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政治论文 > 列表页

西方政治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政治论文 手机版

篇一:西方政治制度论文

西方政治制度

论文

资本主义之英美政治制度比较

姓名:王建国

学号:1350502329

班级:133班

专业:工商管理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资本主义之英美政治制度比较

摘要:英国是一个单一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政治上实行的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王权受到限制,议会主权至上”。以“责任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其创立的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而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分权制衡”相结合的制度以及“两党制”的政治制度,是在吸收、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我国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要借鉴英美两国政治制度当中的优秀因素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必然需要对两国的政治制度有比较准确、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本文仅从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宪法、政党、选举、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比较、

正文: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一般是指本国的社会性质、国家权利机构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护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权利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的规定。

十七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英国逐步建立和实践了民主政治,颁布了宪法并逐步实行宪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英国创立了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一向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渊源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英国作为欧洲民族国家是在君主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利用公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利,并依据公法设立政府机构,公法比较发达,因此把政府机构和宪法看作政治制度的核心与具有明确国家观念的美国不同,美国的公法主要是用于处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并由司法机构进行法律监督,因此有时把政府制度等同于政府形式。

英美两国政治制度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都包括议会制度、科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

公务员制度和党政制度等;都标榜人民民主,以代议制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治体制都实行分权制衡和法制原则,而最根本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两个典型代表,英美两国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质。但在具体政治制度层面两国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仅从宪法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个角度探讨比较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

一、 英美宪法之比较

英国的成文法与美国的成文法

英国不是成文法国家没有统一的宪法典。英国宪法是长期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没有统一,完整的书面形式,而是由成文的法律和不成文的习惯,惯例、判例法、习惯法构成。主要包括: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 、1268年 的《权利请愿书》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等,第二,由议会制订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权保护法》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第三,宪法性的法院判例,如1678年确立法官特权的贺威尔案。第四,普通法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如关于国王的的特权制度等。第五,宪法惯例。惯例虽然不能为法院适用,但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六,保守主义思想浓厚,它几乎是伴随英国国家的出现和产生。保守主义为英国人的文化传统,为充满保守主义性格的英国宪法的运行和维护奠定了基础。第七,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模糊性,国家机关的分权不明显。英国宪法的所有规则按照有无实效为标准分为英宪的法律和英宪的典则两部分。英国宪法就是以法律和典则两类规则构成的体系,按照这一体系的规则,英格兰的主权得以合法运用并分配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典则部分一般为非成文的,法律部分既有非成文的要素,又具有成文的要素。

英国宪法具有与美国宪法不同的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英国宪法其本身具有软弱妥协的特点,它随时可以被议会变易和修改,与美国宪法的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英国宪法具有保守落后性,英格兰具有从事改良事业的传统,历代制度既因袭前代又有所改革。这种墨守成规的特点成为英国宪法的一大特色。第三,英国宪法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取决于英格兰民族生活的连续性。最后,英国宪法还具有名实不符的性质,也就是说理论与实际往往不

能一致。美国宪法规定了分权制衡的关系,但是没有否定在这一基础上的合作,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关系要远多于合作;在动乱或者是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要远多于制衡。由于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会事务上,国会与总统往往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与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侯是合作还是制衡,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美国宪法还规定了三权之间的制衡。1、从行政与立法的角度看:国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需要经过国会参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只有当国会参议院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才能生效;国会甚至拥有复选总统、弹劾总统等权利。同时,总统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干预立法机关的立法,同时可以向国会提出咨文,成为国会立法的依据;可以向国会提出法案,可以在特别情况下以行政特权为理由建议两院召开立法会议;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执行等等。2、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控制着警察,监狱等机构,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行政立法违宪等等。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

二 、英美政党制度比较

英国是现代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是行使两党制度的典型国家,主宰英国政坛一百多年来基本上是两个政党,先是托利党和辉格党,继而是保守党和自由党,再后来为保守党和工党。

英国的政党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君主立宪制互相辉映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本国特点的政党政治特点。英国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按固定程序上台执政,执政党执政地位稳固。2、大众媒介成为第四权力。3、影子内阁作用明显。4、同议会内阁相结合,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有上下两个议院,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贵族世袭或者由国王任命,与政党无关。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两大政党靠竞

