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例子 > 列表页

关羽忠义勇武的例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9  分类: 例子 手机版

篇一:关羽的故事

关羽的故事

关羽(约162-220年),字云长(原为长生),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将领。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称为关圣帝君、关圣帝、关帝君、关帝等。道教奉为五文昌之一,又尊为“文衡圣帝”,或“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中国佛教界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民(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关羽忠义勇武的例子)间由于《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称其为关二爷、关二哥,直至现当代的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中,仍然经常出现祭拜关羽的情况

1.桃园三结义简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简介: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败走麦城简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

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4.斩颜良诛文丑简介: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没有上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会,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枪,被人背砍。

5.过五关斩六将简介: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6.单刀赴会简介: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

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7.水淹七军简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篇二: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作 者

系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0101113

指导老师

日 期 2014年5 月5日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院长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魏翔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 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 、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

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他拥有一身好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武艺仅次于吕布,

为人更是深明大义,见有招兵破黄巾贼而去投军,他投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破贼”。

这显然是一种以身报国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流落他乡,身无定处,关羽为国为民的意愿仍是很强烈,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3]

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从他的相貌、语言、行为都集中表现出一个“忠义之士”的特征,忠义智勇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其品格的核心,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在小说的后文中,多次描绘其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形象。至死不渝,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正如李贽尖锐的指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4]古往今来我们无不在羡慕刘、关、张的兄弟情谊,感叹关羽的忠义品质。

(二)忠义品性令敌手折服

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儒家认为“义”是以“忠”为前提的,。一个人立身安命首先要忠于父忠于君,才能以“义”取身安命。关羽是集文人形象和武将特征

于一身,他深知春秋大义,更是明白“忠”与“义”的关系。

关羽的“义”绝不是今天我们所片面理解的那种江湖“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是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忠义”。 [5]关羽高尚的气节和品德,不仅仅在蜀汉流传,即使是蜀汉之外对他为人忠义都大加赞赏,无论是奸雄曹操还是一代枭雄孙权对其品德都是无比敬仰。从其行动上,无论是在对刘备的忠义,还是与敌人对决,关羽表现的是一种侠者风范,忠勇仁义,不乘人之危,不投机取巧,更不会以诈取胜,就算是与强劲的敌人相遇,也要公平对决,不暗箭伤人,更不会为胜利而采取龌蹉卑鄙下流的手段,他做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重品德也重气节,义薄云天使对手感叹。他过五关时明知道守关将领并不会真心放其通过,而仍是以真心去对待,他快意恩仇,斩六将时被逼无奈,但也是情理之中,他忠于兄弟,用生命去维护结拜誓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一共对曹操下跪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张辽,第二次是感谢曹操赠其赤兔马。关羽从来没有为了一个人来向别人头,就算是丢到自己性命也保持孤傲的头颅。张辽又是何许人也,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关羽去为他下跪呢?张辽原是吕布帐下的一员大将,曾奉吕布之命攻打小沛,关羽因其“仪表非俗”而相劝之“何故失身于贼”,因“知此人有忠义之气”,不用恶言相加,“以正言感之”,使迎战的张飞罢战领悟。[6]可见关羽是欣赏张辽身上的“忠义之气”,正是对其自身忠义之志真实的写照。第五十三回写到“关云长义释黄汉升”更加深化了他对敌手的重情守义特征的描写。无论是张辽还是黄忠都最后成为忠心报主的战将,他们都是一代忠臣名将,名垂千古。

关羽的忠义对同时代的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以马超为例,马超是三国名将,初降刘备,“刘备见而深爱之,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马超这么做关羽当然是不允许了,关羽“请杀之”,先主以恩德服于天下当然是不同意了。最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当大会诸将时候,关、张二人并站立在刘备两侧。当马超进来,正要去入座,但见关、张立而先帝两旁,大惊,从此以后尊事刘备。是因为关羽对先帝的忠义态度,使马超大惊,更是关羽对先帝的忠义让马超所震撼,更使其终身为蜀汉建功立业。关羽用自己的行动,深深地给桀骜的马超上了一课,使三国英雄马超也对先帝大为敬畏,并使其为蜀汉尽心尽力。

(三)侠肝义胆美名远扬

小说开篇就点明关羽的侠义之心,他见不得世间不平事,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整个表现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小说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甚是传神,

篇三: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摘 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 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 、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

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他拥有一身好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武艺仅次于吕布,

为人更是深明大义,见有招兵破黄巾贼而去投军,他投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破贼”。

