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充耳不闻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1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说说末后句.doc

《德山托钵不答话》

说说末后句

“德山托钵”公案,历来被视为宗门里最难懂难解之一则。什么是末后句?难道为师者还不及自己的徒儿,要徒弟“密启其意”以后才能参破末后一句,还要徒儿为自己来做授记?依文解义之徒见道此文只如面对着铜墙铁壁,浑无下口处。正因为这个公案不走寻常理路,千余年来难倒之久参禅和、饱学之士,不知凡几。其实此公案并不难解,诸人之所以觑之不破,是因为你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当然勘之不透。如果能变换个角度,学会用岩头的头脑去思考,一旦揣摩准了岩头的心思,整篇公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古以来讲解宗门里的公案,不出两种模式:或直解――条条缕析,层层深入,探幽入微,发明大义,将古人意趣之精要一一指陈,和盘托出;或曲示――隐真掩迹,含用藏机,堵塞悟门,截断解路,将学人推向孤峰颠顶、落魂崖下,以促其迷途知返,绝后重生。老人讲的《碧岩录》,篇篇俱是直解,大虫在《锯解<宗门武库>·无尽居士》一节中在举到德山托钵这个公案时,则条条皆是曲示。俺这次依然学老人的样子,以直解的方式讲解本公案。

在正式讲解公案之前,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这对我们有如开锁之钥。

(一)什么是末后句?大家可能知道,宗门里有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并不来自经典,而是由祖师们自己发明创造的,比如“三关”、“祖师禅”,当然还有这个“末后句”。既然词是祖师编的,咱们就先来看看祖师是怎么为之定义的。乐普元安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碧岩种电钞》一书曰:“到彻悟极处,吐至极语,更无语句过之者,谓末后一句。于至极一句不通凡圣,故云牢关也。”浮山远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难之旨,不在言诠。”

显然,末后句是用来表示悟境、衡量证量的,祖师们皆以彻悟本来、圆见实相,扫迷悟之情、荡凡圣之见,为会得末后句。末后句非指初悟本来,乃彻悟之人的境界,若约禅门三关而论,末后句为透过重关直入牢关,踏入法身向上以后的境界。因此末后句与脚跟点地一样,都是彻悟的代名词。会得末后句就是彻悟了禅,就是彻悟大圆满、大手印、心中心、念佛三昧,就是彻悟不二法门。

很多人对末后句都有一种误解,把它当作简单的知见与情解,以为只要能说上几句相似的好听话,就是会了末后句,于是开口闭口总在稀奇玄妙上做文章,似乎这样就是解得末后句了,其实谬之远矣!会与不会末后句的关键,在证,不在解。解语再多,答话再精,只要没有切实证到,就一概做不得数。

如果我们细细体会的话,末后句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末后”,为证体,为得根本智;一是“句”,为起用,为后得智。“末后”者无他,但只回复自心本性而已,人依然旧时人,事依然旧时事,只是不再蹈旧时行履。普润禅师颂《天台六即》之“究竟即”的颂词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所以末后句从“末后”的意义上说,就是末后无句――末后本无句,有句非末后。真心无形,真如无相,言语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之事,哪有你开口处?因此古时堂头上的大德于接引学人际,若到末后一句时,客气点的大多背手回归方丈,不客气的就要棒喝交驰、拳脚相加了。

“末后”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要想如实证到,决非易事,即使以古人根基之猛利,一悟即彻、一彻即透者也鲜有其人。以前我在拈提中列举过黄庭坚、高峰妙、洞山价、五祖演等人悟道的公案,他们于初有所明以后还要再经过几次三番的跌跌撞撞,最后始悟末后之意,各位于此切不可颟顸(音蛮憨,糊涂之意)笼统,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而昧负己灵。

判别是不是证悟了末后,在不同宗派中有外、内、密三种标准:禅宗是外的标准,以破根本无明,证根本智为达标;汉地教下是内的标准,以《楞严经》的“破除六根,六解一(能所之能)亡,获证圆通”为达标;藏地密教是密的标准,以打开中脉,释放出脉内的智慧气,并将左右二脉与中脉贯通,使脉内的烦恼气转化为智慧气为达标。从表面看,这三者由密而内而外,依次是前为后之因,后为前之果――脉若通则根自破,根若破则无明自息正智自显。所以藏密以是否打通中脉作为证悟与否的标志,自有他的道理。不过这三者说起来虽然是三,本体上原来是一:无明若息正智若显,自然也就同时破了六根,通了中脉;六根若破,不但能够息无明得正智,而且中脉当然也跟着一起通了。根破脉通,当下即转八识成报身四智,以报身智内观空寂灵妙的心性,即法身智,法报二智就是根本智。以报身智外观法界万有即化身智,化身智就是后得智。

