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小学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永安实验小学《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

2、目的意义:

深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认真贯彻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内校外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切实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选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1、研究的目标: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的内容: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为四个子课题,然后将这四个子课题再进行分解,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健康辅导为依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

(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3、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制订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遵循规范内容,促进行为养成;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达成共识,形成家校配合双管齐下的局面;充分利用活动育人、课堂育人、陈地育人、榜样育人等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班、队活动方案设计及优秀班、队活动观摩活动。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后期成果处理,整理装订资料,形成结题研究报告,总结实验得失。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采用的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之以定性分析法。通过抽样和现场检查、考核、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撰写理论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研究指导、检查,定性分析研究工作。

(二)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实践性原则。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自觉感悟、主动修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正面教育的原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

4、知行统一的原则。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5、创造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措施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

1、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1)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队负责人组成)——家庭→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

——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教育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进还进行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构建了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在学校党政工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少先队辅导组→生指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小卫生督查队、广播操评比队);年段养成教育训练指导小组,行政挂段领导→处室挂段人员→年段长→班主任→下班老师→科任老师。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3)养成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将先后与有关单位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等,通过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经受养成教育的训练,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继续围绕《永安市实验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永安市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力求创建文明有序、整洁优雅、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

(2)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期末文明示范连队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流动红旗”、课堂教学常规“五要五不要”评比制度:每周,根据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班容班貌、两操、学生路队等表现,通过学生督导员、行政、教师值周、科任老师的评分、推荐等方式评比各项“流动红旗”。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交接班”制度:低、高换段时,新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原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向新接班教师详细介绍本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情况,并辅导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这样的交接班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段与段之间的教育脱节,克服了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使各段教育工作都能顺利地进行衔接。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执勤队值日岗”等。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学校每周的晨会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早读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同学们检查、激励自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3、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值日班长制等,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开设有乒乓球、英语、篮球、趣味数学、诗社、科技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科技栏、校园网等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让学生自己参与这些阵地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由班上的学生主动组织承办,从内容选定到排版设计全由学生自己选择与规划,就连检查评价也是他们在通过与其他班比较之后自己说了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稿、审稿,自己主播,辅导员老师只是在需要时略加指导而已;科技栏的学生文稿、学生小报,校园网中的佳作欣赏、留言本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欣赏他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4、构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评价。

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步实施细则》等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倡教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奉献,学生要热爱学习、诚实守信,提倡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宽容、欣赏,提倡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理解、尊重、合作的和谐氛围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评价活动的篇二: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铜仁市第七小学课题组 杨昌龙

联系电话:(0856)5250543 15185856580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来源于菜农子弟和进城务子弟(其中进城务工子弟达68.8%),通过调查,除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普遍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外,行为习惯特别差。大部分是独生子弟,以至就是“小皇帝”,成为全家的“中心”,不懂得遵守礼仪规范、行为,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礼节、礼貌失范、在爱护公共卫生方面,大部分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也侵蚀校园,给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对我校学生进行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做文明好学生,将是我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长期重要课题和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终生。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增强学生行为习惯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②探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4、参加实验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课题确定后,我班68名学生积极参与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等,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3)在研究过程中,把行为习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行为习惯引入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全班学生(共68人)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校习惯、家庭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

(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活动。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如: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雷锋,学生组成小组到社会上为民服务;4月5日清明节扫墓活动。

4、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研究。

篇二:中池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池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报告目录清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内容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本次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内容摘要】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从问题的适当、适度、适量性、趣味性、层次性、可及性、目的性,从文章的题眼处、、关键内容上进行设问,使语文课堂的提问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提高,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问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现状

当前,我校全面开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针对以往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往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高效的学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教学满堂灌的形式,课堂提问没有实效性,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问题过难,学生不能很好掌控,无法回答;(2)提的问题毫无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呀?”经常在课堂中出现,提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毫无效果,不如不问;(3)提的问题过多,也没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表面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导致脱离文本内容。这种过于形式,盲目地提问,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问势在必行,所提问题必须能抓住课文内容,体现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使课堂高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提得好,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自然课堂效率就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课题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多样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储备要丰富多彩,问题的设计要多种多样,并讲究层次和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有机会自主地选择,决定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内容和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题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探索掌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全面促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育人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3、科研目标

这项研究分三个层面:一是策略研究,即整合原则研究,为深入的微观研究提供宏观调控理论;二是定性研究,即理念、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研究,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此项研究是该课题研究的基础,教师明白了这些,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能为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任务型教学理念的落实与课程资源整合的方法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三是操作层面的研究,即在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体验性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方法研究,此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把体验性任务型教学理念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程式化,摸索出一整套整合策略。这一核心内容研究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课程确定“任务链”或根据“任务链”补白教材,即教学目标中如何体现任务型教学理念的研究;二是课程教学中影响任务型教学理念落实的相关因素研究,即教学过程中体现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方法措施研究。

五、研究内容

1、教师上课前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

2、各年级教师课堂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提问能否突破重难点,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3、课后反思,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4、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叙事行动研究法。叙事行动研究法,分为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计划、边行动、边改进。具体模式:“计划←反省←观察←行动←计划”。叙事研究多关注教育“质”的研究,只得定性的结论。把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叙事的行动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

