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6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消化与吸收-医学生理学-讲义-06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概述

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以保证新陈代谢的需要。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道的运动把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将食物推送到消化道远端,最后把不能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分解的过程。

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伸展性大,能够适应食物容量的变化。经常处于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紧张性,这使消化道内经常维持一定的基础压力,有利于胃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温度变化、化学和机械或牵张刺激很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膜电位 幅值为-50~-60mV,主要由K + 的跨膜扩散造成,生电性Na + 泵在静息电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因慢波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为基本电节律,也称电控制活动或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 当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去极化超过阈电位时就产生动作电位。又称为快波。

二、消化的神经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两条途径调节消化道功能:①直接作用: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主

要是迷走神经);②间接作用:通过体液途径即激素或神经内分泌途径。

(二)内在神经系统

内在神经系统又称为肠神经系统,由分布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器官内数目巨大的神经元和初级、次级、第三级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网络构成。

分为:①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主要与调节肠运动有关。②粘膜下神经丛,位于消化道粘膜下,粘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局部的血流量。

(三)外来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活动,减少腺体分泌,其作用途径有二:①小范围内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直接抑制平滑肌;②大范围内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盆神经。兴奋时大多数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胃肠运动增强,增加腺体分泌。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有: ① 消化酶分解食物的各种成分;②稀释食物,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③改变消化道内的 pH环境;①消化液中的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具有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化学性和物理性的损伤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1.开放型细胞 分泌颗粒集中于细胞基底部。颗粒膜与细胞膜相融合,将内容物向细胞外释出,成为胃肠激素。

2.闭合型细胞

(二)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1.内分泌 胃肠激素直接释放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远处靶细胞而起作用。

2.旁分泌 胃肠激素通过细胞间隙,扩散到邻近靶细胞而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

3.神经分泌 胃肠激素作为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起作用的,属于神经分泌。

4.自分泌 胃肠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扩散到细胞间隙,再作用于分泌该激素的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称为自分泌。

5.腔分泌 内分泌细胞把胃肠激素直接分泌入胃肠腔内发挥作用,称为腔分泌。

(三)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营养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作用。

3.对其他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

(四)脑一肠肽

胃泌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等,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神经中枢中。

第二节口腔内的消化

一、唾液及其生理作用

三对主要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中性,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二)唾液的生理作用

①化学性消化作用;②对口腔起清洁和保护作用;③湿润口腔,利于说话与吞咽;④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属于神经反射性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调节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

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加强腺细胞分泌活动,唾液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也能引起唾液分泌中等增加。

二、咀嚼

咀嚼是随意运动,牙齿的咬切和研磨,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三、吞咽

吞咽是把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的过程,由一系列高度协调的反射活动组成。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口腔期,指食团从口腔进入咽。为随意期。

第二期为咽期,指食团从咽进入食管上端。

第三期为食管期,指食团从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内。当食团经过食管上括约肌后,引起该括约肌反射性收缩,食管产生由上而下的蠕动,将食团推送入胃。蠕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分为:①原发性蠕动;②继发性蠕动。继发性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增强原发性蠕动的推进力,清除由于吞咽或胃内容反流后停留在食管中的残留物。

第三节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一)胃粘膜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组成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主要有三种:①贲门腺,分泌碱性粘液。②泌酸腺,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③幽门腺 分泌粘液,及少量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2.内分泌细胞 ①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②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③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胺。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又称为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盐酸以解离状态的游离酸或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的形式存在。两者酸度的总和称为总酸度。正常人空腹时,有基础酸排出量。

(1)盐酸分泌的细胞机制: H + 的主动分泌与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的作用有关。

质子泵是一种镶嵌于膜内的转运蛋白,具有转运 H + 、K + 和水解ATP的功能。壁细胞分泌的H + 来自胞浆中H 2 O解离,生成的H + 和OH - 。H + 在质子泵的作用下,主动转运到小管腔内;OH - 在碳酸苷酶的催化下,与CO 2 结合生成HCO 3 - ,在细胞的基底侧HCO 3 - 与Cl - 进行交换,HCO 3 - 进入血液,而Cl - 则进入细胞内;在细胞顶膜,Cl - 通过膜上特异的Cl - 通道进入小管腔,与H + 形成HCl。质子泵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

