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关于化学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2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化学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困惑及对策探索

结题报告

一、课程提出的背景

安徽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几年时间了,这次改革(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关于化学结题报告)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一次彻底的革命,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不过,因此课改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实行让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们激动、感动了很长时间,同时我们带着满腔的激情和热情投入了新课改后的化学教学工作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这些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得出的教改实践体会是:“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现状与新课改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迷茫了,困惑了。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事业,我们迎河中学化学组的同仁们坐在一起分析、讨论、研究我们在新课改下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决定把我们这些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作为课题用两年时间来研究,即确立了《农村中学实施化学课程的困惑及对策探索》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化学新课改,要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看得见的“新课本”,更要有看不见的“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每一位置身于这次课改中的教师都要彻底进行“换脑”,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一言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

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教学”。实际上“新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的舞台,具体怎样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还得看我们的观念是否转变了,理念是否更新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采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看作动物和机器,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和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资料,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

学习,包括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的是整个人而不是单纯人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课题研究中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给予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新课标”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

4、研究性学习理论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无疑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从体验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化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内的学科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延伸课外的跨学科的科学项目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体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究性学习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

心,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点,重新解读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并提出教师也是学习者的观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之初,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研讨,归纳总结出,在我们农村,实施化学新课程中有以下困惑:困惑一:如何解决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问题;困惑二:以我们农村中学现有条件,化学只能做演示实验,那科学探研活动如何开展;困惑三:目前化学教学中课堂组织方式单一,如何能做到多样化;困惑四: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确定;困惑五:化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性。

鉴于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学科素质及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有限,所以对于以上的困惑,我们没有办法把它们都进行研究,我们本课题就确定研究内容是困惑四和困惑五,目的是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达成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希望能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应学会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2、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不能再“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式的进行教学了,我们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为依据,以创设有效教学为目标。

3、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成绩得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工作。

2、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线内分工。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4、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对实施化学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阶段(2009年6月—2010年8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效教学理论》等理论知识,研究相关文献中提高朋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研水平。

2、拟定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开展实施研究。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重点探讨解决的策略。

3、课题组成员撰写体会论文,不断充实课题论文集。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

对实验工作及效果进行评价,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促进我校的化学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篇二:化学结题报告

酸雨对人类的影响

研究时间:

班级:202

指导老师:兰冻萍

组长:司利

小组成员:田壮壮 王云杰

牛亮亮 牛亚鑫

刘汝冰 赵龙杰

赵谦

【内容摘要】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使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关键词】发现 概念 我国三大酸雨区 形成 酸雨类型 天然排放源

人工排放源 影响因素 危害 酸雨危害的实例 治理措施

生物防治

发现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我国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雨类型

1.硫酸型或燃煤型:硫酸根/硝酸根>3

2.混合型:0.5<硫酸根/硝酸根<=3

3.硝酸型或燃油型:硫酸根/硝酸根<=0.5。

天然排放源 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N2+O2=放电=2NO,2NO+O2==2NO2。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

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人工排放源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2.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将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

3.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产生可观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4.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5.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像天空中闪电,氮气变成二氧化氮。

影响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

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

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

和风沙扬尘。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SO2;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

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

4.天气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危害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2.酸雨还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4.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当降水pH值小于3.0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

5.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

酸雨危害的实例

染发

酸化的地下水能腐蚀自来水管。瑞典南部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户人家三个孩子的头发都从金黄色变成了绿色。原因是他们把井中的汲水管由锌管换成了铜管,而pH小于5.6的水对铜有较强的腐蚀性,产生铜绿。所以这户人家的浴室和洗漱台都已被染成铜绿色。这种溶有铜或锌离子的水还能使婴幼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腹泻。马克郡的幼儿园发生过的集体“食物中毒”也是这个原因(大约半数的瑞典人都是把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英国的兰克夏,水龙头里曾放出含有因水管腐蚀而造成大量铁锈的浊