末后句的第二句是末后无不句――末后万千句,无句非末后。体必生用,用必归体,故证体必会起用。学道人若果真见到自家灵明不昧的心性,识得

真、见得透,稍假时日即会渐发无边妙用。到那时吃饭穿衣无非般若,飞花落叶皆可伤人,字字不离本位,句句涵摄万机,自然时时末后,事事末后矣。但这种事情非可拟思,非假造作,一定要任运自然,自生自显才算数。末后句不是只讲大话、空话,以见必起行故,因此“末后”之见一定会导引出“末后”之行,此“末后”之行即是向上之行。因最初既是最末故,虽在旅途不离家舍,随缘而常不二,日日历无边逆顺事缘,应小大广狭之机,繁兴常处那伽定;因最末即是最初故,虽处家舍而常在旅途,不二恒而随缘,虽定在那伽,不妨启用万端,大做梦中佛事,广度幻化众生。

根本验的是真假,重在到与未到;后得论的是机用,贵在圆与未圆。一般说来,凡得根本者,必能发起后得,但总要经历个由小而大,由薄渐厚,由偏入圆的过程。

前边罗嗦了半天什么是末后句,如果你还拿不准如何是本公案中的末后句,咱们再看看岩头自己是怎么说的:“雪峰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后句,只这是。”意思是雪峰与我二人师承相同,所证之体相同,所明末后无句之理不异;而我与他风格不同,所起之用不同,所生末后无不句之智有异。这就明白告诉我们,他的末后句不是讲体、讲根本,而是说用、说后得的。

(二)接下来第二个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公案,搞清楚这点,你就有了开门的第二把钥匙。

以前我曾经讲过,千七百则公案虽然看起来形式各异,花样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证体的,引导、指点你转识成智,息妄归真,认识自家本妙真心,比如黄庭坚的“吾无隐乎尔”和于岫大夫参紫玉、药山的公案;一类是起用的,验看你是否尽圣解、绝凡情,发起大机、大用,比如乌臼和尚“恁么消得”和德山挟复子的故事。

证体的公案都是向心型的,不管故事里的堂头和尚从哪个点切入,如何去云山雾绕、海阔天空,但始终都在紧扣着一个主题,最后都要回到中心点上——让你证体,会得“末后”一着。起用的公案多为离散型的,从一个中心点(体上)向外发散,乾坤任你去,三界自逍遥,看你于真俗之际、权实之间如何展现自己的睿智与才用。宗门里的祖师在发大悟、识得“末后”之后,并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多方参访,在打磨凡情荡除习气的同时,蓄养后得,以透出末后之句。这种故事灯录里比比皆是,在南泉与赵州、沩山与仰山、雪峰与玄沙师徒之间的酬唱抵对中,更是屡见不鲜。现在这则德山托

钵,就是起用的公案。

证体与起用,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观察的视角也不一样。这一点不但初学之人浑然不觉,就是许多自以为博学的“老师傅”也难明所以,每每拿起用的当证体的解,在那里指橙为桔,鸭鹅不分,因而不论怎样拈拿,总是无法切中要害。我们再看看老人讲的那些公案,是证体的就讲体,是起用的就言用,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可谓泾渭分明不滥清浊,五岳彪然各彰其秀。读之如清泉入口、醍醐沾唇,何其清洌!何其畅快!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三)手里有了两把开门的钥匙,现在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篇德山托钵的公案:

“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

本公案发生于公元862年,其时德山已年整八十,雪峰也刚好四十岁。从时间上推测,雪峰已然经历了鳌山悟道,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对乃师德山也从最初请教“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变为直斥其“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从拍马屁到捋虎须,由询其体到辨其用,果然与此前大为不同。

话说一日饭点到了,当饭头的雪峰还没击鼓鸣钟,德山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也等不得别人相唤,自己拿着碗就直奔斋堂而去。那德山大侠虽被公认为古今禅门第一恶口之人,但持戒甚是严谨,看样子一直在过午不食。这就像莲花生大师说的,纵然见解高过须弥,也应取舍因果如粉末,德山的行持操守实在可以永为后世楷模!

