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当代世界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5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通过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的变化,阐述了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和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将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经济篇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有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活动进一步国际化,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二战后,在兴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进入了崭新阶段。冷战后,振兴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在国际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 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战争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远离战场使他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遭受战火破坏,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为他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战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种压倒是的优势,为美国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经济领域,1944年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5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既世界银行。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变经济体制。这是美国制定的实现其紧急霸权的体制。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政策。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原因之一,美元危机。原因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原因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转变。正是在这些原因下,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伴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逐渐丧失,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两句格局的瓦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各国一方面从内部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加自身实力。欧洲联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它的前身是欧共体执行的一体化政策对成员国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区域化集团获得成功的典范。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按找美国的设想,是将南北美洲连在一起,建成一个美洲自由贸易区,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其目的的第一步。面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表现出来的排他性,1989年11

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合作性的组织正式起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对协调成员利益、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了壮大,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除了这三大经济组织,还有许多经济组织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进入21世纪,世界各主要经济力量依托区域经济展开竞争的态势上继续深化。

二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集团化的高潮反过来有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的深化。三、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作用。四、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变动和演化。

三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美日欧实力对比趋向均衡化。90年代,美国率先走出西方周期性危机,经济增长处于领先地位。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不平衡。战后大部分是时间里,南北不平衡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拉大, 80年代以前,作为整体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平均增藏率高于发达国家,但因其人口增长率过高,差距并未缩小。80年代许多国家陷入危机,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亚洲特别是东亚遥遥领先,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则仅相当于或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以浮动的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金融市场是宏观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经济动荡往往是经济出新问题的前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中的的结构性失调,如: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房地产过热引起呆账、坏账,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等。但发展中国家不能因噎废食,大量研究表明,鼓励金融业发展将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成为一种潮流。 它是针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从英国工业革命至今,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规模消耗这地球上的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据需要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挡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出发点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但一经提出,它就不在仅仅限于环境保护。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直接影响新世纪世界经济的前途。

政治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划分势力范围,确定了战后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随着冷战开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一阵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过几十年的演变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瓦解,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一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有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二、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花。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

三、由两极向多极化化转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先是在美国,接着在日本、西欧兴起,以后逐渐席卷全球。他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导致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表现就是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二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各国都清楚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而这种合作关系让各国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外,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大灾难,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破坏,也是世界文明遭到空前浩劫。而冷战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阻碍了各国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战争,逃避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新的世界大战在短期之内打不起来。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趋势中,既有美国这样具有全球化和国际意义的强大中心,也有类似南亚印度、中东以色列等地区中心。他们的关系像一条长短不一(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当代世界经济论文)辐射线,纵横交错,错综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极”的大小和中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例如中国,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不断调整和改善与美、俄、日以及西欧各国的关系,大大加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维和方面,20世纪90年代,在原南斯拉夫、柬埔寨、索马里、纳米比亚进行了繁琐的维和行动。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于1992年通过了《禁止化学武器条约》,1995 年决定无限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积极筹集资金(年均13亿美元)向亚非拉国家提供无偿援助。 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联合国成为大国间调整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场所。

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实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经济冲突。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三、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政治有新的表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威胁上升;局部冲突时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政治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邓小平作为一位具有宏大眼光的政治家、战略家,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变化做出了高层建瓴的理论总结。在1985年3月4日,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指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其正确性及深远意义在现实中不断彰显。

参考文献

李景治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99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学院:软件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11-1 学号:120113502034 姓名:张海阳

篇二:当代世界经济论文作业

学院:商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级电子商务*** ************ 10

论中国在全球化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中国经历历史沧桑,社会变革转变,从对外封闭政策到敞开大门的改革开放政策,每一步的变革都举步维艰,经过对外政策的实施,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都在一个全球化大背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发展。步入全球化之门,政治经济仍然是世界的主弦律,历史始终向前发展,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谁也不会再闭门造车,那只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都将面临失败。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始终以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希望全球化的各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步发展,然而实践证明并非如此,以强欺弱之势并然存在,某些大国和大国集团从本国利益出发,通过操纵非政府组织对别国内政干预、妨碍民族国家主权的行使,在我国发展中已显现出迹象,台湾主权问题、西藏社会的动荡骚乱、新疆持连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这些由背后操纵的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构成冲击;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同样面临着“霸权主义”威慑,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激烈竞争,国际市场的变量使我们就业的大幅增长有目共睹,但背后却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公,恶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违背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再者中国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使得本来科技水平不高的中国提出更大挑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牺牲环境、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为代价中,对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担忧。

