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共同的记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9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清明的记忆

今天是清明节!一个死人的日子我们活人来祭奠。昨天学校放一天半的假。我是下午回家的。那个时候我还在三角洲等浪口的公交车父亲就打来电话询问。我感觉到衣兜里手机震颤的声音就立刻将手机拿出来。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家里的号码。接通电话时,父亲的第一句急忙的话就是:“你怎么还没回家!”我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已经三点了。然后我温和地回答:“我在等车!车子应该马上起动了吧!”父亲听我这么一说语气也变得缓和了。然后他继续说:“那快点回来吧!我等你一起去修坟。”我停顿一下了说:“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把这些死人的节日看得如此之重。一定要全家人都参与才算圆满。但是自己对于这样的节日并没有怀多大的兴趣。那些死去的人对于我而言已经有了遥远的距离了。更何况那些人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已不在了。连记忆也没有,又何谈孝谈感情呢?公交车是在三点过五分起动的。车上人并不多,但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后面空着几排座位却没有人坐。若是在平常就算有老人也未必会让座。我站在车厢里手紧紧握住扶手。身体随着车子而晃动。整个行程只用了十五分钟。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好听完了三首哥。走到家门前我环顾了四周,除了临家正在装修二层楼外,这里基本没变。村子很安静,这是它永远最真实的面具。我进门便看到母亲在炒菜。她看到我就表现的十分亲切。我喊了一声:“妈!”父亲从堂屋走到厨房看到我就说:“回来了!”我回答:“恩”我吃完饭后就尾随父亲到山上去。中途要过一条小河。河水已经很浅了,露出一大块的河滩,上面都是一些光溜的石子。姐姐上船后坚持要自己用竹槁将我们划过去。父亲有些担心。于是她开始像个小女孩似的无懒的占据竹槁。我在雨篷里看着这周围。其实几年的时光变化很大,我们都长大了。那些与我们在小时候在河边游泳捕鱼下网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去了另一个城市,为了生活,为娶妻成家而奔波。这就是长大后我们的世界。不在有幼稚的想法和幼稚的行为。曾经那些年少轻狂的梦想也注定像三月的映山红那样,开的时候很炫丽很艳,死的时候在枯萎中被人遗忘。船到岸了,我们走了一段石阶便可以直接走入山里了。山上的草木很旺盛。我们走过一座平坦的石桥开始上山。旁边都长着一些我不知道的草。我很想用手机将它们拍下,但那个时候恰好不能进空间。修坟的时候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忙碌。他用砍刀砍去长在坟上但已经枯黄的茅草,随后用铁锹铲一堆新鲜湿润的黄土盖在坟顶,用一根香插在一长冥钱上,最后是打一挂鞭。我看着这在小时候就见过的动作并觉得有多么新鲜。五点时,我实在无聊就和姐姐一同回家了。父亲希望我能在那里多待一会儿,但我还是先走了。我能看出父亲在修坟的虔诚,父亲也看出我对修坟的漠视。就像在我们来之前母亲对我所说的话一样。父亲也希望我能虔诚的拜拜或许能得到死人的庇佑。可是,我不迷信,不信死人。清明节是一个死人的节日。在这生与死的临界点是什么?恐怕就是活人的感情吧!因为这样,而让他们觉得那些死去的人并没有死。其实一直都在!

