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公道自然成的上一句是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6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自然法是什么?——登特列夫的回答

自然 法是什么?——登特列夫的回答 中国 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 理论 专业 杨天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引言登特列夫在其经典著作《自然法—— 法律 哲学 导论》序言中谦虚、深沉而充满激情的写道:“如果这么单薄的论文也配题献给谁的话,我将毫不犹豫的把它题献给稍后的黯淡岁月中的诸多友人,他们的事迹证明了,确有一种唯一值得我们为之效死的天地大法存在。”我想,登氏所谓的这种唯一的神圣到值得我们为之效死的天地大法,不是别的,正是能代表人类正义、反映人类本性、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的自然法。这自然法虽不为我们所见,却时时处处指导着作为人类的我们的行为,甚至在人类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对着某些所谓的“强权即是公理”的实在法大声说“不”。这自然法并非显而易见的规则体系,而毋宁是一种价值观念。那么,登氏又是如何来阐释这玄之又玄的“自然法”呢?一、对“自然法”范围的限定及其 研究 路径登氏在此书的开篇“导论”部分首先作出声明:“本书所要讨论的自然法观念,乃是涉及人类行为的而非涉及自然现象的一个观念。”登氏一开始就把自然法视为一种观念而非一种确定的客观实在;他把探讨范围限定在“涉及人类行为”的伦 理学 与 政治 学的范围之内。而探讨的路径不外乎 历史 与哲学两种。“但是以上两种路径,似乎都难以完全令人满意。”历史的路径不但繁琐沉重,而且往往会误导我们认为“自然法有十足连续的历史”,这种形式上的连续性让我们混淆了同一个名词(即自然法)所包含的不同观念和体现的不同思想。因为“除了名称相同之外,中世纪的自然法观念与近代的自然法观念,几无共同之处。”哲学的路径无疑可以摆脱历史路径带来的这种弊端,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路径发现形式连续性掩盖之下的不同自然法观念的真正内涵并加以区分,却使我们发现“自然法竟是像鬼火一般的不可捉摸”。“要克服上述种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兼采历史的与哲学的路径。” 这样以来,不但可以准确把握历史上各种“自然法”观念的内涵,而且能够正确定位这些内涵各异的“自然法”观念在历史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二、“自然法”在历史或现实中之不同面相在“自然法”抽象而学究的外观之下,我们可以在历史或现实中看到其所呈现的不同面相。登氏的著作中提及的第一个“见于法律的固有领域”的自然法之面相就是透过《查士丁尼法典》所展现的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遗产能够成为我们人类 社会 的共同遗产和财富,其中的自然法观念功不可没。这观念使《查士丁尼法典》以全人类为立法对象,并自命具有普遍效力,而且这效力来源并非武力,而是“理性”——“法律之固有的尊严”。罗马 时代 的法学家们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之上苦心孤诣地探求一种“适用于一切民族与一切时代的永恒不变”(西塞罗语)的法律,这法律之所以如此神圣永恒,正是因为其以斯多葛学派的“人性普遍”与“人类平等”等哲学思想为基础,而不管是罗马人或者是雅典人,都无法摆脱这种相似而平等的人性而变为另一种生物。《罗马法大全》的编纂者们在其“文摘”部分煞费苦心的录入不同的法学家关于“自然法”、“国际法”、“国内法”等歧异明显的定义和法律的分类,也许是为了说明,自(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公道自然成的上一句是什么)有各种具有不同效力范围的“法”存在,而不管法学家如何表述它们之间的这些不同。以罗马法的自然法学说为基础而建立的这个“无与伦比的完整而和谐的法律体系”不但颇为梅因所赞赏,而且登氏还提醒我们,罗马的法律传统,教导了西方世界把法律视为人类之共同本质,视为实现永远公平与善良的事物之一种不歇的努力。古典时期的罗马法律家抱有一项要求——要求法律符合于自然,符合于公道与正义。正是这项要求,使他们的自然法观念赋予法律一种固有的尊严与价值。“自然法”观念在历史上呈现的另一个面相就是“一个完整伦理体系之基石”。自然法观念在中世纪成功地使神学智慧与俗世智慧相结合,这固然要归功于中世纪的教会法学者。“依教会法学者,自然法可以溯源至上帝,它的教诫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乃是因为它经过天启的证实与推行。”自然法由此获得上帝赋予的神圣性,而自然法之中包含的“人类理性”等哲学概念对基督教信仰也不无裨益。“自然法”实在是俗世智慧与神学智慧所共同体现的人类智慧之结晶。中世纪哲学之最伟大的代表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其旷世巨著《神学大全》中对自然法观念作了一番全新的阐述。阿奎那所谓的“自然理性之光”即“自然法”是“理性的造