(2)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分解蛋白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②杀死进入胃的细菌;③进入小肠后,引起胰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激素的释放;④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内合成,在盐酸作用下或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胃蛋白酶又能反过来对胃蛋白酶原起激活作用(自我激活),形成局部正反馈。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3.粘液 由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覆盖在胃粘膜表层,形成凝胶保护层。具有润滑作用,能保护胃粘膜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HCO 3 - 中和H + 的作用发生在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在粘液层形成一个pH梯度。避免了H + 对胃粘膜的直接侵蚀作用,也使胃蛋白酶原在上皮细胞侧不能被激活,可有效地防止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由粘液和HCO 3 - 共同构筑的抗损伤屏障,被称为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促进维生素B 12 的吸收。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与胃酸分泌调节有关的主要神经中枢有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丘脑和孤束核。

2.调节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1)促进胃酸分泌的物质

l)乙酰胆碱: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壁细胞而促进胃酸分泌,其中通过兴奋ECL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途径更为重要。乙酰胆碱也能引起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及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2)组胺: ECL细胞分泌的组胺与壁细胞的H 2 型组胺受体结合后,有很强的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ECL细胞上存在着乙酰胆碱受体、胃泌素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

3)胃泌素:①刺激胃酸分泌;②促进胃肠道粘膜生长及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RNA和DNA合成增加,称为营养作用; ③ 其他作用: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4)乙酰胆碱、胃泌素和组胺在引起胃酸分泌中的相互作用:这三种内源性物质的受体同时兴奋时,才能引起胃酸的有效分泌。

(2)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质

1)生长抑素:可通过直接抑制壁细胞泌酸、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及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等多种途径使胃酸分泌减少。

2)胰泌素:小肠上部S细胞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胰液中碳酸氢盐和H 2 O的分泌,也具有明显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的作用。 3)5-羟色胺:是存在于肌间神经丛中的神经递质,能抑制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4)前列腺素:对进食、胃泌素、组胺等引起的胃液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都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等)。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性分泌。与食物有关的形状、气味、声音等刺激信号可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食物兴奋了口腔和咽部等部位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中枢整合后,经迷走神经到达胃腺细胞,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另一方面,作用于胃窦部的G细胞引起胃泌素分泌,间接地刺激胃腺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酸度高、量多,胃蛋白酶原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2)胃期:①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受到扩张刺激,产生的兴奋性冲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胃泌素间接引起胃腺分泌;②胃幽门部的感受器受到扩张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而引起胃泌素分泌;③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胃泌素的分泌。

(3)肠期:当食物进入小肠后,可通过其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作用,使十二指肠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小肠粘膜还能释放一种称为肠泌酸素促进胃酸分泌。

篇二:生理学 第六篇 消化和吸收

第六篇总结

一、主要内容

这一篇主要讲了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消化分为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消化形式。 消化道中的肌肉多数是平滑肌,膜电位有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三种。其中静息电位较小,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慢波电位是指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节律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ICC)。目前认为它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慢波的产生不依赖外来神经的支配,但慢波的幅度和频率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当消化道平滑肌受到各种理化刺激或者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即可产生动作电位。消化道既受自主神经的支配,又受胃肠道内在神经丛的管理,其中交感神经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起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通常起兴奋作用。 在口腔中,食物可以通过咀嚼消化,也可以通过唾液消化。口腔中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唾液有润湿、清洁、保护、消化等作用,受神经、体液因素调节。进食时唾液的分泌增多,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而食物的性状、颜色、气味为条件反射。

