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4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报告负责人: 刘焕政

课题组其他成员:王洪海张樱 臧珍华孔凡华于夕莲 时间:2013年1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一段时间来,有些师生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认为把小组成员的桌子摆在一起,3-5学生凑在一起轰轰烈烈地说一说就算合作学习了,很明显达不到合作目的,影响了合作学习效率的发挥。这种无效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不够合理。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的小组可能全是学习优秀的,有的可能是一些差生,不进行合理搭配,不仅使小组成员之间无法进行好帮差活动,也使小组之间无法平衡学习和竞争。

(二)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其主要表现:有的学生“以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有的优秀学生看不起差生,有的学生依赖优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过于喧哗,组间干扰,合作质量差。

(三)学生不知合作之法,缺少合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表现:有的一说合作,组员便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知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插嘴,抢着说;有的不能相互督促、纠错、补充;有的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仍是个人意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四)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自由松散。其主要表现:组长由教师临时指定,未明确组长的职责,也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更没有根据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责任不明确各行其事,合作难以有效进行。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认识,对究竟什么是合作小组的关键,各有说法,但笔者认为情景化议题的设计是推动有效合作的关键,是合作交流的基石。

二、课题的界定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小组合作,注重交流,把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的主要材料,构建开放包容又有活力的小组合作机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探索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关系,共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解决措施

(一)科学合理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学生无需离开自己的座位跑到其它地方去,浪费时间和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和谐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二)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何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条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机,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三) 创设情景,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有效合作的基石。实施该策略是针对“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而采取的策略。其操作要求如下:

1.让学生懂得“发展来自于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扬长补短,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小组学习的效益。

2.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可结合班队会,组织以“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搜集、讲述有关合作的格言、典故和切身事例等,谈谈合作活动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自我教育,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自我体验,树立合作意识。可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也可把合作的理念渗到日常生活中,如: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两两问答对话,相互补充或延伸新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由“心中有自己”向“心中有他人”转变,由为自己争光向为小组、为集体争光转变,树立合作意识,增添合作的内在需求。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有在浓厚的氛围下交流和交际才能更好的运用它。

(四)指导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

掌握合作之法与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刚开始,学生不会合作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怎样通过小组有效合作去学习和运用英语。 其操作要求如下:

1.提供标准音与学生的自读领悟相结合,让学生构建合作学习之法。如:

自学奠基法。模仿录音机或者优秀的学生读一读,不会读或其它不能理解的地方请教一下,与他人对话交流。

辅导个体法。小组群体帮助组员个体,组内的1号2号同学多帮帮3号4号同学,也可以2号教会3号,3号再教4号,这样原来受帮的同学通过帮别人,使自己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有所提高。(1-4号同学是按照当时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成绩划分的。)

同伙教学法。组员个体互教互学,互相提问共同提高。

组际交流法。不仅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扩大。例如:小组内部问答:A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B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 小组交流完,其它组可延伸问答: -What’s Liu Mei’s favorite subject?- Her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

(五)健全机制,明确分工,相互检查相互促进。

健全合作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的基础。而相互检查又会更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反馈矫正和巩固提高。其操作要求是:

1.制定组长产生的办法。如组员推选法(1组4个学生很容易选好自己的组长)

2.确定组内角色(岗位),制定角色的职责,明确分工。如:

组长:主持小组的学习,协调学习进程,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形成的学习成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首席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组员可以轮流汇报)

3.检查分口头检查和笔头检查。只要学生倾听,口头出现的错误容易检查出来,而动笔写的往往认为自己对了而不能自己检查出来,更说明了相互检查的必要性。(六)研究和建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鼓励开口,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秩序好,就能得到Good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Very good的评价,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

建议他们先跟着别人说练,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教育他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其他同学水平提高了,自己会提高得更快,“水涨船高”的道理自然为他们所接受,并且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五、取得的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上学期开始进行该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明显的变化,进而课堂教学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在期末考试中,当时全街道5处初中我校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有多名学生在中心校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比赛获奖。课题组全体老师在中心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皆获得一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省、潍坊和诸城市级奖。

