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广州清明祭祖风俗社会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6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广州清明祭祖风俗社会调查报告)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

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篇二:2016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2016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为大家整理关于清明节的文化习俗的调查报告,对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以及目前清明节的动向进行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

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二

一. 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大街小巷上人头攒动,大都是去祭祀祖先和前辈的人们。他们手里拎着花和"冥"间用的钱。看到这番情境,我便想了解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等!

二. 调查方法

1. 问家长或长辈÷÷

2. 上网查资料

3. 看报纸、书刊等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封臣,但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愿下山。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老母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2、 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插柳、踏青、游春、、、、、、

3、 清明节的诗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四、结论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弘扬民族文化。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不仅要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春等活动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清明节的文化,我们小组准备做一个关于清明节文化的调查。 调查方法

1.问家长或长辈 (王帅 秦秋萍 刘洋)

2.上网查资料 (张盼 李丽)

3.看报纸、书刊等 (李保顺 庞其靖)

调查报告分析

1. 知道或了解过清明节的起源占20%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 绝大多数人知道阳历4月4日.

3. 知道清明节一般有哪些传统习俗的人数占10%分析知道大家对清明节的习俗了解的不全面。

4. 最近五年,清明回家祭祖的次数大不相同,回家的人不是太多,有的人甚至把清明节当做一次出门旅游的假期。可以看出大家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下面我们小组对清明节的一些起源、习俗、气候特点做了详细的调查。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 清明节扫墓,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结论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不仅要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春等活动。我们应当弘扬民族文化。

篇三:关于社会风俗传承调查报告

篇一: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 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 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 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 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测控1302谢锦篇二: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

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

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篇三: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我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来介绍了我的家乡湖南春节的几种习俗。

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湖南也都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办年货)、打糍粑、做叶子粑粑、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湖南家乡春节习俗,了解湖南家乡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

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在我们家乡的对联,有人是去市集买,也有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人买来笔墨自己写。

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或12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加上鸡、猪头肉,饭前家人会带着蒸熟的猪头祭拜祖先,还会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3. 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在我湖南大年三十晚上的12:0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完鞭炮就会全家人一起边吃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团圆圆,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家里的长辈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守岁"在年轻人来说是玩的最好时间(在这期间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打打牌,或一起看跨年等等).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初一早,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放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带上礼品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一家之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祭祖

8、过元宵:元宵节全家会一起吃汤圆,意寓“团团圆圆”,吃完汤圆后一起观赏烟花。

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