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田野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 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2、 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情况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社会基本情况后写出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状。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政策研究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服务的。

3)总结经验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目的的。它对于表彰先进、推广先进典型、指导同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揭露问题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现实甚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引起社会的总是,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同时也为有关部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达到对客观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调查报告的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同一篇调查报告,分类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就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型。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收集资料的同时,注意对资料进行分析,写起来就从容多了。初动笔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下述材料:

1. 按时间顺序做的观察和访问的田野笔记。

2. 在你心目中构成了该文化场景的所有领域。

3. 基于你所选择的领域的术语(类别名),把术语按类别划分好。

4. 所选择的领域的特质(对其成分的界说)。

5. 报告人就研究的类别做的发言。

6. 你观察了所研究的类别之后做的描述。

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资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写下来。 最好先列出提纲。提纲可能包括下列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一些问题:

(一) 前言

1.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场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内容安排怎么样?

(二) 田野工作方法

1.为什么选择这一文化场景?

2.如何联系报告人?

3.主要报告人的特点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资料的选择?

6.有没有遇到特别的难题?

(三) 背景材料

1.与这一文化场景相关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情况怎么样?

2.这一文化场景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四) 文化描述

1.你打算描述什么领域?为什么?

2.报告人使用什么类别划分?

3.他们的类别划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4.这些类别划分是如何界定的?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5.报告人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构建他们的行为?

(五) 结论

1.你能否解释这一文化场景?

2.你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文化描述的资料安排有多种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识结构,这有如绘制一张详细的地图。作者按报告人的文化的类别划分来安排资料,要谨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剖析它们的意义。接着,作者着重介绍在此文化中人们用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这要通过材料来说明。最后,他可能将文化及其功能结合起来讲。每一个社会情况对人们的行为都有要求。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社会情况的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后附的文章可称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们谈不上是理论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较,应该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记录。我们认为这正是民族志研究的开始。

这些文章还有以下的特点。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写成。开展田野工作时,有的学生才刚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有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有的是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则不是。

2.这些文章运用了组织和呈现民族志材料的多种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结构。

3.文章包括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可做研究的广泛的文化场景。集中研究生活

中人们对付各种情形的学问。大多数文章以民族志语义学为基础,有的文章则强调作者自身的观点多一些。

4.涉及到人类学入门,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人类学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开头与这些领域有关,最后则写成独立的研究项目。

每一篇文章都与人类学一向关注的问题有关。比方说,每一个社会都有关于珠宝以及其它身体饰物的习俗;美丽和外表的定义是由文化决定的;各个社会都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关怀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题目都是在非西方社会中做的,而我们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则是我们自己的社会。

二、选择报告题目

1、确定题目。在调查之初,确定田野调查大纲的时候,研究者实际上对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已经有所确定。在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往往只是大体明确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问题,自己的调查对象是什么。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进行,研究者的调查主题在表述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变得界定越来越明确。但是有一点必须指明,经常更换自己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会随着调查的进行而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展开调查之前可以不用确定自己的题目。在调查之前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调查之前的主题越明确,意味着自己的调查越有所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明确,则对今后的资料分析、报告写作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确定一个好题目,是学者们申请研究资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题目的组成。题目的组成可以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也可以由单一的主标题组成。

3、题目的要求:1)标题应该简练,不能太长,一些没有用的词语要删除。2)标题选择上可以用提起人们兴趣的字眼,也可以选择以报告的关键词和问题意识为题目。3)标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往往只会通过你的标题来看你的文章。4)标题中应该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如主题、目标、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够吸引人,并体现报告特点的内容。如果主标题太长,可以考虑用副标题加以说明。5)标题中最好不要出现缩写(如世界银行缩写成为世行)和太拗口的词语。

篇二:田野考察论文

湘西吊脚楼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本文主要介绍湘西吊脚楼的特点、样式、文化内涵、发展历史及建筑传说等。

关键词:湘西 吊脚楼 田野调查报告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一、湘西吊脚楼的特点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的看来,湘西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湘西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湘西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湘西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