“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

德山小心持戒固然好,但也不能坏了宗门里的规矩呀?这不,问罪的来了。雪峰数落开了:我这还没敲钟打鼓呢,你拿着个饭碗瞎跑个什么?雪峰这是在以俗喻真。从俗来讲,丛林与军营一样,也是个讲纪律的地方,不管起床吃饭,还是上堂参请,都得讲求规矩,听从号令。钟鸣鼓响方托钵就食的规矩你这个堂头和尚不会不懂,既然懂,就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现在我还没敲开饭的钟,你居然不请而自来,这不是带头破坏规矩吗?嘿嘿!别看你是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只要落在我手里,我照样得咬上你两口。从真来说,钟鼓喻事,钟鸣鼓响方托钵就食,喻真心随方就物、随缘应

事,钟鼓未鸣即托钵就食,喻事缘未生而妄情乱起,妄心乱动。大家知道,我人的真心是妙明而不住,空灵而无相,虽体自寂寂,而妙用恒沙。事情未来时,自可安闲守寂,自在逍遥。钟鼓已鸣、事情已来时,正好随缘赶赴,起用万端。如果钟鸣鼓响时还在沉空滞寂,充耳不闻,落在死水功夫里固然不好,钟鼓未鸣自己就跑到斋堂里来,当然就更不对了。雪峰在这里以俗事喻真理,要看看德山有何作略?结果德山片言未发便归方丈!这事如果换了咱们,谁能像德山一样忍气吞声?

“峰举似师(岩头),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

岩头与雪峰一直是最好的道友,雪峰会得末后之事,全赖岩头点拨,虽年长其六岁,然一直以师兄相称,敬如己师,不管遇上好事坏事,都得跟岩头汇报汇报。不过私交归私交,岩头对雪峰的末后句(后得智)却始终不大看得入眼。雪峰后来主持千五百人道场,岩头却只做得个撑船摆渡的艄公,半是因地法缘不同,半是岩头门槛太高,机锋太峭,故曲高而和寡也。现在岩头听雪峰把事情的来由一说,当下即道:“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德山托钵公案有两个难解的地方,第一个就在这儿,难道他师徒二人真的都不会末后句?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末后句为“末后之句”,不要简单作“末后”理解;二是岩头的话是一虚一实,一真一假,不可全做真做实去理会。如果单就字面来理解,岩头是在说德山与雪峰皆是真心未证,真性未现,根本未得。且不说德山是个举世公认的得道高僧,断不会如此,就是雪峰也是岩头自己当年在鳌山亲手调教出来的,恁么道岂不是在打自己的嘴巴么?

岩头打雪峰板子,是真是实,是“直中取”,因为雪峰真的不会“末后之句”。那么雪峰究竟过在何处?大家一定都知道临济的“宾、主”句吧?宾、主有两重含义:一重是辨道眼之明(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充耳不闻上一句)与未明,有主验主(明眼人验明眼人)、主验宾(明眼人验瞎眼人)、宾验主(瞎眼人验明眼人)、宾验宾(瞎眼人验瞎眼人)四句;一重是临机抵对时的主客之位,以验人的、掌握话语主动权的一方为主,以被验的、在话语中被动的一方为客,主客双方在你来我往之中,各秉己机,各抒己用,绝不可乱了方寸。

在大小德山的交锋中,按照第二种宾、主之位的规矩,雪峰与德山分居主、客之位。正常的路数应该是雪峰出题目,德山答卷,再由雪峰判卷,该打勾打勾,该打叉打叉。现在德山答出了末后句,雪峰居然一点不识,什么话都没说就把德山放过了,这叫“失机”。

