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落霞与孤鹜齐飞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8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名句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

名句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1 9:16: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2831 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

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篇二: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浅谈元曲与宋词的区别

肖旭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

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这是值得注意的。

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

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人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不例举了)

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种倾向,前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了民歌的影响;

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王骥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散曲作者们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

如马致远《拨不断·叹世》:“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悟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同调《归隐》:“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栖、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看破人间恶梦,遁人世外桃源,虽不过是一种幻想,却反映了对污浊现实的消极抗议,马致远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元散曲作者中有相当的典型性。至于他那首名作《夜行船·秋思》,则不过是把“叹世”和“归隐”的主题融而为一,化为两部合唱罢了。

“叹世”的主题变奏是“讥世”、“刺时”,这类作品寄悲愤于慨叹,情怀激烈,一吐为快。

如无名氏《朝天子·有感》:“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张鸣善《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查德卿《寄生草·感叹》:“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至于无名氏那首《醉太平》则更是毫无顾忌地喊出:“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载可怜!”这一类愤世讥时之作,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与上述主题声气相通的还有一些怀古之作,大多借古讽今,绵里藏针。代表作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睢景臣那首脍炙人口的《哨遍·高祖还乡》则剥下了皇帝的神圣衣衫,还其流氓无赖的真相,嬉笑怒骂,痛快淋漓,虽讥刺一人而实际上是对封建皇权的亵渎,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佳作。

与“归隐”主题相联系的则是对山水田园和自然景物的讴歌欣赏。 这类作品在元散曲中占的数量也不少,光是吟咏杭州西湖之美的散曲就相当可观。“元代散曲作家对于山水的审美态度与魏晋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淡然的幽栖和无所动心的观照;也有别于唐宋写景诗词的含蓄蕴藉,而是敞开胸怀,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觉,已发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辨证关系。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薛昂夫写道:“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殿前欢·秋》),这就是说,同样的自然景色,一经诗人的发现和吟咏,就可以使风景增色,使游览者增添不少观赏的意趣。在元代描写西湖风光的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那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诗,对散曲家们的审美规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散曲家们又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新的审美角度上加以丰富和发展。请看张可久的这首《红绣鞋·西湖雨》:“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濛水模糊。行云神女梦,泼里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写西湖雨景,由苏轼的审美意境翻新出奇,根据对实境的真切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灵活地融入诗、画及神话意味,在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渗透着浓郁的艺术情趣。作为外化了的审美感受,散曲家们的作品也足以使祖国的河山增色,并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力。

元散曲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唱男女恋情,追求爱情幸福。这类作品态度大胆,感情真挚,不乏反封建意味的佳作。但有的放笔无忌,甚至对偷情幽会的情态和心理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为唐宋诗词所罕见。这种情况与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一度放松封建礼教,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知识分子仕进无路,屈居社会下层,与沦落风尘的娼优为伍,为她们写清唱的曲词和演出的脚本,长期的接触,使他们对妓女的情态、心理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写这方面的题材也较为得心应手和易于流露真情。但他们那种视妇女为玩物,津津于打情骂俏,追求感官享受,甚至流于色情的低级趣味,也时有表现,不可不予注意。

总体来讲,散曲所取得的成就不如宋词。

二、词和曲在形式上的同异

曲和词同属长短句,但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分散曲与剧曲——杂剧、传奇中的唱词部分)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一字到七字以至八、九、十、十

一、十二字。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余可类推。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称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二段。如曲牌同为[满庭芳]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此调词、曲名同,实异)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故《词律》等书,可以规定某调是多少字,如[十六字令],即十六个字,[念奴娇]亦称[百字令),即一百个字。但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 之外。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较少,剧曲加衬较多,甚至有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衬字的大量使用,是散曲句式加长的根本原因。例如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十四字,加衬字后增至五十三字之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便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如果去掉这些衬字,曲中描写的生动性、感情烘托的程度和所表达的内容,便会大大削弱。加添衬字,一般不宜超过正字的字数,但王和卿的《百字知秋令》,曲字定数39,衬字却多至61。全首的衬字大大超过曲字的定数,这种情况为诗词所未见。 衬字一般不要求平仄,它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既可以用在句首,亦可以用在句尾(或词头词尾)。总之是以配调演唱适度,不妨碍调中正字的吐音清晰为原则。

3、词韵通常可用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通常用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还有,词韵疏(小令亦较密),一般不大换韵;曲韵密,句末大都押韵。

篇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利用听说读写的共生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义渡中学 李金刚

古诗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创造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意

境。此句中的“共”字传达出一种“明月共潮生”的“共生”美,启发我们在作

文教学实践中期待实践师生开放式写作体系的建构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师生快

乐进行作文教学,收到一种和谐共赢的理想效果。

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听说读写中共生而来

此指师生共同进行写作教学,构成师生开放式写作课体系。师生进行共同写

作教学,就是为了成功写好每一篇习作,逐步培养创新写作能力。说到底,写作

能力的要义在于表达。怎样才能训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呢?

(一)听读共生,以听促说,训练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要说出感觉,说出问题,就要用心听读。用心听读就是研究典范文章。说不

出感受与问题恰恰说明未听懂、读懂。听读越仔细、深入、感受则越深刻,问题

概括的就越全面、犀利。这自然训练、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习作之前,

选《济南的冬天》,教师先读,让学生勾画并思考,提出问题。为打开思路,教

师提出朱自清的《冬天》与《春》比较一下。学生提出来朱自清的《冬天》题目

是冬天,而通篇未写冬天,好像文不对题。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说话有中心。再进一步问学生另两篇呢?学生说出另两篇抓住景物进行描写。教

师进一步提出启发性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意思?是什么写法?

