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初中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1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的

结题报告

摘 要:“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层作业的设计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 作业; 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农村学校现状分析,学生大多存在着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之间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

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一)、我校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在我校初中部各个班级,都存在着学生照抄作业现象,尤其是理科作业。有的班级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我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学生照抄作业,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更多是教师自身原因。主要是以下情况造成的。

1、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没有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感受,作业太难,学生不会做。

2、教师布置作业量过大。

3、学生上课没听懂。

4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时间。

(二)、对学生数学基础及学习现状的分析

在现实教育中看,数学学科常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据权威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在农村初中占30%左右,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数学“优等生”也只占30%左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1.9%的学生认为初中、小学的最大不同就是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授课方法也与小学不一样了;20.6%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明显快于小学,因而一开始就感到有些吃力,25.6%的同学认为自己采取与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并不理想,还有15.6%的同学认为小学数学要远比初中简

单,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在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时间上,近一半(43.8%)的学生用了半个学期,32.9%的同学只用了一个月,18.7%的同学用了一个学期,还有14.6%的同学则用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三)、传统作业分析

1.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秀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在初中阶段,鉴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

(二)“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的意义

“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

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施分层作业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课题的实验步骤

1、初步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落。

2、采用个体调查法,分别对6个实验教师,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能力测试,采用问卷、试卷、课堂听课等方法,初步摸清了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科研意愿以及生源情况。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改革理论生疏,对实施教学策落理解不透,不能在实践中运用。

其二,教师都愿意承担实验,但有顾虑,怕教学质量上不去,科研知识少,不知道从何着手,感到困难。

其三,教师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数学今本共欠缺,对理解教材有困难,难以驾驭教材。

3、试验期间措施

第一,进行小本培训。培训学习内容有新课程继续教育理论,教科研方法,数学实际能力等。

第二、启动实验学科带头人整体实验工程,推动实验不断开展。 第三、专业引领,自主探究。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实

验教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探索实验策落与方法。 第四、检查指导,总结完善,实验领导掌握实验动态,定期对实验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不断使实验向前推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和分析

( 一)“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作业机械重复性较多,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的难度及知识量也相应增大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数学很吃力,学习劲头明显没有以前足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萌芽。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一是作业机械重复性较多;二是作业形式单调,缺乏思维问题;三是作业量分布不均;四是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大量的作业占去学生的课余大部分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教学的基本

篇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璧山县丁家中学连德福

一、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早就被推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指出了互帮互学的必要性及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开放性学习观。“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深刻说明了集体智慧的重大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

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本人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确保数学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与能力,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想

法和需要。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13年10月被批准立项,至今研究时间为八个月,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2013.10——2013.1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理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请相关老师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步:(2013.12——2014.04)在理论研究与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三步:(2014.04——2014.05)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做好后测工作,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并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有的“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刚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

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5、有些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等等。

(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

(1)精心备课

备课是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等等。

(2)合理分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工明确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学

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或答案不一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3)善查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小组讨论受阻时,教师应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等等。

3、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

篇三:省课题结题报告(初中数学)

城乡结合学校中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学阅读中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同时,由于城乡结合学校所处的特殊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氛围较差,大部分学生课外根本不进行数学课外书的阅读。本文就如何培养城乡结合学校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通过激励提问、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激发问题产生、合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本次研究在有关资料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个案调查、实践的对比,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反馈的各项指标来看,研究事实的效果明显优于实验前。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 合作 激发 问题产生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课题组在选题时经过了反复的思考:1、我校特点——典型城乡结合部;2、目前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而提出了本课题。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有如下特点:

1、以阅读兴趣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数学,认为阅读数学是提高数学素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弄清数学概念的必要途径。

2、以阅读方法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如无计划、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大多数不会圈点字句逐字理解,将省略步骤补充完整。

3、从数学阅读习惯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任务去进行阅读,而主动寻找数学资料进行阅读的较少。

4、从教学阅读的时间来看:每天阅读课本时间20分钟以上仅占了36.9%,这与《新标准》的教育理念相距甚远。

本课题组搜集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调查实验,构建出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赞可夫提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

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由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决定的,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重视数学问题增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的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化教育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综述

1、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上课听懂了,课堂练习也会做,可是一到考试学生成绩却不理想,有些稍难一点的题目学生可不会做。通过调查发现这正是学生阅读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所导致的。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审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所以学生易懂。

3、在平时作业、考试卷中,学生失分出错误最多的题就是哪些文字量多,阅读量大的题,有些学生甚至看到这样的题就头痛,不敢思考下去,导致失分。

4、由于城乡结合学校所处的特殊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氛围较差,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为:a、学习没有自觉性,自控能力差;b、责任感和价值感减弱;c、意志力薄弱;d、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少,归属感淡薄,逆反心理增强,不甘人下而又好出风头,易结成非正式群体,正邪难分,甚至争勇好斗,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削弱学校教育效果。e、数学阅读能力更差,大部分学生课外根本不进行数学课外书的阅读。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我们课题组在选题的时候的基本原则就是结合我校特点:“城乡结合部”,在学生的学法上有所创新。经过本课题组反复考虑,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特点,最后确定选择了本课题。本课题的根本宗旨就是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入手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及内容设计

1、阅读能力的概念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就必须要重视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春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课程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

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

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

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通过“读、讲、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对策。

2、研究学生数学阅读的推理能力和对策。

3、研究学生联想记忆能力和对策。

4、研究学生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和对策。

5、研究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对策。

6、研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中考成绩的地位和作用。

7、通过研究学生阅读能力,构建“读讲练”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紧紧把握培养的方向。在创新学习课堂中则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学校、教师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科学性的原则。阅读能力从培养的方法和技巧上都力求科学合理,项目的分类具体简明,易于操作。

3、交流反馈原则。要使实验取得成功,富有实效,最根本的方法是畅通实验的信息渠道,实验中的要求应及时贯彻,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及时解决。因此,实验中,要创设机会,多途径交流反馈,使实验始终在互动中实施。

六、研究方法和阶段研究要求及措施

(见结题申报书)

七、课题实施内容的研究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关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教学策略是:

(一)学生阅读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研究

1、激励学生的阅读意识。

通过初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数学课堂、课外学习中数学阅读的时间总体较少,甚至“几乎没有”(见表一);阅读数学概念时,通过阅读考虑概念方面的问题总体是“有时考虑”或“很少考虑”(见表二);在解题阅读中,主动质疑及良好的阅读策略表现总体认为较差或中等。

表一:课堂内外数学阅读的时间: 表二:对数学概念阅读时的理解:

表三:主动质疑及良好的阅读策略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出质疑,或者不敢提出质疑,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要鼓励学生勇于批判,有批判才能开拓,才能有收获,才能有创新。课题组通过“趣味数学阅读”、“中考数学阅读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还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消除懒

初中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得“阅读”、怕“阅读”的思想情绪,锻炼敢于细心“阅读”的勇气。最后要求学生对如何“阅读”要认真对待,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取笑不善阅读的同学。我们通过调查反馈表明由于课前鼓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工作比较到位,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认真阅读题目,不清楚的问题还能展开讨论,有的下课后还继续与老师一起共同审题,学风相当不错,非实验班则不然,与实验班相比差近20个百分点。具体统计如下

2、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关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及策略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着重况实施“读、讲、练”三步式阅读教学模式:1、课前,让学生自学导学材料,按纲阅读,做好预习工作;2、课上,通过教师精心带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中的阅读策略,然后让学生带看问题悬念去阅读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眉批、旁批、尾批。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