选争夺下议院议席,由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掌握政府权力。组阁的政党便是执政党。选举中未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便是在野党或反对党。反对党负有监督政府的责任,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法律规定:下议院每5年改选一次,但实际上改选是不定期的。同时首相也可以随时呈请国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5、两大政党均采取集中制,主要表现在无中央或地方,每个政党都有健全的组织,有严密的组织纪律。特别是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规定,在议会的重要投票中,各政党都要求其党员作为一个集团按照领导人的意图投票。

美国同样也是实行两党制的最主要典型国家之一,美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同民主共和政体相联系,美国是总统制国家。政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总统竞选,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国会议员虽然也是由选举产生,但两大政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与执政党地位无关。在美国,一个政党只要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即使它在国会选举中失败,也不会影响它的执政地位。2、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3、两党制比较稳定,美国的两党制萌芽于联邦党和反对党的对立,后来形成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争。在美国的历史上,也常常出现第三党运动,但从未活得成功,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一直比较稳定。

英美政治制度比较,两国尽管都实行两党制,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

1、从属的政体不同。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是世袭国家元首的。从宪法规定上看,英王掌握大权。实际上是英王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内阁的安排。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两大政党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获胜的执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失利并不影响其执政的的地位。2、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不同。英国两大政党采取集中制形式,执政党和在野党都有比较统一的政治主张、组织机构和社会基础,党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美国两大政党组织松散,没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没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没有固定的基层党员。两大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有竞选纲领。政党的主要活动主要是搞竞选。

三 、英美的普选制比较

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是以普选制实现权力委托的,实行普选制是两国政治

篇二:西方政治制度论文

20世纪美国经济政策转变的理论基础

【摘要】对20世纪美国经济进行分期,共分为了20世纪初到1929年,1929年到1971年,1971年到20世纪末这三个阶段,并对其每个阶段的经济特征进行描述,以及采用了何种理论作为基础来实行经济政策。文章对亚当斯密、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政府干预 经济理论 制高点

20世纪初期,人们在对国家实行哪种经济方式进行着大讨论。一些国家对全球化开始担心,并怀疑自己能否从中获益。人们在思考这种新的经济制度能否给人类带来更大利益的同时,也在探寻着新的模式,到底是什么控制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控制,还是二者兼有。

随着各国经济问题的暴露,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位经济学家互相对立的经济理论也应运而生。凯恩斯帮助各国政府计划他们的经济,从而为保卫自由做出了贡献。反之,哈耶克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自由的威胁。所以,在过去的100年中,经济思想争论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到底是该以市场或价格为基础还是以政府计划为基础。经济自由究竟是政府控制下的相对自由还是依靠市场调节的完全自由呢?我们不得而知。

20世纪的美国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经济理论观点。接下来就按照时间阶段来对20世纪美国经济政策转变的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

一 20世纪初期到1929年

美国在20世纪初期,经济飞速发展。银行资本集中程度高,银行资本与工业

西方政治论文

资本还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操纵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也左右了国家的政治生活,美国在此基础上变成了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在此期间,政府采取的是自由放任式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受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影响,《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

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当然,针对垄断的形成,亚当·斯密持反对意见,《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这种理论给20世纪初的美国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银行业的发达,给那些贷款提前消费的人开了绿灯。人们开始预支生活,享受生活。内需的不断扩大,经济的繁荣,将美国经济推上了一个顶峰。

二 1929~1971美国经济大萧条及后续发展时期

1929年10月24日,那个黑色星期四,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1929年上台的胡佛总统曾在竞职演讲中向民众许诺:家家户户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户户有两辆汽车。然而好景不长,他所信奉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潮流,成为了一张空头支票。在此之前,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由主义的放任自流已经过时。美国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于是凯恩斯主义就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政府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的宏观调控干预市场的自由调剂。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

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主义是将对经济的调控权交一部分给政府,让政府掌握一部分裁夺经济的权利。政府掌握了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如铁路、石油、煤矿等行业,并对银行加以规范,以此来调节经济。美国采取“新政”改革措施,很快占领了经济的制高点。强化金融管理力度,以工代赈,注意发展民族工业,重视农业。以上几个措施很好的扭转了美国的经济,解决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稳定了社会的动荡。人们开始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未来也充满了预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经济危机后的美国树立了一面大旗,美国在其理论的领导支持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以凯恩斯主义为标榜,带领美国经济攀登一个个高峰。