我认为中国在步入全球化中脚步是逐步加稳的,在应对几次重大挑战威胁中得到体现,对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要实现共同目标应面临挑战概括为:正确处理全球化与主权关系,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抵制外侵;经济发展中制定就业优先的战略,维护社会稳定;人力规划战略,尤其是人才的保护,使我国在高技术领域不会落后;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以追求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坚持走符合自身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身文化的个性,适应多样化文化的互补共荣发展,总之,要实现在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接下来分别论述中国在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一、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发政策实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谓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标志,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给中国带来的是硕果累累,在全世界中有目共睹,这是事实,首先,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把中国从20世纪5年代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孤立状态拉了出来,各国的冷战形成的政治对峙得到缓和,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步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第二,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我国能够利用国内外资源,科技技术方面也得到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迫使我国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第四,全球化给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使各国认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这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取得硕果的背后所付出的高安代价只有实践者能感觉到,

观望着也只有评论的份。

一、我国在全球化中面临非政府组织的干预

这可能是在经济竞争中各国都难免的潜规则,就是利益冲突时以强侵弱的旧国际规则依然存在,根据文献的记载,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国际组织增至5000个,对非政府组织力量波及到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保、卫生等各个方面,基于此联合国对地区冲突和民族国家内部战争的干预次数从20

[2]世纪80年代平均不足5项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17项。 就拿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来说,中国不仅要做出服从世贸组织的规划承诺,而且还要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筹码做出一定让步,而这实质上是利用经济弱的劣势来压迫这些国家的发展,更深层面达到政治目的,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在这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从未停止,他们利用信息互联网的全球化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宣传和渗透,如反共产主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搞心理战,夸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来达到激化别国的国内矛盾,如“达赖集团事件”的媒体报道风波,是典型的背后推动非政府组织干涉别国内政行为,又以歪造事实进行错误报导。

虽然有国际规则在全球化中维持秩序,但以“旧国际规则”来行事依然犹存,我国要面临的背后推动非政府组织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将持续。

二、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的激烈竞争,使中国就业与失业失衡

在社会发展中,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保证就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步入全球化前期经济结构还是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然而在当时的就业形势达到了实际失业率与实际上失业人数的最高点,一方面城镇就业严重失衡,另一方方面当时的经济结构的制约。全球化中引进外资已成为狂潮,各地敞开大门竞相给予优惠政策,“三减两免式”的给予外资企业“非国民待遇”,更有甚者的是各地政府把跨国公司引进的数量和投资额作为改革开放力度的指标,从1992年到1995年短短三年,外资企业比重猛增,如美国通用汽车、福特公司、日本松下电器等一大批世界前500强跨国公司纷纷登入中国,有的行业状况甚至达到了100%的占有率,占90%的也不在少数,可想当时对本身实力不强的国有企业的重创,大量国有企业日渐萎缩,大量人员的裁剪又加重了失业率。[3]与此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机会增加,沿海增加,内地减少局面,然而这个平衡关系是怎样呢?当时就有对中国参与全球化中是增加就业还是减少就业的探讨,根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评估看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让步导致失业工人到1100万,我国专家认为由于当时正值新旧体制的交替,导致国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在入世后矛盾更加尖锐,即我国失业率持续走高,所以总的来看步入全球化中新增的就业少于失业,却相差悬殊。

三、全球化中以环境为代价让步经济发展的危机

近几年持续召开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峰会,针对日益凸显的全球变暖问题商讨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场将自然看作室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的经济全球化中,都已先发展后治理的决策进行,后果则是我们把外在化的成本被转移给后代去偿还。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枯竭、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酸雨、水资源污染??,这些在追求经济增长进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负面效应已显现。另外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还要面对“生态帝国主义”的发达国家的压制,由于要很大程度依赖外资来达到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发达国家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迁进境内,进而把环境破坏罪行从本土嫁接到发展中国家,最后收破摊的还是发展中国家。

四、文化信息的全球化中,东西方文化冲突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化受到冲击

丢掉了思想比丢掉了什么都可怕,在全球化中,文化交流已不再受空间限制,通信和交通领域技术的发展成了文化交流的高速媒介,西方的跨国文化企业在这块几乎空白的市场空间中纷纷涌入,电影、唱片音乐、新闻和电视节目等各种文化产品通过无线电、有线网络高速传播,这天文化产业链带来的经济增长在一时期超过其他产业,便面上的经济增长却给一国的思想文化及国民的价值观念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这种思想上的熏染不亚于慢性杀手,这种局面当时称西方文化霸权。虽然这种文化上给国民的侵蚀得到足够重视,但是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如阻止跨国广播或控制其接收装置的销售和使都难以遏制,这就出现了既想通过文化产业链的丰厚利润又想抵制外来思想的腐蚀的进退两难局面,在当时也出现

