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三省市服务业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2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就业、富财政的迫切所在。根据市领导的指示,我办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开展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服务业从组织、政策、考核、统计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呈现出提速发展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情况: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14.9%,占GDP比重35.7%,人均增加值1.63万元,在苏中13个县(市)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三、第二,在扬州7个县(市、区)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四、第四;服务业税收12.08亿元,增长48.5%,占税收总额28.9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国税3.8亿元,地税8.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增长47%,占固定资产投资23.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21万人,增长6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6%。

附:1、2010年苏中13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2、2010年扬州7个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3、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行业构成

4、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税收主要行业构成

(二)行业发展情况:

1、商贸流通业:全市现有各类商贸网点2万多个,其中限上企业36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0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6家,拥有大型超市4个(华润苏果2家、世纪联华、乐天玛特),电器卖场4个(五星电器、汇银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专业市场12个(阿波罗花木、保盛钢材、万德隆、苏中商贸城、国际五金城等)。宏信商贸年销售额近10亿元,拥有连锁门店213家,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米米农资拥有连锁店174家。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9.7%。

2、交通物流业:2010年实现物流增加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2.9%,公路货运量548万吨,水上货运量1539万吨,沿江港口吞吐量83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570万吨。初步形成了沿江港口物流园区(中远万吨级公用泊位2座,海昌、海螺在建码头6座)、7家货运场站(亚皇、世纪星、恒亿、阿波罗、龙腾、中苏农、苏远)。截止去年底,各类运输车辆5731辆水运船舶612艘,3条“江苏快货”品牌线路。江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初稿形成。

3、科技信息业:2010年,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诚德、恒远、江淮、长青、中惠、车宝、英泰、雷雨、华农双顺、

中材、奔宇车身、金鑫电器、一重数控),扬州市级4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中惠),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60多家。30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专利申请1926件(其中发明476、实用新型493、外观957),获得授权458(其中发明31)。扬州(江都)软件园批准为省级软件园,落户惠普等软件企业6家。

4、文化旅游业: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非遗项目,时代影城、世纪影城先后开业。建成A级景区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引江水利工程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现代花木产业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绿洋湖生态度假村),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8家,其中,四星级1家(京江大酒店),三星级4家。成功举办八届花卉节和十届邵伯龙虾节,扩建郭村红色旅游基地。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5、房地产业:目前共有9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资质共35家,三级资质共43家,四级12家。2010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8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3%,商品房销售面积11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二手房交易面积57.66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8%,房地产税收占服务业税收44%。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档次明显提高,涌现了中远欧洲城、世纪花园、春江花都等一批品质楼盘。

6、金融保险业:到去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2家,担保公司15家。成功创成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新建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吉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2010年,各类存款余额491.7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251.3亿元,增长24.1%,存贷比49.1%,比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上涨13.2%,占服务业增加值6.06%;实现保费收入15.19亿元,增长21%,其中中国人寿江都支公司实现保费7.45亿元,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2位。长青农化、亚威成功上市。

7、公共服务业:全市共有学校43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38所,小学56所,幼儿园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79所),卫生机构509个,床位数3551个,卫生技术人员5102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民资进入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建成仙城中学、双语小学、洪泉医院。职教集团创成四星级职业学校。

(三)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1、组织架构:建立服务业管理体系,调整服务业领导小组,并成立物流、文化及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总部及楼宇经济、商贸及专业市场等5个重点产业推进组,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工作职责。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服务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各镇有分管领导,有服务业助理。

2、政策规划:先后出台《2010年-2012年江都市服务业工作意见》、《江都市服务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江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奖励办法》。去年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200万元,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目前委托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市服务业规划,预计9月份可完成。

3、工作推进:2006年、2008年、2010年分别召开三次服务业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今年举办江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邀请原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专家现场讲座。专门召开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把服务业考核纳入市三个文明考核。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一)从发展规律看:我市服务业总量在苏中位列第一,占比位列第三,说明工业比重较大,究其原因,我市仍处在工业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乃至缓慢下降的特点。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从中等收入

