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武威人的元宵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武威历史名人评传

《武威历史名人评传》 共5编,每编收录5至6名人物,共30名左右的人物。包括30多万字,60多幅图片的内容。具体目录设置如下:

《武威历史名人评传》目录

第一编:忠君报国志轩辕

【内容提要】本编主要收录武威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和朝廷重臣。

第一章:金日磾:隐忍苟活中崛起的帝国权臣

第二章:贾诩:兵荒马乱中寻求自保的谋臣策士

第三章:段秀实:凌卓大唐的忠勇英烈之士

第四章:余阙:以身殉国的清忠谅节功臣

第五章:潘罗支:北宋初吐蕃凉州六谷部首领

第六章:彭廉:功著大明的镇番征西将军。

第二编:征战边关酬国恩

【内容提要】本编主要收录武威历史上具有重大功绩的镇守边关的将军和英雄。

第一章:段纪明:鲜为人知的大汉破羌将军

第二章:姚辩:智勇双全的隋朝边关羌将

第三章:论惟贤:大唐威震边关的吐蕃勇将

第四章:李抱玉:专守关陇的盛唐御史大夫

第五章:契必何力:沉毅忠勇的初唐铁勒英雄

第六章:毛忠:镇守边关的西陲百战猛将

第七章:达云:名震西陲的大明边将之冠

第三编:文采风流写春秋

【内容提要】本编主要收录武威历史长河中以诗词、文章、书画、教育等文化领域中具有显赫名声的学人和大家。

第一章:阴铿:动荡离乱时代里的悲情诗人

第二章:李益:狼烟烽火里独自行吟的边塞诗人

第三章:郭楷:精通儒家制艺的清代教育家

第四章:张美如:清嘉庆年间著名书画家

第五章:张澍:陇右学界成就卓著的凉州魁杰

第六章:李于锴:清末民初梗介忠贞的一代学人

第七章:孟良允:清顺治年间安贫乐道的镇番学人

第八章:卢生薰:文居诸夏之先的清代镇番学人

第九章:张澂:清朝光绪年间的古浪籍著名学人

第四编:佛光普照古凉州

【内容提要】武威是佛教圣地,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佛光西来,自此扩散,遂成以后兴盛格局。本编主要收录在武威本籍佛教大师和外籍来武译经弘法的佛教大师。

第一章:鸠摩罗什:译经弘法的佛教三论宗之祖

第二章:萨迦?班智达:维护祖国统一的著名释家大师

第三章:章嘉?若贝多吉:清康熙年间释教学家大国师

第四章: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乾隆年间释教大国师

第五章:丹玛?华丹土旦嘉措:清代中叶青海释教甘禅寺活佛

第六章:华锐?罗桑饶布萨:光绪年间蒙古布饶台寺法台大师

第五编:身经离乱羡五凉

【内容提要】武威是“五凉古都”。十六国时期,武威乃至河西地区进入“五凉”王国的割据专政时期,这一历史阶段里,相较中原大地东晋王朝的“八王之乱”导致动荡离乱的社会

现实而言,武威乃至河西地区则呈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兴盛发展时期。历史学爱赵俪生将此期的凉州称为“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重要据点之一”。本编将“五凉”中曾在武威建都的“四凉”,即“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创建者收录进来,以表彰他们在武威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另将隋末唐初的割据政权“大凉”帝国的创建者李轨亦收录进来。合称“五凉”创建者。

第一章:张轨: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实际创建者

第二章:吕光:十六国时期后凉国的创建者

第三章:秃发乌孤: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建立者

第四章:沮渠蒙逊:十六国时期北凉国的建立者

第五章:李轨:凉州天空迅疾闪现的帝星之光

篇二:家乡的元宵节

“玩龙灯”

我的家乡杨店镇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是一座历史古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朝,作为驿站蜚声荆楚。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美景而留下“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斗山铺由此得名“桃花驿”,至今,贯穿杨店镇的最大一条主路依然名为“桃花驿大道”。