篇二:说说末后句doc

《德山托钵不答话》

说说末后句

“德山托钵”公案,历来被视为宗门里最难懂难解之一则。什么是末后句?难道为师者还不及自己的徒儿,要徒弟“密启其意”以后才能参破末后一句,还要徒儿为自己来做授记?依文解义之徒见道此文只如面对着铜墙铁壁,浑无下口处。正因为这个公案不走寻常理路,千余年来难倒之久参禅和、饱学之士,不知凡几。其实此公案并不难解,诸人之所以觑之不破,是因为你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当然勘之不透。如果能变换个角度,学会用岩头的头脑去思考,一旦揣摩准了岩头的心思,整篇公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古以来讲解宗门里的公案,不出两种模式:或直解――条条缕析,层层深入,探幽入微,发明大义,将古人意趣之精要一一指陈,和盘托出;或曲示――隐真掩迹,含用藏机,堵塞悟门,截断解路,将学人推向孤峰颠顶、落魂崖下,以促其迷途知返,绝后重生。老人讲的《碧岩录》,篇篇俱是直解,大虫在《锯解<宗门武库>·无尽居士》一节中在举到德山托钵这个公案时,则条条皆是曲示。俺这次依然学老人的样子,以直解的方式讲解本公案。

在正式讲解公案之前,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这对我们有如开锁之钥。

(一)什么是末后句?大家可能知道,宗门里有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并不来自经典,而是由祖师们自己发明创造的,比如“三关”、“祖师禅”,当然还有这个“末后句”。既然词是祖师编的,咱们就先来看看祖师是怎么为之定义的。乐普元安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碧岩种电钞》一书曰:“到彻悟极处,吐至极语,更无语句过之者,谓末后一句。于至极一句不通凡圣,故云牢关也。”浮山远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难之旨,不在言诠。”

显然,末后句是用来表示悟境、衡量证量的,祖师们皆以彻悟本来、圆见实相,扫迷悟之情、荡凡圣之见,为会得末后句。末后句非指初悟本来,乃彻悟之人的境界,若约禅门三关而论,末后句为透过重关直入牢关,踏入法身向上以后的境界。因此末后句与脚跟点地一样,都是彻悟的代名词。会得末后句就是彻悟了禅,就是彻悟大圆满、大手印、心中心、念佛三昧,就是彻悟不二法门。

很多人对末后句都有一种误解,把它当作简单的知见与情解,以为只要能说上几句相似的好听话,就是会了末后句,于是开口闭口总在稀奇玄妙上做文章,似乎这样就是解得末后句了,其实谬之远矣!会与不会末后句的关键,在证,不在解。解语再多,答话再精,只要没有切实证到,就一概做不得数。

如果我们细细体会的话,末后句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末后”,为证体,为得根本智;一是“句”,为起用,为后得智。“末后”者无他,但只回复自心本性而已,人依然旧时人,事依然旧时事,只是不再蹈旧时行履。普润禅师颂《天台六即》之“究竟即”的颂词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所以末后句从“末后”的意义上说,就是末后无句――末后本无句,有句非末后。真心无形,真如无相,言语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之事,哪有你开口处?因此古时堂头上的大德于接引学人际,若到末后一句时,客气点的大多背手回归方丈,不客气的就要棒喝交驰、拳脚相加了。

“末后”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要想如实证到,决非易事,即使以古人根基之猛利,一悟即彻、一彻即透者也鲜有其人。以前我在拈提中列举过黄庭坚、高峰妙、洞山价、五祖演等人悟道的公案,他们于初有所明以后还要再经过几次三番的跌跌撞撞,最后始悟末后之意,各位于此切不可颟顸(音蛮憨,糊涂之意)笼统,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而昧负己灵。

判别是不是证悟了末后,在不同宗派中有外、内、密三种标准:禅宗是外的标准,以破根本无明,证根本智为达标;汉地教下是内的标准,以《楞严经》的“破除六根,六解一(能所之能)亡,获证圆通”为达标;藏地密教是密的标准,以打开中脉,释放出脉内的智慧气,并将左右二脉与中脉贯通,使脉内的烦恼气转化为智慧气为达标。从表面看,这三者由密而内而外,依次是前为后之因,后为前之果――脉若通则根自破,根若破则无明自息正智自显。所以藏密以是否打通中脉作为证悟与否的标志,自有他的道理。不过这三者说起来虽然是三,本体上原来是一:无明若息正智若显,自然也就同时破了六根,通了中脉;六根若破,不但能够息无明得正智,而且中脉当然也跟着一起通了。根破脉通,当下即转八识成报身四智,以报身智内观空寂灵妙的心性,即法身智,法报二智就是根本智。以报身智外观法界万有即化身智,化身智就是后得智。

