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论文 > 列表页

和谐社会论文dco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3  分类: 社会论文 手机版

篇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 经济建设 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

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2. 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1.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恶化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原因是人们在追逐当前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长远利益而有意无意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的环境受到缓慢、持续的破坏: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情况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正确对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验证。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比如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但是自由竞争必然引起垄断,垄断的存在不仅妨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还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我认为现阶段我国首先应该进一步健全和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普遍的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使社会结构日益丰富复杂,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数量增多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法制健全的体制。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经济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其一,要尽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合理协调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二,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社会上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和阶层,努力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 妥善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构建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和谐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举世瞩目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城乡之间的差距来看,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3比1,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中国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至少是4比1,即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额是农村居民的4倍,为全世界所仅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合理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又要在坚持东部快速发展、中部崛起的同时,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利用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逐步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方面

想要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当然离不开其的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多样性”。“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所强调的是从政策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多的是国家机关在制定政策方针时所要考虑的方面,要想从人与人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更多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人为本”在现实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是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是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因此,社会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某种政治制度的实现或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最终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当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时,也就是指向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增强创新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需要让他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2.尊重多样性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尊重多样性也是一个基本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生命组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人的价值独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世界,其情感、意志、信仰、兴趣都不一样,也就是这些不同的人才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由于不同的职业、教育背景等,整个社会又呈现出不同的阶层来,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特点和利益诉求,所以“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也就是尊重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阶层。“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2]不同的生物在一起才能生长,而

单一的物种则无法生存,众多不同的物种一起生长发展,这才是“和”。和谐是多样性的和平、融洽、平衡和共同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质地单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一样,要以多样性为基础,尊重多样性,寻求多样性的和谐和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充满活力。

然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当中却不是都是充斥着和谐的,不和谐之处,可谓处处可见。在我们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要正视,要清醒,更要采取积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和谐的政治环境、健康的经济发展和美好的人文关系,是体现一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谐发展的重要的标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虽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能更好的创建高度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02-26.

[3]卫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述要[N],人民日报,2005-07-15.

[4]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Z],学习出版社,2003:191

[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Z].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C].第850页.

[6]《国语·郑语》

篇二: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方面及改善措施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阐述有关和谐社会的问题,一是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包括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老龄化现象、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五个反方面;二是针对不和谐现象提出的解决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分配制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等

关键词:和谐社会、不和谐方面、改善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待机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等,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和谐方面。

一、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方面

(一) 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

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购买力平均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农村还有一亿多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

(二)我国的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 近几年来,大企业特别是金融业领域高管与广大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特别是国企央企管理层自己给自己定的天价薪酬而造就的暴富者群体,已经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据统计,我国现有央企155家,央企管理层年薪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大多数员工月工资一两千元,差距悬殊。新近发生职工罢工和流血事件的通化钢铁集团,据职工们反映,企业高管年薪上百万,而不少工人每月工资仅300元。[1]

(三)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

目前,我国每年有新增的2000多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此数。

(四)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

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

(五)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注重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

二、针对以上各点,提出的完善措施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核心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3]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三)解决劳动力问题有以下办法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指数;加快城镇化速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力自主流动提供基本保证。[4]

(四)针对老龄化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适当延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等非重劳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有助于他们继续创造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服务;可以在东部一些发达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的地区(如上海等)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甚至可以鼓励生育,因为像上海现在好多白领由于事业原因都好迟生育甚至迟迟不生育。

(五)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5]

参考文献

[1]刘振元,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收入差距问题研究,2009-06-01

[2]岩巧,从数字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人民政协报 ,2007-01-11

[3]杨为民,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新命题,2011-3-7

[4]陈维政; 吴继红; 李贵卿; 破解就业难题——我国企业实行工作分享制的可行性探讨 ;2006-06-13

[5]李春明,和谐社会需疾呼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利报,2005-03-15

篇三: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发展意义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量,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来源之处。

其具体内容就是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提出的“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全面、深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从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建立新中国,经由邓小平理论指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人民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再到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和谐社会论文dco)这一宏伟而艰巨的战略构想和理想目标。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完善的律法和人权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律法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取向。坚持公平公正,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朝着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诚信友爱是对人的要求,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底线。没有诚信友爱社会必然不能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把诚信友爱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是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完善法制,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地解决方方面面的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体现中国特色。

第五,各尽其能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使人们做到各尽其能,让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为社会主体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与舞台。各尽其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就是尊重一切为历史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就是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破除各种障碍的创造愿望、思想观念。

因此,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利益诉求的合理性,意味着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各阶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个性与智慧,才能达到各尽所能,人尽其用。

第六,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社会安定团结是人与人和谐的外在表现。

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诉求,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从国际上来讲,就是要争取持久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尽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行睦邻政策,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争取尽可能长的和平时间。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会主义社和谐社会社会本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社会和谐才有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的具体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较低,政治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加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过程。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落到实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