家乡的桃花闻名省内外,但是在我记忆中,春节时的杨店才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而其中“玩龙灯”又是最热闹、最有特点的活动。杨店的“玩龙灯”于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两点钟开始至正月十五晚上十二点钟结束,这段时间,杨店人用这种最为独特的方式闹元宵。

杨店是湖北省著名的“龙灯之乡”,杨店龙灯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镇共有龙灯127条,遍布全镇各街、各村。到了每年腊月,整个镇的人就开始活动起来以街道和村庄为单位为“玩灯”做起了准备,每个街道和村庄为了这次隆重的活动会各自组织一支领导团队负责一应事务,团队的成员称之为“头人”。准备阶段,在“头人”带领下全镇人民捐钱、捐物,一块不嫌少,万元不嫌多,每家每户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贡献。

杨店的“玩龙灯”有“开光”、“上庙”、“拜年”、“转乡”、“灿灯”几个大的阶段。“开光”于正月十二下午于正街(杨店最早的主街道)最先开始,龙头、龙尾、龙骨是新扎的,披上龙衣之后,一条条鲜活威严的神龙并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头人”的指挥下,人

们在龙头面前摆上贡品,插上香烛,请来道士,准备“开光”。开光时,所有“头人”全部跪在龙灯面前,道士与其助手敲大锣大鼓念经,念的都是当年“头人”的名单以及为此次玩灯捐款的人数等等。念时,也时不时有人送来长长的代表着吉祥和如意的红布条儿搭在龙头上,称为“搭红”(搭红其实是为了束紧龙头两边的翅子,使其不会因为舞龙而散开甚至掉落下来)。念完后用点燃的黄表纸或蜡烛绕龙眼一圈(“点睛”)并将蒙在新龙头眼睛上的有色纸撕去,然后再用蜡烛或黄表纸绕整个龙身一圈,表示龙灯已“显灵”,可以玩了。这就是“开光”的全过程。开光大致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开光是首次舞龙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是“无开光不玩灯”。与此同时,其他街道和村庄里也进入了预热期,开始“闹灯”,一直延续至当天深夜。正月十三清早,所有街道和村庄的龙灯开始进入“开光”阶段,并于上午十点之前全部完成。接着就是全镇人民为之疯狂的“上庙”。

正月十三上午十点左右,全镇所有龙灯完成“开光”之后,正街的两条龙便在原地等候全镇其他龙的来访,来访顺序早已经按尊幼长卑的顺序严格排列过,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一点点的差错就会被人们视为极大的不尊重,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整个来访过程要持续将近两个小时,之后所有的龙开始“上庙”。这座庙叫“天符庙”,大概有几百年历史,经历了数次维修整改之后依然显现出厚重的历史感。127条龙分数个批次在庙前欢舞,每个街道村庄的“头人”都要进庙上香,整个过程要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之后,所有龙灯开始撤离天符庙陆续向“侯庙”进发,在整个过程中全镇人民基本都涌

上龙灯的必经之路一睹这浩浩荡荡武威雄壮的景观,上至耄耋老者,下至蹒跚学步婴儿,个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激动。“侯庙”早已不是一座庙了,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建成了一所学校,但是群龙来访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镇上的学校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是放假的,政府部门、事企业单位也一样,因为这几天“玩龙灯”才是全镇最重要的事。一条条鲜活威严的龙加上密密麻麻观龙的人把“侯庙”周围挤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时至太阳西陲,夜幕降临,观龙

武威人的元宵节

的人群才陆续的、意犹未尽的开始散去,群龙的第一次相聚也宣告结束,各自去了。

到了晚上,最开心的无疑是小孩子们,因为晚上的龙灯是属于他们的,晚上的龙卸下了龙衣插上了蜡烛散发着明亮的光芒,远远看去犹如一条蜿蜒的火龙。成群的小孩在几个老者的带领下,举着龙灯、敲着锣、打着鼓,开始走街串巷,到处都充满了小孩子兴奋的欢笑声,经久不绝……