物”即“人类”分享的“永恒定律”,而这“永恒定律”来自上帝,是上帝对人类的合理指导。登特列夫把阿奎那的自然法观念之贡献归结为三点:第一,阿奎那把自然法视为人之尊严与能力之表现。因为人类得自于上帝的理性,自然法得以成为人类专属的诫律。第二,阿奎那把自然法设想为道德之基础。因为人类得自于上帝的理性以及人性因此所具有的尊严与能力,体现人类理性与智慧的国家从而成为自然道德之最高表现。世俗权威因此得以正名。第三,阿奎那的自然法成为评判人类社会政治体制之好坏的最高准则。在这一点上,阿奎那认为国家及因其而生的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们必须符合正义。这正义的涵义虽然有点含糊,但是不合正义的事以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为标准的话却是易于判断的。人类并没有义务去服从那种不合正义的法律,即便他身为此种法律之下的臣民。“自然法”观念在历史上所呈现的第三个面相,或者说是巨大的历史功绩,充分体现在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中,而且使自由与平等的伟大理想深入人心,甚至写入人类社会的法律典籍。登氏称其为“自然权利的理论”。这套理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性主义。近代自然法理论之建立者荷兰人格老秀斯将自然法观念翻新改造并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有一句名言:“即使上帝不存在,自然法也仍然不失其效力。”他甚至拿数学来作类比,声称:“正如即使上帝也不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他也不能使本来是恶的东西成为不是恶。”自然法是不证自明的,它也许来源于上帝但并不完全依附于上帝。自然法之理性证据已然充分。于是自然法得以脱离神学的束缚,成为“俗世的”观念和智慧。第二,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发轫于个体之间的协议的契约观念。正如康德所言:“要把个体的自然权利置入国家架构之内,契约观念是唯一可行的法子。”登氏 总结 道:“就形式而言,契约乃是个体意志之表明——这意志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根据自然法而建立一种相互的义务关系。就实质而言,契约的 内容 就是个体之‘自然权利’,这权利被用以交换同等或更大价值的东西——社会之利益及政治组织之安全。”第三,激进主义。这套理论的激进充分表现在它为人权所作的的辩护上,这种凭借自然法之力量而自然地属于人的权利因而得以对既存体制进行抗辩或挑战。

篇二:2016潍坊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 。”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 ,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关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人世沧桑D.氤氲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徘徊 B.庄严悠远徜徉

C.庄重 幽远徜徉 D.庄重悠远徘徊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B.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C.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云龙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

D.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C.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D.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是强烈的群体意识,但也隐含着一个缺点,那就是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个性启蒙的核心意义,在于个性解放,即自我的独立自由,解除一切外在性的束缚。

我把人生境界分为“欲求”“求知”“道德”“审美”四种,之所以把“审美”列入最高层次,就在于其他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外在性意味着外来的约束,唯有审美,完全出自内在,故独立自由。“欲求”的境界出自类似兽欲的低级需求,需要外物的供给方能满足,其外在性不言而喻。“求知”境界是对外物的探求。“求知”(科学)对推动启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今科技所导致的网络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也有其庸俗的一面:效用第一,拜金主义。“道德”的含义必然包含“应该”,即使道德是自愿的应该,也有一定的外在性。

我所崇尚和提倡的“审美”,远不止于感官之美、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的领悟和玩味为美。此种美既尊重一己之自我,又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在此种“一体”的领悟中,“我”对他者之尊重和爱护,非出于道德的“应该”之外在感和强制感,而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内在感情,故此种美具有完全独立自由的内涵。

