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上河图解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2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清明上河图 人物详细解读

《清明上河图》里有青楼吗?准确讲,还真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场所,请看:

这是城里的一家酒楼,门脸上挂着几个奇特的红灯笼,形似一种名为栀子的果实,所以叫栀子灯(栀音枝)。在宋代,门口挂栀子灯说明这家酒楼不仅提供美酒佳肴,还提供“特殊服务”。

栀子,跟栀子灯很像吧

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致,:

威武的酒旗上有“孙羊店”三个大字 这家酒楼名叫“孙羊店”,有学者认为其老板姓孙,特色菜是羊肉。这位孙老板很会做宣

传,店门口竟然放了几个“灯箱广告”,相当醒目!其中一个写着“正店”二字,这是什么意思?

酒类在北宋属于官方专营,一是为了收税,二是因为酿酒要用粮食,若不控制会导致口粮紧缺。官府只向汴梁全城72家“正店”提供酒糟。正店既可以卖酒,更有权酿酒。除正店以外的数千家酒馆只能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无论是正店还是脚店,到晚上都

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等着酒客招呼。(一不小心又三俗了)

孙羊店后院有堆成山的酒缸,暗示这里有权酿酒

城外一家脚店的彩楼欢门,结构之严谨堪比建筑设计图

店前有红色木栅栏,宋人称为“杈子”,起围

挡的作用,否则小贩会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吧! 汴梁的酒楼非常注重广告宣传。他们不仅使用威武的酒旗和闪亮的灯箱广告,还在门前竖起脚手架似的“彩楼欢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类似于现在的大型广告牌:

脚店大门两边有“天之”和“美禄”两块招牌,意思是美酒,语出《汉书》“酒者,天之美禄”

“赵太丞家”是一处诊所,“太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诊所外一块竖着的广告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不就是解酒药嘛!汴梁人喝伤身子的肯定不少

宋代以前的城市大多禁止“破墙开店”。比如,唐朝首都长安由许多长方形居民小区组成, 一个小区称作一个“坊”。坊是封闭的,里面

画家对酒客的描绘极为传神,

这位是喝嗨了,在凭栏发感慨吧

金灭北宋后,南宋人孟元老回忆旧都汴梁的繁华,写下《东京梦华录》一书,一口气列举了城内20多个酒楼的名字,可见印象太深刻!足见美酒对汴梁人的重要性。

有零星商铺,坊墙上除了坊门以外严禁破墙开店。另有两个坊专辟为商业区,即东市和西市,坊内全是店铺,但坊墙依旧不能破拆开店。而且商品买卖必须在白天进行,夜里要全城宵禁。

宋代就不一样了,不仅允许破墙开店,还取消了宵禁,出现早市和夜市。走在汴梁的大街上,你会觉得逛街的乐趣一点不比今天少:

“王家罗明匹帛铺”,也就是绸缎铺

简陋的修面铺,人物姿态很形象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即香料铺。门口搭了个简易的彩楼欢门

饮子摊。饮子是一种街头饮品,类似于现在的凉茶,价廉物美,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

修车铺,不就4S

店嘛!

小贩头顶货品,手拎马扎,在找地方支摊子

宋人不只会逛街剁手,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算命(汗)。三个招牌分别是“神课”、“看命”、“决疑”

这是城门内第一间铺子,有学者认为是税务

所。商业这么发达,当然少不了它!工作人员穿着统一制服噢

当然,汴梁人不只会喝酒逛街而已。《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劳作到精神世界,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前沿”,几乎都有涉及: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崇尚道教,压制佛教,所以这家佛寺门口冷冷清清,只有一僧孤立

由于纺织技术有限,布料不够宽,需要拼接成衣物,所以老百姓的衣背上有一道细缝

篇二:分析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艺术欣赏

学院:信工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号:201142540 姓名:贾鹏

《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者介绍

张泽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代表作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描绘当年北宋都城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生动真实。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虽

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被称为“院林画”或“院画”,但是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述了北宋的乡土风情。其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泽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在总长5米多的画卷里,共绘制了815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83匹,车13辆,轿14顶,大小船只29艘,房屋30多栋,桥梁17座,树木180棵。城楼等也各有特色,提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以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线索,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大致可分为三段首段、中段和尾段,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描述了当时宋朝都城的繁荣景象。

