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合肥元宵节吃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元宵节风俗吃什么_14种元宵节饮食风俗

元宵节风俗吃什么14种元宵节饮食风俗

元宵节饮食风俗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

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

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延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碰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篇二:合肥市民过年习俗详解

合肥市民过年习俗详解

一,合肥市民过年习俗基本情况

1,两个特殊的风俗习惯: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

2,具体表现:

合肥人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什么日子做什么事情, 合肥人特别讲究。腊月二十三又称做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祭灶。“祭灶”就是指祭灶王爷。家家户户会在厨房里摆好香炉,点好香烛,在香炉旁放些祭品。类似鱼、鸡、包子等物品。上了年纪的老人会虔诚的叩拜,祝福子孙家庭来年衣食无忧。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每户都会在门上贴好春联,在窗户上贴好福字或运财童子之类的吉祥饰物。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例如我家大门贴的竖联写得便是“展千秋富贵吉祥,铸百年宏图大业”,寄寓了吉祥如意的意思。腊月二十五这天,合肥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考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人们家庭要和和美美,不可以争吵,不可以说脏话,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这两天澡堂里人会特别多,人们来洗澡,目的很简单,是为了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一切准备好后,只等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中家人团圆的日子,不管子女有多忙,也会在这一天,带上礼物,携着妻子和儿女回家过年。扫香炭后,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在开饭前,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挂大炮,只有当大炮放完后人们才可以吃饭。席间老老少少相聚一堂,开开心心话家常,诉说一年的成败和得失。吃晚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包压岁钱。拿压岁钱也有讲究,小孩子需要给老人磕一个响头,并且说几句吉祥的话,这样红包才能顺利到手。年夜饭后,有的家庭会齐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有的家庭会在一块打麻将,还有的家庭会带着孩子在家门口放炮竹。大年三十这一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守岁,都必须等到24:00以后才能睡觉,守岁是为了给父母祈福,保佑父母一切平安,身体健康。守岁完成后这一天才算结束。正月初一为春节,开门大吉,先放炮竹,叫做“开门炮仗”。放完炮后大人小孩会穿上新衣服,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好客的主人会拿出糕点和糖果来招呼客人,彼此之间互相祝福。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过后年才算真正过完。元宵节清早,人们也会放炮竹,清早起床需要吃上一碗汤圆,意思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意思。这一天子女还需回到父母家里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上一顿饭,过元宵。

二,合肥市民过年习俗对社会的影响

习俗是一个地方最为传统的东西,它是老祖宗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人们应该好好的去珍惜它。合肥过年有很多讲究,正是这些习俗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温情。任何一个习俗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首先,过年采购年货,购买礼物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这种消费的背后容易引起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现象。从腊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前一天,走进合肥市任何一家大型超市,都可以看到人头攒动,各个厂家的促销员热情的在推销商品。烟酒,营养品成了人们竞相购买的对象,不少人都是成箱成盒的购买。诸如脑白金、富硒康等中老年保健食品变得十分畅销。中华烟,茅台酒这种高消费的物品也不时有人购买。在超市里,时常可以听到促销

员在介绍高价位的物品时,说有档次,有水准,有品位这类词语来误导消费者。人们总以为过年回家带一些高档消费品就是有面子的事情,其实不然,礼物价格的高低与孝心的大小是不成正比的,不一定贵的东西就是好的,像蜂蜜,芝麻糊的营养价值也不比脑白金差,但价格方面却比脑白金便宜的多。因此,过年过节讲究给亲朋好友带礼物需强调理性消费,盲目的攀比铺张浪费是没有必要的。(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合肥元宵节吃什么)

其次,市民燃放烟花炮竹是为了欢度佳节,但从某种程度上也给市民的人生安全带来了隐患。合肥市人民过年气氛很浓,烟花炮竹的声音不论白天或黑夜都能听到。燃放炮竹确实能够让人觉得喜庆热闹,但也存在危害。小孩子步伐缓慢,放炮竹容易祸及自身,轻者手部受伤,重者眼睛易损。同时炮竹火花四溅也容易导致火情,给社会公共财物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合肥市新安晚报以及安徽晨报就在过年期间报道过因为放炮竹而受伤住院的案例。市民放炮喜迎春节的传统是不应扼杀的,但市民放炮需适度适量。在不危及社会和个人的情况下进行。过年本是一件喜庆的事情,如果因为放炮这一习俗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是不值得的。 三,总结

合肥的周边地区,二环以外,尤其是在郊区,这种过年的习俗保留的特别彻底,像“打香炭”、“祭灶”等传统的风俗还依旧流行。但在市区,越往市中心去,过年的气氛越淡。多数人家仅仅在大年三十合家吃一顿饭,有的人家干脆把三十的年夜饭也搬到了饭店去。

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宝贵的一笔财富,合肥市人民应该重新拾起古老的风俗习惯,而不应该让这些美好的精神文化遗产随着时间而消失。另外在遵循风俗的同时,人们也应该避免个别风俗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自己及其家人过一个快乐安全的中国年。

