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近代清明节活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8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文化节日之清明节“感恩祭拜”活动邀请函

文化节日之清明节“感恩祭拜”活动邀请函

一、 缘起导言

近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冲击之下,中华文明逐渐被遗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被虚无化了,民族革命史被妖魔化了,我们丧失了历史感,丧失了自己的方位,丧失了继续前进的方向,集体陷入迷茫,被迫加入金钱拜物教。

如此,华夏神州,竟沦为无人关心、无人热爱的一片精神废墟、文化废墟。是可忍,孰不可忍?

甲午年雷锋日刚过,清明节即将到来,承前启后,我们共同做一个“感恩祭拜”活动,我们认为,清明节我们应该感恩天地,真诚地感谢为我们的今天奋斗牺牲的人们,认真踏实地学习并践行他们为人民服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扫墓仪式。从逻辑上讲,我们应该选择英雄楷模认真的研究和实干,与此同时批判整个自由主义所倡导的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自私贪婪思想,从而共聚正能量,认祖归宗,自身内省,思考众多的社会问题,坚定劳动立场,立定志向探索正道,践行善举,为劳动者的公共利益服务。

基于此,我们选择雷锋和焦裕禄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有关的文章和视频、分享交流、祭拜活动和捐赠衣物活动,可以作为大家体会祖国民族脊梁的思想和精神的路径。我们先学习文章和视频,然后各自写个思考心得,这个周末做个分享,到清明的时候进行祭拜活动和捐赠活动。

二、活动程序

第一部分:劳动互助合作社,29日(周六)晚上7:00——10:00

1、阅读《人民呼唤焦裕禄》、《围绕焦裕禄和张钦礼的是是非非》

2、 赏析: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

3、 写读后、观后感,体察问题,领悟道理,回归正道

4、 内省与体会分享(29日(周六)晚上7:00——10:00)第二部分:师大本部,4月5日(周六)上午9:00——11:00

7、 感恩祭拜烈士 继承践行志向

第三部分:践行正道 捐赠衣物 4月5日—7日

8、滑石板捐赠衣物。

劳动互助合作社2014年3月27日

附件1

一、时

近代清明节活动

间:2014年3月28日至4月6日 二、地点:待定 三、形式:中国传统

四、参与人员(计划30人以内)1、理想青年志愿者2、捐赠衣物志愿者3、机构骨干志愿者

“感恩祭拜”活动报名表

联系电话:13648833315

备注:报名表填写后,请发到邮箱ld_1231@126.com,

篇二:清明节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刁镇道口小学“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2015-3-23

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为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让经典诵读成为学校文化立校的正能量,根据济南市教体局、章丘市教体局有关要求,我校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经典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提升精神境界、享受幸福人生。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

诵读内容:诵读作品为中华经典诗文、美文等,包括古代、近代与现代作品。结合我校特点及学生实际,立足课内,拓宽延伸到课外。分为六个篇章:①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离骚》②唐宋时期的诗词③《三字经》、《弟子规》④咏介(子推)诗文⑤毛泽东诗词⑥雷锋赞歌。

各年级侧重点:

一、二年级:《三字经》

三、四年级:《诗经》《离骚》

五年级:《论语》、毛泽东诗词

六年级:毛泽东诗词、咏介(子推)诗文。

唐宋诗词、《弟子规》、雷锋赞歌各年级都要体现。

诵读形式:以经典诗文表演的形式进行。在各班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展示,体现全员参与,人人发展的育人基本理念。以较大规模学生的集体诵读为主,穿插领读、对口读、几个人的小合读等;以诵读为主,适当穿插唱红歌、伴歌舞、讲故事等表演。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为切实将“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活动落到实处,各班要认真学习、深刻本方案,组织适合本班级特色的诵读节目。