篇二: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2006年11月29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倪永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大对全省服务业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先后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研究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和要求,受省政府委托,将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文件,进行动员部署。各市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年均增长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发展滞后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2005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20.4亿元,同比增长14.5%, 占GDP的比重为32.1%。服务业从业人员1700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8%,比上年新增就业100万人,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70%。从今年情况看,全省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1-9月份,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03.2亿元,增长13.9%,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4个百分点,是“九五”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列全国第三位。

(二)结构趋向优化。在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带动服务业层次和质量提高。1-9月份,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等实现增加值2233.56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平均增幅低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6%,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长加快,所占比重开始上升。1-9月份,金融、房地产和其它服务业中的赢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4.2亿元,同比增长15.7%,比传统服务业快3.8个百分点,比平均增幅高

1.8个百分点。

(三)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1-9月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8%,

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 442.2亿元,同比增加 93.3亿元,增长26.7%;其中营业税收入为140.2亿元,同比增加29.7亿元,增长26.4%。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4.4%,服务业税收收入比重提高,成为各级财政的重要税源。

(四)需求拉动作用增强。近年来,工业发展的总量规模迅速扩展,消费层次升级的趋势比较明显,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全省上下抓住有利时机,把扩大消费需求与繁荣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带动了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

三省市服务业考察报告

81.4亿元,增长16%,创近年新高,其中城市、农村分别增长16.7%和14%。金融机构营业收入、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到1271.24亿元和300亿元,分别增长8.3%和16.8%;旅游总收入完成947.8亿元,增长25.6%。

(五)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地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思想进一步统一,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指导协调,认真编制规划,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细化扶持措施,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17个市都研究制定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3个市成立了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10个市落实或正在落实引导资金,8个市编制了发展规划。

从总体上看,全省服务业发展形势是好的。但与我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比,与全国一些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一是占GDP比重偏低。2005年,我省一二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比广东、江苏多426亿元和816亿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却分别比两省低3659亿元和6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广东、江苏分别低12和3.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又下降为31.7%。二是结构层次不高。我省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几乎占到服务业的半壁江山;而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仅为20%,比广东、江苏分别低8个和1.5个百分点。三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我省引进工业项目是利用外资的主体,2005年全省服务业使用外资8.98亿美元,仅占全省使用外资的10%左右,与广东30%的水平相差甚远,比江苏也低了近3个百分点。外资进入的领域多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不足5%。今年1-9月份虽有改善,但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仅占13%,仍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我省服务业完成投资3579.6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比重为34%,比“十

五”前四年平均下降11个百分点。而广东、江苏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8.2%和38.9%。今年以来虽有所增长,但仍无法与工业的投入相比。五是发展载体不强。我省服务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分布较散,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大公司、大企业较少,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不多,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服务业聚集区偏少,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六是发展不平衡。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青岛市,而200亿元以下的有7个市, 13个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市县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不相适应的问题相当突出。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认识仍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工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上工业项目的积极性很高,抓服务业的劲头不足,力度不大。资金、土地等紧缺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向工业领域倾斜,招商引资也主要关注工业项目。也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措施不够得力,抓服务业发展的办法不多。二是政策落实还有一个过程。“十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了三个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今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适应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新形势,又下发了14号文件,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市各部门围绕贯彻落实14号文件,也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同时,在政策贯彻落实的一些关键环节上,工作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体制机制仍有制约,市场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收费过滥、检查过多等不规范行为。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还受诸多制约。在服务业一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问题在实质上还受到不少限制。四是改革开放不够到位。某些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福利化和非市场化问题,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缺乏有效竞争,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五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不高和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同时存在,影响了购买力增长和消费升级,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二、我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针对我省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自2003年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了认真研究,深入分析了我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服务业发展上存在的差距,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来认识和发展服务业,适时做出了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任务的重要决策。在同年10月份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和旅游业工作会议上,初步提出了新时期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