[4] 要拯救国民思想的浪潮。

二、针对全球化中各种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第一、正确处理全球化与主权的关系:在目前国家尚未统一的形式下,更要清醒的对待在全球化中那些“趁火打劫”之辈,在经济增长时要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主张以防为主,绝不称霸原则,努力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第二、正确对待“开放与保护”的关系,绝不盲目的把通过引进外资作为增加就业的途径,就业的维持和稳定要从多方面来抓,一方面要对经济结构定位,二要在本国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达到合适,三是利用好多资源组合的优势。第三、要把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来实施,绝不是纸上空文,目前环境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在实施这种战略时要站在国际的视野上,绝不走以小失大的错误道路。第四、发展经济决不能丢掉了民族思想,这在加强本国文化建设要得到足够重视,全球化中要认清文化的优劣加以取舍,决不能让背离本国民族思想价值观的东西入境,对符

合本国文化建设范畴的要努力吸取,坚持以“吸取精华,摒弃其糟”的原则来建设本国文化,在道路的选择上同样要以本国国情和在长期实践中能够符合发展道

[5] 路,决不能没有实践基础不符国情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汪荣有,胡伯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8

[2]张生海著:《论国际干涉》,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5期。

[3]韩德强著:《碰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4]杨帆著:《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载于《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

[5]张桂蓉著:《劳动就业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载于《求索》1999年第5期。

篇三:当代世界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论文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就从暑假来到了新学期。在新学期中很荣幸地选到了李老师的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听了李老师的课程有了一些感触,在此就发表一两点吧。

记得李老师提到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一点的时候,老师你说国家不应该对经济干预太多,不能对企业给予太多的指令,没必要告诉他们企业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它们不应该做什么,通过立法和完善制度来进行一个约束,不应该过度的干预,应当给经济给企业自由的发展,让市场规则来筛选企业。你还提到外国的经济,比如美国,美国就不会过分干预市场,而是告诉他们占到什么程度就达到垄断,到什么程度就会受到其他企业的诉讼.......对此我还是同意的。

在我看来,政府干预经济容易造成官商一体,滋生商业贿赂、买官卖官。政府应该给企业一个自由公平的成长环境,自由竞争。政府不必过多地干预经济,也是政风清廉的重要前提,政府要学会无为而治,再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政府的政绩不应是经济发展如何,更多的应该是行政水平,政府服务如何,社会生态如何。政府应该完善立法来维持市场的秩序跟稳定就行了,而不用干预太多的企业行为。这样的话企业永远长不大,无法在国际中有较强的竞争实力。而且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这一弊端。

资本主义的干预方法很值得借鉴: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以市场调节为前提和基础,国家干预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的。由于各个国家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各国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的不同,国家干预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总的说来,他们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国家的集中权力,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管理经济的职能,借助于行政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运用计划、政策、法令、金融、税务、财政、价格、投资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国家计划

国家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国家干预方式,但却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比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竞争体制,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使这种体制受到严重的挑战,而战后又都面临着重新整顿经济和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的问题。在国家干预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先后实行国家计划,如法国、日本、荷兰、英国、比利时、瑞典、挪威、意大利及联邦德国等国家。其中以法国和日本为最典型,制定计划最早,国,还逐渐发展起比较完备的计划化理论,形成了被称作“第三道路”的市场和计划并行的管理方式,在资本主义的计划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视。

(二)经济立法

经济立法是国家干预的另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准则,使企业活动规范化和有序化,使企业按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政策

比起立法来,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经济干预的机能更强。经济政策主要用于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更多地使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和关税政策等等。

(四)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

象美国这样的基本上不实行计划化的国家,国家为了实现其目标,在各种干预手段中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财政力量投向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部门和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此外,政府通过采购影响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方向。

(五)国家控制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对经济实行有效调控

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国家对金融机构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必须建立和控制中央银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国家银行,只有美国联系储备银行较特殊,既非国家出资,亦非私营,而是由参加储备系统的银行认股。但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不同,构成成分有差异,但都是置于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之下,其领导人由国家任命,制订或参与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成为国家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并以中央银行为首形成统一管理的要求。这样,国家就可以把货币金融调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调控的效力,通过它制订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汇和国际金融业务,成为调节整个国家经济的中心环节。

(六)政府首脑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

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它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计划化办法,虽有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总统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总统每年都要向国会提出经济报告或预算咨文,有时还要作一些特别的咨文。这些报告和咨文,一般都对以后一年或数年中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做出安排,国家以此引导和控制重要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对税收和财政作出安排,保证国家财政用于合理的支出,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干预当然不止这些,如国家向社会提供经济报告、发布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国家及时调整外贸政策、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提高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如此等等。

希望我们国家能根据本国国情,同时结合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的干预方式来实施正确有效的市场经济干预方式。

最后感谢李老师的教育同时也祝福李老师的课程越办越好,为更多的学子普及更多的经济知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