正月十四的早晨一般喧嚣得会比较晚,成人们经历前一天巨大的消耗会起得比较晚,孩子们的美梦暂时还不会醒。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头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在喧嚣的锣鼓声中,全镇从睡梦中醒来了,不一会人们又重新聚集到了龙灯的周围,玩灯又开始了。当天的主要任务是“拜年”。各街道、村庄之间的龙不聚集了,而是单独行动,分别前往各自街道、村庄的长辈、名门望族家拜年,能迎接龙灯的拜年在镇里是一件有天大面子的事情,预示着来年家族兴旺,因此,被拜年的家庭会准备很多很多的鞭炮、烟花等候龙灯的到来,

镇上的习惯就是鞭炮放得越久,龙灯在门口就舞的越久,祝福也就越多。当天虽然没有了前一天万人空巷的壮观,但是大街小巷都渗透着燃放鞭炮的火药味和不绝入耳的炸响,全镇都笼罩在浓浓的鞭炮灰尘中……

正月十五是玩灯的又一次高潮——“转乡”。这其中也透露着玩灯最重要的内涵,那就是“礼节”。因为正月十三上庙的时候镇区南部的龙灯都去过镇区北部的一些村落舞龙,所以正月十五就反过来,镇区北部的龙灯就到镇区南部舞龙,正所谓“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正是杨店镇舞龙对于“以礼相待”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转乡结束时间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当天中午转乡的各街道各村庄为舞龙和观龙人准备的午饭在我眼里也是一大亮点,各街道、各村庄会把当地最好的厨师请来烹制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正街的肉包子、西街的磨豆浆、北街的蒸发糕……样样都保证你回味无穷。

“灿灯”是整个玩灯的收尾,也称“送灯”,一般于正月午夜十一点半至十二点。“灿灯”之前,各家男女老少点上香烛,围成圆圈,聚在一起点上篝火,龙灯周围插满蜡烛,并燃放鞭炮、烟花,这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一刻。“灿灯”时由头人将龙头上的眼睛和嘴里的舌头、龙珠取下抛入火堆,所有人屈身跪在大火堆旁“送龙神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灿灯后有老者“喊彩”祝福 。灿灯喻示着一年一度长达三天的“月半”完美落幕,至此,春节正式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元宵节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以“玩龙灯”为主线的的带动下,踩高跷、社戏、舞狮子等活动也是办得越来

越红火,可惜文笔有限,无法一一阐述,只能简单叙之。在我眼中,我们镇是春节民俗民风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每每想起家乡的“玩龙灯”,都能让我沉醉好久、好久……

苏华正

2016年2月24日

篇三:4武威最早的学潮

武威最早的学潮:1949“四·二五”学生运动

1949年武威“四·二五”学生运动,是武威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武威历史上的第一次学潮。当时,国民党众叛亲离、瓦解在即,地方反动势力乘机加紧压迫和剥削武威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走自己解放的道路,是武威人民的迫切心愿。

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顶着反动派的压力,在黑暗中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向往光明的愿望。1947年,武威师范等校学生冲破反动当局一再阻挠,公演了《雷雨》《原野》《桃李春风》等进步话剧,受到广泛称赞。这一年,兰州师院的杨志英写了题为《宿蘖作祟的妖精》的文章,在武威街头张贴,揭露武威三青团干事长周致忽的罪行。

1949年3月、“农工民主促进会”在东关花园秘密成立。提出“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拥护共产党”的口号。同年,

