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校于2011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如何改变课堂,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0年学校先后两次选派教师在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同时利用网络深入学习部分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如邱学华尝试教学、王敏勤和谐教学、顾泠沅青浦实验、李炳亭“五步三查”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通过多次学习研讨、问卷调查,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应通过高效的组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力、教给学生方法,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精讲多练。

4.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我校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指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的生态课堂,形成适合我校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命题: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教学质量。然而,既然名为“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其重心就必然在于一个“效”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质量,做到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优、教学效能强,摒除无效以及低效,实现有效进而高效,是本课题所研究的目的所在。

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

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科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起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3. 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使课堂教学良性发展。

5. 形成适合我校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课堂主要特点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模块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研究;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有:

1.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 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

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 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 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 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 接受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 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 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各学科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 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 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9. 各学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教师面向我校全体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奠定基础。

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我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研究整理。

3、行动研究法:针对目前课堂不高效的原因,研究制定相应的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并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从而在本校打造高效课堂。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教师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并进行研究分析进行案例反思。

5、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6、总结研究法:及时对本课题每一阶段的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小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同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2月):

2011年6月由张文宏副校长与黄诗河副校长牵头,由我校的骨干教师与2011级七年级教师组成课题组,申报了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立项后课题组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问卷调查、课题组教师培训、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召开开题论证会、完成阶段性总结等,其中重点是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分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杨四清

副组长:张文宏 黄诗河

成 员:方三虎 王仁平 刘春潮 丁名新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张文宏

副组长:张文革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刘家根 罗守华 张旻

成 员:

王跃青 郑腊平 许治平 耿家富 唐宗明 洪秀兰 负责子课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魏艳华 杨智刚 杨田中 黄书文 缪维珩 黄永红 负责子课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王二红 方文清 张红艳 李林 刘华云 负责子课题《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张文革 蒯超林 张敏 黄泽贵 负责子课题《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9月开始实施)

刘家根 谢玉荣 方祥生 盛敏 负责子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罗守华 张二霞 黄小青 负责子课题《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张 旻 唐小祥 唐绍兰 杨前胜 负责子课题《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2. 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深入实践,定期研讨,从教师角色及“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研究、小组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创设情境策略研究、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当堂检测设计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堂评价等方面对课题进行研究。召开“中期成果汇报会”。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育研讨,如教学开放日、同课异构、中考研讨会,通过实践研讨,各子课题组初步形成本学科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完成课题中期报告。

关于课堂的“高效”,在2013年3月22日的研讨会上,大家经过激励的研

篇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

1、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l Standard) 中强调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认为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来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过程中,学生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学科教育理念、适应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改革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当前学生实际的合理做法,即既考虑学生终生发展又兼前高考实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

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构想

1、 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过来的,美国学者一般采用施瓦布定义:学习者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强调的是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形成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表明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二是教学或学习过程。前者为后者提供模式或模型,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或模拟。因此,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探究有"口头询问",努力寻找

答案之意,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布鲁纳把这些心理特征看作是"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总是与真实的本质(心智表征具有真实性)、知识的本质(知识是由个人建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个人在知识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以及科学的本质(带有一定目标的探究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建构主义提倡的"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起始阶段,还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操作、理解、成功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追求阶段,以及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都是强有力的。

2、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现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想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攻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六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阅读材料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

(2)提出课题: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学习课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3)自主探究:这一阶段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它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探究方案设计;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③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④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⑤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

(4)协作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

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5)问题小结: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

(6)教师点评: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明示,对有的学生进行表扬,不足球的方面提出改进。

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该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五、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课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中第三单元第二节课,是对上一节课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一

节应用课,是圆周运动规律在磁场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洛仑兹力对粒子不做功

2、理解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3、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运动

它们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教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知道质谱仪运用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及规律应用

2、质谱仪的原理及应用

3、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

重难点突破:通过问题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方法,突破为什么会做圆周运动的难点,

通过对几何知识的引入突破圆周运动规律应用的难点,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例题的分析、板演突出圆周运动规律及应用的重点。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问题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平面内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与速度垂直

问题2: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中所受洛仑兹力有什么特点?

方向始终与速度垂直,大小与B、q、 v有关

新课:

问题3:引导学生猜想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学生猜想作答后教师实验演示。

简单介绍洛仑兹力演示仪的构造,并进行实验:①不加磁场;②垂直进入磁场。 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垂直进入磁场作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4: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会做匀速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1、2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明示:①垂直进入磁场时,求得在垂直磁场的平面内运动;②洛仑兹力不做功;③由于洛仑兹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与速度垂直,满足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故作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5:若带电粒子平行进入磁场时会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6: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的半径、周期由哪些因素决定?

引导学生从圆周运动规律入手进行推导,并得出结论:

r?mv2?m T? qBqB

问题7: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圆心?几何参量与物理量间有哪些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从几何圆的知识分析得出结论:①圆心必定在匀速度垂直的方向上;②圆心必定在与弦垂直的方向上;③t?s

2?rT t???T?? 2?

问题8:例: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粒子,从容器A下方的小孔S,飘入电势差为u的加速电场,然后让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后打到照相底片点上,求:①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②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篇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

课题研究报告

南乐县第一实验小学课题组 王占岭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们科研团队带来的课题名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首先我来谈一下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背景和原因。

(一)选题的背景:

1、写作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臵的写作任务,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

2、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自然而然地形成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4、重批改,轻讲评。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也缺乏鼓励、赞赏、宽容,学生望文生畏,习作评价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作文教学的理论由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马正平指出,写作文化不是写作内容(文章信息)的文化,而是特定社会、地域、群体关于文章写作的时空情绪、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文章图样。写作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核心是写作的时代精神。。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研究的意义

1、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整合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习同样的东西,在时间上要快,在 理解上要深,在应用上要强,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

2、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作文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直接目标,信息时代的学生写作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

a、会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学习写作。

b、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写作。

c、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写作。d、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写作。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包含三个基本点:a、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

b、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c、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使学习突破时空限制,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必须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作为长远目标。

(四)课题的界定

“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

“作文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有效教学模式”是指现代教育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五)研究目标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理论与途径。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寻更广阔的作文教学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代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途径和教学规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精心研究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六)研究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作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研究。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角色再定位的研究。改变教师的课堂设计思维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力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学生学习习作心理的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的研究。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建立高度交互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5、有关作文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导航、管理、评估的研究。

6、小学作文素材网络化的研究。

(七)研究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实验班级:四年级1、2班,五年级2、5班,六年级1、2班 对比班级:四年级3、4班,五年级1、3班,六年级3、4班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

1、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2、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

(九)、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至2011.8)

1、学习主课题相关知识

2、收集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3、确立研究方向和拟解决或突破的问题

4、制度实施方案,分配工作任务,制度相应的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8至2012.9)

1、根据课题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及时交流、汇报信息,加强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10至2012.12)

二、课题研究实施情况

(一)课题培训

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教师,实验教师的选择、培训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关键,我们在课题研究开题时就进行了系统的相关理论学习,让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内容以及如何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每个成员能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同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明确了任务,保证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分析论证

课题申报后就纳入学校教科研计划中,定期接受学校的检查、评估和指导,受学校直接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后,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月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与课题组老师签定了研究协议,增强研究的责任心。

(三)研究验证

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作文,乐写作文,同时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改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教师入手,从学习入手,“厚积而薄发”。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的序列训练贯穿于各年级、各学期的部分训练之中,最后组成了整体。从程序上说,这些训练包括讲话、看图说话、写话,观察事物说话、写话,写几句话、一段话,看图作文;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