篇三:元宵佳节 喜乐连连

导语:

明代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中,他极力盛赞元宵佳节,当然,还有很多诗人同样留下了赞美元宵佳节的美妙诗篇。是啊,红红火火过大年,热热闹闹度元宵,一声声锣鼓、一幕幕烟火、一盏盏彩灯,和着二月丝丝缕缕的微风进入我们的心窝。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节更比一节好。朋友们,让我们迎着阳光走,对着春风笑,将阴影和忧郁抛在身后,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温馨、美好。让我们清一清嗓子,润一润喉咙,唱出最美最动听的歌声!让快乐从此刻开始!

【一号美文厅】

闹元宵

一江春水

俗话说“年小月半大”,中国人历来很看重正月十五,只有这一天过了,才算是年过完了。 我已经过了四十九个元宵节,记得我童年时好像看过闹元宵,时间过去太久远了,都已经模糊了。只记得有蚌壳精,踩龙船,玩狮子,舞龙灯,好不热闹。我们总是跟在这些玩的队伍的后面看热闹,从来没有琢磨过这些传统民俗节目中的内涵。我少年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破除一切传统的旧习俗,元宵节也不闹了,传统民俗节目也都藏到爪哇国去了。我工作后结婚生子也就少了那份凑热闹的闲心,也不知道这些年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好像都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

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应朋友之邀回老家看焰火,因为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有近十年了,少了空气污染,少了安全事故,也少了热闹和节日的气氛。回老家看焰火的习惯已经有三年了,只是每次都是在城里吃过晚饭再去,去了就开始放焰火了。而这一次是从外地直接去的,到的早了,正赶上老家的人们开始闹元宵。

街上闹元宵的气氛浓了起来,到处是放鞭炮的响声。我们来到朋友的厂子,这时锣鼓已经敲了起来。我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香点燃了,凡是有门的地方都插上三炷,接着进来了二十个小男孩,每人手里举着一支火把,火把是用直径两寸的竹棍做的,在里面灌上柴油,插上捻子点燃就成了。玩龙灯的队伍由十五人组成,一人拿着绣球舞,另十四人跟着舞绣球的人翻腾。听说玩龙灯的讲究很大,我也没有弄得十分明白。

龙灯由二十支火把护卫,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震天价响的锣鼓声中出发了,他们首先到车间里绕行一周。听说是为了祛邪消灾,所到之处都是鞭炮齐鸣。当龙灯来到我们休息的会议室时,龙头龙尾都没有进来,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讲究。龙灯在厂里舞完后又舞到了街头,反正到处是鞭炮声,到处是看热闹的人。我的感觉就是,真闹啊!接下来是放焰火,为了安全,厂里从浏阳请来了放焰火的师傅。一共有四组,一组要放十五分钟,噼噼啪啪的响声不绝于耳,一时间满天姹紫嫣红,月亮在焰火的映照下,像一个羞涩的少女,躲躲闪闪。整整一个小时,目不暇接,脖子也举酸了。看到特别美艳的焰火,人们时不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叫喊声。这才是闹元宵!

(选自《意林》,有删节)

阅读思考

1.文中“我”记忆中的童年、少年和结婚生子时闹元宵的印象各是怎样的?

2.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元宵节,是在什么地方闹的?

3.“月亮在焰火的映照下,像一个羞涩的少女,躲躲闪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人们闹元宵自然是很热闹的,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发挥你的想象,描写一段闹元宵的场面。(200字左右)

【二号美文厅】

元宵趣事

子函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不知道别人家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元宵节都是吃什么。现在的过节气氛不如以前浓了,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小年,快乐的趣事还是不断的!

捏面灯:我的家乡有一种习俗,就是在元宵节的晚上要点燃用面制作的一种灯,我们俗称为“面灯”,这个面灯要在下午包水饺的面上取下,然后捏成圆形,里面是一个凹槽,凹槽是用来盛放燃油的,圆形的灯沿外面要有小月亮,就是两手对捏的一个脊,脊的个数要与当年的月份相一致,如果是闰年,就要捏十三个,平年就捏十二个。灯芯用棉花搓成,立在凹槽里,然后放进食用油,因为我们那个地方一般都以棉籽油为食用油,所以,就要放上棉籽油。

观面灯:面灯点燃后放在堂屋的桌上,供来访的小朋友看。剩下的就是一帮又一帮的孩子来看灯,我也会约一帮小朋友去别人家看灯。看灯也是颇具讲究的,每个孩子至少要看十个面灯,多的可以是十五个,就是要到十五家去看,越多越好。长辈们都告诉我们,小孩子看面灯看的多了视力好,所以,小时候的每个元宵节,我们都是相约去村里的各家各户看面灯,我家也会接待一群又一群的孩子看面灯,那都是大人的活了。