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二、湘西吊脚楼的样式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三、湘西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湘西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湘西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四、湘西吊脚楼的历史发展

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

写照。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2、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湘西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3、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4、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五、湘西吊脚楼的建筑传说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

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皆是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湘西人家由于进入到梦境之中,美轮美奂,令人留恋往返。

篇三:钟宅畲族社区田野考察报告

厦门市湖里区钟宅村民俗调查报告

刘芝凤 巫丽绒

时间:3月26日地点:钟宅畲族社区

采访对象:钟福团 畲族钟宅原住民 73岁 学历:读过私塾 钟宅村6组 钟天赐 畲族 宅原住民 62岁 学历:小学五年级 钟宅1组二房 钟天补 畲族 钟宅原住民 71岁 学历:小学 钟宅1组三房 钟国滨 畲族 钟宅原居民,70岁。

采访内容:钟宅民俗

钟宅村概况

钟宅畲族社区位于厦门岛内东北方钟宅湾(现改名五缘湾)畔,背山面海,钟宅湾大桥(现五缘湾大桥)是贯通环岛路的主要干道之一。钟宅人生活在此地差不多有614年,祖上是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迁过来的。据钟宅村几位老人回忆,有人说,钟宅人的祖先有可能是从河南颖川迁到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的。到钟宅建村有五房人,据说还有一房(第6房)人迁居全泉的安溪善坛镇。钟宅畲族村现分为10个村民小组,现有4600多人,这4600多人是钟氏前5房繁衍而来,人口比较多的房下(支系)又称为“角落”。

经济状况

钟宅人以前过的是“4个月吃山(稻),8个月吃海(蛎)”的生活。钟宅村稻田在山(坡)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责任制到户时,平均每人分得一分水田,三四分旱地。一年种两季水稻,在每年的立春左右育种,清明左右插秧,六月份就可以收割了,此时收割完后第二季水稻就开始播种了。除了种田之外,钟宅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养殖海蛎,据村民介绍,一年中大约有8个月要靠海蛎生活,钟宅的海蛎是厦门口碑载道最好的海蛎。

2004年厦门政府开发钟宅湾,征用了钟宅村的全部土地,村民全部农改非,成为城镇居民户口,村民由原来种地和养殖海蛎的生活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迁。目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房屋出租和打工。一间约11平方米的房间一般一个月有140元左右的租金,一户53岁的村民说,他家房租一月2000-3000元。年收入约3-4万元左右。家有高层建筑且房间多的,有在外打工上班的人家,每年约有7-10万左右的经济收入。也有少数个别没有出租房或无劳动力的人家,属于困难户。

宫庙文化资源

钟宅村现保存完整的有庙宇有5座,还有一座户国尊王庙在海边(现519路公交终点),村里东西南北方向各有澜海宫(观音庙)、相公庙(保安殿)、王公庙、妈祖庙四座大庙,村中有土地庙。每年水稻有好收成后就会到山上种田的地方拜祭土地公,一年收两季水稻,即会祭拜两次土地公,以祈求下一季水稻有好收成,五谷丰登。农历初一、十五要到海边拜海神。

钟宅村民俗:

大年初一:这一天,钟宅人都会带上手礼(有烟、酒、红包等)到亲戚朋友

家拜年,说上祝福的话以表心意。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就会携丈夫回娘家拜年,女儿女婿拜完年后一般不会留下来过夜,而是当天就走了。

大年初三,亲戚朋友都不会走访,当年有新坟(新去世的丧家)要在家里祭拜死去的亲人,祭拜的供品有猪头、鸡、鸭、年糕等,各家会请师傅用纸(可以是白色的纸也可以是彩色的纸,随各家人的心意)制作1—2尺的纸床,然后烧给新近逝世的亲人,一人一张纸床。以前逝世的就不用烧纸床了。忌讳别人来家串门,会认为是家里又有人要走,不吉利。

