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目标一致性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2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教学与目标的一致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秦规划09年度高中课改专项课题(编号:q115hs09)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达成途径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对学法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深入;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广泛;重视知识的传授,对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重视应试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研究还不够明确和自觉。

在教学实践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教轻学”,即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许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求“学会”,不求“会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保证。“重讲轻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由于缺乏训练,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无法提高。“重文轻道”。“因文悟道,因道品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在21世纪,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我们更应自觉地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然而,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认识不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忽视了德育教育。“重‘传统媒体’轻‘现代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教科书、粉笔、挂图、黑板。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子技术媒体(即现代教学媒体)已悄然步入课堂。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无疑有益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重‘课本’轻‘生活’”,教师就课文教课文的现象相当普遍,很少有人注意将奔流不息的生活之泉引进课堂,课堂是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勃勃生机。更不要说实效性了

河北语文课改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新课程倡导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形成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活的课堂学习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一个机会,一个倾听学生的机会,一个与学生共享幸福体验的机会;更是还给学生一个鲜活、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学习主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生动课堂。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得到了张扬,学生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但是有的语文老师存在浮躁、激进情绪,急功近利,刻意求新,使语文课改剑走偏锋;有的老师则是抱着传统不放,嘴上喊课改,实则穿新鞋走老路。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模式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课题包括“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核心的概念。

所谓“新课程背景”是教育部2003年颁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课堂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而“高中语文”对其做了学段和学科上的限定。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 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目标: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 )的课堂教学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 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

研究意义:充分发挥本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突出的实践效果。

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系统实施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目标是通过开课评课、讨论座谈、经验总

目标一致性结题报告

结(撰写论文)等手段,加强大范围交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2、研究内容(子课题):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

(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a、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

b、预设与生成研究

c、诱导与激发研究

e、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六、研究步骤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

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申报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4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

2009年5月~2009年9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 、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总结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汇编研究论文集,刻录研究课光盘。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在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不断自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探索有效教学的路径和行为,跟踪了一批教学骨干的成长与发展,开发了一批优秀的课例,提出并践行了许多关于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鲜明主张:

(一)关于课改的基本认识

1、没有思想观念更新的课改是盲目的改革。时代在发展,教师素质不达标,课改必然会失败。而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前导。

2、没有具体目标的教学是自由、散漫的教学。“课程标准”为教师自由教学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没有具体目标的自由只能走向散漫。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强化目标的指向性,条条大路任你选,目标罗马必须到。

3、不能紧扣课本的课堂拓展是空谈。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这一中心任务如何落到实处?不能搞天马行空,须要让风筝有根线。教师须进一步强调“以本为本”,在具体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有针对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探讨,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4、没有教师思考的问题是误导。学生会不会思考,会怎样思考,思考的深广度如何,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教师只有自己思考在先,方能指导在后,发现在后。

5、没有文化氛围的人文是孤岛。课堂上大讲人文,个个文质彬彬,课外连文人都做不到,人文就成了孤儿。人文之花只有花木成行柳成荫的环境中才会找到自己的天地。为此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是关键。

6、没有活动开展的课堂激励是哄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而语文学习,对中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语文课需要教师的“讲”,但教师不能“讲”风太盛。只有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对有效课堂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的界定

好课就是有效的课。我们不强求人人的好课标准一致,但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作出基本选择的教师不是好的语文教师。我们比较认同杨九俊先生关于有效课堂特征的概括:主动的参与,明确的目标,挑战性问题,深刻的情感体验,适切的方式,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清晰的反馈,学生有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任何一堂具体的高中语文课须正确回答并处理好七大问题: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

经重锤敲打?教学过程是否有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得当?上的是否是语文课而不是别的课?

