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心理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8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心理健康课题结题报告

“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

执笔人 翟新民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高校兴起,开始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导致损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行为矫正,而后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年龄上从大学生扩大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进一步向低年龄延伸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预防先于治疗,、重于治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目前已经起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来看,大多还处在以“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研究”等以“矫治”为中心的补救性层面。相比较而言,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注重高中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提升,(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⑵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除了要(学习好)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⑶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保证学生的和谐发展。

⑷ 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 有助于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入到学校的其它各育中去,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效应与影响。

⑵ 有助于从整体育人的总目标出发,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道德与智能的

协调和谐发展。

⑶ 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整合方面建构起具有(本校)校本特色的整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理论与经验。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认为(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师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整合性:整合的英文对应词汇是Integrate,具有“综合、合并、一体化”的解释。整合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一种系统有序的性状,是事物之间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的状况。

4、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即按照整合性的原则,将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融为一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及核心),从而放大学校整体教育的效益,促进学校各项教育的和谐与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概况

1、研究的主要思路

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充分认识和把握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及学生整体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坚持在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的其它各育中去,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具有整合性的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模式与策略,并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探寻营造有利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普通高中特点的心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开创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注重实践个案的积累和分析,丰富与提升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及整体效益。

2、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于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论》、《学校心理教育全书》、《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等教育部文件及重点专著,从中探索关于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相关内涵及原理。

⑵ 行动研究法:即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是涉及到学校中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因此他们同时也都是研究者,而且就心理

健康研究本身而言,纯理论的研究有其统率指导和上位引领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行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要从实践行动中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实践行动中进行。

⑶ 经验总结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注意不断提升和积累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中的实践操作经验,以更好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一般规律即操作要义。

⑷ 个案研究法: 对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整合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成功的或失败的)进行搜集与整理,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积累和进行实践追踪探讨,探索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成因,矫治的途径、方法和效果等,以更好地取得研究的实效。

⑸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等方法,了解并掌握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此编写出针对性较强、内容丰富、先后排列有序的普通高中心理健康学科课程的校本教材。

3、研究步骤

⑴ 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

选定课题,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研究价值,成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 召集部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从中选择部分老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好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②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评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际和现有资源,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③ 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篇二: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玻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4.9-2007.8)

(一)准备阶段:(2004.9-2004.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12006.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07.12007.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04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 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05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05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05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05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祝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

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今年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篇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

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心理结题报告)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近20年的历程,在历经调查、呼吁——尝试、起步之后,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

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并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此相应,一些省市如辽宁、浙江、江苏和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等也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根据我校高中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整体宣传、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来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对个别心理问题及障碍实施预防,在此基础上,寻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途径和效果。一方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过于说教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发展,致使德育效果欠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因此,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如何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中心育和德育的双向结合。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设计)

研究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双向结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研究来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化解措施。

研究内容:

⒈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研究

⒉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研究

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

⒋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研究

⒌个别学生心理障碍与调适研究

⒍个别咨询方法研究

子课题课题研究设计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中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

“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简称《渗透》)课题研究基本出发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高中学生发展特点看:正处在青春期后期与成人期之间的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以满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但是事实上又只能“依附”于家庭和学校,这种角色的矛盾性经常对他们造成冲击,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分裂;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一旦有导火线引发,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与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中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发展规律。对此,国内外心理学家都还在摸索研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授根据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2)内因与外因关系。环境和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又毕竟是外因或外部条件,这个外因必须通过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即内部矛盾(发展的内动力)才能实现。

中学生心理发展内部矛盾,是通过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这对内部矛盾,一方面是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原有水平。中学生的新“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新要求而引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浅或过深的要求都会使中学生接受不了新知识,促进不了他们心理的发展,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而通过学生努力又可以达到的要求,是最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发展的。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中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中学生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3、中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中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2)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本课题旨在充分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帮助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对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