这显然是一种以身报国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流落他乡,身无定处,关羽为国为民的意愿仍是很强烈,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3]

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从他的相貌、语言、行为都集中表现出一个“忠义之士”的特征,忠义智勇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其品格的核心,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在小说的后文中,多次描绘其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形象。至死不渝,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正如李贽尖锐的指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4]古往今来我们无不在羡慕刘、关、张的兄弟情谊,感叹关羽的忠义品质。

(二)忠义品性令敌手折服

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儒家认为“义”是以“忠”为前提的,。一个人立身安命首先要忠于父忠于君,才能以“义”取身安命。关羽是集文人形象和武将特征于一身,他深知春秋大义,更是明白“忠”与“义”的关系。

关羽的“义”绝不是今天我们所片面理解的那种江湖“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是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忠义”。 [5]关羽高尚

的气节和品德,不仅仅在蜀汉流传,即使是蜀汉之外对他为人忠义都大加赞赏,无论是奸雄曹操还是一代枭雄孙权对其品德都是无比敬仰。从其行动上,无论是在对刘备的忠义,还是与敌人对决,关羽表现的是一种侠者风范,忠勇仁义,不乘人之危,不投机取巧,更不会以诈取胜,就算是与强劲的敌人相遇,也要公平对决,不暗箭伤人,更不会为胜利而采取龌蹉卑鄙下流的手段,他做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重品德也重气节,义薄云天使对手感叹。他过五关时明知道守关将领并不会真心放其通过,而仍是以真心去对待,他快意恩仇,斩六将时被逼无奈,但也是情理之中,他忠于兄弟,用生命去维护结拜誓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一共对曹操下跪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张辽,第二次是感谢曹操赠其赤兔马。关羽从来没有为了一个人来向别人头,就算是丢到自己性命也保持孤傲的头颅。张辽又是何许人也,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关羽去为他下跪呢?张辽原是吕布帐下的一员大将,曾奉吕布之命攻打小沛,关羽因其“仪表非俗”而相劝之“何故失身于贼”,因“知此人有忠义之气”,不用恶言相加,“以正言感之”,使迎战的张飞罢战领悟。[6]可见关羽是欣赏张辽身上的“忠义之气”,正是对其自身忠义之志真实的写照。第五十三回写到“关云长义释黄汉升”更加深化了他对敌手的重情守义特征的描写。无论是张辽还是黄忠都最后成为忠心报主的战将,他们都是一代忠臣名将,名垂千古。

关羽的忠义对同时代的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以马超为例,马超是三国名将,初降刘备,“刘备见而深爱之,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马超这么做关羽当然是不允许了,关羽“请杀之”,先主以恩德服于天下当然是不同意了。最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当大会诸将时候,关、张二人并站立在刘备两侧。当马超进来,正要去入座,但见关、张立而先帝两旁,大惊,从此以后尊事刘备。是因为关羽对先帝的忠义态度,使马超大惊,更是关羽对先帝的忠义让马超所震撼,更使其终身为蜀汉建功立业。关羽用自己的行动,深深地给桀骜的马超上了一课,使三国英雄马超也对先帝大为敬畏,并使其为蜀汉尽心尽力。

(三)侠肝义胆美名远扬

小说开篇就点明关羽的侠义之心,他见不得世间不平事,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整个表现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小说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甚是传神,关羽手臂中毒,华佗对其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关羽对答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直面死亡,就算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没改变其侠义忠勇之志。任凭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众人皆掩面失色,而他却静坐

不变,饮酒吃肉,谈笑弈棋,不显任何痛苦之色。华佗感叹其为“真神人也”,众将更是大为佩服他的侠肝义胆,处变不惊的精神。

他既有侠义也不缺失仁义,对弱者他怀有一颗宽厚仁义之心。关羽在漫漫千里寻兄的路上,就算是危难时期也不失侠义之情,替胡老大人捎带家书给其小儿胡班,也正是这封家书救关羽一行人的命,胡班感其重情重义恩德,冒死放走关羽不忍加害。借住郭家,对郭氏之子更是仁至义尽,郭家小儿先偷其赤兔马关羽看在他老父郭常之面留其性命,但郭氏之子不思悔改,半路纠集黄巾军来抢赤兔马,即便是这样关羽还是放了他,并没有取其性命,而是放其生路,这既是侠义也是仁义。当刘备刚落脚徐州时候,曹操就派大将刘岱、王忠攻略,二将战败,刘、王二人被俘,刘备施以仁义治天下,准备放走二将时,张飞要去拦杀,被关羽阻却。[7]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关羽得志还是失志之时,表现的都是其仁义宽厚,不以强欺弱,而是以仁义示天下的侠义品性。