面灯知年月:面灯不能点燃多次,一定要一次点燃成功,也不能故意熄灭,一定要等到它自己燃尽,否则就是不好的兆头。面灯的灯芯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果像玉米,预示来年的玉米收成好;如果像棉花,预示来年的棉花收成好。因为我的家乡曾是主要的产棉区,所以那个时候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家的面灯灯芯出现棉花的形状。所以,我的父母会坐到堂屋的椅子上观看面灯,直到面灯自行熄灭,才会去睡觉。一般我们都不知道要燃到几点,所以,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面灯自行熄灭。

好多年了,我都没有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过元宵节,不知道现在的家乡是否还会这样捏面灯,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还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一家又一家地去看面灯!现在的条件好了,娱乐设施多了,电视、电脑、音响或许已经代替了那种娱乐的方式,可以足不出户自娱自乐了,但是,我总是会怀念小时候的元宵节,总觉得那时是那么快乐,那么值得期待的一个节日!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思考

1.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现在的过节气氛不如以前浓了”?

2.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不知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重点抓住什么来写自己小时候过元宵节的趣事的?

4.想一想,过元宵时你当地的风俗是怎样的?请你写出来。

【三号美文厅】

春雪闹元宵

清秋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下雨了?惊喜,推窗,再惊喜。

大片的雪花儿在高空回绕着乱舞,洋洋洒洒,白中透着亮,冰中蕴着柔,悄悄然,扣响春虚掩着的门扉,铺天盖地,一倾而落,落地遂成水,滋润着萌芽在泥土下的花儿、草儿。 斜斜风,细细雪,悠悠的花伞,恬恬的心情,伞下人儿笑靥如花,脚步匆匆。 雪里已知春信至,踩佳期,寻春迹,北国的春在非雪非雨间蠕动。

执意不撑伞,行在雪中,任雪跌落手中、怀里,融在发间、嘴角,微凉,微甜,微微漾着春的消息。嗅着迎面扑来的大雪花小雪花,潮湿的空气中略带泥土的清香。

不见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烂,不见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屋檐下滴答着随即融化的雪水,马路上闪着亮光光的水珠,是雪?是雨?

似雾蒙蒙,似雨绵绵,似柳絮朵朵任风吹,密密斜斜地织成白花儿网,诡异地回旋在茫茫苍穹。大地对这不期而至的客人,显然没有做好充分接纳的准备,尽管高空飞雪纷纷,地面依旧荡然无存。

春刚刚抖落一冬的凄楚,试想把纤纤玉指伸向人间,拂起微风轻轻,弹奏河水叮咚。然一场似有意又无意雪的到来,让她在无备的忙乱中,忘却了迎接的姿势。

元宵佳节,灰蒙蒙的天,看不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只有无边的昏暗漫延到天际,雪花儿却似乎雅兴不减,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且愈舞愈烈。

街市灯如昼,伴着几树花灯,几处烟火,雪更加恣意地舞着,积蓄了一冬的精气,千朵万朵纵情地迸发。塞北的雪不落则已,一落就要落个绵绵不绝,倾国倾城,可能她只顾流连这上元夜的花灯美景,炮仗喧天,竟忘了返回的时日。

雪里观灯,重重雪帘密遮灯,花灯更显俏美,夜也妩媚壮丽。灯节赏雪,雪不再寂寞,几声炮响,各色花儿轻轻围旋,又渐渐泛开,烟花的五彩斑斓与雪花的纷纷簌簌相映成趣。 都说春寒料峭,雪的降临,给春罩起了一层白纱,素雅,清冽,犹如绽放于冰山之巅的雪莲,透着一股亲切而又傲世的冷韵,凝伫在夜雪里,轻纱飘飘,春辉冷漾。

雪花儿,请你在元宵夜里带走冬之枯涩,染起春之青润。灯夜初过,雪闹元宵春半醉,歌渐轻扬舞渐柔,问尽落雪,春意知几许,谁在帘儿底下,窥视春容?

(选自《黄土地文学》)

阅读思考

1.文章流露出作者对春雪什么样的感情?

2.文章用很多的篇幅写雪和人们的心情,这对表现“闹元宵”有何作用?

3.“大地对这不期而至的客人,显然没有做好充分接纳的准备”,这“客人”指的是谁?

4.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春雪闹元宵”为题?

5.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请你选几处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元宵佳节 喜乐连连》

一号美文厅:

1.看热闹;不闹了;没什么印象了。2.今年的元宵节,在乡下老家。3.比喻,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焰火的盛大场面。4.略。

二号美文厅:

1.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过节时少了地方特色的那种传统节目,使得热闹气氛少了,所以觉得过节气氛不如以前浓了。2.表现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留恋之情。3.抓住面灯来写的。

4.略。

三号美文厅:

1.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2.增加文章的情趣,增添节日的祥和气氛。3.雪。4.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雪以灵性,春雪闹元宵,别有一番情趣,更能够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5.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