大年初七到初九祭天公,有“摇菩萨”活动。特别是初九最热闹了,村里会举办摇菩萨活动,也叫抬菩萨,就是抬着菩萨一摇一晃的巡村,这一天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全村分为十七、八个香火点,供全村人祭拜。初九这一天,村民会把菩萨抬出来巡村,请来法师(村民叫师公),法师拿着法铃、法绳,吹着牛角走在最前面,紧接着三坛鼓(两个锣、两个鼓),再接着小锣鼓和腰鼓(解放后才有),然后是抬着神轿的队伍,菩萨就坐在神轿里面,村民都会在最后面跟着神轿,但是也不是所有村民都能跟着神轿的,生小孩没满月的媳妇不能跟,村里的宫庙也都不能进。到了晚上就会请芗剧团来唱歌仔戏,有时一连三天都唱戏,非常热闹。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是到澜海宫祭拜的日子。来还愿的村民一定会拿着面龟(过去是用米粉做的,现在用面粉做)来祭拜,拜祭完之后就把面龟留在供桌上,而来求愿的人就会把面龟带走,放在家里供奉,以祈求全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做生意需要钱的人还会来澜海宫借钱,头年借,次年还两倍的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钟宅的新婚夫妇在这一天都要来摸宫里的龙柱,祈求添丁。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祭拜,连来到钟宅的外地人都入乡随俗了,也跟着祭拜,祈求生意红红火火。农历二月十五是王公(护国尊王)的生日,村里会组织村民到龙海白郊请香火。连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农历二月二十二是相公(广泽尊王)的生日,要到南安诗山请香火。笔者刚好在这一天来到钟宅,赶上了这好日子,来相公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庙里人气旺盛,香火缭绕,每户人家都会添香油钱以表心意。到了晚上六点半,就是唱大戏,龙海市琴艺芗剧团唱歌仔戏,表演开场前要浓妆扮演八仙和戴着面具的财神爷,敲锣打鼓地到广泽尊王殿(相公生日)去拜祭神灵,以求开场吉利。晚上演的是家庭剧《奴婢恩仇记》,内容大概是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另外的家奴所救。主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我们赶上这个民俗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各家各户要祭拜祖先,钟宅人称为“三日节”或“拜厝”。农历三月二十是妈祖生日,妈祖是海上女神,保佑钟宅人出海打渔平安归来。虽然现在钟宅人不出海打渔了,但是仍然保持着对妈祖虔诚的心,每年都要组织一百来号人到湄洲岛妈祖庙请香火。白天演木偶戏(也叫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演戏的钱由许愿、还愿的人家出。

农历四月就是唱“平安戏”,要选吉日,一般是在双日。清明节各房要扫墓祭祖,在祖墓前面演布袋戏,意为演给祖先看。此外,一房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在祖墓旁吃团圆饭,钟宅人称之为“吃祖墓”。

五月端午节,钟宅人就要包(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田野考察报告)粽子、在门口挂艾草、洒雄黄酒,他们会到集美龙舟池看龙舟赛,但是他们不参加。

农历六月十五,钟宅人又叫“过半年”,他们要搓汤圆(用糯米粉做的,有

白色和红色),吃汤圆,老人么笑着说,“这一天如果不吃汤圆就不会增半岁,吃了就会多半岁。”而在冬至(也叫冬节)这一天吃汤圆,就是多了一岁。钟宅人在冬至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吃汤圆、吃薄饼(也叫春卷),吃薄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习俗。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从初一演戏演到月底,白天演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农历六月的钟宅整个月都是热闹的。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钟宅人称之为“七娘妈节”,大多数钟宅的女人都要拜月亮,祈求自己家的孩子、闺女平安、乖巧、心灵手巧。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过鬼节,在妈祖庙前糊一个大普渡公,普渡公是用大水缸做的,头上站着观音菩萨,普渡公旁边站着一个高鬼,钟宅人称为僵尸,一个小鬼,还有两个伺候的小鬼,叫清风、明月,老人说那些鬼都很面目狰狞,他们小时候看了都害怕。中秋节,要抬菩萨巡村,吃月饼、吃面龟,

