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清明节与寒食节

一、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我们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2644年前的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根据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这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二、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寒食、清明扫墓的传说 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2492年前的晋国,那么,晋国在历史的哪个阶段? 大约2272年前,商朝后到了周朝。后来,周朝首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段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习惯的叫做“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这其中就有晋国晋文公重耳。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其中,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出生在。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登基,一直到死。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春秋五霸排名第二位,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位。相传,在外流亡期间,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一天,当他们逃到魏国时,无亲无故,饿的吃不上饭,重耳又生了重病,眼看要奄奄一息,呜呼哀哉。在绝望之际,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度过了这次难关。重耳病情康复后才有人把实情告诉了他。

19年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

贞不二的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重耳又想起旧事,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却没有找到。重耳为表诚心,亲自登门去请,听邻里说,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重耳派人上山搜寻,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重耳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决定以“纵火烧山”之计逼迫介子推现身。岂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当时,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的树洞,洞内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块衣襟。

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致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到了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重耳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于是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日。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此时,清明也像寒食节一样有了祭奠活动,清明节这天便有了节日的成分。

三、刘邦清明祭祖坟前压纸的传说

大约1769年前,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几经大战后,取得天下。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当回到家乡后,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在墓碑上看到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

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自刘邦以后,清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

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

寒食节主要祭祀介子推及其母亲,刘邦祭祀的是自己的父母,且祭祀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民间的百姓,多与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渐渐的将寒食节扫墓与清明扫墓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扫墓即清明节日逐渐代替了寒食节。现在民间大多数把清明节与寒食节认为是同一天,且有清明前一天(寒食)不上坟的风俗。

四、清明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清明节与寒食节混在一起,吃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及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荡秋千、蹴鞠、踏青、戴柳(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戴柳有辟邪功用。)、射柳、斗鸡、蚕花会、植树、放风筝等等。

五、清明扫墓禁忌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祭风俗流传下来一些扫墓禁忌。

包括:孕妇避免扫墓、不可在墓地照相、忌穿大红大紫、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发不遮额、忌买鞋、忌嬉骂,非议先人等。

另外,还要把握好扫墓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祭活动,因为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或身体弱的人,在阴气重的傍晚祭祀,可能会有所影响。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有人认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头一天)这天不扫墓,大概是这一天需要祭祀介子推母子的缘故吧。其实,在心里捎带着祭祀一下也是功德无量的。

篇二: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

西山中心小学 李兆良

史书记载,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那么,为什么这一天要称为寒食节呢?还得追溯到春秋时期。

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4年),因晋惠公昏庸,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在外19年。

有一天,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们从早到午粒米未进,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在乞食无处的情况下,随从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割下了自己的股肉,烧了肉羹为公子重耳解了一时之饥。

19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即位为侯,史称晋文公。

即位后的晋文公大赏有功之臣,却忘记了割股啖君的介子推。经人提醒再想找他时,介子推已偕老母隐居于绵山深处。为报答介子推割股之恩,也为弥补自己忘恩之过,晋文公亲自寻访,终无介子推下落。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要逼介子推出山,因为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定会背负老母出山避火。不料,介子推决不出山,母子相抱,死与火中。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五。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改绵山为介山,介山下地名为介休(即今山西省介休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县),寓介子推休息于此的意思。因他死于火,晋文公下令全国在每年这一天禁火。从此,每年冬至日起第105天,人们总要预备干粮,用冷水和而食之,以纪念介子推。这一天就称为“寒食”节。

照此推算,寒食节总在闰年的四月四日或平年的四月五日。也就是说,每四年中,就有一个寒食节在四月四日。也就是说,寒食节与清明节在同一天。值此时节,草木萌发,一片新绿,给人以清洁明净的新鲜感觉。人们纷纷开展诸如郊游踏青等各种野外活动,群众性的扫墓、祭祖等习俗则是对寒食习俗的沿袭。炎黄子孙在清明时节从没忘记祭奠我们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黄帝。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又多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内容——祭扫烈士墓。每年的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人们,手持花束,抬着花圈,佩着白花,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来到各地的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向先烈致敬,寄托哀思。

久而久之,对历史缺乏了解的人就渐渐淡忘了寒食节而只知有清明节了。

篇三:寒食节与清明节

清明节自2008年始正式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每到清明节时,人们都很隆重地开展祭祖踏青活动,以弘扬尊老孝亲的民俗传统文化。然而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寒食节并非清明节,关于寒食节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寒食节亦称禁烟节或冷节,也叫百五节,即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这天人们一般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寒食节绵延两千多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恰巧在24节气的清明节期间,于是人们便把寒食节当成了清明节了。眼看清明节快到了,为了了解这个民俗,我便仔细阅读《古文观止》中《介之推不言禄》篇,总觉得应该用文章形式告知人们,以纪念介之推这位值得崇敬和纪念的中国古代好人。

在晋国时,晋文公的弟弟当上国君,晋公子重耳便流亡国外,颠沛流离,生活艰辛,由于生活贫困,加之有家不能归等原因,公子重耳有时因为生活贫困常发牢骚,每天的粗茶淡饭难以下咽,追随他的一位谋臣介之推,有一天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为公子重耳熬了一碗肉汤,眼看公子吃的狼吞虎咽,介之推显得很坦然。晋公子虽然发现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的,当时也没在意,可后来有人告诉他,晋公子发自内心的感激他。

后来晋公子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可在论功行赏时,偏偏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无怨无悔,带着老母亲隐居到家乡的山林里,介之推心想:没我的帮助,他也能做国君的,虽然人们纷纷请功要官,介之推觉得这样做对国家不利,对百姓不利。可见介之推的品质多么高尚。

有一天,晋文公突然想起了介之推,便要部下请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不接见,也不出山林,晋文公便决定亲自去请,偌大的山林,哪里能找得到呢?有人出了注意,用三面放火烧山的方法,逼他从这面山林走出来,结果有个奸臣因为嫉妒介之推出山后会被重用而遭到排挤,便偷偷让人四面烧山,结果介之推和老母亲被活活烧死在山林里,晋文公一行找到介之推时,发现他抱着自己的老母亲,被烧死在一个大树下。

人们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忠孝义举,在这天都自觉的只吃熟食,不生烟火。几千年了,这一节日文化内涵日益丰富,也许是因为杜牧的诗,人们于是混淆了清明节和寒食节。

这个故事应该让当代的中国人永远记在心里,记住介之推先生忠君孝亲和不言禄的高尚品德,也让当代的人们在清明节踏青之时能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