篇二:清明的记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一首千古绝唱《清明》,让人们思旧慎今,勾起许多悲戚的记忆。清明节,在人们走进春天,沐浴春风的同时,去缅怀先祖,感恩上苍,去思考当今,去感悟未来。

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讲,清明有着特殊的含义。也许父母已是作了古,清明里,你需要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到父母的坟前回味被呵护的温暖;也许你相爱的人别你而去,你需要将寄托爱怜的玫瑰,插在她墓前的祭台;也许你踏青与湖畔青山,饱览大地的萌苏,感悟万物的轮回。。。对儿时的我来说,清明就是嘹亮的柳笛,清明就是甩去的厚厚棉衣,清明就是鲜嫩味美的野菜,清明就是河堤上香甜的茅芽,清明就是飘飞的纸鸢,清明就是欢乐的原野。。。同时,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清明也是责任的传承,也是生活的担当,也是身心的磨砺。

从我记事开始,每到清明,父亲就会带我去我们的张家老坟。父亲先是将奶奶坟前的枯草清理干净,将坟前的柏树修整枝桠,再为奶奶的坟培上新土。接下来父亲摆上水果点心,让我跪在坟前,化上纸钱。父亲一边化纸钱,一边向我的奶奶汇报家中一年的大事。说是大事,无非是爷爷身体健康,三叔家添了儿子,大伯家嫁了闺女之类。每次父亲都会向奶奶汇报我这个没曾谋面的孙子又长高了,上学了,考了个班级第一,得了老师的表扬,发了奖状。我每次都感到父亲非常可笑:一个早死了的奶奶,能听到这些?只是看到父亲极其专注认真的样子,我连大气都不敢出。清明祭拜奶奶的的最大的好处是,每次都有味美的水果和香甜的点心吃,在那个食不果腹年代,这对于孩子的诱惑远远胜过对老坟的恐惧。

把奶奶的坟修葺一新后,父亲还会领我到老祖爷的坟前磕头。父亲会趁机讲一讲我们家的移民历史。后来,我到山西洪洞县旅游,听到明初山西填河南的移民历史,竟与父亲讲的一点不差。父亲没读过一天书,却能将我家的家史讲的一点不差,这种传承,今日想来,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一件事记忆了四百多年,无疑是一个奇迹。

清明的另一个记忆是苦难。清明时节,旧粮多见了底,新粮还没有着落,村里的许多人家都会出们逃荒,也就是外出讨饭。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六七十年代,我村最困难时,春天到外省逃荒的人家几乎占到三成。母亲为了不让家里断炊想尽了一切办法:把大米,小麦换成高粱和红薯干,一年四季都在饭食中参杂着野菜。。。我几乎吃遍了地里一切能吃的东西:荠菜,苜蓿,豌豆苗,榆树叶,榆钱,榆树皮,芝麻叶,柳芽,白蒿,南瓜秧,还包括田鼠,幼蝉,蚂蚱,蝈蝈等。有一年清明,我与女儿一起到山里挖野菜,女儿见我对野菜那么熟悉,好奇的问我,为什么我识得那么多的野菜?我说,让你吃十几年是野菜,你一定比我还熟悉!谁知女儿竟说:“哇塞,老爸,你太幸福了,竟吃了十几年的野菜!”听后,我哭笑不得。 如果有空余时间,母亲也会将野菜做成佳肴。我记得母亲会做“懒豆腐”,就是将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浆,然后与野菜一起煮,还将烫过的红薯面拍成小饼一起下锅。儿时只知道好吃,一顿能吃两大碗。今日考究起来,母亲的“懒豆腐'里既有丰富的蛋白质,又富含维生素,又有碳水化合物。每次吃饭,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饭,如果哪一天饭做的不够,母亲就胡乱刮点锅巴,一顿就这样迁就过了。仰仗着母亲的节俭和操劳,我们一家不但没有拉棍要饭,也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细胳膊细腿的顶个大脑袋,扛个大肚子,我还吃的白白胖胖,村里的叔叔伯伯都叫我“胖子”,可见我是多么的幸福。

清明还是孕育希望的季节。每到清明,父亲就会到集市上买来猪仔,母亲给嫪窝母鸡孵上鸡蛋。不用多久,我家是院子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小猪在圈里欢快的奔跑,母鸡咕咕地带着小鸡觅食,羊羔咩咩欢叫。小鸡是我新学期的书本费,小猪是迎娶嫂嫂是聘礼钱,小羊是我家过年的牙祭。我一年的忙碌也已经开始,打猪草,放羊,捡柴,一直忙碌到第二年的春上。

