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孔子哲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1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孔子的哲学论文

[键入公司名称]

孔子的哲学论文

工试2班 1001400230

徐新蔚

2010/12/25

摘要:孔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走向进步,晓礼仪,成君子。他的思想成为了过去2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孔 子 哲 学 论 文

孔子的哲学仍停留在许多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中国古代最伟(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孔子哲学论文)大的专业教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了过去2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总是说,教学可能会改变未来的文明。他还鼓励他的学生去探索各种要学的东西,但必须非常谨慎和有选择性。论孔子的教学,旨在帮助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据说,孔子教导四件事情:文化,行为,忠诚和求真。 对于文化文学和音乐。孔子提出了各自的价值:“让一个人的性格在礼和音乐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君子广泛研究文献与礼,抑制自己的规则。因此,他不会违反这个规则。这也让我们找到心灵之路。凭借自己,依靠善良,在艺术中寻找娱乐。

孔子确立了作为绅士应当具备基本道德义务。 “一个年轻人的责任是在父母家中守规守矩,尊重他们,并培养良好的友谊。如果当这一些条件具备后,他还有精力的话,然后让他去研究文化艺术。“孔子有许多议题都议题着这个主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礼仪和成为君子的方式。从这些以实现仁。孔子有说过: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有序与和平的国家,我们需要重返美德传统的价值观。这些完全基于一个理念:“仁”,这也是“人性”最好的翻译。对于西方人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性概念,因为它主要不是一个可行的美德。礼的规则提供的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是向自己和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文化合格的君子。对于孔子来说,君子认识和行为都得按照礼的规则。在论语第一章中,子有给出了礼的含义,“礼的功能最可贵的是,它建立了和谐。它是一切事物大与小的指导原则。如果事情不对劲,谁知道他的和谐试图达到不规范的规则由礼它,他们仍然还是不错的”。

孔子解释说,如果不是在礼的指导下做事,警告就会变成胆怯,大胆会变得

不服从,正直会变得粗鲁。

然而,孔子不相信过度沉溺的仪式。比如在葬礼仪式中,应遵守深切的悲痛,而不是恐惧。当一个人把物质和完善适当混合,他就成为了一位君子。

孔子的许多学生一直想成为政府官员,他本人也不例外,希望能够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他的目标是把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 “一个人或许能背诵三百诗,但是,如果当给定一个政府职位,他不知道如何行动,或者当一个任务发送到远地方,他不能回答的具体问题,那么要这么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然而,官员在统治别人之前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行为。因此,从政的先决条件是提升自己的修养。 “如果一个牧师从不做错事,让他从政的话将会没有问题。但如果他连自己也纠正不了,他怎么能可能纠正别人呢?

尽管孔子阐明了执政必不可少的是智慧和仁,而且统治者做的事情必须合情合理。孔子解释道:君王的智慧让他上台,但这需要善良来确保这一权利。否则,尽管他得到了权利,他还是会失去它。就算他有智慧,有善良,可是如果他不平易近人的话,人们就不会尊重他。再进一步,如果他处理事情违背了礼的规则,那么他还没有达到卓越。

孔子认为,官方的政治行动应遵循合适的途径。孔子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忠告:有真诚的信仰和热爱学习,为追求真理部畏惧死亡,不要再奉行错误政治方针的国家当谋士,在混乱的国家也不行。当路盛行天下的时候,再展示自己,当真理部占主导地位时,就隐藏自己。如果你的国家政治清明的话,你却贫穷又卑微,你应当感到羞耻。如果你的国家政治腐败,你却富有又体面,你同意应该感到羞耻。 这些人误解了如何把礼付诸实践的方式。嵇康子问孔子,杀死那些不人道的人,以帮助其他人,是否会是一个好主意。孔子说:“你在这里是统治别人,

而不是杀人。如果你想要什么是好的,人民才会好。绅士的本质就是风,老百姓的实质是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了统治者的规则: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是很难进行管理的,除非统治者严格做好分内的事,遵守他的诺言,节约开支,热爱人民,并且知道在农闲的时候用人。

孔子的主要教育方针是通过提升一个人的品质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君子。当子路问孔子勇气是否受到君子的尊重。孔子说:“君子吧正义看成比生命还重要。如果有一个贤才有勇气,但是他不把正义当回事,那么这就会成为一场叛乱。如果一个农民,他有勇气,可是他没有正义感,那么他顶多也是一个小偷。”孔子认为要实现这一些美德就得不断地学习。可是光学习是不够的,还得回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也提到了友谊和忠诚的美德。首先,的忠实于你的上级,不食言,拒绝和伪君子交友。如果自己犯了错误,不要害怕面对事实和承担后果。孔子向他的学生解释了哪些朋友是有益的哪些朋友是有害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问。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孔子的礼乐观中可以得出。“人而不仁,何为礼乎;人而不仁,何为乐乎”。这也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路。

关于仁和礼之间,孔子有更详细的解释。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在这个地方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才是仁的的根本要求。

孔子同时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可是对于传授音乐的工作,孔子把它交给了那些认为音乐应当遵循原有的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该进,使其日臻完善的音

乐大师。很快那些音乐家有了更多的自由。由此一来,音乐的旋律变得更加和谐,灿烂,直到结束。

司马迁同意了孔子的观点。但是,对于孔子处理诗和礼的关系的时候,他曾经说:“当我从魏国返回到鲁国的时候,我已经能够找到音乐的传统,并对雅和颂进行了分类,使他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古代。有超过三千首的曲子,其中孔

子整理了那些有重复的,并且精选了一下曲子。曲子涵盖了商周时期的所有歌曲。 林语堂告诉我们,“六艺”,不仅可以指以上六种经典的艺术,也指即礼,乐,射,马车驾驶,阅读和数学。