三 1971年到20世纪末

在美国经历了辉煌的30年之后,又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了经济危机。不得不说,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并且不可避免。凯恩斯主义解救了20世界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却在此时显得束手无措。

中东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机,煤矿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的不安定因子让人们开始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怀疑,政府的控制压抑了一些企业的活力,让他们不能更好的放手大干一场。过多的计划带来的是更多的束缚,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成分。经济的滞涨带来了大量的失业和高物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如何在控制失业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基斯·约瑟夫又将自由市场理论搬上了学术舞台,他抨击混合经济,认为控制价格上涨就是抑制了竞争。美国民众在大萧条时期希望政府能够像保姆一样照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此时却有更多的人想要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被世人搁置了很久的哈耶克的市场主导的经济理论终于能够在他本人的有生之年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在和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的论战中惨败,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而在70年代,人们在面对这让人头疼的经济状况束手无措时,开始渐渐关注到哈耶克的理论。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风靡一时。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

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 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

在哈耶克的眼中,计划经济是严重违背自由市场竞争的。在计划经济中,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受支配的一个奴隶,没有属于个人的自由。这显然是对个人的人权的极度不尊重,也会导致经济活动的效率低下。无论如何,私人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与此同时,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作为哈耶克的忠实崇拜者,正在英国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国总统里根借鉴英国改革经验,在美国实行了大胆的改革,先使通货紧缩,然后采用提高利率的手段让民众将钱存到银行,以此来降低物价,缩小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里根的经济主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良好货币的概念;2 消除控制;3 谨慎的税率;4 控制政府开销。我们不难从他的这些措施中读出哈耶克的思想。消除对市场的控制,给予市场充分的自我调节的自由。谨慎的税率,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限制,政府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企业和个人进行绝对控制,要制定适当的税率,既能保证国家必须的财政收入,也要不压抑人们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生产力水平。控制政府开销,在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控制政府开销,可以将省下的钱用于投放市场,刺激经济。里根繁荣,在于对哈耶克经济思想的成功运用。

时代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也没有市场和政府谁对谁错之分。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为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作为舵手的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时候选择

合适的方向,才能将一国的经济驶得更远。不仅美国如此,世界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美国经济危机》Murray N. Rothbard

《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 美)保罗·巴兰(Paul A.Baran),(美)保罗·斯威齐(Paul M.Sweezy)著;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译

篇三:西方政治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政治思想史

论文题目:论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

姓名:宋虹儒

学号:1115450120

论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

[摘要]直接民主制只适合古代社会的特殊条件,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之地广人多的情况。代议制民主理论走出了直接民主的困境,解决了公民参与和体制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得在现代社会地广人多的大国实行民主成为可能。作为近代以来西方主流的民主理论。代议制理论对现代民主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民主制度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

[关键词]代议制民主、自由、阶级

一、代议制民主的起源

(一)什么是代议制民主

结合上课和高中所学知识,我认为代议制民主是一种由人民选出代表,执 掌国家权力的民主制度。它是民主制度其中的一种类型,是近现代国家实行民主 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代议制民主的前身——直接民主

1.直接民主的渊源,及其涵义的三个层次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公民除以集会方式直 接决定有关,除了法律和政策的事务外,还积极参与城邦的管理,官员除少量由 选举产生外,大多数在公民中用抽签的方式产生

对这种民主制度从理论上做出概括,并加以倡导的,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卢梭。他将人们真正参与公共事务看作追求真正自由的前提,他主张,立法权必须由必须由人民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只是在行政权力上,可以并且应该被代表。他认为,小国比大国更好,大国的立法权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唯有通过代议制才能行动,而代议制弊多利少。为了便于人民直接行使主权,他要求缩小国家的地域,并且不设首都,在各地轮流召开全国会议,使人人关心公益。 那么什么才算作是直接民主呢?我认为它分为三个层次:

①在国家体制上实行的直接民主。如古代雅典,这也是严格意义上的直接民主。

②在地方事务或者乡镇事务上实行的直接民主。如瑞士,曾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学过这个国家,它的立国号称有三大支柱,除了武装中立,联邦体制外,就是

