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江入大荒流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2014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语文试卷T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2.根据课文默写。(6分)

①一儿曰:“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

②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

⑤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3.用原文填写。(6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固国不以 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得道多助,

江入大荒流上一句

失道寡助》)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

④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愁》)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8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小题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小题3】请说出第二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3分)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11分)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誉,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廷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肯擦。女售票员给了他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样做,而是硬逼着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小题1】请从文章中摘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文中主要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概括出其它两个事例:__________, 张英“让地三尺”感化邻居,。 (3分)

【小题3】文中倒数第二段的议论强调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你能用上一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吗?(不超出100字)(3分)

1.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完成小题。

(一)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二)东坡先生墓志铭

(东坡)自密①徙徐②,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⑥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①密:密州。 ②徐:徐州。③屦(jù):粗布鞋。 ④潦:积水。 ⑤侪(chai):辈、类。 ⑥跣(xiǎn):赤脚。 ⑦锸(chā):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流有缓急 事急矣B.自密徙徐使自招募C.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如好逸而恶劳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非咨询不穷其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谁与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海忠介、苏东坡治水都做到了“躬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各自的表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出师表》(节选)和《三国志》选段,完成第10-12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

尚书令蒋琬领①益州刺史,上疏②以让③费祎及(董)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④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⑤。允常上则正色匡⑥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

——《三国志·蜀书九》

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⑦仪,仪泣涕横集。(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⑧,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 ——《三国志·蜀书十四》

注:①领:兼任较低官职。②上疏: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奏章。③让:推荐。④翼赞:辅助。⑤黄皓:三国时期蜀汉臭名昭著的宦官。⑥匡:纠正。下文“匡”意为“辅助”。⑦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⑧谏喻分别:分别予以劝解。⑨各尽延、仪之用:充分发挥魏延、杨

仪各自的才能。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志虑忠纯虑:

(2)裨补阙漏裨:

(3)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宜:

(4)延或举刃拟仪或: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悉以咨之翻译:

(2)下则数责于皓翻译: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事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知人善任。(4分) 答:

1.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成后面小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结合句中炼字,谈谈你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6分)

【甲】钱塘湖春行【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小题1】请描绘【甲】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示的画面。(2分)

【小题2】【乙】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4分)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6分)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题1】发挥想象,描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所呈现的画面。(3分)

【小题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3分)

1.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以“是一首歌”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构思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1)不少于600字;(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班级等。

篇二:语文版中考总复习

古诗词赏析 1.饮酒

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a.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这句诗妙就妙在它所包涵的哲理: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处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嘈闹是客观上的存在,谁也无可回避。要逃避它惟有从自我心灵上摆脱它,只要心灵脱俗,主观上便能够超脱现实,闹中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天净沙·秋思》

主旨: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取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表现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2.《次北固山下》

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欣赏(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雁门太守行》

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b.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c.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写旅人,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会想到故乡的人,眼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但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第七单元 五、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名句理解

1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漓尽致的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和“恨别”。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

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6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7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8“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河中石兽》精细化阅读及复习要点 1.文章分层: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3.思考<陋室铭》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10)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11)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12)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⑶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篇三: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文言文梳理(四)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文言文梳理(四)

二九、古文二则

(一)郢人

庄子与惠子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互相抬杠。但在情谊上,庄子一直将惠子当作是生平唯一的挚友(知音)

㈢寓意,启示

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运斤成风”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㈣出自本文的成语: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一般作定语。近义词: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㈤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顾(回头看) 从者(随从人员)谓……曰(对……说)垩(白色的土)

慢(通?墁?,涂抹)若(好像)蝇翼(苍蝇的翅膀)使(让)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斫(砍,削)运(挥动)斤(锛子)风(名当状,像风一样)听(听信,听任) 失容(改变神色)尝试(试验)为(介词,替,给)寡人(君主的自称)为(动词,做) 尝(曾经)虽然(即便如此)质(对象,指搭档)自(自从)夫子(先生)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㈥重要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漫通?墁?,涂抹。)

2.一词多义

①为:尝试为寡人为之(第一个?为?,读wèi,介词,替,给;第二个?为?读wéi,动词,做,表演)吾无以为质矣(为:读wéi,动词,当作)

②之:过惠子之墓(结构助词,的)听而斫之(代词,指白色的土)

3.古今异义:

①匠石运斤成风 (斤:古义,斧子一类的工具;今义,度量衡单位)

②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虽然:古义,虽然如此,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半句,下半句常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质:古义,对象,指搭档;今义,常用于?性质??物质??抵押品?等)

4.译文

庄子在送葬的路上,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的人说:?楚国有个人用白色的泥点涂抹在自己的鼻尖上,那块白色的泥土好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来砍削掉它。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风一样掠过,(楚国人)听任(石匠人)砍削白点,白色的泥点完全削尽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试着为我这么做一遍。’石匠人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惠子先生死后,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㈦中考链接题

阅读《郢人》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若蝇翼:好像 (2)运斤成风:挥动

(3)尽垩而鼻不伤:白色的土 (4)尝试为寡人为之:做,表演

2.“臣之质死久矣”中“质”指的是( D )

A.郢人 B.匠石 C.庄子 D.惠子

3.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运斤成风,它的意思是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4.翻译句子。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

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表现对老友的怀念与惋惜之情。

6. “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 发挥了。

7.你还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别的什么意味吗?试试看。

答:信赖,能够产生力量,带来奇迹等等。

(二)伯牙善鼓琴 ㈠文学常识

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列子据说能御风而行,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2.《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3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3.伯牙,春秋时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㈡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㈢出自本文的成语: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㈣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峨峨(山高)若(好像) 洋洋(盛大的样子) 念(想) 必(一定) 得(领会) 于(介词,在)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卒(读cù,通?猝?,突然) 止(停留) 乃(于是,就) 援(拿,拿过来) 霖雨(连绵大雨) 操(琴曲名) 更(又,接着) 造(弹奏,创作) 辄(总是,就) 穷(穷尽) 趣(旨趣,意旨) 舍(放弃,丢下) 子(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犹(好像) 于(介词,到) 何(哪里) 逃(逃避)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①《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②《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③《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⑤《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名句理解

①“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漓尽致的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和“恨别”。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⑤“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