1

杨光荃从兰带来了参加过陇南暴动的白根、王义武,大家考虑当时的西安尚未解放,离解放区较远,而且敌人兵力集中,应着手组织力量,发展群众运动。之后,武师等校的教师学生共30多人,在东关花园集会讨论发动学潮,选出张永钟、郭宏、徐万夫、王兆符、杨正东等为领导骨干,着手进行反对以“四大王八”(即王昭文——伪县长,王福德——武威三青团领导和县副参议长,王大基——教育科长,王士达——河西报社总编)为首的武威反动势力的斗争。与此同时,兰州爆发了地下党领导下的大、中学生反对伪省主席郭寄峤向全省发行三百万白洋建设公债的“三·二九”学生运动,使大家斗争情绪的更加激昂。

正在这时,地方豪绅为给伪县长王昭文“万人伞”歌功颂德,借此名义给全县人民每人摊派银元一块,下令全县各保甲长昼夜催交,巧取豪夺。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怨民愤,成了爆发的“四·二五”学生运动的导火索。

武威师范学校是这次学潮的基本力量。学生会起到了串

联、发动学生的作用。杨正东、刘延俭、许光顺、于恒山、林生德五人组成的学生会领导核心,积极宣传动员学生参加学潮,并分工负责,组织学生签名,进一步把学生的力量调动起来,等侯统一行动。同时,他们也作为学生代表,又分别串联其他学校参加学潮。主要发动学人员有武师附小的王兆符、冯毓鹏、李万德、陶杰、张世瑜,唐府街女小的徐万夫、满元勤、郭长祺、冯纪元,秦光小学的张永钟、王昆、郭宏等,学生中有杨正东、刘延俭、赵长年、许光顺、赵宝庆、于恒山、陈开年、张春元、张先甲等二十多人。最终,大家讨论决定学潮的对象是打倒“四大王八”,口号是“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把时间定在了4月25日。经费由教师捐献,每人白洋2元,总指挥地点设在比较僻静的秦光小学。

黎明之前的黑夜,静寂无声,漫长而又短暂。4月25日早晨第一节课后,2000多学生分别从三个方向集聚在大什字路口,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

3

大字横幅标语,高呼“打倒四大王八”,“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举行游行。同时又派人分别给246师师部、专署、警察局递交了请愿书,声明打倒罪大恶极的”四大王八”,呼吁当局惩办贪官、澄清吏治。游行队伍围攻县政府,王昭文闻风窜逃回家。学生气愤地砸坏县长办公室的玻璃后,迅速前往他的公馆包围,“活捉王昭文”的口号声响彻云霄。王昭文指挥瓜牙开枪镇压学生,打伤了武师学生柴永世,此举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怒,又写了“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的事实,血债要用血来还”的标语在街头张贴。另外,部分学生捣毁了王福德、王大基、王士达的家。

下午五点多,246师师长沈芝生、伪专员张作课看到学生群情激情,勇猛异常,为避免事态扩大,假惺惺地出来予以调解,只是在口头上答应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实际并无解决问题的诚意。用名为扣押实为保护的手法,把伪县长王昭文安顿在246师师部,学生轻信了他们的承诺,带着队伍回到了学校。

学生回校后继续罢课三天,等待调解结果。26日,学生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17条意见,主要有:(一)王昭文负责受伤学生柴永世的医疗、生活费用;(二)保证三校学生的安全,不追究学潮的政治责任;(三)惩办一手制造血腥案件的王昭文;(四)严惩“四大王八”的贪污罪行,退还摊派“万人伞”的白洋和赃物,撤销他们的职务;(五)废除苛捐杂税,征兵拉夫,减轻人民负担等。27日,调解会议在专署大礼堂举行,三校各选代表五人参加。会上学生代表义正辞严、据理力争,伪专员张作谋无可奈何,勉强接受了学生提出的条件,当会宣布撤销王昭文的行政职务,并将王昭文送交省上发落。28日,三校学生复课,学潮胜利结束。

武威“四·二五”学生运动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显示了武威一代青年学生向往革命,敢于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学潮斗争,许多人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得到了锻炼,为武威地下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