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寒衣未寄莫飞霜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课外古诗文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

诱人,意在留客.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

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

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6.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

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7.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8.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9.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0.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1.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2.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农村(田园、乡村)风光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比喻同胞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

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彻。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

篇二:课外古诗文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调动感官 移情于景(物 情景交融

思想感情 离愁别绪 恬淡闲适 孤寂惆怅 凄苦烦闷 乐观旷达 轻松愉悦 壮志未酬 忧国忧民 宁静幽深 自然惬意

1.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3.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4.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乱 的好处既具动感 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 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又闻其声 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

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

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彻。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

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②杜宇,杜鹃鸟。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变的,杜宇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当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乐业,便主动让王位给他,他自己不久就去世了。他死后便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这种鸟十分逗人喜爱。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首句中意象“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 “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突出了作者一天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末句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苦。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

②①

篇三:2015年高一补考语文试卷

2015年高一补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彷(páng)徨 忌讳(huì) 游说(shuì) 脉(mò)脉含情 ....

B.憎(zēng)恶 桀骜(ào) 专横(hang) 无济(jì)于事 ....

C.校(xiào)对 莅(lì)临 沉淀(diàn) 咬文嚼(ju?)字 ....

D.诧(chà)异 作揖(yī) 解剖(pōu) 一蹴(cù)而就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茫 惆怅 踱步 惊心动魄B.辗转 垦求 捍卫 绿树成茵

C.嬉笑 佳肴 崭新 兴高采烈D.诘问 会晤 切磋 以身作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富于感情的人,无论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他的喜

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

B.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名目繁杂,有谦称、敬称、雅称、俗称、婉称、绰号等等,

可谓琳琅满目。 ....

C.《红楼梦》的语言,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流畅自然的特点,是汉语运用到炉火..

纯青程度的典范。 ..

D.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发现,这样的领域很多,而且其中任何一个

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的诗 ----------很深,令人交口称赞。

(2)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

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3)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 ---------来。

A功夫以致感触 B工夫以至感触

C功夫以致感受 D工夫以至感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

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

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

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

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6.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读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

选用这些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①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等

②此外,还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③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

④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②③

7、下列标语与所张贴的场所协调、一致的是 ( )

A、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B、火葬场门口: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C、医院门口:宾到如归D、婚姻介绍所门口:与人作对

8、假如你在不同下列场合里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

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

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

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

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军:驻军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屋舍 .

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 .

D.唯君图之图:考虑 .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C、子犯请击之D、因人之力而敝之 ..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见:通“现”,出现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

D、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B.晋军和秦军驻扎的地方不同,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C.秦伯接受

寒衣未寄莫飞霜上一句

了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郑国的利益考虑。

D.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军“不仁”“不知”“不武”。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是寡人之过也。

(2)吾其还也。

三、默写:(共6分)

14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2)------------------------,悠悠我心。

(3)-----------------------,依依墟里烟。

(4)仰观宇宙之大,----------------------。

(5)纵一苇之所如, -----------------------。

(6)乃前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夜曲①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此诗写闺中妇人夜思远方的丈夫的情形。②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15、(1)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了秋夜?体现主人公什么心情?(3分)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当间谍的小孩 [法]都德

他叫斯特纳,巴黎人,十二岁。

父亲老斯特纳以前是海军士兵,现在管理着小公园。带折凳的老婆婆、贫穷的母亲都认识

他,敬重他。他粗硬的胡子下面,隐藏着温和的微笑,若想看见这微笑,只需问:“您的儿

子好吗?”

城市被普鲁士人围困,不上学了,小斯特纳从早到晚在外边逛荡。在水塔广场的赌博场,一

个大个子男孩每次都下很大的注,跑起来时,钱币在他裤袋里叮当作响,这让小斯特纳羡慕

不已。一天,大个子要他跟着一起去把报纸卖给普鲁士人,说一趟可以赚三十法郎,小斯特

纳十分气愤地拒绝了。可他吃不下,睡不好,梦里,他看见闪闪发亮的钱币飞来飞去。

第四天,他上钩了。

他们把报纸藏在罩衫下,扛着布袋,假装去捡马铃薯,骗过哨兵,出了城。

一路上,只看见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缺了口、不冒烟的高烟囱。每隔一段距

离站着一名哨兵。大个子熟悉路,从田野穿过,避开岗哨。但是,当他们走到一个义勇兵的

大哨所时,却没法避开,大个子怎么编故事士兵也不让他们通过。小斯特纳又害怕,又羞耻,

浑身哆嗦。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中士说:“进来暖暖身子,这小鬼冻得快要结冰了!”

