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饼不适宜吃的人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清明知识竞赛题目

一、必答题:

一(1)班必答题:

1、清明节可不可以吃凉食

可以吃!

2、每逢寒食,在南方,人们吃什么?

青团

3、清明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情,对吗?

4、七月十五是叫做中元节吗?

是的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一(2)班必答题: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哪个朝代?

周代

2、正月十五是叫做上元节吗?

是的

3、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什么时间扫墓?

清明扫墓

4、关于寒食节的来源与介子推有关吗?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二(1)班必答题:

1、有“清明燃灯”这一说法么?

(没有)是元宵燃灯

2、每逢寒食,在北方,人们吃什么?

枣饼,麦糕

3、寒食节是从哪位帝王开始的?

晋文公

4、清明节各地有不同的美食,我们贵州的美食是?

清明菜粑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二(2)班必答题:

1、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柳在人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用?

辟邪

2、清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2000多年

3、清明节是祭祀谁的?

介子推

4、清明节各地有不同的美食,四川省的清明美食是?

清明饼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1、在家门口插柳有避免什么的意思?

虫疫

2、风筝在古代叫什么?

纸鸢

3、与清明合二为一的是什么节?

寒食节

4、在山东,清明节吃什么?

鸡蛋和冷饽饽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三(2)班必答题:

1、下元节是几月几日?

十月十五日

2、清明节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是?

烧包袱

3、清明节什么时候成为法定假日的?

2008年

4、大家最熟悉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谁写的?

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四(1)班必答题:

1、今年清明节农历是几月几日?

二月17

2、清明节又叫做什么?

扫坟节、鬼节、冥节、踏青节

3、我说上句,请你接下句:耕夫招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4、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

清明、冬至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四(2)班必答题:

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句诗是谁写的?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2、宋代和明代的元宵节分别有几天?

宋代5天,明代10天

3、清明节最早的习俗是?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4、我说上句,请你接下句: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1、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侯是哪三侯?

一侯桐始华;二侯田鼠化为;三侯虹始见

2、我说上句,请你接下句: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3、清明到了,天气会有什么变化?

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4、清明是我国24节气之一,他是第几个节气?

第五个。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五(2)班必答题:

1、我国古代民间清明前后颇为盛行的体育活动有哪些?

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植树

2、请说出五个以上的清明节的食品。

青团、清明螺、糯米饭团、青饺、青果糕

3、我说上句,请你接下句: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有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例如清明南风是指夏水较多,那么请问,清明北风预示着什么呢?

夏水较少。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六(1)班必答题:

1、清明节是在冬至后的第几天?

第108天。

2、国务院在哪年哪月批准清明节列入第1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

3、世界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什么?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4、请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怎么背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张择端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25个。

3、三大鬼节是?

1、清明节,冬至后108天,

2、中元节夏历7月十五,

3、寒衣节夏历十月初一。

4、清明节为什么植树?

清明节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因为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插柳、植树等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

5、请背诵一首清明诗词。

二、抢答题:

在必答题环节,很多班级都获得了不错的积分,下面进行的是抢答题环节,请每班选出的抢答能手上台。

下面宣布比赛规则:

抢答能手们在我宣布开始之后,举手站起来,并大声说出中队名称,请看我做一次示范。

哪位同学最先举手站起来,并大声说出中队名称,就由他代表的中队回答问题,答对加一分,答错不扣分。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好了,那么,我们先从五六年级组开始。

XX班的同学抢到了第一题的回答权,请XX班的同学们仔细听题。 五六年级组

1、请说出清明插柳的三种来历。

关于清明插柳的来历,据传有三种说法。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二是说插柳避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清明插柳还有一说,是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的。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感到十分惊奇。他随手折了条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由此众大臣和民众纷纷效仿,衍生出寒食节折柳和门前插柳的习俗。随着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后来的清明节植树也源于此。

2、简述清明节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清明饼不适宜吃的人)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请详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请说出5条清明谚语。

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5、简述清明植树的来历于发展。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三四年级组

1、你知道24节气分别是哪些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篇二:和合香甜清明饼20140422

“忆亲情,话家风,树形象”征文

和合香甜清明饼

风儿轻轻,草儿青青,花儿朵朵,又值清明。

圆圆的鏊子,红红的篝火,袅袅的炊烟,薄薄的面饼,浓浓的亲情??寒食(清明节前一两日)到了,又要闻到母亲手擀的饼香了。 离清明节还有一星期,母亲就给我们布置“作业”开了——提前腾出空儿,准备烧鏊子——好擀饼了。

从我记事起,我们就有印象:头上戴着松柏枝,攥着奶奶的手擀饼,卷着鸡蛋,放风筝(自制的),荡秋千??儿时的寒食节就是这样令人垂涎,令人回味。奶奶的饼擀得又薄又圆又香甜,当时也算是村里数得着的清明美食了。

清明,墓前,思绪万千,总是少不了奶奶当年擀饼时的音形笑貌;而今时光一晃就是三十几年,真没想到,奶奶去了,而她的饼艺一直没有失传,因为有母亲,因为有清明。每当寒食节来临,左邻右舍的人都早早地就跟母亲约好一起擀饼了,母亲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儿,好像是义不容辞似的——看吧,母亲一应,那场面就开了:母亲“一把手儿”掌擀面杖,众人你打水和面,我抱柴烧火,还有打杂的、没事的、在一旁赞赏的??听吧,一边是擀饼声和着柴草烧着声噼噼叭叭,一边是人声啧啧,咯咯罗罗,家长里短——有词儿怎么形容来着,对,谈笑风生,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每每此时,满屋子的炊烟,满屋子的笑语,满屋子的情义??