务和工作重点。2005年,省委、省政府又把繁荣发展服务业列为全省经济工作五项突出任务之一,在全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又分别对繁荣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繁荣发展服务业进行全面部署和广泛动员。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繁荣发展服务业列为三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委书记张高丽带领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云南、广东、上海等省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调研、考察服务业发展情况。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又专题研讨服务业发展问题。8月份,省委、省政府在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发〔2006〕14号)。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省政府确定成立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韩寓群省长任组长,林廷生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指导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省政府在省发改委内成立的服务业办公室,已全面承担起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多数市也建立了服务业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二)加强政策、规划和考核引导。逐步完善了促进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省里引导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各市为促进服务业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加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与政策领导,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发[2006]14号),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扩大就业、土地供应、培养人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等方面,制定了27条政策措施。在广泛学习和认真吸取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这个文件与以往出台的三个文件相比,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1)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至2010年,每年按上年GDP的万分之零点五提取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明确规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功能。(3)明确规定对各市服务业发展实行考核,相应建立奖励制度。(4)强化鼓励和激励机制,明确规定服务业用水用电价格2年内与工业价格实现并轨。与此同时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积极研究贯彻落实办法,普遍加大了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确保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鲁政办发〔2006〕93号),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省里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予以表彰。为准确反映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为决策与管理提供客观依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6〕87号),要求全省统计系统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同时,省发改委编制了《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鲁发改服务〔2006〕1

188号),明确了“十一五”服务业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三)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做大做强著名品牌和骨干企业。各地在发展服务业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临沂市坚持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三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和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烟台市围绕繁荣发展晚间消费市场,加大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小区综合整治,高标准搞好相关载体建设,培育夜间购物和餐饮集聚区,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聊城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坚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旅游业、商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相关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各市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注重服务品牌的培植,积极发展大型骨干企业。济南市突出泉水名城品牌,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发展大旅游, 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2 亿元,比2000年增长143 %。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490家,过亿元的达到248家,过10亿元的达到27家。青岛市围绕开展“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品牌,全市已有各类服务业品牌300多个,提升了城市形象。潍坊市重视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潍坊百货集团通过加盟连锁、直营连锁加快扩张,总资产由2004年5.7亿元增长到现在的7.5亿元。潍坊海王医药公司在发展总代理、总经销业务的基础上,建起了辐射全国的采购与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去年完成销售收入45亿元。

(四)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动,夯实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近年来,全省认真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夯实服务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2004年,全省服务业总投资2417.9亿元,2005年增加到3579.6亿元。1-9月份,服务业完成投资3256.4亿元,同比增长30.4%,比全省投资增幅高1.2个百分点。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启动了一批服务业示范工程项目,全省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大型商业网点和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等有了较快发展。济南市2005年服务业投资45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3.3%。淄博等市从2003年起,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今年资金安排又有新的增加。东营市从2004年开始,市、县(区)两级分别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管理使用好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已联合下发了《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鲁财企〔2006〕118号)。各市县也积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菏泽市和东营市分别按照上年GDP万分之三和万分之二提取服务业引导资金,大部分市按万分之一提取。今年以来服务业利用外资也有较快增长,1-9月份,新批设立外资投资项目519个,合同外资21.7亿美元,实际使用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7%、

篇三: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作者:赵彦云 编辑: 加入时间:2008-1-5 8:26:59 来源:中国真空镀膜网 点击次数:362 服务业对于我国而言,可谓新兴产业。其实,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服务业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势所必然,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各主要行业外资进入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因此,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将有助于正确评价中国服务业竞争力,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服务业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指的服务业指广义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服务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为了解其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一、 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构建一个简明综合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如统计理论、经济理论等)为依据,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服务业强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全面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3) 动态性。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服务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又能综合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合理评价各省市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全国的位置,找出各省市区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本文从规模、结构、成长、创新和管理五个方面,构造了综合评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共23个指标,见表1。具体指标如下:

1.规模竞争力

服务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服务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上,而增加值则是通过各种总量指标来加以反映。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选择了五个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服务业的规模竞争力。其一从服务业的整体着眼,选择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额加总)。其二从服务业的细分门类着眼,分别选择了衡量邮电业、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总体发展规模的三个总量指标:邮电业务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计贸易、餐饮业,其他行业的加以剔除)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