其实三篇放在一起,又有一个比较意味。一番讨论后,学生明确了朱自清的《冬

天》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其实本文是写了冬天的,课文无时不提到冬天,

如每段开头第一句,只不过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选材都是生活中平淡的小事,

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而是一种平常朴素的情感。这种感情是

心中的温暖。自然界的冬天似乎是一个大背景,这就形成了一种衬托。这种平凡

而温馨的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更显温暖。因此,写冬天不是为赞美冬天,而是为

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

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而《济南的冬天》、《春》则通篇写景,文体一致,

分别赞美了冬天和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憧憬。

通过听读范文,讨论、归纳,学生都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

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促成了写作动机。

艺术或文学“使它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

喜悦是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人因而产生归属感”(《中国青年报》

2006年5月)。听读说的共生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而且

激活了其写作欲望,促成了写作动机。

(二)、以读说促写作,训练并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在做好上述基础工作后,接下来就是习作课了。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冬

天》这个题目。结果学生再无畏难情绪,而是个个静气凝神,一气呵成:写出的

习作也是异彩纷呈,无不彰显个性。有的以冬天为线索或背景;篇篇构思新颖,

内容丰满,感情充沛,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

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听说读写的习惯,这个共生或共同暗含必须

平等的思想这样一个前提。这个“共生”或“共同”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古已

有之。古代问难式教学就是例子。子路作为学生问孔子“愿闻夫子之意”。这让

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出孔子一贯平等对待学生,从来不摆教师架子。在《论语》、

《左传》中我们常会看到有关孔子坚持教育平等思想的言行纪录。韩愈:“师不

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落霞与孤鹜齐飞上一句)不如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教育平等思想的体

现。只有做到平等,作文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学生的主体特征,才能

充分调动作文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密切配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训练口头表达

能力以促生其书面表达能力呢?

二、若要朵朵花儿艳,还需处处三春暖

——创新作文课要实行师生开放式教学

为创新作文教学之需要,在构建听说读写共生的体系后,还要实行开放式教

学。这就要求按新课改的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把相对呆板的

作文教学转化成生动活泼的课堂“轻喜剧”,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智力才能,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手法,投课堂这平静的湖面以“石”来激起学生习作的

“千层浪”。这就是说若想让学生习作能力之花朵朵都开得鲜艳,教师必须处处

为他们创造“三春暖”的最佳学习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情

境。

(一)、课前五分钟讲演,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生相对年龄较小,知识面窄,口头表达能力差,直接影响书面表达能力。然

而其求知欲望强烈,又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注意以及欣赏。为训练

其口头表达能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其独立性,激发阅读写作兴趣,教师每节

课留出五分钟,让学生演讲。这不仅打破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而且使他们体

会到:作文就是用笔写出的“自己的话”。

由浅入深的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阶段性训练。第一阶段的内容简单,让学生

说些自己想说的话。如介绍爱好特长及亲朋家人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对未来的

畅想等,这些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他们感同身受,自然有话可说,有

情可发。第二阶段扩大题材,如讲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或

介绍一物品,发表一种见解等。而且讲起来要求清楚,明白、感情充沛、有声有

色,表达能力日趋成熟。

(二)、让“小品表演”适度走进课堂,既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作

文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完成习作,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具体操作可

以先讲后写,即将构思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以小品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据此撰文。

此时学生几乎不用写草稿,即可完成习作。还可以写了再演,即在每周一次的作

文讲评课上,将优秀作文由具表扬天赋的学生提前改写成独幕剧,在讲评课上以

小品剧表现出来,师生共同就此评点。

(三)、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品鉴名篇,然后出题目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

同题作文。例如教学鲁迅散文《学》。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哪些词

句唤起了你的回忆,引发你的共鸣了,你想起了哪件事,哪个镜头,哪段话,哪

句诗词。”然后,出题《雪》,让学生开始习作。因文著文还可跨学科,例如就历

史写作史论文,人物传记,史评;就地理写作名胜古迹介绍,游记;就思想品德

写作个人美好思想品质的成长日记??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不造假,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

在。不做百家衣,也忌随人后,思维要创新。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关

键是激发其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意识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平常生活,并为点滴“新”

举动所感动,逐渐使“创新”成为思维品质。这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引导其辩证思维。培养其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师。”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

三位书屋》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最严厉的”三位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吗?如

果学生犯难,教师就让学生阅读“第二项行礼”到“博学的人”,让学生思考:

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会醒悟是赞扬寿镜吾先生的。教师在因势利导:“先

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面,例如“有戒尺不常

用”,表现他进步和开明。这样就将学生注意力导向分析事物的两重性,辩证性。

(二)、创新的另一途径是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

物”,要写“想象作文”。鲁迅先生在创造人物的时候,常常“没有专用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学生在作文

中,应该是神采飞动,把情感,意志、态度、知识融汇一处,张开想象翅膀,达

到“自我实现”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首先培养丰富

的情感,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周围的景,事、人。其次引

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使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方法不一而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听说读写的共生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

力。

陵县义渡中学

2014.6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