有当场就垂涎三尺的:一张拉鏊子(新擀出来的)饼铺开,卷上油条、鸡蛋和清明时节才会有的那种地道葱味儿的新绿的小葱儿,蘸上新做的豆瓣酱,你就尽情地咬吧——尝吧——品吧,这才是正宗的清明饼,这才是真正的美味儿,这才是地道的寒食香呢。

也不知道当初造这“饼”字的人是不是知道寒食的故事,看看“饼”的篆书字形:一“食”一“并”,那样子是两人在一起做饭、用餐,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擀饼吃饼让人聚在了一起了呢?这是不是当初造字人的意愿呢?这是不是饼里本身就包蕴着的浓浓的清明味呢?

擀做清明饼,需要和气,需要合作;品尝清明饼,我们尝到的不仅是香甜,更有香甜里所包蕴的“家和万事兴”、“和合能幸福”的精神底蕴;人生于世,修身,齐家,治国,需要清明饼这样的美食,而又有哪一样不需要这清明饼里包蕴的精神食粮呢?

“饼儿圆,饼儿甜,卷上鸡蛋更结馋。拉大锯,扯大怀,姥姥不来妗妗来;擀单饼,熬鸡肉,充得妗妗打滴溜儿。??”擀饼的空当儿,母亲常挂在嘴边不可缺少的自然就是这些儿时的顺口溜儿和那寒食的故事,我们自然也因为擀饼而知道了许多。当年的晋文公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介子推孝心拳拳义薄云天,给我们后辈流传下来这么一段感人肺腑的人文佳话,流传下来这么一个留恋难舍的传统节日。这浓浓的恩义、孝心、亲情自古至今感动着亿万的国人。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唐诗句“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诗人卢象不正道出了晋文公与介子推身上的可歌可泣的寒食精神吗?原来寒食不寒呀——清明时节,和风送暖,祭扫先灵,天人合

一;饼是圆的,蛋是圆的,饼卷上蛋是满的,这一圆一满多么令人回味呀!做得圆满,吃得圆满,活得圆满,“和合幸福”之说是不是源于吃清明饼呢?更有唐人韩翃留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面对飞花御柳,诗人发出感慨——当年的皇帝是不是因为没有吃到清明饼而没有悟出“和合”的深义,以至于空对清明春色美景,不顾百姓而偏私五侯呢?一国之君,节日里心中牵挂的不是百姓冷暖,这能是“清明”之举吗?政治清明,国民安泰,当是众望所归。而今,这些传统节日的回归,正促催着我们的社会走向清明,走向安泰,走向和谐。

和风轻拂,吹面不寒,心花开在清明里。这清明时节的杨柳风,正像母亲双手抚摸着??品尝着母亲亲手擀做的清明饼,我们品尝到的是清明的美味,感受到的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一个节日,一种习俗,一段传说,从平民百姓到皇宫帝室,从一个家国到一个民族,无不在感受这清明的魅力——我们从清明饼里尝到了美食香甜,感悟着亲情传承,品出了更浓的民俗风味,更深的家国情调。

本文作者:高密市姜庄中学 宋慎朋(手机号:18264698317)

篇三:家乡的清明饼

家乡的清明饼

清明节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上坟祭祖,也是吃清明饼的时候。家乡的清明饼十分别具一格,到现在我还记得那融入了家乡味的清明饼。

清明饼,顾名思义,是我们江南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一种食品。奶奶是做清明饼的好手,因此每年我都能吃到一次清明饼。奶奶做清明饼的手法十分地道,所以总引得我垂涎三尺。在我的记忆力,做法应该是这样子的:将现磨的糯米粉加水,搅拌成团。然而将成团的面粉撕成块状,再将它们用手压扁,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如此做出的清明饼太过于平淡,如果在每一个清明饼下放一片艾叶,那就会香的不得了。果然没错,放了艾叶的清明饼吃起了就有一股茶叶的清香。每每开锅时,我们几个小孩便将灶台团团围住,馋得我们要垂涎三尺,巴不住立马一手一个,那眼睛也直勾勾地盯着,生怕下手慢了一些,便知有眼馋的份了。一旁的奶奶一边忙活着蒸食的柴火,一边看着我们馋猫装状的样子,笑得舍不拢嘴连连说:“都有,都有,马上就好喽!”

家乡独有的清明饼是,因此外乡人对清明饼的做法不为人知,每当外乡人想尝上一口热喷喷的清明饼时,总要等到清明节那一天来次啊性。每个人都认为只有在这一天吃上一口清明饼才是最好的。我奶奶也这么认为,她总是在这一天到来时,早早地就起床忙活,将做好的清明饼分给子女们,而我家是分的最多的,也许我是最喜欢吃清明饼。现在,我还是怀念那清明饼的味道,可奶奶已经不再做那清明饼,也许是奶奶老了,没有精力去做了。

今年的清明节,我没有迟到清明饼,我十分失落。不过,我相信,明年一定会吃到奶奶亲手做的清明饼。

回想以后,各条街都飘着清明饼的方向,各家各户的锅里都乘着一块一块的清明饼,我是多么向往。而现在,到街上走走,看见的确实满街的小吃。偶尔,看到得清明饼也是外乡人做的,当我买来品尝时,却忽然想起了“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酷呢?

清香的清明饼味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却在渐渐远去。我在想,我对那味道的熟悉,还能把握多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