首段描写了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上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描写了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时期的水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在运河两岸上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馆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鸿,故名“虹桥”。画面上显示有一艘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个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们也在指指点点好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有的伸头探脑地在为此船紧张的过桥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也是当时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区,遍布着很多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汇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后段主要以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了北宋当时市区街道繁荣,

的景象。已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行旅的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欢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最大的特点不仅是其画面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面面俱到,而且其画外之意,更是一绝。

画面的开始我们看到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驮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梁走来、五匹骡马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沿着汴河,再往后面看到了上游,不远处已有几艘船依次泊在岸边,主航道中有两艘船在航行,橹工的汴江号子与纤工的忭江号子两首和声合唱回响在空中,渐渐的远去,这些人文的场景与秀丽的河山形成了一副美丽风俗画面,所以是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要找寻的好地方,在对岸的河湾缓冲区,商人不失时机的安置了两条游船,让他们在上面饮酒唱茶,欣赏汴河的风景。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前面有仪仗开道、好威风的,常言道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确是一个武官,后面还有人替他拿着一把关刀。另有两人在码头两手拉着嚼口,这是害怕惊马或失前蹄最有效的方法。一个武将就有如此的威风,更不要说其他的达官贵人是多么的风光。

如此的意境在《清明上河图》上面到处可以看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用意,作者用有限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的遐想,同时反映了作者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从一幅不大的画卷上面窥视到了整个宋朝当时的繁荣景象。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篇三:清明上河图解析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复制链接] ?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12-8-15 09:3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九

六〇——一一二七年),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

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而要研究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

社会经济,对于北宋汴京(开封)城市经济的研究则又是一个不

可缺少的方面。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来考证距今近千年以

前的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以供研究北宋经济史者的参考。

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在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

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本文所要研究的北宋晚期汴京的城市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

迹。然而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还保存着象《清明上

河图》和《东京梦华录》这样珍贵的历史瑰宝,它们描绘了北

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了当

时商品经济发达的繁华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

料和文献资料。这里就来谈谈它们在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

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据这幅画后面保存下来的金代

人张著的题跋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

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

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

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这是现存有关这位

画家最早的简要的记载。元代杨准在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

的另一篇跋文中则说,《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

李祁的跋文也说:“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

宋宣、政间名笔也。”根据这些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元朝人的

题跋,可以肯定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末年人,曾在画

院任职,擅长“界画”,

清明上河图解读

特别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桥径

等,他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正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

(1111——1125)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但画家所描绘的汴京城市的社会生活景象,究竟是当时汴京的

什么地方呢?图中中心部位作者所精心刻划的那座大型木结构

拱桥又是当年汴京的哪一座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进一

步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

面貌,都有很大的用处。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专家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京什

么地方,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多数人都认为它画的是外城“东

水门内外一带地方,那顶宛如‘飞虹’的桥梁也正是‘东水门

外七里’的‘虹桥’”(徐邦达:《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五八年第一期);或者认为它画的是

“汴河上的虹桥一带”(张安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大体上弄清当时汴京城区的布局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汴京除紫禁城外,有内外两座城墙。“外城,方圆四十余里”,“旧京城(按:即内城)方圆约二十里许”(卷一,“东都外城”、“旧京城”各条)。穿城河道中最重要的是汴河,由西向东流经内、外城的南部。《清明上河图》上所画的那条大河,如果肯定是著名的汴河的话,那么图中所画的显然是它的下游。我们根据这些记载,再仔细对照《清明上河图》上所画的那座横跨汴河的木结构大型拱桥以及那座绘有骆驼队通过的城门,就可以考实《清明上河图》所画的地理位置决非外城东水门内外一带,而是当时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地方。图中大型木结构拱桥虽跟东水门外七里的虹桥形状相似,实际上则是汴河流出内城通津门后离城最近的上土桥。 这因为:第一,是有关城门问题。这点,《东京梦华录》交待得十分清楚。该书卷一“东都外城”条说:外城“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同书卷一“旧京城”条则说:内城“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按:应为“角子门”),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日旧曹门”(按:孟元老此段未将内城东壁的水门——通津门计算在内,故称“其门有三”)。张择端图中所画的城门,有骆驼队缓慢出城门,足证这是一座陆路通行的城门,决非水门,因而也决不是“东水门”,而只能是旧京城(即内城)的东角子门。