2.结构竞争力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张,也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上。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服务业(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高级度。这里我们选择了三个指标来表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产业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是指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第三产业涵盖广泛、行业众多。一般认为,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是传统第三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科学技术及综合服务业是新兴第三产业。后者代表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这里我们采取这三个行业增加值之和占服务业比重(称之为新兴服务业比重)和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新兴服务业人员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成长竞争力

竞争力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则衡量了这种发展态势。这里我们分别选择了服务业内部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衡量服务业的扩张态势。由于增长速度年度间波动较大,为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采用1999-2001年的三年平均增长速度。4.创新竞争力

创新能力代表了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发展的潜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我们用新兴服务业增加值、金融、保险业人均增加值、房地产业人均增加值、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四个指标综合反映各省市区服务业的创新竞争力发展水平。

5.管理竞争力

发展服务业不仅要求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求质量上的提高。这种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低上。经济效益由投入和产出的对比来衡量,这里我们选择了如下四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即上述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资金产出率(资金采取上述固定资产投资额口径)和平均工资。

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取IMD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各构成指标、各个评价要素进行打分、排名。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标准化数据的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最后,对概率值进行加权汇总。在计算过程中,对有关指标做了同一化、规范化处理。计算所得31个省市区上述四大方面的得分以及排名情况见附表。

二、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图1显示了采取上述指标体系对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排名情况:第一名上海,79.30;最后一名贵州,29.30。

各省市区视排名情况来看,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省份为主的省市构成了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福建、天津、四川、辽宁、湖北、河北、湖南、重庆、江西、安徽、河南等以中部内陆省份为主的11个省市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黑龙江、云南、广西、西藏、吉林、海南、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山西、宁夏、新疆、贵州等14省市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构成第三梯队。

各梯队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平均值及人均GDP见表2。各梯队服务业要素竞争力得分情况分别见表3及图2。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各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地区分布上有如下特点:1.由于我国31省市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东强西弱。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梯队地区均为沿海东部省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为73.57,显著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得分(49.44、34.65分)。三类地区在服务业上的梯度差异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衡量)的差异一致。我国31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具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8。这说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定高。

2.图2直观显示了三类地区在综合竞争力五个要素竞争力方面得分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三类地区差异不大之外,其余四个方面(尤其是规模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方向也和综合竞争力完全一致,即这三个方面均是第一梯队得分大于第二梯队得分,第二梯队得分大于第三梯队得分。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结果: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差异相对较小,但在发展规模和管理方面差距显著,与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基本对应的。

三、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区域竞争分析

根据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我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五大子要素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特点。

1.规模竞争力

从各省市区服务业发展规模来看,见附表,广东得分99.92分,排名第一,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第二至五位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得分在80至90分之间);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其规模竞争力得分均超过其综合得分,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强省在其产业规模上已形成绝对优势。排名最后的是海南、青海、宁夏、西藏,得分均低于20分。服务业规模明显地呈现东强西弱局面,排名最后的西藏得分只有广东的15.24%,由此可见,我国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发展规模差距很大,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表4所列出了上述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具体指标得分平均值,从得分来看,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第一梯队的六省市规模竞争力平均得分为84.63分,远远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平均得分(46.47、27.00),各指标平均值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第二、三梯队之间差距小于第一、二梯队之间差距。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规模是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基础。

2.结构竞争力

从服务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排名来看,北京以99.48分的显著优势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天津、海南、广东列第二至五位,得分分别为85.72、65.52、63.11、61.36分,海南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属于第三梯队省份,但其服务业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明显;大部分省份得分在35-60分之间,贵州、河北和河南得分排名在后,得分均不到30分,排名最后的河南得分仅26.42分,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新兴服务业比重各省市区差距尤其显著,排名最后的内蒙古得分只有7.33分,只占第一位北京99.83分的7.34%;上海该指标得分99.76分,列第二位,排名第二至六位的分别是山东、江苏、甘肃和江西,得分78.98、76.70、75.82和73.44,与北京和上海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北京和上海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技术及综合服务业方面的巨大优势。