直接民主了。

③在具体问题上以直接民主作出决定。如全民公决,全民介入政治决策过程,直接决定最终政策,这在当代,在相当范围内得到应用。

2.对直接民主的批判

虽然直接民主可以让所有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但是历史和现实却告诉 我们,严格意义上的,也就是国家层面上的直接民主制是难以实行的。它存在着 许多弊端。

①全体公民不可能经常出席大会议事。即使实行了开会津贴制,补给了参加 会议的人们一天的生活费,也不可能人人都出席

②出席会议的公民并非都有议事能力。因而多数人只是随大流,往往为少数人所煽动和操纵。造成决策的不公平性严重。

③决议只能一揽子表决,无法讨论和修改。导致决策并不成熟,在执行时就会产生许多困难。这时候如果修改,则违背了直接民主的宗旨,不修改,后果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根本上说,直接民主之所以不可行,主要是规模造成的难题无法解决。因为直接民主要求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高度的参与,而参加的人越多,知识肤浅,能力薄弱的成员所占比例就越大,就越容易为少数人所操纵。

二、作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民主

(一)代议制民主的两层含义

1.代议制民主包括两层意思

①是以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

②是以间接民主制取代直接民主制

2.在西方思想家看来,作为国家体制上的选择,代议制民主制度是唯一合理 可行的

①人民作为主人并不亲自主事

②公民对政治的有限参与由直接变为间接

③民主规模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具有无限扩大的可能性

④个人和集团的权益不以一时一地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得到平衡与保护

代议制民主是一种自由民主,在这里,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个人的 自由和权利处于中心的位置,民主则是有限度的民主,而不是不受节制的民主。

(二)代议制思想的代表人物

1.最早倡导者——洛克

代议制的最早倡导者是17世纪的洛克,因为西方的政治思潮中,我比较欣赏他的观点,所以对于他我想再深入的说一下他的思想。

①他主张实行代议制和君主制的结合,由人民选出国会立法,君主服从社会,他把英国模式看做是社会和谐的样板。

②推行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对教会与国家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③自然权利理论。他认为在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也强调了财产权的不可剥夺性。

④强调依法行政。他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这种分权问题,也是由代议制民主必然会引出的。

2.第一个设计者——潘恩

他主张把代议制和民主制结合起来。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认为这样就可以集合社会各部分和集体利益所需的知识,摆脱一切个人的偶然性,市政府处于成熟状态。

3.《代议制政府》——密尔

这本书是确立代议民主制的经典著作。他强调,实行代议制需要民族的道德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的水平越低,修养越差,代议制的用处就越少

三、代议制民主与阶级的关系

(一)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从根本上看,有代议制不一定有民主

①英国:恩格斯1844年在《英国宪法》中提出“虚假的代议制”和“真正的代议制”问题。他指出,所谓“真正的代议制”就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但是英国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②德国: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及帝国国会,并可根

据联邦议会决议解散帝国国会,这样一来,政府就可以对它为所欲为。

2.西方代议制民主的阶级实质

西方代议制民主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是以资产阶级在法律面前平等和和法律承认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这种制度在欧洲各国采取立宪君主制的形式,在这种立宪君主制的国家里,只有拥有一定资本的人,才有选举权。

(二)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1.无产阶级可以利用代议制民主的口号开展斗争

揭示代议制民主的阶级实质,并不意味着根本否定这种民主形式,不意味着抹杀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的区别。而且,随着无产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能够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选举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选举资本家的代表了。因此,普选权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

2.在未来社会无所谓代议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未来社会,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制必然消亡,不存在代议制的问题。对于作为过渡时期的这个较为短暂的时期,马克思除了分析巴黎公社的经验外,没有过多的理论探讨

综上所述,从人类政治发展的角度,代议制民主理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为人类政治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而且,隐含在代议制民主中的一些理论原则,比如主权在民原则,部分已经为大多数政治体所接受。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观察,代议制民主的历史实践也仅仅只有二、三百年历史,能够为人类提供的经验镜鉴,尚十分有限,其是否具有普世的制度推广的价值,仍需留待历史来回答。

审慎看待代议制民主,而不将其抬高到一种“政治信仰”或者“政治正确”依据的高度,于文脉渊深的文明体而言,十分必要。也即,历史尚未终结,而人类文明却“生生不息”。

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西方的政治思潮与我国的不同之处,也更加觉得我们与其相比还缺乏探索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