第二,是关于桥的问题。图中横跨汴河的无柱拱形木桥,其桥在东“角子门”外,就是“上土桥”。同书卷一“河道”条对这座桥梁也有详细的交待,“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按:实有桥十四)。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这就是说,在汴河流出东水门后,离外城最近的应是顺成仓桥,而非虹桥。但顺成仓桥却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有离外城七里的虹桥和内城东面的下土桥、上土桥,其结构形式才与张择端所画的无柱拱桥相符合。所以,从图中城门和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清明上河图》画的决不是过去许多人所说的汴京外城东水门内外一带,而是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的繁华景象。

弄清楚了《清明上河图》的地理位置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而明确这幅驰名中外的杰出画卷所描绘的中心主题了。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长五二五厘米,宽二五.五厘米。画卷的规模宏伟,结构严密。整个画面以汴河为构图的中心,

对北宋晚期汴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详尽而生动的

描绘。它以外城内东南角侧的农田园林为起点,向西沿着汴河溯流而上,经过内城通津门外的上土桥、东角子门,到繁华的保康门街结束,描绘了大约有三、四里之遥的旧城东南角一带的繁华街景。画家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杰出的艺术才能,广阔而又细致地展示了当时汴京城内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他在图中一共画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七百七十余个,各种牲畜九十多头、房屋楼阁一百多间、大小船舶二十余艘??。在这众多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舟车之间,有人划船拉纤,有人抬轿架车,有人四处设摊,有人沿街叫卖,也有人在到处游逛。所有这一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内商品经济兴旺、水陆运输繁忙、城乡关系密切等等热闹景象,再现了近千年以前北宋京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实况。这幅不是照片、胜似照片的我国十二世纪初的艺术杰作,不仅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中象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有其很高的艺术价值,就是对我们今天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市经济的许多方面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形象史料。

在北宋汴京城市经济的研究中,就其史料价值的重要地位而言,堪与《清明上河图》后先媲美的,还有署名幽兰居士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的生平事迹不详,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代中叶的李濂在其《跋东京梦华录》中曾提出怀疑:“元老不知何人”,“但,是时艮岳已成,梁台、上方寺塔具在,而录内无一言及之,不知何也?”(李濂:《汴京遗迹志·艺文之五》)清代的常茂徕则谓:“艮岳之筑,专其事者为户部侍郎孟揆。揆非异人,即元老也。元老其字而揆其名者也”。(常茂徕:《怡古堂文钞稿本》,《读东京梦华录跋》)近人邓之诚却认为常氏证据薄弱,不足为凭。最近,据孔宪易的考证,认为孟元老是北宋晚期蔡京同党孟昌龄的第四子孟钺,而非其兄孟揆。[①]孟钺跟张择端一样,都是目睹当时汴京城里糜侈繁盛景象的历史见证人。

据本书作者在自序里称,此书撰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距北宋灭亡的一一二七年,恰恰过了二十个年头。至于他著作此书的目的,据说是因为,“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但由于汴京昔日的繁华,时已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了,作者只能象《列子·黄帝篇》中所说的那样:“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因题书名曰《东京梦华录》,以表示其对故都的无限怀念和深沉的怅恨之感。

传世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凡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作者追写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包括当时的城郭、河流、大内,诸司、市井游观、岁时物货、街巷店肆、民风俗尚,??等等,都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

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汴京城里各个阶层

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的价值,尤其引起了中外许多从事各种专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二者对于我们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水陆交通运输