哨所里,几个士兵蜷缩在微弱的火苗旁,用刺刀尖穿着硬饼干在火上烤。老中士喜洋洋地宣

布:“今晚有仗打了??截获了普鲁士人的情报??布尔歇能夺回来了!”欢呼声里,他们

逃了。

翻过壕沟,平原的尽头有一道满是枪眼的白墙。他们每走一步都停一下,假装捡马铃薯。“我

们回去吧??别去了。”小斯特纳一个劲地说。大个子耸耸肩膀,继续向前。 普鲁士人这

边的防弹掩体中,士兵在旺火堆上烧汤,白菜、肥肉散发出香气。两个小孩拿出报纸,交给

他们。一个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盯着小斯特纳,慈爱又饱含责备,仿佛说:“我宁愿死,也不

愿看到我的儿子这样。”小斯特纳感觉到有一只手压在他的胸口,不让心脏跳动。

突然,他听见大个子正压低嗓门把义勇军进攻的情报透露出来。小斯特纳气愤起来:“大个

子,不要说??”大个子付之一笑,继续讲。

出来时,从那个目光使他窘迫的普鲁士人跟前经过,小斯特纳听见了那人伤心的声音:“不

光彩,这不光彩。”他不由得泪水盈眶。

装满了普鲁士人给的马铃薯,两个孩子顺利通过了义勇兵的壕沟。战士们正在为晚上的进攻

做准备,老中士朝他们友好地一笑。这微笑使小斯特纳多么痛苦啊!他真想喊:“不要去??

我们背叛了你们。”但大个子说:“如果你说了,我们会被枪毙。”

分钱了。可当他一个人时,他的口袋变得沉重了,那压迫他胸口的手压得更紧了。“间谍”

这个词在巴黎的滚滚车轮声中、在沿着运河的战鼓声中,响在他耳畔。回到家,他慌乱地把

钱币藏在枕头底下。

斯特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晚回来时那样兴奋。这个从前的士兵看着挂在墙上的枪,亲切地对

儿子说:“如果你是大人,你会多么狠地对付普鲁士人啊!”

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

小斯特纳脸色刷白,他脑海中闪现出义勇兵遭遇伏击的情景。他想起朝他微笑的老中士,看

见他倒在血泊里??不幸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斯特纳老爹问。

孩子跪倒在父亲脚下,那些钱币跟着滚到地上。小斯特纳一口气把去普鲁士军营所做的事告

诉了父亲。老人脸色可怕起来。

“钱都在这里吗?”他问。

小斯特纳点头。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我去还给他们。”他说。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没再回头。他下楼加入夜里开拔的国民别动队的行列。此后,再也没

有人看见过他。 (有删改)

16.小说写“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满是枪眼的白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7.斯特纳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8.请结合全文,探究“间谍”小斯特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答:

19、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

行适当的调整。( 3分) 下联的内容(句序、结构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 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

20.根据下面的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自 2011年5月1日起,司机醉驾

将禁驾5年,酒驾处暂扣6个月驾驶证,公务员酒驾可能被开除。请拟一条以“反对

喝酒驾车”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在10~20个字之间)。

六、作文(40分)21、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与朋友一起分享友谊;看到了一本好书,与大

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球队踢赢了,与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有无数的东西需要分享,请

以“分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选择您最能驾驭的文体②字数不少

于7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CBBBABDBBDAC

5答案:A(B.“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句式杂糅,应改为“逐渐学会了享受安逸,造成了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C.“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D.“完成”后缺宾语。)

15、(1)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表现秋夜漫长,主人公难以入眠。(3分)

(2)从修辞上用了拟人和呼告的手法,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分)

原来前面的景都是为了最后一句抒情服务的,希望秋霜在寒衣未寄之前不要飞降, 思夫之 情,何其浓也。(2分)

16.小说写“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满是枪眼的白墙”,有什么作用?(4分)

1、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2、渲染浓烈的战争气氛;3、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17.斯特纳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慈爱温和;2、深明大义,3正气凛然;4、爱国,勇于献身

18.请结合全文,探究“间谍”小斯特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开始,气愤地拒绝却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路上,害怕、羞耻又无奈地跟从。后来,自责、痛苦,因畏惧而隐瞒真相。最后,沉重、慌乱,强烈的负罪感使他彻底坦白。

19(3分)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注意:仄起平收、对句工整

20.司机一杯酒,亲人千行泪 (意思对即可,3分)

21. 作文(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