欧洲传统文化重科学,科学成了欧洲个性启蒙的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不发达,这是中国个性启蒙迟迟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什么样的因素来推动启蒙呢?我以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从古典诗词中追寻到一点推动中国启蒙的动力。具体一点说,这就是指中国人的“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个人的自我被湮没于此种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的群体之中。但人性总有伸张个性、要求自由的一面,出路何在?在吟诗诵词。吟诗诵词,乃中国之士人皆有的习性,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中国美学“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就是在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中做无穷的玩味与领悟,而此种玩味与领悟正是一片遨游于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

当然,传统士人审美观中之个性追求,有其消极的方面:“意象说”的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因此,他们的诗词歌赋大多含有自我安慰的性质,缺乏奋斗精神。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转变,鲁迅、闻一多,既是文人、诗人,又是斗士,他们为中华文化未来之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个性的启蒙,还有待于进一步。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弘扬士人伸张个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弘扬传统的“意象说”审美观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树立“独立型自我观”,摆脱传统的“依赖型自我观”。“独立型的自我观”强调尊重他人之自我,强调包容、海涵。我主张以审美观推动个性启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之胸怀来滋养我们的中华文化。

(选自张世英《审美启蒙》,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中隐含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的缺点,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

B.审美不止于感官、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领悟和玩味为美。

C.儒家思想强调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士人通过吟诗诵词,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

D.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境界,吸取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个性启蒙。

7.下列有关作者提出的“审美”境界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它在四种人生境界中是最高的层次,完全出自内在,没有强制感,是独立自由的。

B.它所倡导的美是尊重一己之自我和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的统一。

C.它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取得,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个性启蒙的动力。

D.它就是“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包括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四种人生境界中,唯有“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因为其它境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

B.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吟诗诵词就成了古代士人伸张个性的方式。

C.“意象说”的优点是引人进入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缺点是其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

D.中国五四之后的个性启蒙还需更进一步,“独立型的自我观”的形成对个性启蒙非常重要。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文中“口”为命题而设)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①,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②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忤:违逆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蠲:减免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忌:嫉妒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肆:放纵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弘图耻口并坐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③及去,遂无口忌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5分)

(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5分)

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具有远大抱负,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章》中所言“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中描写女子思念恋人的两句诗“, ”表达自己对得到人才的渴望。

(3)《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高耸接天,绝壁景色险怪的句子是:“ , 。”

五、(12分)

16.请以“激情”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遗漏信息,不得改变句意。(4分)

我的目光被淹没了:婆娑的榆树上,榆钱密密匝匝,团团滚滚,喷涌着激情。

情 。

17.阅读图表,完成下面题目。(4分)

“您最期待的小康社会景象”调查图表

(1)图表 显示: (不超过20个字),这与国家近期提出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求相契合;中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等七项指标逐次降低;(不超过20个字)。(2分)

(2)受访者对“健康放心的食品安全”和“尊严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两个指标的“期待”情况,可以反映出两个现实问题:

(不超过50个字)。(2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为了寻找、发掘和再现梦绕魂牵的乡愁遗存,传承和弘扬古州丰厚的历史文化,报社举办了摄影作品

① ②

征集活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古州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又有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还有淳朴斑斓

的民风民俗;诸多体现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这些体现讲仁爱、守诚

③ ④ ⑤

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将在《古州日报》和《古州新闻网》发表。盛大的颁奖仪式将于本月25

⑥ ⑦

日在古州电视台举行,敦促获奖作者届时光临。

⑧ ⑨

(1)文中画线部分,为表达简明应删去的是 处,为表达得体应修改的是 处。(2分)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为处应改为。(2分) 处应改

篇三:四年级上5-8单元课内阅读(答案)

07-08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5-8单元课内阅读(一)

(一)《长城》节选

从北京出发,不过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

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

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

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1)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特点是。

(2)以下建筑有什么作用。

1)垛子:

2)城台:

2、近义词:坚固( 牢固)反义词:平整( 陡峭)

3、读句子,选择恰当的汉字(在正确答案上划“√”)。

(1)这样气(魄 √ 魂)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 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 艰)固,是用(巨 具)大的条石和城(砖 √ √ √ 专)筑成的。