篇三:化学组结题报告

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的关系研究

结题报告

课堂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只有这三者的角色同步才能找到出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随着知识的快速增加,课程门类的不断增多,单门课程教学课时数的不断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授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最快的阶段。高一化学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和必修二;高二教学内容是选修系列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与结构,相比较而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比较难。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课的学习时间较短、内容较浅,而高中化学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知识量大,深度加深,比较枯燥的特点,学生普遍觉得化学课较难提不起兴趣;高一每周三课时和高二每周六节课的学习时间紧迫等等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因此我们选择了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积极开展了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工作,探索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搞好这个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统一思想端正态度

思想对于人来说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想改变不容易,要想改

对更不容易。思想决定意识,态度决定成败。在学校教科研室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城关高中高一、二、三共五名化学任课教师多次召开小组会议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把课题“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当做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研究课题不仅是一项教学工作,更是每一名化学教师教研素质的成长过程。让化学教研组每位成员清醒的认识到:参与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个体的成败和荣誉,更是整个教研组和学校的成败和荣誉,真正践行“课题即工作,工作即课题”的研究理念。

二.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去年冬学段,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的强化培训。彻底转变过去课下写教案,课上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落后模式,积极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制作课件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展开学习竞赛,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相互帮扶,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对章节知识目标、重难点把握,驾驭知识的经验,解决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习电脑操作技术。经验做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勇于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方法

(一)教学质量与时间

抓教学时间规范,树立向时间要质量的意识。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从每个细小环节入手,做细做实。 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抓紧时间、

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传统的课堂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我们积极探索打破常规,更新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时为学时,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研究措施:

1. 研究学情定位

2011年原武陟县二中和三中合并入武陟一中后,全县只剩下我们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差,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底子薄,行为习惯更差,以至于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从近几年的文理分科情况来看,理科生越来越少,而且成绩不容乐观,这部分学生想学习,但学习效率很低接受很慢。

2. 结合班级管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形成现在的习惯和行为,首先在思想上缺少奋斗目标,学习和生活很盲目。我们从思想上激励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不做庸才我要做有用之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有奋斗才会有成功,天上不会掉成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言,学生的起跑线都一样,没有什么基础问题,每一位同学只要努力并且有好的学习方法都能把化学学好。给高三学生讲解化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成也理综,败也理综”及化学在理综中的重要地位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重视。鼓励学生预习和及时的复习,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真

正行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从“要我学”的填鸭式向“我要学”转变。

3. 转变教师的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用力打一下墙板,用多大的力也会受到多大的反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好学生的心情就会好,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好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课题组所有教师的教学态度,展开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关爱,多一分温暖的教学竞赛。尽量婉转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尊重学生。把“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也做错了,你不行等”教学不良语言规定为教学禁用语言,配合学校实施教师工作奖励考核办法。

4.细抓检查落实

(1)对学生:课前检查学生预习,课后检查学生听课笔记、练习完成情况,评讲后检查学生涂改情况和纠错。

(2)对教师:通过按时听课、评课检查教师的工作落实情况。

(二).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能交互的综合处理文本、图表、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链接,以协同表现出更丰富更复杂的内容。其优势表现在:

(1)较好的直观性

由于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化学学科中大量抽象的信息具体化,使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

示出来。用传统教学方法较难讲清楚的内容,如课堂演示实验,化学键的形成,杂化理论,用多媒体就能以动态效果把难懂的内容简单化生动、形象得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与学都变得简单而生动,既直观又有动态,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接受。

(2)多媒体课件内容容量大

教师能把大量的练习和难以板书的图片展示出来,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

研究措施:

(1)认真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定期把课题组成员的课件进行评比,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评出优秀课件资源共享。

(2)课题组成员集体制作章节课件,利用集体智慧和借鉴他人优秀作品进行创新。

(3)珍惜每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学习人员要向课题组汇报,资源共享并写出学习心得保存。

(4)利用QQ群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积极撰写博客。

(5)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设置趣味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加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化学课。

(三).教学质量与方式

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于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的学习要靠学习者主动的探究,挖掘知识的来源,自主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完成自己知识的形成和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去激励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调动起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学习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