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几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1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2015年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2015年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2015年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的日期具体是怎么算的?别着急!下面范文大宝库就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这些问题。

2015年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2015年清明节是2015年4月5日

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5年4月5日,跟农历没有关系。

篇二:清明节什么时候开始

清明节的源出无疑与晋文公重耳相关联,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是重耳一时冲动点了“一把火”烧出的一笔文化遗产。 古俗清明节的前一二天是“寒食节”,又称“禁烟节”。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源自“之推绵山焚身”的典故。 据《春秋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自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流亡19年,其间发生了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说的是重耳流亡期间,饥寒交迫,其随从介推(子推是后世对他的尊称)便割己股肉熬汤给重耳喝。 重耳知晓后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予以厚报。 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国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但论功行赏时却唯独遗漏了介推。 介推本不喜好功名利绿,对此并无怨言。他母亲见其态度坚决,便说:“你真能这样做,我陪你一起隐居吧!” 于是,母子俩便在绵山隐居起来。《春秋左传》说介推与母亲“遂隐而死”。 相传晋文公闻讯后很懊悔,到处遣人寻找介推。介推母子却躲在绵山始终不肯出山。 晋文公便命放火烧山,想逼介推出山。岂料大火烧了三日,介推母子宁愿烧死,始终未出。 晋文公悲痛万分,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介山),并把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应该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有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煮鸡蛋、面饼之类的冷食,以供食用,这样就日渐成为固定之风俗。 之后,人们把“之推绵山焚身”的传说与之相联系,赋予寒食节更多的人文内涵。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寒食至少一个月纪念介推。 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据《明罚令》所载,“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可见,山西太原、上党、雁门一带最长的寒食期曾达一百零五天之多,自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颁令强制人们为炊,使当地的寒食禁火缩短至三至一日。 《邺中记·附录》有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者为粥。” 三国归晋以后,人们对春秋时晋地的掌故格外垂青,纪念介推的禁火寒食习俗推而广之,使之成了全国性的祭奠先祖亡灵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陈元靓《岁时广记》说:“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宋代之后,寒食节便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了。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讲,寒食节与清明节是晋文公“一把火”烧红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最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巳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则有:“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 可见,当时上坟是不准设香火的,纸钱冥币只能挂在坟茔树枝上。 《荆楚岁时记》有载:“(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蛋是乡间玩童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后成寒食节的节俗之一。今民间尚存清明吃鸡蛋之俗。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寒食节的影响逐渐消失。 但寒食的食俗则以若干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保存于清明

节之中。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清明节给祖先上坟,最好别烧纸钱或放鞭炮,敬上一束鲜花才是一种有意义的悼怀。

篇三:最是一年清明时

最是一年清明时,满山啼血杜鹃红。

每年四月初,故乡的雨总是不约而至。小溪水涨,油菜花香,成群的蜜蜂便嗡嗡地在花间盘旋,装饰着绚烂的春天。

而山峦总是伴随着清明的到来显得特别的宁静。满山的翠绿铺满天底,空气飘散着祭祀的烛烟。人们踏着青绿,迎着春风祭祖扫墓。虔诚写在他们的脸上,忧伤爬进男人们的额头。只有在这芬芳的四月清明,略显冰冷的雨打在单薄的内衣里,人们才深切地感受到雨纷纷而欲断魂的哀伤,却丝毫体会不到杏花村酒家的洒脱或超然。四月初的天,天清而气朗,连日的暴雨让天幕扯起广袤的风帆,似乎要将郁结的心胸驶向思念的大海。就在不经意间,一抹火红便扑入眼帘,接着是一丛,又是一丛,绽放着奔放的思绪和自由的联想。哦,杜鹃,春天的使者,你用全身贯注的表情,宣示着不屈的信念,你用斑澜的色彩,驱逐着麻木的苍白。春风沉醉,满山啼血,火红的杜鹃花,吐新纳绿,含蓓绽蕾,纵情摇曳,舞姿翩跹。刻骨铭心的画面,竟是如此让人心醉,又如此让人心碎!

母亲就躺在杜鹃啼血的山坳里,一躺就十七年了。她的坟上长满了杂草,还有一棵拳头粗的枫树。枫树的背后,是几株灿烂的杜鹃。清明时节,是十七年来和母亲直面对话的唯一时空。

母亲去世是在冬天,那时我还是孑然一身,她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怜爱匆匆别离,穿着一件新买的毛衣,怀揣我从县城带回的一只鲜红的苹果。她还年轻,她仍留恋那个贫穷却温暖的家庭,仍牵挂未成年亦未成家的子女。她走时很平静,很安详,就像盛开的杜鹃花,亲切而不失艳丽,浓烈而不失涵养。

一场春雨过后,满山便开满鲜艳的色彩,红的,白的,簇拥着母亲的怀抱。清明时节,把思念放在心底,把回忆留给时间,便烧起几根香,点亮几根烛,开启与母亲的阴阳两隔沟通模式。一束繁花,点燃我心中梦的光亮,勾起我串串火热的情感。母亲,你远在天国,却近在身旁!

而我,离母亲渐行渐远。十几年前,终于独自来到陌生的他乡。这里,四季如春,热闹繁华。不远处的山脚下,种植着整片的杜鹃花,开放着整齐的花朵,摄影师们凝神定气,将一个个长焦镜头对准了娇艳的映山红。我蓦然心动,莫非,母亲坟头上的杜鹃花,也迎着春雷春雨开放了罢?

记得六、七年前的清明,携妻儿来到母亲身边,讲述着她离开我们后的变迁。一丈多高的枫树在她坟头上傲然屹立,满山的杜鹃血红一片。仔细地清理杂草,观察着墓碑上日益模糊的文字,向母亲敬献最虔诚的祝福。我对妻儿说,母亲在世时,除了悉心照顾家庭,拉扯我们五个兄弟,竟没有享过一丝清福,却英年早逝,母亲之伟大真是难以形容。妻子不吭声,转身采摘几株杜鹃,放置在墓碑前,鲜红的颜色便充满整个山坳,如同母亲如常的笑靥。

三月春雨尚未停,转眼又见清明时。不知不觉间,多年辗转,岁月虚度,居然多年未见故乡的春天了。小溪漫堤了吗?油菜花金黄了吗?那满山的杜鹃花

清明几时

,是否也鲜艳地绽放,温暖了整个春天?清明时节,母亲身边的杜鹃,是否开放依旧,灿烂依旧?

最是一年清明时,满山啼血杜鹃红。我依稀望见,母亲从映山红花丛中探出慈爱的脸庞,粲然微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