末后句的第二句是末后无不句――末后万千句,无句非末后。体必生用,用必归体,故证体必会起用。学道人若果真见到自家灵明不昧的心性,识得

真、见得透,稍假时日即会渐发无边妙用。到那时吃饭穿衣无非般若,飞花落叶皆可伤人,字字不离本位,句句涵摄万机,自然时时末后,事事末后矣。但这种事情非可拟思,非假造作,一定要任运自然,自生自显才算数。末后句不是只讲大话、空话,以见必起行故,因此“末后”之见一定会导引出“末后”之行,此“末后”之行即是向上之行。因最初既是最末故,虽在旅途不离家舍,随缘而常不二,日日历无边逆顺事缘,应小大广狭之机,繁兴常处那伽定;因最末即是最初故,虽处家舍而常在旅途,不二恒而随缘,虽定在那伽,不妨启用万端,大做梦中佛事,广度幻化众生。

根本验的是真假,重在到与未到;后得论的是机用,贵在圆与未圆。一般说来,凡得根本者,必能发起后得,但总要经历个由小而大,由薄渐厚,由偏入圆的过程。

前边罗嗦了半天什么是末后句,如果你还拿不准如何是本公案中的末后句,咱们再看看岩头自己是怎么说的:“雪峰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后句,只这是。”意思是雪峰与我二人师承相同,所证之体相同,所明末后无句之理不异;而我与他风格不同,所起之用不同,所生末后无不句之智有异。这就明白告诉我们,他的末后句不是讲体、讲根本,而是说用、说后得的。

(二)接下来第二个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公案,搞清楚这点,你就有了开门的第二把钥匙。

以前我曾经讲过,千七百则公案虽然看起来形式各异,花样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证体的,引导、指点你转识成智,息妄归真,认识自家本妙真心,比如黄庭坚的“吾无隐乎尔”和于岫大夫参紫玉、药山的公案;一类是起用的,验看你是否尽圣解、绝凡情,发起大机、大用,比如乌臼和尚“恁么消得”和德山挟复子的故事。

证体的公案都是向心型的,不管故事里的堂头和尚从哪个点切入,如何去云山雾绕、海阔天空,但始终都在紧扣着一个主题,最后都要回到中心点上——让你证体,会得“末后”一着。起用的公案多为离散型的,从一个中心点(体上)向外发散,乾坤任你去,三界自逍遥,看你于真俗之际、权实之间如何展现自己的睿智与才用。宗门里的祖师在发大悟、识得“末后”之后,并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多方参访,在打磨凡情荡除习气的同时,蓄养后得,以透出末后之句。这种故事灯录里比比皆是,在南泉与赵州、沩山与仰山、雪峰与玄沙师徒之间的酬唱抵对中,更是屡见不鲜。现在这则德山托

钵,就是起用的公案。

证体与起用,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观察的视角也不一样。这一点不但初学之人浑然不觉,就是许多自以为博学的“老师傅”也难明所以,每每拿起用的当证体的解,在那里指橙为桔,鸭鹅不分,因而不论怎样拈拿,总是无法切中要害。我们再看看老人讲的那些公案,是证体的就讲体,是起用的就言用,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可谓泾渭分明不滥清浊,五岳彪然各彰其秀。读之如清泉入口、醍醐沾唇,何其清洌!何其畅快!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三)手里有了两把开门的钥匙,现在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篇德山托钵的公案:

?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

本公案发生于公元862年,其时德山已年整八十,雪峰也刚好四十岁。从时间上推测,雪峰已然经历了鳌山悟道,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对乃师德山也从最初请教“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变为直斥其“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从拍马屁到捋虎须,由询其体到辨其用,果然与此前大为不同。

话说一日饭点到了,当饭头的雪峰还没击鼓鸣钟,德山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也等不得别人相唤,自己拿着碗就直奔斋堂而去。那德山大侠虽被公认为古今禅门第一恶口之人,但持戒甚是严谨,看样子一直在过午不食。这就像莲花生大师说的,纵然见解高过须弥,也应取舍因果如粉末,德山的行持操守实在可以永为后世楷模!