2、调查法。制定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结论。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有专题性经验总结和一般性经验总结两种。专题性经验总结是指对某个问题作比较深人、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揭示其规律,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从中获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则是对实践活动作一般化的总结。如,一年教学工作总结与教育教学论文。

4、文献资料法。搜集有关课题方面的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学习研究,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使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有经验借鉴。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 11月—2011年12月)

①学习课题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题内容;做好课题申报和方案设计工作。 ②因地制宜,组织参加本课题的各备课组进行讨论本方案,以便对它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让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③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实验年级,选定各年级的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以便跟踪记录成绩变化。

④开展研究人员的培训活动。通过网上资料查寻和学习、请专家讲课以及参加课题组学习活动等方式进行。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①将研究内容进行分工,并落实到每位参与教师与年级中;

②写出本课题的实施计划。2011年11月第二个星期天,我们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充分地讨论了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③按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有序地开展研究;

④在研究中注意资料、数据多方收集和整理,每次研究活动均有详细的记载; ⑤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经验总结会,获取一手的以论文为主的研究资料;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探讨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及时总结,每次活动都有效地为下一步工作进行正确地决策打好实践和理论基础。

3、结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1月)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1月为结题阶段。根据实验研究的计划和方案,我们成功地完成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目标。①本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从中总结出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研究内容得到落实,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恰当,研究的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分析、研究中,我们利用事实和数据作依据,写出不少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也写出了不少可供借鉴的论文成果,这些都在不同的评比活动中获奖或者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成果:

1、组内教师能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积极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有效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地改变了以往问题多而乱、无层次、无针对性、“满堂灌”的提问方式。课堂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做到了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学生的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老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将提问与教学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层面,做到导入新课,问必简单有效;引领探究,问求开放有度;巩固深化,问需促思有方;总结延伸,问要全面有序。正因为这些教学行为的改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成绩也随之上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2、课题论文成果显著。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语文组共有8篇论文获得县级奖项:苏善华老师的《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获县级一等奖;宋兴侠老师的《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获县级一等奖;张歆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获县级一等奖;牛少林老师的《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获县级一等奖;兰云老师的《有效课堂 有效提问》获县级二等奖;刘家凤的《用有效性提问支撑语文课堂》获县级二等奖;陈超老师的《浅谈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获县级二等奖;刘伟雁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语文课堂中的语言魅力》获县级二等奖。

(二)实践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语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

篇三: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段有效预习策略和操作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研究背景:

在数学高段教学中发现学生: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数学课堂有时就呈现出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其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

2、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预习方法、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他们预习与不预习效果一样,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人申报了《小学数学高段有效预习策略和操作方法》这一课题,旨在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有效预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因此,探究出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课题重要概念界定:

预习,就是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学生预先自学。有效预习即以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为手段,目的在于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学会预习、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

2、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乐于预习,从小养成预习习惯。

3、形成预习的意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看法和做法。

2、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

3、研究学生预习后教师如何组织交流、反馈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

三、研究对象:

南充延安路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比同年级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2)行动研究法:针对本班学生预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个案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调整教学方法。

(4)经验总结法:经验来自于实践,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学习有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形成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9月)

1、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2、收集活动资料,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措施,并作好详细的记录

3、分析研究的结果并总结和反思,并写出研究论文。

(三)第三阶段(2012年9月):课题成果鉴定、交流。

对课题总结,形成详细、具体的结题报告。

六、研究过程概述:

1、2012年3月,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人员任务;学习有关理论,听取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指导;翻阅文献资料,查阅网络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2012年4月——2012年9月,课题实验全面实施。我们每天上午都要与同事说说前一天晚上学生有效预习习惯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接着就下一个教学

环节都进行讨论。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实验教师舒可在全区上竞教课《最小公倍数》获一等奖,张翠芬在校内上教学研究课《通分》获得好评,在五六年级举行数学能力大比拼中,实验班效果竞赛良好;张翠芬老师形成研究论文《课前预习的好处》和李春秀老师形成研究论文《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在校内交流。

3、2012年9月,对课题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实施过程出现的情况,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小学微型课题结题报告)认识到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认识到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预习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通过一学期对学生的有效预习的培养,我们调查发现:

1、 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加强,

我们对实验班74人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班同学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表一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2.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而经过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普通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将实验班与平行的普通班作一比较,从下图中可一目了然:

从实验班级与平等对比班在实验结束后的对比图中,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实验的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了。

表三、实验前后期末质量分析对比

通过表三,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4、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课题研究的有效和有序性促使课题研究朝良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促进了我们的教师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反思,促进我们进一步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每天上午都要与同事说说前一天晚上学生有效预习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接着就下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讨论。老师们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出了有效预习的一些方法: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 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

的 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 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 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 体验、感悟新知识。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按以下六个步骤实施:

①通读数学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 学知识。

②细读教材内容,理解主要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 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比如,列举身边熟悉 的事例来理解概念、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尝试解答例题加深理解相关问题。

③精读难点内容,标注疑点后反复思考,力求弄懂前因后果。预习其实不等 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 理解知识, 但也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就完全解决, 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 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并标注疑点非常 重要。

④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预习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 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 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 这是有道理的。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 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 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 提高预习效果。

⑤要做好摘录和笔记。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 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 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 料作好准备

⑥及时练习检验和巩固预习效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