通过一个阶段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了:优秀学生更加突出,中等学生普遍提高,后进生有了可喜的转变,厌学的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尤其是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

篇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璧山县丁家中学连德福

一、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早就被推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指出了互帮互学的必要性及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开放性学习观。“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深刻说明了集体智慧的重大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

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本人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确保数学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与能力,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想

法和需要。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13年10月被批准立项,至今研究时间为八个月,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2013.10——2013.1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理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请相关老师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步:(2013.12——2014.04)在理论研究与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三步:(2014.04——2014.05)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做好后测工作,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并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有的“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刚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

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5、有些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等等。

(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

(1)精心备课

备课是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等等。

(2)合理分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工明确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学

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或答案不一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3)善查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小组讨论受阻时,教师应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等等。

3、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

篇三:结题报告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我县开展的“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广大教师转变理念,积极实践,课堂教学一改过去个体学习,接受学习主宰的局面,以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合作学习走进了课堂,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学习方式。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许多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都乐于采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但我们也发现,目前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讨论的问题缺少思维的价值,讨论少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讨论只是走过场.有的成了一种点缀、一种形式。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二、课题界定

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与交往。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理念,以小组活动作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生生互动为主旨进而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促进学生,以达到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互补性。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学习,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着重从实践层面研究在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学习不能以个体的人为基础,更不能脱离社会情境与文化,应该研究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互动性。因此,在对学习本质的论述中非常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家非常强调合作学习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意义建构活动,是因为:(1)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义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每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构更完整的表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理论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他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是一致的。

2、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历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作学习就是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 、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交流欲望,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会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五、研究的实施措施与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可以用两组关键词来诠释:一是“个人自主学习+团队汇报”,即班级组建n个四人学习小组(团队)。为了让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我们第二个具体的做法是:“分工+轮换”。

在每个小组中,进行非常明确的定位和分工,一个是中心发言人,一个是朗读者,另外两个阐述者要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架构。

在小组中,中心发言人是学习小组(团队)的核心。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讨论;二是分工汇报。他是整个小组的组织者、小组智慧的整合者、汇报发言的调控者。

朗读者要负责向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另外两个阐述者要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而这两位同学谈

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感受的维度各有侧重,一位着重于从课文中的词句谈出自己以及组上同学们的理解;另一位着重于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以及组上同学们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学生的“转化”。当小组讨论学习后进行汇报交流时,实现了化群体智慧为个人行动。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角色轮换。

当这个模式不断运行,学生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将不断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

课前或课上,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的方式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a)差异组合式。这是美国(教育领导)杂志介绍的一种小组伙伴式学习方式,即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位法是:以优等生为中心或以差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这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b)自然村式。将自然村在同一班级朝夕相处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有利于课外家长或老师辅导,为讨论小组创造了共同学习的条件。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等。(c)男女搭配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自异性的支持和帮助总是更有鼓舞力,更容易产生效果,这就是“异性效应”。讨论小组以4—6人为一组,男女各半。(d)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认为,最具操作性的小组组合是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将每组学生优中差的比例控制为1:2:1较为合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相合作,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达到各层次学生互补的效果。同时要选那些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学生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合作交流时,实行轮流制。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要明确。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就会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

2、时间要限定。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最好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教师都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

3、时机要得当.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这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具体是哪种形式在前哪种在后,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情况下,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的独立学

习、独立思考之后,才会产生汇报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让学生感到如竹笋儿破土见阳光,马儿在草原上奔跑。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前要定“题”。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可以分布于教学过程,但主要还是在深读探究阶段。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到位,与探究题的质量是有重要关系的 这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涉及课文的大部分,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直击课文的要旨.有正确的思维定向),有较好的探究性(能引发疑窦,有合适的思维强度).有较浓的情趣味(能激起研读兴趣.有—定的思维诱力)。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在第一课时学生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初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了第二课时的深读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题是:

(1)找出老妇人说的话,并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2)体会老妇人对“我”的鼓励,以及“我”的信心?