2.积极宣传,进行五个“一”活动

①举行一次以“清明”为主题的班队会②出一期以“清明”为主题的黑板报③办一期清明诗歌朗诵比赛④各班诵读内容在学校QQ群发布;⑤校园网站上传:校级活动内容将及时上传校园网站。

3. 4月2日组织全校展示。地点:学校操场。人员:全员参与。

4.形成传统节日诵读系列。清明后,我国传统节日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我校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篇三: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清明节风俗及其演变

一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从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

二 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具有代表性习俗。

(一)扫墓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的。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宾客。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西周时代,周人对墓葬就十分的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关于“哭墓”、“展墓”、“式墓”等不同的扫墓方法和内容。《孟子。离娄下》中有一个“燔间求食”的故事。虽然这个乞食的齐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战国时扫墓之风的盛行。

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祭祀活动频繁。这不仅反映了汉人对祭祖的重视,也证明了在当时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独有的活动。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尽管如此,人们对扫墓之风依旧重视。《魏书。高阳王传》记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打拜,动辄历十旬。”到了唐代,扫墓之风更加盛行,并将拜扫日期定于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曰:“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用为常式”,从此扫墓成为五礼之一被确立了下来。因此每当

寒食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拥丐,皆得父母上墓”。由于古代扫墓的礼仪繁多,时间跨度也就比较大,时常会延续到清明。于是,这两个不同的节日就逐渐的和二为一了。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扫墓的风俗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尤其是在清朝,不仅备有酒馔供品,而且素服诣墓。还增加了扫墓次数,一年两次,春季在清明节祭祀,而秋季则在 霜降节进行。

清明节又是民族扫墓节,到了近代,除了一家一族祭祀扫列祖列宗外,机关、学校、团体、厂矿企业、部队等都要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寄托心中的哀思和敬仰。清明节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融入了时代的气息。

(二) 禁火

清明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是从寒食节来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明节前两天,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唐代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则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关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了申生。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以为意,带着母亲避居山中。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觉得心中有愧,于是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出仕,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介子推母子俩被烧死在了柳树下。人们的 他身后的柳树树洞中发现了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寒食节与介子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寒食节的习俗在周代就有了。一直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禁火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在清明前后,而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寒食节确定为清明前一二日是在魏晋之时。魏武帝曹操《明罚令》有“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陆《邺中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又因为晋朝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同属“晋”字,人们就更加深信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便相沿成俗,流传了下来,并与清明节习俗相融合,成为了清明的传统习俗。

三 清明节的其它风俗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禁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插柳、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一)踏青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按公历来年说,则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此时,正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之日,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除此之外,清明一到,农事便渐渐繁忙起来,人们难得再有机会游玩,趁此机会尽情游玩,一是对一年辛苦的回报,也

是为了下一季的忙碌养精蓄锐。

关于清明时节踏青的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天地之间风光明媚,一片绚烂的景象。人们纷纷外出游玩,以庆祝水患尽除,天下太平。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可以看出踏青习俗由来年以久。到唐代时,踏青成为一种习俗并承袭了下来。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描写的就是清明前后长安城中的达官贵人外出踏青郊游的场景。

宋代踏青风俗较之唐代更为盛行。《武林旧事》中记载:“城中士女艳壮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之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宋代词人柳永有一首《木兰花慢。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踏青的乐趣及所见之美景,从中可见其规模之盛大豪华。

踏青的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人因地而改变。如长安踏青有时在二月二日,有时也在上巳节。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之外,还要进行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俗充满的春天的欢娱气息。

(二) 插柳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风俗,有几种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樯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有预报天气的作用,所以古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农事活动与天气密切相关。神农氏教人辨柳条来观察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至今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柳条挂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安排农事活动,颇具古风。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辟邪。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半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从而插柳戴柳。这一习俗受佛教的影响较深。佛教中的观世音峄柳枝沾水济世度人,所以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不管从那个传说,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风俗由来以久。

在以前,人们在清明这天不仅要插柳,还要把柳条戴在头上。据说,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