关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所精心描绘和详细记述的汴京的历史沿革,隋唐以前文献记载员说:只知道战国时,魏惠王曾由旧都安邑徙都于此,称大梁,委实热闹了一番。不久,秦并六国而一统天下,大梁即随魏国的灭亡而趋于萧条衰落,到后来竟成为秦王朝所属三十六郡之一的三川郡内一个小小的县份。西汉时,始置开封县,属河南郡,●●因之。西晋,开封属荥阳郡。东魏置开封郡,属梁州。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于唐代始改名汴州。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被称为“土薄水浅”的江南,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经过劳动人民的开发,逐渐成为“鱼米之乡”,整个江南开始成为封建朝廷赖以仰给的财赋区域,等到隋朝再度统一全国之后,隋炀帝杨广为了尽量搜刮江南的财富,于“大业三年(六〇七年),诏尚书左丞相皇甫谊发河南男女百万开汴水,起荥泽入淮千余里,乃为通济渠。又发淮南兵夫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江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大业六年(六一○年),又开江南河,自京口(江苏镇江)至余杭(浙江杭州)[②]。自此以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航路,汴梁遂成为当时“水陆所凑,邑居庞杂”的“雄郡”[③]。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梁城,这就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一中所说的“旧京城”,又称内城。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那座高耸的城门,也就是这座旧京城东南面的角子门。

唐、五代时,汴梁的经济已相当发达。史载:“河南,汴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旧唐书·齐瀚传》)。又说:“(两京)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杜佑:《通典》卷七)由于唐代的汴梁,水陆交通如此便利,城市经济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从唐代一些著名诗人所写的诗句中,也可得到证明。《全唐诗》载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诗:“水门向晚茶商斗,桥市通霄酒客行”,又《汴路即事》诗也说:“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另在《唐语林》中讲到有一位

叫崔枢的进土,在汴梁住了半年,与一个“海贾”同住。海贾

得疾将死,送了崔枢一颗珠子,说值万缗。[④]可见,唐代汴梁还住有外国商人或从事海外贸易的“海贾”。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除后唐外,这里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的都城,相继流入了大量的人口,因此,城市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洛阳与汴梁之间的贸易相当旺盛。如《旧五代史·赵在礼传》说:“在礼历十余镇(其中包括汴梁),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藩镇,皆邸店罗列,”又,《新五代史·袁象先传》:“象先平生所积财产数十万,邸店数千间”。这些经营邸店而发财致富的官吏的大量出现,就反映了这个时期汴梁商业活动的日趋繁盛。

五代末,周世宗柴荣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新五代史·周本纪》),其中特别是其政治力量达到淮南一带,打通了汴河出长江的交通要道,这对于汴梁经济的发展前途更具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在后周统治期间,汴梁的城市经济又有了新的扩展,以致到了世宗显德二年(九五五年),就准备在唐旧城之外兴建罗城。是年,周世宗下令兴建罗城的诏文有言:“??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狭,百司公署,无处兴建。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赁之资,增添不定;贫乏之户,供办实多。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将便公私,须广都邑。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表识,候将来冬末春初,农务闲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五代会要》卷二六,“城郭”条)接着,就于显德三年(九五六年)正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

城”(《旧五代史·周书》)。这座新建的罗城,就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一中所说的“东都外城”,又名新城。这样,汴梁除大内的紫禁城外就有了内、外两圈城墙。史载新建的外城,周围四十八里二百二十三步,其面积比周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⑤]的旧京城大了许多。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仍以汴梁为都城,名叫汴京,又名东京,或称东都。开宝元年(九六八年)“艺祖(即宋太祖赵匡胤)初修汴京,大其城址”。这时,汴梁已成为“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的重要都城了。[⑥]赵匡胤为什么看中汴梁为都城呢?这从秦观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开封地平四出,诸道辐辏,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无名山大川之限,而汴、蔡诸水参贯,巾车错毂,蹄踵交道,舳舻衔尾,千里不绝,四通五达之郊也。??本朝惩五季之弊,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名挂于籍者号百余万,而衣食之给,一毫已上,皆仰县官,又非若府兵之制一寓于农也。非都四通五达之都,则不足以养天下之兵,此谓以兵为险者也。夫以兵为险者,不可以都周雍,犹以地为险者不可都梁也。”(秦观:《淮海集》卷十三,“安都”条)秦观是言,道破了北宋建都汴梁的奥秘。出身于统领禁军的赵匡胤,

是以其所握有的兵权,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