(写到此,夕阳映红了天空,和煦的春风摇曳着院内的迎春花,我真想回到我的家乡,享受一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惬意生活。)

篇三:清明节你不知道的30件事

清明节你不知道的30件事

编者的话:或许是由于杜牧那句众所周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或者,是因为这个节日所隐含的意义,与阴雨绵绵的情境极其相称,印象中的“清明”似乎总伴着蒙蒙细雨,说起来,“清明”这个词,自从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后,就让人渐渐淡忘了它作为一个动词的原意———使人变得神清目明。我们除了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去追思一下先人,从中懂得生命的真谛,体会不可替代的亲情,获得战胜喧嚣、浮躁的

良药。

第一件事:感怀父母养育恩

“清明节是充满思念的节日。缅怀先人时,人们多夹杂着感恩的情愫在其中,并为亲人在世时自己的种种不足而遗憾。”夏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面对逝去的长辈,我们最先感悟到的就是养育之恩。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寒来暑往,没有他们的呵护,要长成七尺之躯谈何容易。夏霁说:“美国人有感恩节,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

而从上面的意义来看,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美国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超九成人认为常感恩让人幸福。专注于感恩时,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充实。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过:“社会不和谐是从感恩的迷失开始的,和谐的重现要从感恩开始。”古人也说,清明扫墓为的就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夏霁对此提醒大家,尽管“衔环结草,以谢恩泽”这样的古训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但因社会节奏快、流动性强,即使孩子有孝心,也常会推到“明天”。可很多时候往往不等到“明天”,生活就变了,让很多事成为遗憾。与其在长辈离去后再后悔追思,不如现在起就开始感恩。清明节陪爸妈一起扫墓,然后带他们做点喜欢的事情。不少“漂一族”不能回家,晚上一定要抽时间给爸妈打电话或视频聊天,也可以买点他

们爱吃的东西寄回去。▲

第二件事:陪伴家人增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在家庭中获取的幸福和快乐,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有的大家庭社会正向小家庭社会转变。加上社会节奏太快,年轻

人往往会被过早地从大家庭中剥离出来,在这样的转变下不知所措。

“西方家庭观对现代年轻人影响很大,对他们来说,家庭只是夫妻之间的小集体,和父辈乃至祖辈的沟通越来越少。但家族文化对个人的心理调节必不可少。”张玉娟指出。清明节是一种亲情的纵向沟通,这一天里,我们与家人的共同记忆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清明假期又是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在这一天要多陪陪家人,让亲子间的隔阂在沟通和陪伴中化解,让家族感情的联系和自我情绪的疏解结合起来。

张玉娟建议,有条件的一定要带着父母、爱人、孩子聚聚,去公园、郊外走走。实在没时间回家,也要陪父母电话聊天,并且让孩子和爱人一起讨论,说说以前的事

情。这样,家人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而加强,还能释放平时积累

的不良情绪。▲

第三件事:反思过往悟得失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叛逆、偏执、倔强,都走过弯路,让父辈生气、担忧,甚至落下隔膜,无法释怀。清明这天,不少人又会下意识地追忆过往,心中难免悲伤。李君说,逝者如斯夫,清明节在祭奠先人、前贤之余,不妨借机静静追思,跟长辈说说知心话,或盘点过去一年甚至更久一段时

间的是非得失,让当下和明天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打个比方,或许你会想到,当年因早恋跟爸妈大吵一架,与初恋情人分手,并因此心存芥蒂。但如今想来,现在的家庭也很美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何不放下心中难以释怀的往事,轻松赶路?李君同时提醒说,追忆之余别忘反思两件事。一来要反思是否忽略了父母的需要。在一些人看来,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孝。子游曾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能仅局限于供养父母,因为犬马都能养主人,真正的孝是要尽心竭力。二要反思人际关系。曾经发生的矛盾必然是双方的责任,所以要找到并承担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同时多回忆对方的好处,发去一条短信,化解矛盾。▲