从表5显示的各梯队服务业结构竞争力指标来看,第一梯队地区各指标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尤其在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指标上,差距更大。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各指标值差距不大,在新兴服务业人员比重上,第三梯队地区高于第二梯队地区,但后者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却高于前者,这反映出第三梯队地区在新兴服务业人员素质、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上的差距。

3.成长竞争力

见附表:四川发展速度排名最靠前,得分74.40分,第二至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内蒙古、广东和北京,得分均高于60分;排名最后的是江西、吉林、云南、新疆、山西和海南等省份,得分均在40分以下。四川、内蒙古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分别属于第二、三梯队,但在发展速度上却分别为第一、三位。成长竞争力是竞争力五个要素中各梯队差距最小的一个要素,这也说明中西部省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由表6可见,各梯队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差距不大,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方面各地区之间得分相近;在房地产业方面则是第三梯队领先于第二、第一梯队地区;在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业两方面,各梯队之间差距显著。这也反映出在经济发达地区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快,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差距显著。

4.创新竞争力

上海以90.14分列各省市创新竞争力第一位,排名列上海之后的依次是山东、江苏、广东、北京、福建、浙江、天津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河北、湖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省市处于第二梯队;西藏、海南、新疆、宁夏、贵州和内蒙古列最后,得分均不到30分。服务业创新竞争力也是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梯度差异,东部地区在金融、保险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其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遥遥领先,这预示东西部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表7显示了三梯队服务业创新竞争力各指标的得分,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方面三梯队差距尤其显著,第一梯队以92.03分的巨大优势领先于第二、第三梯队(47.98、23.91),这也显示出三梯队服务业竞争力差距继

续扩大的倾向。第三梯队地区创新竞争力各指标得分只有30分左右,预示着其竞争力发展潜力不足,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5.管理竞争力

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得分92.02分;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排名分别为第二至五位,第一梯队省份服务业管理竞争力得分除浙江(69.31分)外,其余得分均在70分以上,反映出这些省份服务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梯队省份服务管理竞争力得分除福建和天津外,大都得分在35至55分之间;第三梯队的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和贵州等省份排名最后,得分均在30分以下,贵州得分仅16.23分。由此也可看出第三梯队省份服务发展水平的整体差距:总体规模小,新兴服务业比重小,经济效益差,发展潜力不足。

从表8显示的各梯队管理竞争力指标清楚地表明了各梯队之间的显著差异。在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指标上,各梯队地区间差距更加明显。第一梯队省份各指标得分均在80分左右,各指标发展均衡;第二梯队省份除资金产出率得分较高外,其余指标均不理想,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只有36.43分,甚至低于第三梯队省份,大力提高服务业生产率是第二梯队省份今后的重要任务。第三梯队省份各指标得分均比较低,资金产出率仅23.97分。经济经济效益差是第二、三梯队地区服务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国服务业发展主要问题

1.本文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5个方面选择了23个指标建立服务业指标体系,来对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地区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全面理解、评价服务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找出自己竞争优势、劣势提供了一个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为各级政府进行相关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2.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显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发展规模上的差距,更是经济效益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二、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化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服务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3.从各梯队服务业要素发展均衡度来看,第一梯队省市服务业在规模、创新和管理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服务业结构和成长方面相对落后;第二梯队省市服务业各要素发展比较均衡,得分均在50分上下;第三梯队省市服务业成长速度和结构与第二梯队省市相近,但规模、创新和管理都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导致第三梯队省市服务业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

4.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发展仍处在产业演进的初级阶段,第二、三梯队地区尤其明显。总体来看,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仍然多有不合理之处。这种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信息网络业的迅猛发展,对产业升级和“新经济”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太少,表明第二、三梯队地区服务业中知识性行业相当落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投入和产出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由比较可见,这些省市区服务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滞后、内在结构失衡的矛盾,致使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