?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

德山小心持戒固然好,但也不能坏了宗门里的规矩呀?这不,问罪的来了。雪峰数落开了:我这还没敲钟打鼓呢,你拿着个饭碗瞎跑个什么?雪峰这是在以俗喻真。从俗来讲,丛林与军营一样,也是个讲纪律的地方,不管起床吃饭,还是上堂参请,都得讲求规矩,听从号令。钟鸣鼓响方托钵就食的规矩你这个堂头和尚不会不懂,既然懂,就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现在我还没敲开饭的钟,你居然不请而自来,这不是带头破坏规矩吗?嘿嘿!别看你是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只要落在我手里,我照样得咬上你两口。从真来说,钟鼓喻事,钟鸣鼓响方托钵就食,喻真心随方就物、随缘应

事,钟鼓未鸣即托钵就食,喻事缘未生而妄情乱起,妄心乱动。大家知道,我人的真心是妙明而不住,空灵而无相,虽体自寂寂,而妙用恒沙。事情未来时,自可安闲守寂,自在逍遥。钟鼓已鸣、事情已来时,正好随缘赶赴,起用万端。如果钟鸣鼓响时还在沉空滞寂,充耳不闻,落在死水功夫里固然不好,钟鼓未鸣自己就跑到斋堂里来,当然就更不对了。雪峰在这里以俗事喻真理,要看看德山有何作略?结果德山片言未发便归方丈!这事如果换了咱们,谁能像德山一样忍气吞声?

?峰举似师(岩头),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

岩头与雪峰一直是最好的道友,雪峰会得末后之事,全赖岩头点拨,虽年长其六岁,然一直以师兄相称,敬如己师,不管遇上好事坏事,都得跟岩头汇报汇报。不过私交归私交,岩头对雪峰的末后句(后得智)却始终不大看得入眼。雪峰后来主持千五百人道场,岩头却只做得个撑船摆渡的艄公,半是因地法缘不同,半是岩头门槛太高,机锋太峭,故曲高而和寡也。现在岩头听雪峰把事情的来由一说,当下即道:“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德山托钵公案有两个难解的地方,第一个就在这儿,难道他师徒二人真的都不会末后句?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末后句为“末后之句”,不要简单作“末后”理解;二是岩头的话是一虚一实,一真一假,不可全做真做实去理会。如果单就字面来理解,岩头是在说德山与雪峰皆是真心未证,真性未现,根本未得。且不说德山是个举世公认的得道高僧,断不会如此,就是雪峰也是岩头自己当年在鳌山亲手调教出来的,恁么道岂不是在打自己的嘴巴么?

岩头打雪峰板子,是真是实,是“直中取”,因为雪峰真的不会“末后之句”。那么雪峰究竟过在何处?大家一定都知道临济的“宾、主”句吧?宾、主有两重含义:一重是辨道眼之明与未明,有主验主(明眼人验明眼人)、主验宾(明眼人验瞎眼人)、宾验主(瞎眼人验明眼人)、宾验宾(瞎眼人验瞎眼人)四句;一重是临机抵对时的主客之位,以验人的、掌握话语主动权的一方为主,以被验的、在话语中被动的一方为客,主客双方在你来我往之中,各秉己机,各抒己用,绝不可乱了方寸。

在大小德山的交锋中,按照第二种宾、主之位的规矩,雪峰与德山分居主、客之位。正常的路数应该是雪峰出题目,德山答卷,再由雪峰判卷,该打勾打勾,该打叉打叉。现在德山答出了末后句,雪峰居然一点不识,什么话都没说就把德山放过了,这叫“失机”。

篇三:2011中考语文模拟题(一)

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模 拟 卷(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句(10分,全对一句1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醉翁亭记》中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

(6陆游的《游山西村》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 。

(7)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节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诗

词的连续两句: ,。

2.下列各组词语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归省( xǐnɡ )恃才放旷( shì) B.畸形( jī )怒不可遏( è) ....

C.蓦然( mò )锲而不舍( qiè )D.罪孽( niè )叱咤风云( ch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

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华罗庚,都各有自己的不幸,。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B.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C.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D.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5.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4分)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星期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

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

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

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

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

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1)本文选自《童年》,作者是作家。《童年》是他的自传

体 中的一部。(3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1分)

A.从本文看出“我”从小喜欢钱,外祖母是个势利女人。

B.从选文看,外祖母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作者少年敏

感而孤独的心。

C.选段主要叙写了小主人公开始学会挣钱补贴家用,和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事情。

D.小主人公的这段经历启示我们: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

对一切挫折。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5 分)

陈玉蓉,55岁,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

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可能导致死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

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当晚她就开始了减肥之旅。随后的

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放下。每天坚持暴走10

公里,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

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的。”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