食物进入胃后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碳酸氢盐。盐酸具有多种作用,比如

1.激活胃蛋白酶原2.使蛋白质变性3.杀灭细菌4.促进胰液、胆汁和

小肠液的分泌。胃非泌酸腺分泌的粘液和(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论文)碳酸氢盐可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保护胃黏膜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胃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实现,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实现。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等可促进胃液的分泌,盐酸、蛋白、脂肪和高张溶液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小肠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既可通过分泌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等化学性消化,又可通过机械性消化。其中胰腺是整个消化道中最重要的消化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双重功能。胰液中的碳酸氢盐可以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侵蚀,同时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可以分解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胆汁的成分很复杂,含有无机物、有机物,还含有重金属离子,但不含消化酶。其中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是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因为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以作为乳化剂,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胆盐可经过肠-肝循环重复利用。小肠液的消化作用不强,主要作用是稀释小肠内容物。

食物被消化后就要被吸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不同,口腔吸收能力有限,但可以吸收多种药物,比如硝酸甘油,通过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经颈内静脉进入心脏,再流至全身,速度要比口服快。胃由于胃黏膜缺少绒毛,且上皮细胞间是紧密连接,只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对酒精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绝大多

数消化产物在小肠被吸收。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二、存在的问题

消化道中有很多Cajal细胞,是不是每个Cajal细胞控制一定范围的消化道平滑肌?这个范围会不会重叠?Cajal细胞彼此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它们发出的慢波电位频率是否相等?

三、学习的心得

这一篇讲了消化,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就讲了人是怎么消化食物的,很容易将知识串起来,自我感觉这样记忆确实更牢固,以后要将知识尽量串成一条线来记忆。

篇三:消化与肾脏生理论文

一. 肾脏

(1) 肾脏的位置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肋腰点),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2)肾脏的结构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其下属的近端肾小管、髓袢、远端肾小管组成。每个肾脏大约包括100万个功能单位。并不是每个肾单位都工作,因此拆除一个肾后,人还能正常生活。但是肾单位坏死后不能够重新恢复。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由于其体积较小,故手术时要注意不能丢失,否则将危及病人生命。

(3) 肾脏的功能

1 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废物通过肾小球血滤过、肾小管的分泌,随尿液排出体外。

2 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人体酸中毒(ph<7.35)临床表现主要是:a.呼吸困难,换气不足、气促、发绀、胸闷、头痛等。b.酸中毒加重,出现神志变化,有倦睡、神志不清、谵妄、昏迷等。

人体碱中毒(pH>7.45)临床表现主要是:a.呼吸浅慢;b.精神症状:躁动、兴奋、谵语、嗜睡、严重时昏迷;c.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有手足搐搦,腱反射亢进等。

3 内分泌功能。

①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

统来调节血压。

②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 活化维生素D3 。调节钙磷代谢。

④ 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等。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T1/2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代谢紊乱。

⑤ 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4) 肾脏 - 引起尿毒症的常见疾病

1、慢性肾小球肾炎:因长期肾小球病变的不断损害以致肾脏逐渐失去功能。肾炎晚期是我国尿毒症最常见的原因。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细菌感染致使肾脏发生纤维化萎缩、失去肾功能。

3、高血压:长期高血压病,使肾脏的肾小球受损硬化、肾脏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4、继发于系统性疾病:常见如红斑狼疮性肾炎引起的尿毒症。

5、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由于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基底膜进行性增厚,使肾

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痛风肾病晚期也可导致尿毒症。

6、长期慢性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肥大时正常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造成双肾盂积水,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会使肾功能受损造成尿毒症。

7、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两侧肾脏不同程度被许多没有功能的水囊所取代,随年龄的增长病情也在恶化,有的患者二十几岁即发展成为尿毒症,多数则在40—50岁以后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换肾是治疗尿毒症的比较好的方法,否则只能依靠血液透析,但是透析机器永远也比不上人体的肾。