第四件事:教育孩子生死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多孩子都会背诵这首诗,却并不一定明白

清明的含义。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生死也总是一个冷门话题。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概念,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张玉娟建议,清明节是塑造孩子生死观的恰当时机。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将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分为4个阶段: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清楚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正常的、不可逆的;5~9岁的孩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9岁以上的孩子能正视死亡,可以适时进行生命教育。游金潾说,家长可以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下,问他对扫墓这件事有什么想知道的。解释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比如说:“爷爷过世了。虽然以后看不到他,但他对我们的爱还会存在。”也可教孩子用写信或画画的方式跟死者对话,宣泄感伤。▲

第五件事:排解忧伤获重生

亲人故去,即使经过多年的思绪沉淀,也难免因某事某物触景生情。清明的精神是“将生死并置”,这个假期又是一个相对集中的表达哀思的时间段,因此不妨将清明当成

过去和现在的连接点,对埋藏内心的哀伤、累积的不快,做一次清理。

张玉娟说,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根据当事人的创伤背景设定一个仪式,来还原场景,排解其内心的压抑感。“清明这天既有环境的衬托、时间的允许,又有仪式上的认同,给了我们一个宣泄情绪的理由。”所以,这天即便悲伤落泪,也无需掩饰,不

仅有助告别哀思,还有利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张玉娟提醒说,清明的意义更在于珍重生者。不论你为过去开心的事微笑,还是为忧伤的事哭泣,都要感谢那段让你成长的往事,最后和它说再见。清明的意义还在于启动新生活的“按钮”。发泄了,追思了,告别了,就要放下。就像心理咨询中告

别仪式,宣泄和对话过后,就要让一切重新开始。▲

第六件事:相约踏青益身心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因此人们常把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周朝,清明郊游之俗被明文写进国家法典,魏晋时加进文

人的流觞和赋诗,唐宋又发展为踏青。

现代人工作忙碌、人际关系疏离,在清明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去野外郊游、踏青,既陶冶情操,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夏霁说,清明假期外出踏青,穿林过涧呼吸新鲜空气,让不快随小溪流走;攀峰越岭,让信念重上巅峰;举目远眺,让目光放得长远。野外春风和煦,光线适宜,使人内心舒适,因紧张工作产生

清明共同的记忆

的疲劳感也会因此消散。即便不外出郊游,也可约上朋友一起运动,比如打球、慢跑、瑜伽。▲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

清明节你不知道的30件事(仅供参考)

来源:网络

1.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

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

为扫墓或上坟。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不过妙手回春提醒朋友们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妙手回春提醒朋友们

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

戴柳,来生变黄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4.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里涉及的是两个时间问题:

其一,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越早越好吗?妙手回春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看自己方便。当然,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还有,对于某些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妙手回春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其二,扫墓当日出发的具体时间越早越好吗?

妙手回春的回答是也不尽然,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最好是在5-7点,即卯时。古代历法中,为一。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妙手回春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

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妙手回春提醒朋友们:咱们祖国辽阔,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

前往扫墓。

6.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妙

手回春提醒朋友们这一条很重要。

7.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

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桃木等,

以作化解。

9.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这一条,妙手回春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一些朋友来说可

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10.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1.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12.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妙手回春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

方面失衡。

有一位朋友说:“前三年的一次扫墓,因为不懂,在先人墓地照了相,除了扫墓者自身合影外,我还与墓地合了影,而且照相时将其他坟墓也拍进了镜头。急问妙手回春,我把这些照片删掉是否能补救因此而造成的不吉?”妙手回春认为,除了删掉或

者销毁这些照片外,最好在门口烧香,请出去不好之“气”。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