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假如你是《新闻晚报》的小记者,报社派你去采访陈玉蓉,你想问哪两个问题?(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关陈玉蓉的帖子出现在【母爱论坛】后,引起了网友对母爱的热议。下面是两位

网友的跟帖评论,请你以“网友寸草心”的身份也跟帖,写一句评论的话。(2分)

网友三春晖: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但更多的是平凡的。

网友康乃馨:母爱很平凡,她是我晚归时那盏等候的灯。

网友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

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

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

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

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研

究出的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

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③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

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

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

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

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④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

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

口袋里就能工作。

⑤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更好地造

福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7.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

答:

8.选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文中“研究出的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

度和酸碱度。”一句,运用了数字精确说明,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

10.人类已经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除了要开发新能源外,提倡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也是

节约能源的好办法,请列出至少四种你在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做法,简要说说为理由。(4分)

答: 。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1—— 题。( 16分)

水 浮 莲

周根红

①我至今还不知道水浮莲的学名是什么。我也没有去查过,我觉得那些都没

有意义。就像村子里的一个人,人们喊他刘二,他会很自然地应一声,可如果你

哪天喊他刘瑞喜,他可能会认为你是在喊别人而充耳不闻。水浮莲这个名字就是

这样。

②母亲常跟我说,水浮莲是一种贱命。你不需要像庄稼那样给它施肥,给它

锄草,你只是任由它长,任由它漂,只要有水,它就能长得满河都是,仿佛那是

它一个人温暖的床,然后在这温暖的床上蔓延出一年四季青葱和嫩绿的美好心

情。水浮莲就是这样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它只是自然地生长着,它的生长是最

接近生活本质的,它只有一个想法,生出来,便活下去,便长起来。

③然而正是这样贱的一种植物,却最适合在乡村的水面上生长,只有乡村,

才有那么多流动着的水。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些植物都一撮撮地绿在小河里,绿

在水田里。那时的乡村,是一个四处野顾无人的地方,放眼望去的只是绿,只是

挡住视线的水稻和麦子。这些绿就在其中游来荡去,像一叶叶扁舟。它们跟乡村

一样,坚韧而长久。每每看到田埂边的浮萍时,母亲总会说上一句,多像水浮莲

啊,只是比水浮莲要小,不厚实。

④其实,母亲想说的是,浮萍太不够分量,吃多少都吃不饱。不像水浮莲,

一两个就能把肚子填饱。母亲这样说,是因为母亲吃过水浮莲。那是她在生产队

的事情,那时母亲总是吃不饱。父亲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给母亲偷玉米偷高粱

偷山芋,在什么都偷不到的时候,就偷河里的水浮莲。母亲吃过许多水浮莲,然

而庆幸的是没有被抓住过。我一直不相信,也许是母亲不愿意说出那些受过的苦

吧。母亲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然而她跟我们说的却很少,偶尔说一下,也是支

离破碎的,不完整。

⑤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我总是陪着母亲去池塘里捞水浮莲。一根长长的竹

竿,上面套着一小块鱼网,用绳子或者用铁丝扎好,我就这样一网一网地将这些

植物打捞起来,然后洗干净了回来喂猪。母亲每次看见成堆成堆的水浮莲时,总

是很高兴,说,猪有福了,水浮莲那么甜的。我知道母亲说这话时,她的脑海里

一定也闪现出那些荒凉的记忆吧。不过猪确实是真的喜欢吃。很多时候母亲都不

用煮熟,打捞回来直接就扔在猪圈里,那两头猪就争先恐后地抢着,生怕自己少

吃了一口。

⑥终于有一天,我家再也不养猪了,那猪圈也用来改造成了杂屋,用来堆柴

禾放农具放化肥什么的。我也很少能再见到水浮莲了。然而我一直记得母亲说的

话,那东西命贱得很。其实我知道,母亲也是在说她自己。

11.从内容上看,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12.文中多次写水浮莲的命“贱”,它的命“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3分)

答:

13.第③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4.文章写母亲过去的艰苦生活,和水浮莲之间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15、文章以“水浮莲”作为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吗?(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16—17题。(5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诗中《天净沙》是 “秋思” 是,这首小令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

是:。(2分)

17、诗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

景象?表现词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

(四)阅读文言短文,完成18——21 题。(10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