(四)兵败走麦城

关羽品德高远,无论是在帮助刘备“恢复帝业”还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管前面遇到多大困难,无论前方是千军万马还是万丈深渊,他都是义无反顾,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和忠义之志。即使是荆州失守兵败麦城也至死不渝,从不委曲求全贪生怕死,而是光明磊落,死的其所,更不苟活于世。

荆州失守的危难之际,仍在想着试图重新夺回,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对兄弟的承诺,也是对蜀汉王朝的忠心,不成功便成仁。面对东吴劝降不变“汉家节”,“吾乃汉将,岂降贼乎”字字有声。关羽的“忠义之气”直上云霄,“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志,竹可焚而不可以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正如后世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降,一个忠义凛然的形象展现在脑海中。所以被东吴的孙权称为“真忠臣也”。即使高官厚禄也改变不了其忠义之心,其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就算是奸雄曹操在关羽死后也是对其大加封赏,更是以王的葬礼来安葬其亡灵,可见战场上的对手也对其忠义之志大为感叹,欣赏他忠义品质。

二、以勇猛、智慧写忠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集勇猛、智慧于一身。作者不仅仅从正面来写关羽的“忠义”形象,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来展现关羽的勇猛无敌,有胆识更兼有智慧的特点。而所有的这些方面,展现的就是他的“忠义”,因其勇猛,有胆识有智慧,才能做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才能最终达到“恢复刘汉王朝”的忠义理想。

(一)温酒斩华雄,足可见其“勇”

华雄是董卓帐下一员猛将。小说在其中出场时极力的渲染华雄的威武、高大、勇猛,“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尤其是在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危险的局势下,只不过是玄德之弟的关羽主动请战,一个小小“马弓手”,不惧外强内疑的局面,“出账提刀,飞身上马”,“酒尚温时斩华雄”,以极其夸张简单的笔调,详略得当的语言处理,彰显了其勇猛无比,胆识超群的特点。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显示着其大气豪迈,英勇无敌的气概,传奇着忠君报国平天下的赤子之心,用勇猛传奇着忠义,用行动书写着武将勇猛的本色。

(二)放水淹七军,足可见其“智”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于禁乃曹操的心腹大将,曹操认为派他到樊城驰援可保万无一失,但事实却并不如曹操打算的那么好。当面对于禁大军,关羽表现的是处变不惊,即使是面对敌前先锋庞德暗箭袭来,伤其手臂,并不是以报私仇为快,而是先大局后私仇,这是一种大气和智慧的体现。如果不是于禁心胸狭窄,怕功归庞德,而不听其劝告,一意孤行驻军在罾口。当关羽得知于禁驻军罾口,大喜说“于禁必为我所擒矣”,更是说“鱼入罾口,岂能久乎”,起初诸将并不信,但事实证明关羽是对的,为主将者上知天时下知地理。结果是秋雨大致,关羽掘襄江之水,淹于禁大军于汪洋之中,不动兵马致敌于危难之中,使于禁帐前跪拜投降,这是因“智慧”取得胜利。也是智慧勇猛使关羽威震天下,诸侯惊骇。当处在复杂的局势下,关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冷静沉着,充分显露出一代儒将的智慧,有勇有谋的特点,使其性格更加丰满。可见在其“智”后面,是一颗忠心报君的心。

(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猛”

关羽兵败屯山,无奈作出“降汉不降曹”的约定之举,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牵挂着大哥刘备,屡次要离开,却苦无刘备音信,无处去寻找兄长。当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拜别曹操径直往河北寻兄去。不管前面关隘是谁把守,都不可阻挡其寻兄的去路。是“忠义”驱使他,成为他千里寻兄的精神动力。他保护两位嫂嫂更是尽心尽力,无论何时都遵守“尊卑之礼”,表现着他“忠肝义胆”之心。“良禽择木而栖”,而作为“忠义之士”,更是竭尽全力地寻找“忠义之主”。因刘备宽厚仁义,为人忠厚,深得民心,又被称为“刘皇叔”,关羽更是誓死追随。也正因是如此,“五关”必定翻过,“六将”也必然斩杀,从其“猛”的背后折射出“忠义”之品性。他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勇猛名望不言而喻,他替刘备驻守一方,更体现刘备对其忠心和能力的信任,为蜀汉他更是鞠躬尽瘁,直至战死,留得“生前身后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