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诗句 > 列表页

初唐的诗句及诗人全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9  分类: 诗句 手机版

篇一:初唐诗人的概况以及分布情况

初唐诗人的概况以及分布情况

内容提要

初唐时期分为当政旧臣为主的诗人群体活动的宫廷诗时代和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新起诗人的时代,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盛唐诗的繁荣做了前期准备。

关键词:初唐、宫廷诗、四杰、陈子昂

初唐是唐朝时期第一个阶段,是相对于盛唐、中唐、晚唐的一个时期。通常认为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玄宗开元初(713年)为百余年这一段时间。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统一。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繁荣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文学中,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一、宫廷诗的时代

初唐时期的诗人群体按时间又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代是以唐太宗的旧臣为主的诗人群体活动的宫廷诗时代。这一时期,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在这一形势下,齐梁诗风蔓延下来,诗人代表有虞世南、上官仪,以及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皆为宫廷诗人。经过发展,最终形成了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体”,为此后的宫廷诗风开了先河。这一阶段还有一位在野诗人王绩,作品与宫廷诗人不同,有一定生活内容,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这一阶段的诗人群里且因跨越两朝而使得内部结合较为松散,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上官仪,子游韶,陕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他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除为宫廷诗服务外,对格律诗的发展起了一些促进作用。 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二、王杨卢骆当时体

第二代诗人群由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四杰”、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构成。这一阶段诗人群体壮大了不少,创作倾向上也出现了冲突和矛盾。王、杨、卢、骆及陈子昂等人反对宫廷诗风,力倡汉魏风骨;而沈、宋及文章四友承继第一代群的审美趣味,坚守宫廷领地,并在格律形式上有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为盛唐诗的繁荣发展做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 “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初唐诗坛在创作内容和格律诗形式上均取得一定成就,为盛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篇二:唐朝诗人大全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余姚人先后经历了 北周、隋、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苏味道648—705 赵州栾城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一名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张谓(?~779?) 字正言,河南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薛涛 字洪度,公元770-832,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字乐天,祖籍太原,人称太原白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河北)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著名的诗人,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

于鹄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

赵徵明 天水人。

杨师道 字景猷,华阴人

袁郊 字之仪,朗山人,

崔涯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刘叉,元和时人。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卢汝弼 (《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王涯 字广津,太原人。

李约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称萧斋。官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崔国辅,吴郡人。

于武陵,会昌时人。

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

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称檀栾子。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

篇三:第三讲 初唐诗歌

第三讲初唐诗歌

一、初唐诗歌概况

初唐诗歌——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

1.从时间上说,初唐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五十年,是延续齐梁诗风,宫廷诗占据主要地位的时期。

? 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齐梁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2.从风格上说,初唐诗歌逐步把北方文学质朴劲健之气与南方文学清新明媚之风相融合,使唐诗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

3.从形式上说,初唐诗歌完成了从“永明体”到格律诗的进程。

?

(一)隐逸诗人王绩

?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 ?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二)宫廷“艳妇”上官仪

? 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和高宗朝初期重要的宫廷诗人,也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早春桂林殿应诏

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这是上官仪应唐太宗之命而作的应诏诗。“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生动地勾画出初春灵动的美景,以动写静,远景与近景结合,天上与地下辉映,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是本诗的警句。

?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 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身份,集于君主周围的诗歌活动和在宫廷范围内创作的诗歌,以及其他创作于宫廷之外却带有宫廷趣味的作品。

? 宫廷诗的内容一般浮华空泛,多为应制、奉和、应诏之作,注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 宫廷诗在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讲究对偶,有形式主义倾向

? 宫廷诗在风格上表现为绮靡、卑弱。

(三)走出“宫廷”的杜审言

?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实洛州巩县(今河南)人。

?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杜审言诗歌成就最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时。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虽写宦游思归题材,透露出气象不凡的新格局。

(四)刚健“风骨”初建的“四杰”

? “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 ? 杨炯传》: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不少同情。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霍松林评:“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体现其超拔流俗的高远志趣与开阔胸襟,格调高朗。

2.杨炯《从军行》

—— 边塞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一介书生愿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整首诗歌体现了唐诗的昂扬精神和壮大的审美追求。

3.卢照邻《长安古意》——七言歌行

内容上:把怀古、艳情、游侠等多种内容交织一体,使都城题材扩大化与复杂化。并以激情的抒发代替宫体诗的词藻堆砌。

? 在形式上:篇章结构铺张扬厉,在句式声调,结构布局上突破了宫体诗的旧制。

4.骆宾王《在狱咏蝉》—— 咏物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情感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达到咏物诗物我统一的境界。

“初唐四杰”的贡献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杰”为初唐柔弱委靡的诗风注入昂扬、壮大、浓烈的情调。

? 四杰不足:新倾向与旧遗存并存。明?陆时雍《诗境总论》:“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五)格律诗的完成者“沈宋”

“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宋之问 (656 —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 ,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

这首诗与宋之问前期的应制诗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真正写出了其去国怀乡之痛与贬谪蛮荒之愁。整首诗含思凄婉,哀感动人,而表现上欲露还藏,笔意深曲。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旧唐书?沈佺期传》说他“尤长于七言之作”,《独不

初唐的诗句及诗人全部

见》是一首较早出现

的优秀七言律诗。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

这首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六)唐诗的革新者陈子昂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

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

以“复古”为革新与进步

陈子昂的诗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贤人失志的幽愤心态的结合。

1.《感遇》

? 形式上——五言古体

? 思想上——广阔深刻

? 题材上——丰富多样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诗歌用比兴手法,借兰若在林中“幽独”,悲叹自己虚度年华;借兰若在风中摇落、凋零,难以成就“芳意”,抒发了自己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2.《蓟丘览古》七首及《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七首分别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而《登幽州台歌》是最后一首、带有总结意味的诗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