(3)体会“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之情。

如此逐题的探究汇报交流,虽已有别于逐段的琐碎讲问,但仍然不免割裂分离.缺少了整体解读思考的力度。在学生逐题汇报交流时有的难免过于简单,有的又出现了很多的重复。而且探究题只限于课文内容的解读,而缺失了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启示。如果能够把它整合成一道体现三维目标的探究题,则会大大有助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例如:“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妇人对“我”的鼓励,以及给我的信心?请你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这里不仅包含了探究的指向.而且还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交流要求的提示。

(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交流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好才是真的好”。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汇报交流”这一块远远没有到位。“课堂汇报交流”只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的招式而已,未能体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那么,从操作层面上来研究,课堂汇报交流应当有怎样的实施方略,方能使其落到实处呢?

1、汇报交流要有“程”

汇报交流是—个过程.而不应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凝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所以,良好的课堂汇报交流状态,它既是学生从不会汇报交流到学会汇报交流的方法掌握的提升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汇报交流就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绿色千岛湖》这一课,在深读课文时.老师提出:“请同学们自由读1-7自然段,边读边找找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于是学生便从1、2、3、6自然段就千岛湖的美丽作了汇报交流,却没有谈到4、5、7自然段。老师便进一步引导理解:刚才同学们从景色的优美谈到了千岛湖的美丽,可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使千岛湖显现出它的美丽!再去读读,体会。于是学生从4、5、7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出千岛湖生机勃勃的美丽,而且学生还体会出了动物与人和谐的美。最后老师总结:“经过大家的补充汇报交流,分析得就比较完整、深入了。你们这组的同学能把大家的补充一齐加进去.再来作一次具体的汇报交流吗?”

这组学生第二次汇报交流,明显比第一次有很大提高,说得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汇报并没有就此结束,老师再次进一步引导:“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看看千岛湖奇在哪里?”这次学生便作了全面的汇报。

2、交流要有“质”

课堂汇报交流,它应当有可供客观规定的质量标准。这就首先要区别“课堂交流”与“提问应答”之间的区别。第一,提问应答常常是一种教师考问,学生则多数为被动的指名回答;“课堂交流”则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有充分的探究准备之后的主动要求和自我展示;第二.在传统的逐段讲问的课堂中,面对教师琐碎的提问.学生习惯于简单回答,往往只是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或句子以读代答.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课堂汇报交流则应当以成段的话语,进行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阐述。如果学生不会交流.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交流,而不能消解了“质”的意识,淡化了“引导过程”;第三,提问应答多数形成的只是师生双向之间的短距离交往,而交流则往往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多向思维碰撞,有助于激起头脑“风暴”。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喜欢》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

师:读这篇文章文章首先要了解作者喜欢什么?及作者为什么喜欢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把我们自己当成作者,从作者所描绘的语句中发现美,感受美。这在朗读中叫做“入情入境”。现在,同学们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从自己的角度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冬天的阳光?

生:??

师:让我们来接着进入这冬日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在脑海中展现这样一幅画面:在冬日的早晨,你到广场上散步,这时天空下起雾,初升的太阳把他那柔和的光线射进雾中,同学们你能发现其中的美吗?文中哪个词表示若隐若现?怎样读?

生:??

师:大家读得很美。这时太阳越来越高,雾气会发生什么变化?(消散)文中是怎样说的?怎样读?这就是喜欢冬日阳光的原因。总的来说,冬天阳光的特点就是没有喧哗。谁来读?

生:??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声情并茂。让我们到其它季节去找找我们喜欢的景物,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从这个教例中说明了这位教师能够坚持“交流”的方法、方向和要求的指导,体现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学会交流的质量意识.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交流要有“本”

课本是一课之本,也是学生深入解读、产生感悟、引发体验之本。因此.课文的用词造句、语言示范,不可淡出汇报交流圈。有些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往往忽视了研读课文的词句,而习惯于用自己不规范的语言去讲情节,甚至凭感觉揣摩,这种习惯很不好,使汇报交流消解了教材作为语言范本的作用。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便在于它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说什么(这是各门学科都要达到的),更要去品赏课文是怎么说的(这是语文课所特有的)。所以,“课文是怎么说的”,也就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汇报交流之中。

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探究汇报交流中,教师将“哈尔威船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