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不叫胡马度阴山的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军旅诗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2. 掌握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塞上听吹笛(P3)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①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②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

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答:“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①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②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作品鉴赏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

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三、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①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②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①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②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③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④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四、牛刀小试

前出塞·其六(P13)

杜甫

挽弓当挽强,射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①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②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五、知识补充: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

雪、风沙;

2.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

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

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军旅诗

1. 了解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2. 掌握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塞上听吹笛(P3)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作品鉴赏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三、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四、牛刀小试

前出塞·其六(P13)

杜甫

挽弓当挽强,射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篇二: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师版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师版)

————边塞诗鉴赏

一、简介边塞诗

1、所谓“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从南朝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2、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注意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3、(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例 [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例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4、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5、边塞诗派主张: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二、边塞诗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友

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 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奇丽、壮阔。

3、 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三、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 、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白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柳中庸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 适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 甫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

?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

?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七、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八、完成练习

1、从军行七首 (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 为什么 ?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作者用“横笛”、“红旗”代指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直上”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6、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7、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篇三: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是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他的诗风瑰丽、雄健,对当世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其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盛唐人特有的自信,体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楼兰是汉朝西域一个少数民族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这里用楼兰借指常常入侵大唐边关的突厥部落。

这句子很容易想到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我只是纳闷儿,这李白不是西域来的人吗?

来而不往非礼也。“玉门山嶂”这首诗,让我想到《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法师。他“偷渡出境”、西行求法,历经千难万险,过五峰、穿沙漠,喝口水还被戍边兵士所射伤。陪着他的,没有猴头儿、猪脸儿,只有那匹“瘦老赤马”??

王昌龄最出色的边塞诗,应该是下面这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一》

纵览中国封建史,开元时期出现了自汉武帝时期之后的第二个盛世局面。盛唐人也每以汉朝人自比。

听听这口气,“不教胡马度阴山”!够厉害的!

汉朝名将李广擅长守城阻敌,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畏惧,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每每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臂力惊人,箭法高超。一次傍晚出猎,风吹草动间隐现一块卧石,他以为是老虎,于是引弓而射,居然把整个箭头

都射入了石头。中唐卢纶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出塞》的事儿还远没有完。到了清朝,它又成了著名的反诗!“龙城飞将”,你想说谁呢?是说李成梁还是袁崇焕呢?还“胡马度阴山”,这不就是不满意清军入关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是大清皇朝的“正大光明殿”又要作何解释呢?

王昌龄还写过其他题材,并且也不乏佳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其二》

这首诗是不是有点王维的风格呢?

留心的朋友还能发现,今天摘录的都是七言绝句。没错的,王昌龄的七绝是很出色的,

不亚于当时的李白,后人还送给他一个雅号,叫做“七绝圣手”!

那位朋友说了:绝句,谁不会写?排律、古风那些大长篇才见功底呢!

其实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从来都不是以长短来论高低的。如我们

不叫胡马度阴山的上一句

几百个字才能讲完的内容,有人几十个字就说清了,并且很得精髓。那才叫本事呢!

有事情,有感情,则多写。事情少、感情平平,则少写或不写。又如填词,决不是某个人憋紫了脸硬充一个百十字的长调,我们就说他高明的。看宋词,像《如梦令》、《浣溪纱》、《减字木兰花》这些小令词牌,佳篇比比皆是;而像《贺新郎》、《雨霖铃》这些长调词牌,我们只记得某几个人的少数名篇;而最烂的(词牌)恐怕就是那个二百四十字的《莺啼序》了,您能背出哪怕一篇、一阕来吗?(自己写的除外)在我看来,把古往今来所有的《莺啼序》放一起称一称,也未必有王昌龄的一两首绝句分量重!

踏踏实实把七言绝句学好,也不错。

最后再看一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性格耿直,常遭小人诽谤。当时,他出任江宁(今南京)丞,送朋友辛渐北上洛阳时,写下此诗,以表磊落胸怀!

国人特别是古人,较少有如此“自夸”的,当着别人总说自己“无德又无才”。其实想一想:“才”,可以让;至于“德”,“当仁不让”才对呀。你说你一点品德都没有,我为什么和你交朋友?难道是一丘之貉、狼狈为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喜欢王昌龄的高风亮节!

2007.5.6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