4、照课文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站)在长城上,( 踏 )着脚下的方砖,(扶 )着墙上的条石,

很( 自然 )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人们。

(2)长城的东头是( 山海关 ),西头是( 嘉峪关 ),长( 一万三千)多里。

5、读一读,选一选

◆ 你答应(yīng yìng)别人的事,就应(yīng yìng)该做到。 ..√ √

◆ 这数(shǔ shù)不清的条石,全是靠无数(shǔ shù)的肩膀抬上来的。 ..√ √ ◆ 要把这么重(zh?ng ch?ng)的条石抬上山,真是困难重重(zh?ng ch?ng)。 ...√ √ 6、选一选正确的解释,填一填序号。

1.自然界 2.理所当然 3.自由发展

◆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秘密。(1) ..

◆ 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就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2) ..

◆ 既然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就听其自然吧。( 3 ) ..

7、“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使用( 比照、

列数字 )说明方法。

(二)《颐和园》节选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jiàn)上都有五彩的

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

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

gé)。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 )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

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1、第一自然段写了长廊的两个特点。

2

3昆明湖、城墙、白塔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昆明湖,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镜子”

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碧玉”来比喻它。

4、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运用 列数字 的方法,突出长廊 长 的

特点。

(2)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个三层建筑

是 佛香阁。作者抓住了 颜色 和 形状 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6、第三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昆明湖的特点:静 和 绿

7、“掩映”一词说明什么?对的打“√”

(1) 绿树十分茂盛,看不见其它景物。 ( )

(2) 绿树十分茂盛,只能看见景物的一角。 ( √ )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隐约( 清晰 ) 古老(年轻 )

近义词:耸立( 矗立 )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 )

9、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 héng)佛香阁(gé gě)堤岸(dī tí) √ √ √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树丛(cōng c?ng) √ √ √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有名 )的长廊( 长长 )的栏杆( 长长 )的杨柳

( 美丽 )的公园( 美丽 )的宫殿( 高高 )的城楼

11、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s ),部首是( 大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

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③ )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①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c ),部首是( ),“垂”字共有( 8 )笔,第四笔是( 一 )。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

“垂”字的意思是( ②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①)。

12、从万寿山下往下望,作者依次写到的景色有(树丛 )、(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

( 城墙和白塔),是按照从( 近)到( 远 )的顺序来写的。

1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句中“滑过”改成“划过”

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滑”字颇有情味,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

衬托,一静一动更突出湖水静。

14、用“

作者浏览顺序: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三)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

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

才相背( bèi )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 bēi )老人

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 选自《搭石》 ,给带点的字注音。

2. 文中的“理所当然”指的是 人们遇到这些事都会这样做。

3. 造句:如果??就??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旅游。

4. 经常到山里的人,见过几种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在溪边,会让对方先走;假如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背老人过去。

5. 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答:体会到山里的人互相礼让,尊敬老人。

6、课文围绕( 搭石 ),不仅写了( 搭石景 )美,还写了( 情美 )

(四)节选课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

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

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命桥: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生命的火种:爱心。

2、 改变句式,意思不变。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重

要。

3、 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4、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台湾青年说

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

答:小钱说:“感谢你让我这朵即将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

5、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更词语。

空旷:地方宽阔敞亮,四周没有遮拦物。 沉着:李博士十分冷静。

7、在发生余震的时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什么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他

们会想到些什么?

答:因为他们想救小钱。他们会想到:无论地震有多可怕,我们也要救活小钱。

07-08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5-8单元课内阅读(二)

(五)节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照样子写词语: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 左摇右摆 )( 左邻右舍 ) ..

得意洋洋蒸蒸日上 历历在目 彬彬有礼

2、反义词:惩处( 表扬 )得意扬扬( 垂头丧气 ) 指望( 失望 )

3、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答: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地方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4、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5、想像一下,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六)节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 多音字组词。

ēng( 称呼 )m? ( 模糊 )

称模

èn (匀称 ) mú ( 模样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 幸运 ) 楷模( 榜样 ) 非凡( 特殊 )

3、与课文标题呼应的一句话是

4、作者认为“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