的药品和食品,都毫无效果。实际上是脾经堵塞,钙无法吸收。每天按摩脾经大都、商丘两穴各三分钟。三天后腿抽筋就会消失(平时要坚持按摩大都、商丘穴)。

16、崴脚:原因是胆经阻塞。

篇三:人体经络穴位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详解

一、 督脉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 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1) 长强 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2) 腰俞 DU2 Yāo 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阳关 DU3 Yāo yáng 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

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 命门 DU4 Mìng m?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 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 (艾灸) ;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 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 悬枢 DU5 X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 脊中 DU6 Jì 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 中枢 DU7 Zhōng 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 筋缩 DU8 Jīn su?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 至阳 DU9 Zhì 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 灵台 DU10 Líng 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 、委中(放血) 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 神道 DU11 Sh?n 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 身柱 DU12 Shēn 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 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3) 陶道 DU13 Táo 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14) 大椎 DU14 Dà 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5) 哑门 DU15 Yǎ m?n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 、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6) 风府 DU16 Fēng fǔ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7) 脑户 DU17 Nǎo hù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 强间 DU18 Qiáng jiān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19) 后顶 DU19 H?u 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颔厌治风眩;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配风池治脱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 百会 DU20 Bǎi 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 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 前顶 DU21 Qián 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前0.5寸) 。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2) 囟会 DU22 Xìng huì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伍]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23) 上星 DU23 Shàng xī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