(三)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四条标准

众所周知,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什么”其实是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习俗的角度是从教学方法入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并没有了统一的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即使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由于着眼点不同,也会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更可怕的是,许多教师手拿新教材,根本不知道应当将什么样的内容呈现到课堂中去。上海师大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教授提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这种提法极有道理。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必须是选对教学内容的课。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课堂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二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三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四课程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坚决反对并杜绝“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出现。

(四)专题教学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篇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高效的探索与实践

结 题 报 告

负责人:程生余

负责人单位: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中心学校

电 话:13783761019

参加者:余川江、刘 园、张 艳

指导老师:王骁力

2014年 5 月

目 录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 (3)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 (4)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 (5)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 (6)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 (7)

九、课题研究成果 ·································· (10)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 (11)

参考文献 ········································· (12)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高效的探索与实践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由于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又解放了教师,

故而在各地各校备受推崇。如我们所知道的杜郎口模式,山东模式都依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来打造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相同,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农村的小学课堂上趋于形式化,仅仅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面貌,并没有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把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加课和题海中解脱出来。因此怎样使我们领悟到高效课堂的本质,为实际课堂提供理论指导,避免高效课堂流于形式,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其各方面也能在数学课堂上得以发展,这就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本人课堂教学实践丰富高效课堂基本的标准,为此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具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策略。

2、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开展成一场猜测,探究,实验,验证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与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应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应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心理学有这样一条原理: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现代教育理念 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各学科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篇三:县级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小学语文教师合作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王家砭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4年2月至今,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教师合作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探索,现已取得一些成果。总结半年以来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因为它能以互动的形式体现出教育环节的连贯性、目标的一致性和促使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等。此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所需,更成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

篇二:结题报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赏识与体验的探究

结题报告

实验小学 滕雪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应当肯定,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正确的方法,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社会、国家的栋梁。中国传统的蒙学教材中的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子故事,成为许多家长、教师教育孩子的典范。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背景下,学生认识事物的眼光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育也必将要有继承有发展。随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提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影响下,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的教育误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学生好比一棵树,不修不剪不成材”,“错误不批改不了”等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往往批评多于鼓励,打骂多于抚慰,甚至用刺激性的语言,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和家长本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换醒孩子,但这种做法其效果却适得其反。它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扭曲,孩子美好的愿望受到打击。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卑、自责,而不知所措。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和老师、家

长对着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们没有了童年时的欢乐,没有了尊重、互爱,许多好的幼苗被无情地摧残,甚至被夭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赏识教育”就是向“棍棒教育”提出的挑战。她可以解决当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带给大家的困惑,她是新的形势下教育孩子的主流。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目的:目的在于时刻注意把赏识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达到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会学好的自信心,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赏识教育”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它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好百好,既不能片面夸大也不能全盘否定,既 要对其积极成分加以运用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释放,又要注重把握时机与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

2.意义: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体验、去感受,弥补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利用赏识教育的理论,在课堂教育、数学教学中,探求如何通过教师的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在教育中,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形成轻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育氛围;

3.教师研究课堂赏识的语言,批改作业的赏识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4.赏识教育环境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充分开发学生蕴藏着的潜力,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树立信心;

5.在实施赏识教育中,从成功的教育实例,个案分析中积累教育经验;

6.研究教师教育工作中的赏识语言,为老师们提供参考。 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前提,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为契机,打下“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发展理论的同时,大胆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充实理论,发展“赏识教育”的成果。

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载体,扩大“赏识教育”的时效性。

研究赏识与批评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有效赏识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孩子能有兴趣的学习,初步探索

了赏识和体验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结构为:唱歌热身——游戏引入——新知学习——边玩边练——角色表演——竞赛巩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具体措施

采用文献法,深入学习有关赏识教育的教育理论,对赏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赏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查阅有关教师成功和失败的赏识案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运用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关于赏识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赏识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最喜爱的教育方法(赏识)和最不喜欢的教育方法(批评),并进行比较和研究。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

运用实验法根据制定的赏识教育研究的实施方案,对教学中的特殊学生进行实践性的研究,及时记录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试验的比较,寻找原因;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试验过程中的特殊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切实可行的赏识教育的方法;采用行为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个案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学生进行了解,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五、课题的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这个阶段

的主要的任务是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制定计划和初步尝试阶段。其次,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自己拥有教育的最前沿的理念。最后,大量的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与资料。搜集实验的相关资料。为全面开展试验做好准备。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5年3月)探索形成赏识激励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优化调整,做好课题实施记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认真撰写相关教学论文,这个阶段包括局部实施阶段和全面研究阶段。把实验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并不断的总结经验。然后把前一部分的实验经验得失作为阶段性总结,在这个阶段中推广到各个年级进行。

(3)结题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整理归纳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形成理念。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验收。全校所有的英语老师对英语赏识教学方面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教研氛围,并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1.了解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为使研究能得到顺利地进行,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以及研究的