俗话说“八月十五吃完面龟,棉袄穿上身”,就是说八月十五过后天气转凉要添衣服了。同时也有搏饼,老人笑着说,“搏饼最早的也是在钟宅,厦门学钟宅搏饼,后来才传开的。”

钟宅人不过九月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要摇菩萨,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钟宅最隆重、做大规模的活动就属于“送王船”民俗节,也叫“烧王船”,目前,该活动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四年举办一次,分别在鼠年、龙年、猴年举办。传说在宋朝年间,朝野纷乱,有三十六位进士在闽地被杀害,内乱平息后,皇帝为了安抚其冤魂,把他们封为王爷,分给厦门周边的百姓供奉,钟宅分得三位。送王船一般在农历十月的中下旬举办,具体要掷卦选吉日。钟宅人在农历四月唱完“平安戏”后,就开始准备了。分为前期准备造船和后期巡船烧船两阶段。船是由真木制作的,钟宅人对船的规格很讲究,船的长、宽、高、零件部位都是有规定的。制作出来会是一艘长10多米、高3米多的大船,船制作完后就会在吉日送到祖厝供全村人祭祀,请来锣鼓队、舞狮队助兴,放鞭炮,节日的气氛顿时高涨,然后一天是游船,最后一天晚上就是把船送到钟宅湾的海边焚烧,船上装满了米、糖、盐、木料,大船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意味着王爷带着这些乘着船、带着物料出海巡游四方去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送菩萨上天,二十四送灶神上天。除夕夜,也叫二十九夜或三十夜,就是全家人祭拜祖先,吃团圆饭。钟宅村里的神明每次过生日,全村每家每户都回来庙里添香油,甚至来钟宅做生意的外地人也会来添香油,钟宅人一年添给神明的钱估计有十几万。而且每次祭拜活动都是全村人出动,甚至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回娘家祭拜,外地人也会来祭拜,可见钟宅人对神明的崇拜、虔诚之心。

歌仔戏

采访对象: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演员

时间:2011年3月26日晚上,表演现场。

歌仔戏

传统乐器特定四大件(文场):壳仔弦、大管弦、月琴、六角弦。武场还有锣鼓。此外,还有补充的乐器:扬琴、笛子、板胡(伴奏)、大提琴(用于补充低音)、洞箫、唢呐。

演出的剧团名字: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

演出的剧目:家庭剧《奴婢恩仇记》

内容: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救了而演绎了善有善报的伦理剧。 主要角色: 演员名字:

连理(主旦)陈秋红

韩国华(主生) 林雪琴

韩琪(童生)林艺君

女婢之一 郑凉菁

奴才 林金环

老丑 黄锐彬

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成立13年,在漳州和厦门演出,通过广发名片和熟人介绍,一年差不多有演240天,即240场,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每场演出有七八千收入,而平常一场也有三千左右收入。

日常生活

地点:钟宅街道的一间饭馆

采访对象:来自龙岩的阿姨

内容:阿姨正在用淘米水洗菜,阿姨说用淘米水洗菜干净,能祛除菜虫、脏东西,而且农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采访对象:来自贵州黎族的老太太

老太太穿着特色的黎族服装在菜市场买菜,她说是来此做生意的。

采访对象:一位65岁姓谢的老人

谢老人来自武汉,先前从事地质工作,来此养老,在钟宅居住了一个月左右,他想先住下来看,到时候可能的话会在钟宅长期居住。他认为钟宅人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吃稀饭。

采访对象:卖猪肉的中年人

他来此卖猪肉3年了,感觉在钟宅一般,钟宅人喜欢吃廋肉,特别是排骨,而来此打工的人大多买带有肥肉的廋肉。

采访对象:来自江西的中年妇女

一家人来此地居住,租了一间10多平米的房子,带有阳台、卫生间,租金140元,丈夫在这附近做工地,来钟宅主要是因为租金便宜,离工地近、方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