也在考虑这些后来的人,我们必须要美化的倾向,并进一步阐释孔子的认识。虽然司马迁往往对正统儒家思想持反对态度,但是孔子的成就是巨大的:“孔子教诗歌,历史,礼,和音乐,有3000名学生,其中有72位学生大有成就。”

君子,是指被拟由孔子,人的美德和礼仪上的一员。 “论语似乎是最早的作品,其中礼被用来暗示一个人高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它指的理想的人应该培养他们的角色模仿...这样的人,拥有高尚的美德,即使没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受人尊敬的。

这是孔子的巨大影响力,必须有迹象。司马牛曾经问孔子何谓“绅士”。孔子说,君子不感到痛苦和恐惧。司马牛问这是否是由作为一个君子的基础。孔子回答说:“君子回头看了看自己,发现自己没有犯错误。那么他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孔子给他的学生对一对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君子所关注的问题详细目录。君子很注重九个地方。洞察力强;别人说话,不打断他人;善良;品行受到人们的尊重;说话真诚;工作勤奋;有疑问时,他和虚心的问问题;当生气时,他会考虑到后果;而当他看到了收益的机会,他会谨慎思考这样做是否是正确的。

篇二:孔子人生自我超越论文

孔子人生自我超越论文

摘 要:“孔子不遇”的文学主题汇集着历代文人志士对于人生、社会、现实深刻的思考,也在思想性方面具有着深刻的内涵,给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批评带来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基本特性。

一、三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看孔子“不遇”命运。

纵观孔子生平,其一生有其仕途上的辉煌事迹,但十分短暂,大多数时间不得志不受重用,他没有摆脱“不遇”的命运。其中,有三组矛盾一直困扰着孔子,并直接导致其“不遇”的结局。

(一)、求知之难和感知之切的矛盾。

著名教授缪钺曾说:“有两个问题经常困扰中国古代士人的心灵:一是道与势的矛盾;一是求知之难和感知之切。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两个情节。”①求知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强烈愿望,求知之难却超乎想象。

孔子对于“知”的问题,有许多记录。他极力倡导知人比被人知要重要的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另一方面,孔子对于被知有着极其强烈的意愿。《论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③孔子对于被真正赏识抱有很大的希冀。孔子旅卫时击磬发出的求知之音,在不为人知时发出的“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都是强烈而无奈的。在这求知之难的世界,带着感知的急切心理,孔子有其超然的一面,但是“不遇”的结局却未能改变。

篇三:谈孔子的论文

谈孔子的思想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包括众多在内的规范体系。他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他身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仁礼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儒家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仁重于礼,或礼重于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应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核心观念。仁在政治中是实行仁政,以爱民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但是在春秋诸侯互相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是很难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尤其是不适合当时各诸侯王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以达到扩充国土,在各诸侯中称霸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仁思想很难被各个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

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要求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

亦甚深远。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要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要求每个人要将仁具体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应该起着各种规则或原则的存在。子之于父,弟之于兄都应该有仁的不同体现和要求。如果将对于人民的仁的思想扩大,从家庭关系外延到君臣,君民关系来说要以对待父兄的仁,来对待自己的君主,则扩称为忠。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提倡要将仁的思想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高于自己生命的,我想恐怕在春秋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老百姓仍然会把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作自己最高的信念,而不是孔子所宣扬的仁思想。所以想要将仁的思想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应该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的接受水平和他们所能到达的道德思想标准。我个人认为仁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才能被人民所广为接受。

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是与孔子的礼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应该把道德中的精华提纳出来,其重要性要与法律所等同,对老百姓不断的进行道德教育,毕竟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前,法律对人的惩罚在后。不过在孔子关于社会关系的礼思想中似乎有点刻板,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条条框框中来做,基本上毫无变通的可能,这一点是很难被接受的,而且也是容易束缚人民的思想与创造性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孔子的礼应该用更加辩证的观点来对待。 孔子还提出在政治上实行礼治的观点。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统治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以获得人民的尊重与服从。此观点的提出与民本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相似之处的。对于人民而言,强暴的统治很难使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只有用更温和的态度和方式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服从国家的统治以及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各项义务。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我认为孔子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推动作用为多。其思想中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着,不断的融入我们整个民族灵魂中。

总之,孔子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同时

又都可以归结于“仁”。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总结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礼”、“孝悌”、“忠”、“信”、“宽”、“敏”、“恭”、“勇”等道德规范:

(1)“义”:关于“义”,孔子的论述很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孔子把义当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义利关系。

(2)“礼”: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礼既是一种规章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范畴。其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遵守一定的“礼”,才能达到改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求得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3)“孝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意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具体要求就是要继承父道,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孔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治国的大略。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还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承仁。”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悌,把孝悌修养放在道德品行的第一位。

(4)“忠恕”:忠恕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内容都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展现。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忠恕的道德要求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5)‘信”: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信,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对待工作等方面,要做到讲究信用,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指出信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6)“宽”:即宽厚、宽容的意思,在伦理道德意义上,就是指待人要宽宏大量。“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宽”,与他的“爱人”、“忠恕”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7)“敏”:孔子多次讲到敏,如“敏于事而慎于言”、“镦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他的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勤奋努力,不能懒散懈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是一事无成。

(8)“恭”: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恭”主要指的是言行举止,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其行己也恭”、“居处恭”、“与人恭而有礼”等,都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适度、和善稳重,而不巧言令色。

(9)“勇”:就是勇敢,不怯。孔子要求人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不怕任重道远,敢于见义勇为。在困难的时候,要像耐寒的松柏,在关键的时候,要敢于“杀生成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而无礼则乱”。

本文已影响