二. 胃 肝脏 (1)胃的部位、形态、大小

胃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肠,大约在人体的胸骨剑突的下方,肚脐的上部,略偏左。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胃的充盈程度和体位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也可因年龄、性别和体型不同而有所差别。初生儿胃的容积仅为7-10毫升,1岁以后为300毫升,3岁时可达600毫升,成人大约为3000毫升。有人把胃形容为一个口袋,称之为一个巨大的食品库。成年人在饥饿状态时胃可以缩成一根管状,而丰满状态时长约20~30厘米,可容纳1~3升,充满时可扩大到原来的1~10倍。正是因为胃具有极大的收缩性,才极少发生因进食过饱导致胃破裂的结果。

(2)胃的结构

胃近贲门的部分叫贲门部,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或幽门窦,这两者的中间部分叫做胃体部。 胃壁一般由 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粘膜层,外层是浆膜层,中间是由平滑肌组成的肌层。肌层因肌纤维走向不同而分为斜行、环行和纵行3层。

(3)胃的生理功能

1.将吃下的食物暂时储存。

2.物理性消化:胃部会搅动(强烈的蠕动),将来自食道的固体食团搅碎为半固体的食糜。

3.化学性消化:分泌含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成多肽。

4.胃酸杀死食物中大部分的细菌,除幽门螺旋菌。

5.贲门括约肌控制食道的固体的食团流入胃部的速率,亦能防止食团倒流。

6.幽门括约肌控制胃部的半固体的食糜流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7.吸收一些简单分子如水、酒精、药物。

(4)胃的分泌

胃腺的泌酸细胞会在消化过程中分泌出胃酸(氢氯酸HCl pH=2),而主细胞会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用于杀死附在食物表面的细菌。蛋白酶-用于将蛋白质转为肽。

为避免由蛋白质组成的胃壁被蛋白酶分解,因此主细胞会先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它们是无活性的,所以不会伤及胃。当需要消化蛋白质时,才会被胃酸激活成胃蛋白酶和凝乳酶。

(5)常见的胃疾病

所谓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此外,有些邻近脏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病“的表现,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幽门螺杆菌,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6)肝脏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区块,受肋骨组成的胸廓保护。

肝脏有双重血液供应,与腹腔其他器官不同。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肝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肝脏功能由肝细胞进行,功能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人体最繁忙器官。

a.氨基酸的合成;b.糖代谢:糖异生、糖原分解、糖原;c.负责蛋白质代谢d.脂质代谢:胆固醇合成、脂肪生成、甘油三酯(脂肪)生产;e.主要红血细胞的生产者;f.生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g..主要的血小板生成素的生产者。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可调节生产血小板的骨髓;h.分解血红蛋白,造成代谢物,添加到胆汁的色素(胆红素和胆绿素);i. 将氨转换成尿素。

肝的疾病:黄疸、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三. 胆囊 小肠 胰腺

(1)胆囊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用。

肝细胞中进行的化学作用会制造出大量的副产品,其中一种就是胆汁。肝会不断分泌胆汁,流进胆囊中储存。当小肠进行消化作用时,便会释放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在肝胰壶腹与胰汁混合,并排到十二指肠。胆囊也会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分,胆汁最后会被浓缩四到十二倍

(2)小肠

人的小肠上起幽门,下止回盲瓣。成人的全长约5—7米,盘曲在腹腔中下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部无明显界线,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和消化器官。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如果把所有的绒毛展开抻平,其面积可以覆盖半个网球场,巨大的表面积使营养物质能够在1-2小时内得以迅速吸收。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 乳酸杆菌是指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酸牛奶中有此菌。是一群生活在机体内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它维护人体健康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

(3) 胰腺

胰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 胰腺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肠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

胰岛素的功能为:

a.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

b.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c.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d.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

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灸

胰高血糖素促进分解代谢,生物作用包括:

a.促进肝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增加

b.促进脂肪分解、过多氨基酸和加强脂肪酸氧化导致酮体生成增多---称为糖异生可转换额外之氨基酸成,成间单碳水化合物,并将不同形式得食物转换成能量运用。

四 感想

感谢三位老师在周末还辛苦地从同济赶到华科来为我们讲课。这门课程让我掌握了一些医学的常识。这些知识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预防一些疾病。

热动

1102班 杨贤沛 u201111422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