篇三:结题报告

“县级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党和国家大力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专业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环节。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省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实训教师水平普遍较低等,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层次,这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本课题主要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通过研究给出了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化教学及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 汽修专业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实训基地建设也因此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有关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始广泛重视专业化教学,但理论指导水平不高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意见》,全国各省市县区财政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教育部门逐步重视,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众多教育网和职业教育杂志开设了专栏和专题,广泛讨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问题,有些省市的汽修专业教学和应用取得了操作层面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慢,与实践结合不够,相关理论相对落后。

2、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移

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实训教学,力求寻找实训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把教学模式的基本功能分为四项:人才培训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功能;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并归纳出四个特点:先进性、可视性、综合性和反复训练性。这些论述,基本概括了目前我国教学模式的总的发展变化。

3、对教学方式的研究,从局部向系统转化

教学是一个系统,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纽带,设备配备和运用存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关系,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手段进行组织管理,以求

最佳的效果。刘仕辉提出:采用“模块式教学”(MBS)和边讲边练的教学。有的学者认为,多建设综合性实训设备和多开设综合性实训内容,建立直观性、仿真性的教学体系,实行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

目前汽修专业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此也需要大量从事故障检测和排除、维护、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人才,中职学校也加大对汽修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汽修专业技术含量高和应用复杂,有一定危险性等原因,模块化教学的标准对中职教学改革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估的要求,中职汽修专业都加强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技术方面的,有使用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1、汽修模块化教学的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而实训教学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学校与企业相分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设施落后、“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开出率低、实训模式落后等。2006年7月21日,周济部长在出席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2、汽修模块化教学的研究意义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具有很深的意义。

(1)实行模块化教学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充分利用模块间的互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选取合理的市场产品与学生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学校技能训练成本,又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能树立质量意识,实现“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

模块化教学所倡导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企业的产品融入到教学中。在全真市场下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检测,较快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3)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早已不再局限在职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参与教学,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

(4)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行模块化教学,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以及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制定等。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的指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提供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从而从多方面提高中职汽修专业的实训水平,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及社会的发展。

1、可充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在教学内容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按照工作项目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组织教学,直观易懂。

(2)在教学方法上,可做到教师分模块确定项目,学生边听边动手,在“动”中学,教师可采用实训式、示范式、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效果上,完全可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各主要项目的实训,模拟现场实际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亲身体会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便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现场和工作一线零距离接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2、可实现职业教育实习、缓解教学与就业培训的压力

职业教育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学校实行模块化教学后,将大大缓解校内,甚至是区域内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农民工,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压力,并且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让学生及时得到实习。

3、可向社会提供再就业培训等服务项目

模块化教学实施后,可为社会提供下列服务:

(1)为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支持。

(2)可利用设备优势,结合学生实训项目,提出检测诊断方案,更好地走学习与研究结合的道路。

(3)汽修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因此可以用较少的资本实现资源共享。

(4)可利用联办企业的优质资源对社会提供故障检测、提出解决方案等其它技术服务,获取较大的社会收益。

(5)利用设备优势结合学生教学项目,进行车辆定期检测与维护,开阔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过程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专业课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保持其先进性。专业课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对内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技能课模块包括技能训练基础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汽修专业的实训设施,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加大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力度。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料中心和图书馆,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动态,重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借鉴,该方法主要用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123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教材使用情况、现有教学模式、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手段,掌握我省中职学校汽修教学的情况。

(3)经验总结法:对模块化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将总结出来的先进的、实用的、可行性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3、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

① 市场需求调研:成立市场调研小组,开展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调研,确定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② 构建课程模块: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能力要素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专业课程模块和技能模块。专业能力要素表必须将每一个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工具设备、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安全事项、防护措施等,准确描述该专业需要实现的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硬件设备等要素。

(2).课程开发实施阶段

① 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计划。

②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课件(部分)。

③构建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模块化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

(3)总结、结题阶段

①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② 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理论研究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成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8篇,其中代表作有《电工专业实训基地最佳配置方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调查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电工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培养。

实践成果:①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电工实训基地。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保持实训与行业生产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的一体化,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培养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②推行实训教改研究,形成“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利用所拥有的“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训课时数和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充分体现“课堂与实训合一”,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以及“实训与生产合一”的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训制度建设,优化实训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改革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式和方法,增加岗前培训内容,让安全理念贯穿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